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期施肥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分析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淮北小麦产量稳定性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淮北砂姜黑土合理施肥管理、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杨柳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小麦的平均产量、产量年际波动及土壤养分状况对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的响应,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的优劣,并以此评判施肥的合理性。【结果】淮北砂姜黑土区长期不施肥的小麦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下降量为5.81 kg•hm-2;而长期施肥的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并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处理(HMNPK)的产量趋势线最高,但其增产优势逐年减弱,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处理(MNPK)以9.75 kg•hm-2的年增长量缩短与其的差距;单施化肥处理(NPK)的小麦产量趋势线在试验前期高于单施有机肥(M),但在22年后有被M处理赶超的趋势。从32年小麦平均产量来看,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与等氮)的增产幅度最大,平均产量分别达5 544.3和5 200.6 kg•hm-2;NPK次之,比当年不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614.6%,M增产幅度最低,但与NPK差异并不明显。砂姜黑土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10年持续降低,降至10%左右趋于稳定,而肥料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则是在前10年持续增加至80%-90%便维持动态平衡。长期不施肥易导致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偏高、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偏低,产量稳定性最低;施肥处理中HMNPK和MNPK处理的CV最低、SYI最高,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处理的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及NPK。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施肥可明显提高淮北砂姜黑土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机肥的施入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化肥的投入相关,处理M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但与其他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施肥可有效提高淮北小麦产量,且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和等氮)的增产效果最佳,但高氮与等氮水平间的产量差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逐渐缩短;在试验开始前一阶段单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但在22年后有被赶超的趋势。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施肥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小麦产量稳定性和生产可持续性的提高,其次为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最低。施肥可有效提高砂姜黑土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肥对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的提高作用较强,而化肥则对有效磷含量提高作用较强,且小麦产量与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为最佳施肥模式,土壤养分供应较均衡,小麦产量幅度最大且稳定性最佳,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2.
豫东潮土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番茄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8年9个不同施肥方式处理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大棚番茄对氮磷钾肥的当季和累积利用率。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常量施用有机肥配合化肥的处理(MNPK)番茄肥料利用率最高,N,P,K利用率分别为60.0%,29.8%,50.3%。氮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MNPK(有机无机肥配合)>NPK(氮磷钾化肥)>NP(氮磷配合,不施钾肥)>1.5MNPK(高量有机无机肥配合)>NK(氮钾肥配合,不施磷肥)>N(单施氮肥,不施磷钾肥)。养分不均衡处理N,NK,PK(磷钾配合,不施氮肥)对肥料的利用率最低。磷肥的当季利用率要小于氮肥利用率,8年中有一定的累加效应。磷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MNPK>NPK>NP>1.5MNPK>PK。钾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MNPK>1.5MNPK>NPK>NK>PK。肥料用量愈大,肥料利用率愈低,MNPK处理的肥料使用量是1.5MNPK处理的67%,而该处理的N,P,K的平均当季利用率分别是1.5MNPK处理的1.5倍、1.6倍、1.2倍。  相似文献   

3.
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的养分综合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托25 a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大田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化肥(NPK)、25%有机肥替代化肥(1/4M+3/4NP)、50%有机肥替代化肥(1/2M+1/2NP)、100%有机肥替代化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6个试验处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大小顺序表现为MNPK>1/4M+3/4NP>1/2M+1/2NP>NPK>M>CK,MNPK、1/4M+3/4NP处理分别较NPK处理籽粒增产12.42%、2.04%。水稻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为50.17%~65.40%,其中,施用有机肥各处理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水稻成熟期,施用有机肥的各处理籽粒的比例均较CK和NPK处理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比CK或NPK处理显著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显著优化水稻各产量构成因子,增加水稻产量。水稻各农艺性状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和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关系。长期施用有机肥条件下,25%的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干物质积累、转运,是黄壤性水稻土地区实现水稻增产的最佳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生物质炭对华北平原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以该区域4种典型土壤(水稻土、砂姜黑土、褐土、潮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微区试验,设置了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生物质炭(BC)、化肥配施生物质炭(BC+NPK)4个处理,于冬小麦生育前期观测土壤氨挥发损失,分析土壤矿质氮含量、土壤pH和温度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壤单施化肥处理氨挥发累积损失分别为2.70、3.14、2.90、4.00 kg N·hm-2,占施氮量的比例(氨挥发损失率)为3.3%、3.8%、3.5%、4.9%。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生物质炭可以降低砂姜黑土(15.3%)和潮土(14.8%)的氨挥发损失,但增加了水稻土(3.0%)和褐土(6.9%)氨挥发。添加生物质炭显著提升土壤pH值和土壤温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是决定生物质炭对土壤氨挥发增减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在华北平原砂姜黑土和潮土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生育前期土壤氨挥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方法]设对照(CK)、施氮(N)、施氮磷钾(NPK)、施氮磷钾+秸秆(SNPK)和施氮磷钾+有机肥(MNPK)5种处理,探讨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调查发现各类土壤动物4 027头。从土壤动物类群来看,5种施肥处理中,MNPK>SNPK>CK>NPK>N;从土壤动物的数量分布来看,MNPK>SNPK>CK>NPK>N;从多样性指数来看,MNPK>SNPK>NPK>CK>N。各施肥条件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表现为中等相似。[结论]农田增加有机肥及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动物生存和发展,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利用土壤线虫生态指标表征土壤健康状况的可行性,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蒙城砂姜黑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地点,以土壤线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土壤肥力水平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关联作物的产量指标。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土壤肥力水平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牛粪配施(NPK+CM)>猪粪配施(NPK+PM)>秸秆配施(NPK+S)>单施化肥(NPK)>不施肥(CK);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线虫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瓦斯乐斯卡指数显著提高,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降低,土壤健康状况变好;同时,NPK、NPK+S、NPK+PM、NPK+CM的产量较CK分别提升了337.87%、396.14%、495.43%、534.24%。因此,利用线虫生态指标的变化来表征砂姜黑土的土壤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阐明不同施肥下甘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变化的差异,为建立合理施肥模式、促进潮土区甘薯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潮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4个不同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分析甘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变化对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施肥处理(NPK、M、MNPK)显著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其中施肥处理中以MNPK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在产量方面,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单株结薯数、单薯重量以及块根产量,且处理NPK和MNPK的产量均显著高于M处理的,但前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方式对甘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阐明不同施肥下甘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变化的差异,为建立合理施肥模式、促进潮土区甘薯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潮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4个不同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分析甘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变化对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施肥处理(NPK、M、MNPK)显著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其中施肥处理中以MNPK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在产量方面,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单株结薯数、单薯重量以及块根产量,且处理NPK和MNPK的产量均显著高于M处理的,但前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期定位施肥下灰漠土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采集不同施肥处理的对照(CK)、单施氮肥(N)、化肥平衡配施(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化肥配施秸秆(NPKS)、撂荒(CK0)的土样,分析测定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总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24 a 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17.42 g/kg,比1990年的基础值增加了80%;对照(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仅为6.46 g/kg 左右,比1990年下降了48%;单施氮肥(N)、化肥平衡配施(NPK)的土壤有机碳下降了30%;化肥配秸秆(NPKS)的土壤有机碳下降了10%;撂荒(CK0)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1%.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了188%;除化肥平衡配施(NPK)处理以外,CK、N、NPKM、NPKS、CK0处理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有所增加,但与基础值差异不显著(P >0.05),NPK处理比基础值下降了28%.各处理的活度、碳库管理指数和活度指数都较基础土壤值高(除 NPK处理),NPKM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 <0.01),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 <0.05).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是反映土壤碳素动态变化灵敏而有效的指标,该指标为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及其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不同保护机制的有机碳由于稳定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肥力效应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贵州省主要水稻土类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及其演变,为区域稻田土壤固碳潜力评估和地力提升技术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贵州省黄壤性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1995年),采集2006—2014年间5个偶数年份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低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0.5MNPK)和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MNPK)5个处理的土样,采用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法和碳氮分析仪,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及未保护(即游离活性)、物理保护、化学保护和生物化学保护4个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并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与不施肥(CK)及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M、0.5MNPK和MNPK)显著增加了土壤游离活性、物理保护、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P0.05),总有机碳提升15%—39%,其中以常量有机无机配施(MNPK)的提升幅度最高。拟合分析发现,2006—2014年间,4个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随时间均呈增加趋势,除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外,其余组分有机碳在有机肥处理下的线性增加趋势比单施化肥(NPK)处理下更为明显,不施肥处理随时间无明显变化。施用有机肥(M、0.5MNPK和MNPK)处理的土壤游离活性、物理保护、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的年均增加速率和增幅均高于不施肥(CK)及单施化肥(NPK)处理,总有机碳的年均增加速率分别为不施肥(CK)及单施化肥(NPK)处理的3.5—3.7倍和1.5—1.6倍。游离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58%—63%)是其他组分的3—14倍。【结论】未保护游离活性有机碳是土壤总有机碳的最大部分,且对施肥响应最敏感。常量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最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建立卷烟激光预打孔接装纸透气度和打孔孔径关系。设置不同打孔排数、孔数的激光预打孔接装纸,分别测试其透气度和孔面积,分析透气度和孔面积的关联性,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激光预打孔接装纸透气度和孔面积高度相关,单位长度孔面积(S,μm2/cm)和透气度(A,cm3/min,150A≤800)的较优回归方程为S=547.3A+37 813.6(r=0.985,P0.000 1),利用所建数学模型计算打孔孔径,与实测值的偏差均小于1%。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初制工艺及原料对花茶素坯吸附能力的影响,以中小叶种春茶-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初制按定拱、全炒、半烘炒制成毛茶精制后取3种工艺中的嫩粳、叶、芽制成石蜡切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素坯嫩茎的横断面切片均无孔隙,不同素坯茶条的芽尖部的孔隙形状和大小差异不大,但叶片的孔隙因初制工艺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并已证实,茶叶叶片上的孔隙是炒制过程中茶条扭结所形成,并不是结构上多孔,故炒青素坯的孔隙量要多于烘青,初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水压力环境下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揭示混凝土经高压水力劈裂损伤的微观机理。【方法】将混凝土试件于105 ℃下恒温持续干燥115.5 h直至试件达到干燥状态,待试件自然冷却后,利用恒定水压加载系统对干燥后的混凝土在不同高孔隙水压力(0,1,2,3 MPa)下进行加载,采用X ray CT扫描仪对试件进行扫描,基于VG Studio MAX 2.2分析平台模拟三维重构后分析其内部孔隙的个数、直径、体积、球度及离散性。【结果】各组试件面层孔隙率的离散性随高孔隙水压力的增加而降低;与高孔隙水压力作用前相比,作用后试件的孔隙率提高,其中1,2,3 MPa水压力下试件的孔隙率较作用前分别增加了2.79%,8.38%,23.46%;高孔隙水压力作用后的孔隙数较作用前均有所增加,但孔隙数随水压力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 MPa水压力下的孔隙数最多,为69 259个;不同大小的孔隙中以孔径≥0.5~<1.0 mm孔隙出现比例最大,在0,1,2,3 MPa水压力作用下试件该孔径孔隙数量分别占孔隙总数的52.28%,61.87%,62.03%和59.72%;在不同水压力下,孔隙球度随孔隙直径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高孔隙水压力增大可使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发生改变,孔隙总体积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中蜂雄蜂封盖气孔形成过程和不同封盖结构,利用全自动数字式物透气量仪测定不同封盖透气性。结果表明:中蜂雄蜂封盖第7天,已形成气孔结构,直径0.4~0.5 mm;中蜂雄蜂封盖透气性显著低于中蜂工蜂、意蜂工蜂和雄蜂、封盖,并且中蜂雄蜂封盖质地结构紧密。人工封盖中蜂雄蜂气孔实验表明:中蜂雄蜂封盖气孔对雄蜂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温度梯度对秸秆炭化物质产率及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0~700℃温度区间,玉米秸秆、水稻秸秆以每100℃为间隔,大豆秸秆以200℃为间隔,研究炭化热解,量化对比产物。结果表明,秸秆热解炭比表面积、总孔容积、pH和碱式官能团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孔径和酸式官能团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热解液随热解温度升高,酸度降低;热解气中氢气和甲烷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热解温度平均每升高100℃,热解炭产率平均减少9.31%,热解液产率平均增加4.55%,热解气产率平均增加4.35%。玉米秸秆热解炭、热解液和热解气产率拐点分别为600、611和666℃,水稻秸秆热解炭、热解液和热解气产率拐点分别为666、600和666℃。量化参数可为优化秸秆炭化工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序列图像的土壤孔隙网络模型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土壤序列数字图像基础上,利用3S图像分析技术进行预处理,结合形态学网络模型理论和孔隙拓扑结构,实现了孔隙网络模型的构建。模型确定了适合描述土壤孔隙空间拓扑特征的网络模型数据结构,研究了提高序列数字图像垂直方向分辨率的关键算法,以及切片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像元的连通判断问题。此模型是孔隙结构特征的直接映射,再现了孔隙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土壤光学显微照片中孔隙分布的计算机图象分析方法。借助不同光波通过固体颗粒和孔隙时的不同反映,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手段,在Norton和schroeder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更为适合天然和工程土体中孔隙分布分析的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氯化锌法制备活性炭工艺过程进行考察,探讨锌屑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对活性炭吸附溶液中大分子化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锌屑比>300%,活化温度470℃左右,活化时间30 m in以上制备的活性炭吸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该文较详细地归纳了迄今为止有关绝干和湿润状态木材细胞壁的空隙构造,木材细胞壁中物质的输运过程、物质在细胞壁中的平衡态分布、影响物质输运过程的主要因素等.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值得商榷的几点问题及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0.
木材细胞壁的空隙构造及物质的输运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较详细地归纳了迄今为止有关绝干和湿润状态木材细胞壁的空隙构造 ,木材细胞壁中物质的输运过程、物质在细胞壁中的平衡态分布、影响物质输运过程的主要因素等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提出了值得商榷的几点问题及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