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54家“全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沁阳市榜上有名,成为全国11个玉米示范区之一,这也是河南省4个“全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中唯一的玉米示范区,示范区建设期间为2012~2015年。近年来,市农机局以玉米机械化生产为突破口,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生产为切入点,对农艺与农机技术的结合现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影响玉米生产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展望玉米生产农艺与农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玉米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种植模式多样化、农艺与农机结合不够等问题,开展耐密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6个核心示范区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耐密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能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实现节本增效和增产增收。每667m2玉米平均产量717.58 kg,比项目实施当年常规生产增产61.58 kg,增幅为8.39%,总增产玉米137.80万kg;示范推广区节本增效529.70万元,每667 m2节本增效242.4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农机推广部门抓住三秋农机生产作业契机,结合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培肥工程和保护性耕作项目建设,重点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玉米秸秆还田和土壤深松及玉米机收等多类适用技术,确保技术应用不走弯  相似文献   

5.
我国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是农业从业人员长期关注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介绍了山东省玉米生产的现状,分析了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玉米生产农机和农艺更好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农机与农艺的相互关系,分析了玉米种植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玉米种植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主编漫谈     
农业部继去年下发《关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之后,近日又决定在全国开展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活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迈出新步。按照示范区建设活动的安排,示范区将开展先进生物与工程技术集成应用的示范,以形成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并以此引导主要农作物生产向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8.
在玉米种植生产中积极引入先进的农机装备和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有助于明显地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促进耐密玉米栽培的农机农艺融合并做好技术探讨对于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耐密玉米栽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玉米种植生产各环节的具体应用,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国内农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自动化设备替代,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其中,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展现出明显的效益和潜力。玉米作为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质量的提升,长期以来始终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在农艺和农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背景下,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为玉米种植者提供了更高效、更经济的种植方式,同时为增加农田产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在生产种植工作进行时,应加强对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的合理应用,优化玉米生产种植。本文主要就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9月24日,由农业部农机化司、科教司、种植业司主办的“全国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发展座谈会”在山东潍坊召开。会议为系统解决玉米等作物的生产技术及如何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促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行了研讨。福田雷沃重工作为企业代表就如何加强玉米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如何提高玉米机生产效率与大会做了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为抓住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提高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我国在蔬菜生产机械化方面已经做出很多努力。阐述了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所做的具体举措,蔬菜装备研发情况及各地开展的有效示范推广项目。同时指出制约蔬菜机械化发展的问题: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政府示范项目多、企业自主投入少;农机农艺融合少、适用装备配套难;"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现象并存。为此提出需启动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划,统筹设施和露地蔬菜生产发展;成立部级蔬菜生产机械化专家组,统筹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大蔬菜机械装备研发、推广支持力度,破解无机可用、有机难用问题;大力培育推广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速蔬菜机械化发展等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机农艺结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农业机械化深入发展,农机农艺结合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从农机农艺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农机农艺结合分为农机功能适应农艺要求,改进农艺要求适应农机作业功能,以及创新的农艺与创新的农机功能协调发展三个阶段。现阶段,我国农机农艺相互结合的需求迫切,条件成熟,政府重视,已进入由农机适应农艺向农机农艺相互适应转变的关键时期。研究提出农机农艺结合的思路与目标,以及实施农田整治工程、促进农机农艺学科合力研究、实施农业机械化分区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农机与农艺教育培训等促进农机农艺结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战宏 《农业工程》2016,6(2):43-4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先进的农机与农艺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普及,使生产效益大幅提升,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要不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作物技术水平,就要进一步加大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这是农业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阐述了宝鸡市眉县农机与农艺融合现状、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立国  熊波 《农业工程》2014,4(S2):79-81
分析了北京市农机农艺融合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建议措施,阐述了提高农机农艺融合水平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对洞庭湖区农机与农艺相配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处理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已成为当前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分析农机与农艺的内涵与关系入手,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农机与农艺相适应的情况,指出了洞庭湖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农机与农艺相配套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业装备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已成为智能农业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农业装备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并通过多场景、多层次的示范和应用推动技术熟化,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农业装备自动驾驶技术系统主要包括环境感知、工况感知、决策规划、横向控制、纵向控制等关键技术。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装备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的现状,分析归纳了各技术领域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结合农业装备自动导航技术产品和自动驾驶技术集成应用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农业装备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情况;从自动驾驶技术分级研究和建立标准规范角度,对比分析了农业装备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差距,指出了农业装备自动驾驶等级划分的迫切需求。为应对智慧农业生产非结构环境、高精度农艺和强农时约束三大挑战,建议突出农业生产应用中作业精准化和驾驶自动化双重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装备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技术分级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7.
农机技术推广是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几年,江西遂川农业机械化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机技术推广模式还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机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广工作必须循序渐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把握“试点与示范引导原则、因地制宜与适用性原则、农机与农艺配套原则、培植农机大户与服务结合原则”,应是山丘地区农机部门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增宏 《农业工程》2020,10(12):14-17
为促进大型全悬挂式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优势,研发了多用途播种机少耕刀轴,创新小麦小垄沟丰产技术,开启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与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全面乡村振兴的环境下,实现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对于加快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山东省是国内中药材生产大省,但存在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农机农艺融合性差、现有装备技术含量低、生产企业少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发展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和相关机械化生产作业规范与技术标准建设;农机农艺融合基础上开展急需装备创新研发;发挥产业体系的人才优势同时延长生产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农机与农艺涉及农机工程与农学两大领域,从科技发展史来看,是有了农艺要求才有农机的发明,继而设计生产出所需的农机具。因此在二者的发展中,农艺的发展往往领先于农机,是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农机具的出现和应用不仅仅取代了人工和畜力,同时对农艺的发展和演变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科技发展到今天,机械化作业对未来农艺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必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农机与农艺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是互为基础、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农艺是农机的发展方向,农机是农艺的载体,二者只有高度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