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叶枯型丛枝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叶枯型丛枝病为害新梢嫩叶,造成叶枯、梢枯,连年发病引发小枝丛生,该病发展快,发病时间短,季节性强。老病枝连年发病,使新梢发病率常达90%以上。病叶上普遍产生黑褐色点状的子囊菌子实体。用子囊孢子对健壮株枝梢作人工接种,第2年新梢嫩叶发病,具典型症状。经鉴定该病病原菌为竹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 bambusae Miyake et Hara)。刚竹属中的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桂竹(Ph. bambusoide)和融安刚竹(Ph. sp.)发病最重。3月间竹腔注射20%粉锈宁乳油剂(1∶200)1次,即可明显减轻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地防治竹丛枝病,近年来笔者对本省南京、镇江、淮阴及浙江省杭州、安吉等地竹林内B.t.型竹丛枝病病原菌的侵染规律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作如下报道。 1 病原菌子实体的观察 由竹瘤座菌〔Balansia take(Miyake)  相似文献   

3.
竹类几种丛枝病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害竹类的病虫种类繁多,其中有的或多或少会引起小枝丛生现象,人们常统称为丛枝病。据我们近年来初步观察和调查,发现竹丛枝病有多种,现简介供参考。一、由真菌引起的竹丛枝病 1、由竹瘤座菌(Balansia take也称  相似文献   

4.
B.t.型竹丛枝病发病症状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处世界竹子分布中心,全国约有竹林5000万亩。这些丰富的竹林资源,是振兴我国林业经济的重要宝贵财富。惟常发生竹丛枝病危害,严重影响竹子生长,甚至引起竹林衰退、枯死。因此,有必要对竹丛枝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进行探索研究。 竹丛枝病的种类较多,有B.t.型[病原Balansia take(Miyake)Hara]、叶枯型、香柱型、黑粉型、MLO型、由竹小蜂及介壳虫引起的丛枝病等。 笔者于1987~1991年在南京、镇江及浙江省安吉等地竹林内对B.t.型竹丛枝病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相似文献   

6.
对水竹丛枝病的症状和病原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水竹丛枝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枝节间缩短,侧枝、细枝丛生。每年从4月起,在病枝叶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子座,5月中旬开始在其外围产生褐色垫状子座:即瘤座菌的有性世代;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在病株同一组织的超薄切片中,同时存在类细菌,类菌原体和真菌菌丝,其中真菌菌丝的形态和大小与病株叶鞘内的瘤座菌子座切片菌丝相似。用分离培养的类细菌培养液针注接种能诱发致病,其症状与自然发病相同。进行再分离,其菌落形态、菌体大小和形态结构均与接种物相似。  相似文献   

7.
关于类菌原体引起竹丛枝病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由竹瘤座菌引起的丛枝病的病枝嫩茎和叶脉经电镜观察,在病组织中不仅见到病菌的菌丝,还发现筛管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类菌原体,但经四环素等抗菌素处理,对该丛枝病症状无任何影响,而粉锈宁对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所以,虽然病株内有类菌原体存在,但可能因量少或其它原因,而和该病症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早竹丛枝病的调查及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早竹丛枝病进行调查及病原菌分子鉴定,为早竹丛枝病的病害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株水平和单枝盘水平的2种病害分级标准对早竹丛枝病进行调查。使用植原体16S rDNA和真菌rDNA-ITS序列的特异性PCR引物,对早竹丛枝病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调查的6块样地早竹丛枝病的平均发病率为18.59%,平均病情指数为6.67。感病的早竹DNA样品能够扩增出真菌的rDNA-ITS序列,而不能够扩增出植原体的16S rDNA序列;扩增出的序列与报道的竹针孢座囊菌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00%,与其它真菌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94.00%。[结论]浙江省德清县早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  相似文献   

9.
由类支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引起丛枝病是台湾泡桐)Paulownia taiwaniana)一种最严重的致命病害,也是台湾发展泡桐的限制因素。台湾泡桐的丛枝病是1974年发现的,传播迅速。感染的树木长出很多次生枝和三次嫩梢、叶少、枝和嫩梢黄绿色,当季顶枯,次年树木停止生长。取自病株的根插条大多有丛枝病症状。台湾泡桐和白桐  相似文献   

10.
<正>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病害。病原可通过嫁接传染和昆虫介体传染,将泡桐丛枝病病枝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病株的新梢和叶柄的皮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但是泡桐丛枝病与其它植物类菌原体病一样,病原物至今未能分离培养成功,病原的研究尚在电镜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类菌原体的性质,我们采用抽提的方法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好的泡桐丛枝病的病原类菌原体,并用病原抽提物制备成功泡桐丛枝病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11.
从病组织中分离竹瘤座菌BalansiatakMiyake=Aciculosporiumtake(Miyake)Hara,成功率常很低,除直接从新鲜子实体比较容易获得纯菌种外,离病枝梢端稍远就分离不到病菌。菌落生长很慢,表面几乎不见菌丝体,全是分生孢子。稀释分离时孢子浓度必须加大到106/0.1ml。人工接种时,孢子悬浮液浓度也必须加大才能成功。说明该菌群体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12.
从病组织中分离竹瘤座菌Balansia tak Miyake=Aciculosporium take(Miyake)Hara。成功率常很低,除直接从新鲜子实体比较容易获得纯菌种外,离病枝梢端稍远就分离不到病菌。菌落生长很慢,表面几乎不见菌丝体,全是分生孢子。稀释分离时孢子浓度必须加大到10^6/0.1ml。人工接种时,孢子悬浮液浓度也必须加大才能成功。说明该菌群体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13.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14.
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是毛竹枯梢病的病原真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间座壳科、喙球菌属,是该属的一个新种。毛竹是它在自然界中的唯一寄主。它引起当年毛竹株枯、梢枯和枝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病自1959年在浙江沿海毁坏了大面积毛竹林后,又逐步向上海市、安徽、江苏、江西、福建等省蔓延,并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HPD和LD浓度中等,而发病的W14砧木含有植原体的筛管数量较少、且浓度很低。在嫁接不成功或未发病的DJ和W14砧木组织及健康对照组织中皆检测不到植原体荧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九寨沟华山松1 a生和2 a生发病枝梢组织分离培养结果,1 a生发病枝梢优势茵株为拟菌点霉属(Phomopsis sp.),2 a生枝梢优势茵株为壳蕉孢属(Cytospore sp.).将两种优势菌株用刺伤法分别在室内、林间接种试验,两种菌株均能使华山松新梢发病枯死,出现的症状完全与自然发病相同.并将发病枝梢再分离,得到同样的接种茵株.初步确定引起华山松枝枯病优势病原茵为拟茵点霉属和壳蕉孢属,属于两种病原茵混合侵染性病害.  相似文献   

17.
杉木苗期丛枝病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2年以来的研究,初步认为福建省尤溪县杉木丛枝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杉苗发病高峰期是7~8月份高温和干旱季节,受害杉苗10月份以后症状明显,但留圃的病苗在来年春季和初夏主梢又抽高或侧梢代替主梢抽高.搭荫棚遮荫和浇水保持水分对杉木苗期防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沙棘干缩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2007年分秋、春、夏3次采集大果沙棘干缩病感病植株感病部位组织,分离纯化、鉴定获得8个真菌菌株.根据Koch's证病法则,选择分离自具有明显干缩病症状植株感病部位的分离物的孢子作为致病性测定用接种体,分别采用菌剂灌根、干部刮伤涂抹菌剂的方法对沙棘幼苗和12年生沙棘进行接种后,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对接种发病的植株再分离获得3个菌株.对上述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测定,将其鉴定为拟枝孢镰孢菌.该病原菌可生长在沙棘的叶部、枝干部及根部,生长在不同部位的菌株存在致病力上的差异.该病原菌在大果沙棘上的危害在黑龙江省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正> 树木丛枝病是一类常见的病害,最早认为由生理障碍引起,后又认为是病毒或真菌浸染所致。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致病以来,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陆续被证实是由类菌原体(MLO)或类细菌(BLO)引起。笔者近年来对引起树木丛枝病的类菌原体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电镜观察,报道了由MLO引起的泡桐丛枝病和重阳木丛枝病,由类立克次体(RLO)引起的枫杨丛枝病及由BLO 和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毛竹丛枝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广东省大面积毛竹遭受丛枝病危害,通过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该病在广东省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病原为竹瘤座菌Balansiatake和竹香柱菌Epichloebam-busae,前者最普遍,药剂防治试验显示粉锈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