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95年4月,湖南省对近年来本省选育和外省引进的米质较好、产量达一定水平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第三届优质稻品种评选。评出二等优质稻品种2个,三等优质稻品种5个。二等优质稻品种是:湘晚籼5号(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益晚籼4号(湖南省益阳市农科所选育),三等优质稻品种是:中优早81(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  相似文献   

2.
2019年将乐县种子站承担省级优质稻新品种展示任务,集中展示20个引种备案优质稻新品种。结果表明,中熟组的泰两优1332、恒优丝占、晶两优510、旱优73和迟熟组的喜两优丝苗等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进一步在将乐县扩大面积示范种植。总结了参试表现较好品种的产量和特征特性表现。  相似文献   

3.
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在建阳区作烟后稻种植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建阳区种植的烟后优质稻新品种,以天优华占为对照,对7个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作烟后稻进行了对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540、甬优9号、臻优177、广8优673、泸优明占和深两优5814等品种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泰丰优656生育期较短,产量较高,米质优,这7个优质稻品种均可在建阳区作烟后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2018年引进6个优质晚稻新品种在上杭县临城镇开展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优质稻品种广8优676、隆两优8612和梦两优534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产量比对照种宜香229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广8优676、隆两优8612和梦两优534三个优质稻品种在产量、农艺性状、抗性方面表现较优,可在上杭县中低海拔区域进一步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5.
德宏州“德优”系列优质稻品种种植技术及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优质稻"德优"系列软米品种及其在德宏州各县市的种植情况,及采用"四省"(省肥、省药、省水、省工)丰产栽培技术种植"德优"系列品种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种植"德优"系列优质稻可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平均产量达到6766.5 kg/hm~2,2019年增产优质稻谷1676.6万公斤,总产值增加6167.5万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仙游县积极推广"早稻—再生稻—蔬菜"种植模式,为更好指导该模式的推广,从当前推广的优质稻品种中,选用7个品种进行再生能力的筛选试验,通过对各参试品种农艺性状调查、考种,初步筛选出再生能力强、综合性状好的优质稻品种Y两优646、晶两优534和梦两优534,为进一步在仙游县早稻—再生稻种植试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优质稻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泰丰优656、泰优2165、泰丰优2098等7个泰优系列品种既优质又高产,其稻米具有米粒长、整精米率高、食味好等突出特点,较好解决了杂交水稻粒长和整精米率不协调的技术难题,多个品种在福建省优质稻品质鉴评活动中分获金、银、铜奖。2012-2018年泰丰优2098等系列品种在福建省内累计推广187.03万亩,增产稻谷4 417.15万kg,为社会提供  相似文献   

8.
新品种丰秀占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秀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米质早季达国优3级,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好等优点,200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作物研究》2013,(2):F0003-F0003
著名水稻育种专家,现任云南省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水稻德宏综合试验站站长员。已选育成功通过省州审认定的优质稻品种16个,其中德优8号、德优16号和德优12号现已成为德宏州和缅甸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稻品种。被德宏州委、州政府授予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和首届突出贡献特等奖,先后被国务院、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华全国总工会等7个中央部门和云南省政府授予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南安市引进10个优质稻新品种进行试种、试验。结果表明:福两优366、泰丰优2098等8个优质稻新品种的综合表现较好,并对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育期等性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寒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受当地气温条件所左右。对佳木斯市近期二十年的气温实测资料做了统计分析,并计算出当地水稻主栽品种各生育阶段的活动积温,结合水稻生育界限温度等资料,绘制了水稻计划栽培图。以安全抽穗期为中心,确定了当地水稻栽培各主要生育阶段的界限时期、提出了适宜种植品种,以便充分利用当地热能资源,防御低温冷害,而实行计划栽培,为水稻生产安全成熟,提高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陈秒  尹超  刘烨  肖层林 《作物研究》2013,27(2):164-168
综述了对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光温条件、生长发育阶段、遗传背景是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内外因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变化是育性转换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表现。水稻实用型温敏核不育系不仅要求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同时要求具有适宜繁殖的可育温度范围,选育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和生理不育温度均较低,即"双低"不育系,是降低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风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花后低温是影响米质的首要生态因子。为明确花后低温对甬优品种稻米品质性状及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7号、甬优538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常规粳稻浙粳8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人工气候箱于水稻花后0-15d(前期)、15-30d(中期)和30d-成熟(后期)分别进行20℃、17℃和14℃的低温处理。【结果】花后低温显著影响供试品种整精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使甬优品种淀粉RVA谱特征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崩解值降低,回复值和消减值升高。花后前期低温对稻米加工品质影响最大,而花后中、后期低温对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最大,且甬优17号比甬优538对低温更敏感。花后低温对稻米品质影响明显,低温处理影响因品种类型、品质指标及处理时段而异。【结论】生产中应基于品种特性综合考虑稻米各品质指标,在结实期采取相应的米质调优栽培措施,充分发挥籼粳杂交稻品种的品质潜力。  相似文献   

14.
早稻育秧期间低温频发,严重影响水稻秧苗质量,抑制水稻在大田期间的生长发育,导致水稻减产.深入研究低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适宜的外源调控途径对保障我国早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低温对早稻秧苗期、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的影响,概括了水稻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包括抗氧化系统、低温应答基因表达等.最终提出...  相似文献   

15.
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醴陵基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化控栽培法处理,前期生长稳健、个体发育好,中期群体适中、稻穗发育好,最大叶面积指数约7.5,光合产物积累多,孕穗期占成熟期的50%~55%,群体内部透光率高。后期功能叶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运转率高,籽粒充实度好,经济系数高。早晚稻产量分别达到8101.5kg/hm2和8731.5kg/hm2,早晚稻子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早稻分蘖期气温偏低,干物质生产量小(为成熟期的13.3%),养分吸收总量少,抽穗后光合产物生产量大,高产潜力大。晚稻分蘖期气温高,干物质生产量大(为成熟期的18.8%),养分吸收总量多,抽穗后期光合能力弱,但晚稻灌浆结实的时间长,对高产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6.
临界温度双低两用不育水稻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针对目前应用的两用不育系繁殖中可育温度范围较窄的缺点而提出了临界温度双低两用不育水稻(即引起水稻生殖障碍的生理不育临界温度和诱导育性转换的不育临界温度均低)的概念。概述了筛选双低两用不育水稻的理论依据、研究进展和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覆盖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的123个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将6月30日-7月29日每10天为1段分3个时段对水稻进行低温处理,以研究冷害发生规律。结果发现,水稻在6月3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延迟型冷害,7月1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障碍型冷害,证实了低温对水稻冷害的时段效应;第一积温带水稻在7月1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延迟型冷害,第一积温带水稻在6月30日-7月9日受低温易发生障碍型冷害,第二、三积温带水稻在6月3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延迟型冷害,第二、三积温带水稻在7月10日-7月19日受低温易发生障碍型冷害,体现了水稻应对低温的生态区效应。这对黑龙江省抗寒水稻品种的选育以及抗寒措施的提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返青期与返青肥一起施入水稻增产素1kg/667m2,分蘖期再施入0.5kg/667m2,可使空育131增产10%,上育增产24.5%,特别是在低温年施用效果更明显。试验是在两年、两个品种、15hm2的大面积上进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水稻常规品种及两系杂交稻在低温影响后的花粉育性变化。结果表明:a)低温是影响水稻常规品种育性稳定性的重要生态,且受低温影响后不同品种表现出育性稳定性的明显差异;b)在常温下杂种F1均能基本恢复正常可育,但在低温下F1的花粉育性都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在组合间差异明显;c)F1的育性的稳定性与父本对低温的敏感程度有关;d)母本对F1的育性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Sixty-eight rice germplasms were used for cold tolerance evaluation at the germination stage in laboratory. Seeds of rice germplasms germinated at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containing low temperature (constant 13°C for 28 days), alternative temperature (a temperature cycle of 12 h at 20°C and 12 h at 23°C for 14 days) and control (constant 26°C for 7 days). Analysis of variance revealed that temperatur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germination rate, coleoptile length and radicle length. Germination rate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low temperature and alternative treatments. Stress of low temperature at the germination stage on the tested rice germplasms caused a reduction in final germination rate and the lengths of coleoptile and radicle. The normal and healthy seeds began to germinate within 36 h after imbibition and germination were completed on the 7th day in the control, but delayed under the low and alternative temperature treatments. The low and alternative temperature treatments delayed the growth of coleoptile and radicl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nd the average lengths of coleoptile and radicule were strongly inhibited with the decreasing temperature in all of the tested germplasms. Taichung, a semi-dwarf, low amylose content and early maturing rice variety,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germination rate at the three temperature treatments and its coleoptile lengt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germpla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