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采用分期接虫和分期回收的方法,研究常规棉与转基因棉品种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在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第2~4代发生期以及卵期和幼虫期,转基因棉品种的棉铃虫卵、幼虫寄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棉品种。棉铃虫卵期的寄生蜂主要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ogramma confisum),幼虫寄生蜂为棉铃虫齿唇姬蜂(Compoletis chlorideae)等。由此可见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存在非亲和效应。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泗棉3号棉铃虫不同世代间卵、幼虫寄生率的纵向比较,发现同一品种棉花上不同世代间棉铃虫卵寄生率差异不显著,而幼虫寄生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天敌对棉铃虫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第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定量分析了各种天敌类群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作用。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生物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指数(IPC)分别为 16 .545 7,1.32 81和 1.3715;全部天敌因子对第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的控制指数(IPC)为 30 .1377。  相似文献   

3.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供试棉花品种为中棉49号.供试药剂为20%杀铃脲,35%硫丹乳油. 2.试验害虫 1~2龄棉铃虫幼虫.其天敌为瓢虫成虫. 3.试验设计 在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盛期进行田间和室内相结合的药剂防效试验.喷药时期由于田间天敌数量较少,所以无法试验该药剂对田间主要天敌昆虫的影响程度,仅在室内试验观察该药剂对天敌瓢虫的杀伤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第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定量分析了各种敌类群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作用。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生物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指数(IPC)分别为16.5457,1.3281和1.3715;全部天敌因子第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的控制指数(IPC)为30.1377。  相似文献   

5.
新疆南部主要棉区高密度棉田二代棉铃虫消亡因子主要可以归纳为天敌捕食、寄生、生理死亡、自然损失及人为活动等5个因子.1龄、5~6龄幼虫以及卵是新疆南部主要棉区二代棉铃虫田间自然消亡的主要阶段.各龄期幼虫田间自然存活率分别为53.3;、14.93;、10.60;、8.16;、6.69;、4.62;和2.58;.新疆南部棉产区二代棉铃虫总消亡率为97.95;,种群趋势指数(Ι)为8.877 8.单头二代棉铃虫幼虫蛀食蕾数为0.921~14.35,平均4.92个,其数量与棉花蕾、花、铃数量减少率和产量损失呈正相关,综合棉铃虫危害和当前高密度棉花种植的生产成本,其防治指标为102粒卵/百株.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德州市1997—2005年抗虫棉棉铃虫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抗虫棉对各代棉铃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防治压力仍然较大,其他寄主田已成为棉田棉铃虫的主要虫源基地。种群数量的消长主要受气候、虫源、食料、天敌、及防治状况等综合影响。防治策略上,对二代棉铃虫要适当施药防治,对三、四代棉铃虫应注重施药防治,重点保护棉花蕾铃;同时,注重对玉米、花生、大豆、辣椒及蔬菜田棉铃虫的防治,减轻棉田防治压力,全面压低棉铃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棉铃虫与转Bt杀虫蛋白基因棉花间的互作研究   总被引:67,自引:2,他引:65  
转Bt杀虫蛋白基因棉花(Bt棉)对棉铃虫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和器官间的差异。其杀虫活性在华北地区的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较高,而在第三、四代发生期明显降低。在不同器官之间,花的杀虫效果最低。棉铃虫初孵幼虫从Bt棉的花上开始取食,存活幼虫可继续取食棉铃,其相对化蛹率达28.1%,并能正常羽化,致使Bt棉在田间对第三、四代棉铃虫起到抗性汰选作用。棉铃虫幼虫在室内经Bt棉汰选17代,平均每代的汰选强度为67.2%,对Cry1A型Bt杀虫蛋白的抗性指数增至7.1倍,导致Bt棉对汰选种群的抗虫等级由高抗级降低为中抗级。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我国Bt棉的抗性预防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棉花的抗虫性及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1997~1998年以本地常规种植的非抗虫棉品种“苏棉9号”为对照,对国内4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的抗虫性及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棉铃虫中等发生年份,Bt棉上二、三代棉铃虫可以免治,四代可在幼虫期按防治指标防治1~2次;取食Bt棉营养器官的棉铃虫幼虫基本不能化蛹完成生活史;Bt棉对鳞翅目幼虫具有兼抗作用,对刺吸口器类昆虫则无抗虫作用;在不治虫条件下,Bt棉可比常规棉增产11.31%~13.37%,虫卵量减少51.02%~63.27%;两类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无差异;所有品种治虫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治虫处理;Bt棉的生长发育状况优于常规棉。  相似文献   

9.
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是棉花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分布广泛,各地种群因地理环境不同,生理生化指标也有差异,从9个地区采集的棉铃虫,在实验室分别饲养至室内第2代后,分别测定了各地种群6龄幼虫血淋巴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各地种群间都存在差异,同地种群不同生育期亦表现出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随着龄期的增长由低→高→低。上述不同特点为棉铃虫种下分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区域转基因抗虫棉抗棉铃虫水平波动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在南京、盐城、南通3地参加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试的抗虫棉品种为材料,采用室内棉叶接虫方法,检测不同生态区域间品种抗棉铃虫水平的波动程度.结果表明:17个品种在不同试点间的抗级吻合度为82.35%;有10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在不同试点的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CLM)、叶片受害指数(LII)、活虫发育指数(SLI)与活虫发育指数减退率(DR)等抗虫性检测指标出现达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的波动反应,波动度介于16.67%~100.00%;其波动度的大小与该品种的抗虫水平值呈极显著相关,特抗或特感的品种,即平均抗虫性水平值高于3.6或低于1.5,其试点间抗虫性指标波动度为0,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品种,其生态区域间抗虫性水平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据此建立了抗虫性指标波动度(Y)与品种平均抗虫性水平值(x)之间的二次曲线函数关系,并探讨了不同生态区域转基因棉花的品种引进与抗性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玉米诱集带上二代棉铃虫着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棉花同期播种的玉米诱集带可有效诱集一代棉铃虫成虫产卵,百株着卵量高于棉田62倍。在玉米上二代卵多集中于植株上部,且幼虫存活率相对低于棉田,便于集中防治,种植玉米诱集带是南疆棉花集中产区综合防治棉铃虫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合丰202是以农大326×GK12杂交后代的高代转基因抗虫稳定系145系为母本,以高产优质的206系(冀棉20号纯系)为父本,经过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转基因杂交抗虫棉品种。该品种抗棉铃虫、抗枯萎病、高产、优质、杂种优势强、适应性广,适宜在黄河流域的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东南部,安徽淮河以北,江苏淮河以北,山西南部和天津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15.
室内测定与田间试验表明 :雨水和土壤含水量对棉铃虫种群有较大的抑制作用。棉铃虫卵经雨水浸泡 8h,幼虫孵化率明显下降 ;中等雨水对棉铃虫卵有较大的冲刷作用 ,雨量越大 ,卵被冲刷的数量越多 ;初孵幼虫经雨水浸泡 1 h,其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 ;土壤湿度对棉铃虫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蛹初期与羽化前 ,2 5 %的含水量对虫蛹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7~ 1999年在山东省南北 2个主要棉区的巨野和夏津县进行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3年 2地调查结果平均 ,1代棉铃虫卵在小麦上占 93 48% ;2代棉铃虫卵在棉田占 74 13 % ,在春播花生、大豆上占 2 2 78% ;3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72 6 7% ,在大豆上占 10 38% ,在玉米上占 9 38% ,在花生上占 5 17% ;4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6 1 5 9% ,在玉米上占 32 0 2 %。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分布率与卵有所不同 ,1代幼虫仍然集中在小麦上 ,2、3、4代幼虫在棉花上的分布率减少 ,在花生、大豆、玉米上的分布明显增加。在对棉铃虫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棉花上的各代幼虫分布量进一步减少 ,4代幼虫分布量在棉田只占 2 1 96 % ,而在夏玉米上高达 5 2 5 6 %。特别是 1999年推广普及转Bt基因抗虫棉后 ,在棉花上的幼虫量仅占 9 5 2 % ,夏玉米上增加到 6 3 8%。这种分布变化对区域性整体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和非抗虫棉石远32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二代棉铃虫不防治条件下两品种叶片衰老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二代棉铃虫不防治条件下,非抗虫棉石远321棉铃虫危害严重,幼蕾脱落比SGK32I平均每株多6个;受害石远321的单位叶面积载铃量和根冠比显著低于SGK321,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显著高于SGK321,叶片内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含量在盛花期高于SGK321,而脱落酸含量整个生育期则明显低于SGK.321;与SGK321相比,石远321的主茎功能叶具有较高的SOD活性、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较低的MDA含量。因二代棉铃虫危害而损失部分早期蕾,改变了非抗虫棉的库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石远321叶片的衰老。  相似文献   

18.
麦椒套种对辣椒主要病虫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连续7a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辣椒间作套种的椒田辣椒苗期蚜虫、小叶病发生为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盲蝽、蟠蟀发生为害显著减轻,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69.5%,幼虫量减少37.2%,为害轻于单作辣椒。小地老虎、粘虫、斑须蝽、四代棉铃虫发生数量增大,为害重于单作辣椒田;辣椒炭疽病,日灼病发生为害程度明显加重。主要生态因素是春套椒田小气候的改变,麦行的自然屏障及天敌增多 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