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探究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脂蛋白编码基因vacJ在其致病中的作用,以血清5型临诊分离株HS49为研究对象,构建了vacJ基因缺失菌株(ΔvacJ),进而比较了野生株与缺失株在生长特性、对细胞的黏附及入侵和毒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较,缺失vacJ后的菌株生长速率明显下降,对PK-15细胞的黏附和入侵能力则明显降低,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也显著下降。缺失vacJ菌株对Balb/C小鼠感染模型的LD_(50)是野生株的14倍,表明vacJ基因敲除后,副猪嗜血杆菌毒力明显下降。表明vacJ基因与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黏附入侵、生物被膜形成及毒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分泌型核酸酶基因ssnA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脱氧核糖核酸酶,被认为是一种猪链球菌2型(SS2)潜在的毒力因子。为了分析ssnA基因对于SS2毒力的影响,通过体外构建具有同源臂的重组自杀性质粒,电转化进入SS2,经同源重组构建了SS2流行毒力株GD01的ssnA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并通过比较分析了野生菌株与缺失突变菌株的生长特性及溶血活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GD01株与ΔssnA突变株的生长速度及溶血活性没有明显差异;ssnA基因缺失后SS2对Hep-2细胞的黏附及入侵能力则明显下降。小鼠毒力试验结果显示,ssnA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对于CD1小鼠LD50是6.17×108cfu,而SS2野生菌株的LD50是4.42×107cfu,缺失突变株的LD50约是野生株的14倍,表明ssnA的缺失对SS2毒力产生明显影响,提示ssnA基因在其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玉屏风复合多糖对免疫功能损伤的调节和保护作用,以环磷酰胺80 mg/kg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通过检测小鼠的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血清溶血素和血清中IL-2等指标,观察不同剂量玉屏风复合多糖(100,200,400 mg/kg)对小鼠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血清溶血素和血清IL-2的影响。结果发现,玉屏风多糖能使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指数升高,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值;玉屏风多糖可促进正常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的生成,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分泌减少;玉屏风复合多糖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的小鼠血清的IL-2水平,尤其以中、低剂量组效果较好。结果证实,玉屏风多糖能对抗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免疫抑制,提高免疫功能,对小鼠的脾脏功能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豆卵磷脂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豆卵磷脂对机体免疫作用,进行了不同剂量大豆卵磷脂对小鼠脾指数、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溶血素产生能力的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卵磷脂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溶血素产生能力。大豆卵磷脂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芪参口服液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芪参口服液对免疫力低下小鼠的保护作用,用环磷酰胺造小鼠免疫力低下模型,同时灌胃给芪参口服液,分别测定小鼠的胸腺系数、脾脏系数、血清溶血素水平、血清IL-2含量和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能力。结果显示:芪参口服液能够显著增加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胸腺系数和脾脏系数,显著增强其血清溶血素生成水平和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能力(P<0.01)。表明芪参口服液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作用,考察了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测定了其总还原力以及对H2O2诱导小鼠氧化溶血和对小鼠肝匀浆MDA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样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01、0.05、0.1 mg/mL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对H2O2对小鼠红细胞溶血抑制的抑制率分别为47.64%、67.09%、81.99%。与阴性对照组相比,0.5~2.0 mg/mL桐花树果实提取物均可极显著地抑制小鼠肝匀浆自发的产生MDA(P<0.01)。可见,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与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为兽医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棉球诱发小鼠肉芽组织增生方法研究了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小鼠吞噬细胞碳粒廓清能力、以及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研究了该注射液的免疫作用;采用改进Karber法,以半数致死量(LD50)作为评价急性毒性强度的指标,研究了该注射液的急性毒性,并对该注射液的热源性、刺激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高、中剂量组对小鼠耳廓的肿胀度分别为1.24、1.78 mg,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的肿胀度(2.94 mg)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OD值,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0.05、0.14、0.14,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的OD值(0.21)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对小鼠肉芽组织增重,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0.18、8.10、10.16 mg,与对照组肉芽组织增重(11.90 mg)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高、中剂量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对小鼠吞噬细胞碳粒廓清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中剂量、低剂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急性毒性试验LD50为11222.77 mg/kg。数据表明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对急性和慢性炎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蟾酥注射液对小鼠免疫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观察蟾酥注射液对小鼠的免疫细胞增殖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采用中药免疫药理学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蟾酥注射液作为试验组,分别与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以及LPS或者ConA共同孵育48 h,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将蟾酥注射液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检测蟾酥注射液对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将蟾酥注射液与自然杀伤细胞共培养,检测蟾酥注射液对NK细胞杀伤能力的影响;取脾细胞与蟾酥注射液共培养上清,ELSIA法检测蟾酥注射液对几种重要的细胞因子(IFN-γ、IL-2、IL-12)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蟾酥注射液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单独或者协同非特异性丝裂原(Con A或LPS)作用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或P〈0.01);蟾酥注射液单独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蟾酥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小鼠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蟾酥注射液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说明蟾酥注射液在体外能够显著提高几种主要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研究结果显示蟾酥注射具有显著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Caffeoyl Glycoside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室从胡黄连根茎分离到1,6-di-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单体Caffeoyl Glycoside(CG),体外试验测定其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MTT法检测CG对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能量代谢水平;CG对PMΦ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C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单独或者协同非特异性丝裂原(Con A或LPS)作用均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PMΦ的增殖能力(P〈0.05或P〈0.01),CG单独作用就能显著提高NK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或P〈0.01)。CG在体外对小鼠主要免疫细胞的增值和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或P〈0.01)。研究结果显示CG具有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人体推荐量的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蜂胶,即5倍的低剂量组0.167 g/kg·bw,10倍的中剂量组0.333 g/kg·bw,30倍的高剂量组1.000 g/kg·bw灌胃小鼠30 d,观察其体重、脏器/体重比值、NK细胞的活性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半数溶血值和抗体生成细胞数的变化。结果表明,0.333 g/kg·bw,1.000 g/kg·bw剂量能显著提高小鼠NK细胞活性,1.000 g/kg·bw剂量能显著提高小鼠半数溶血值、抗体生成细胞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p0.05),各剂量对小鼠体重增长、胸腺/体重比值、脾脏/体重比值均无明显影响(p0.05),表明蜂胶具有调节小鼠免疫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给昆明种雌性小白鼠经口灌服飞机草水提物,用改良寇氏法测定了飞机草全草的急性LD50;另取一批小白鼠,每隔3d分别用浓度为5g/ml、2.5g/ml、1.25g/ml和0.625g/ml的飞机草水提物经口灌服一次,共灌服5次,进行试验期为35d的飞机草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发现,飞机草全草水提物对昆明种雌性小白鼠的急性LD50为227091.02mg/kg,95%可信限为227090.96-227091.07mg/kg,即飞机草水提物对昆明种雌性小白鼠实际无毒。但飞机草具有亚急性毒性作用,供试小白鼠出现中毒体征和病理学变化,且亚急性毒性作用随着飞机草水提物浓度的增大和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黄尾鲴6种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黄尾鯝种质标准和种质鉴定提供生化遗传指标,以便合理保护和利用黄尾鯝种质资源。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法对黄尾鲴的7种新鲜组织(肝脏、心脏、脑、肌肉、脾脏、头肾和鳃)中的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苹果酸酶(M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共6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同工酶位点及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尾鯝的6种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酯酶、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及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在肝脏中表达活性较强,乳酸脱氢酶在肝、脾以及头肾组织中表达活性强,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肝、脾脏组织中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究制备的牛、羊油脂对小鼠血液生理指标及脏器形态的影响及牛、羊油脂的部分免疫功能,为动物性脂肪产品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选择30 只体重28~30 g 的雄性昆明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羊油脂组以及牛油脂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羊尾油脂及牛肾周油脂。30 天后眼球采血,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采集心、肝、脾、胃、肾的组织样品称重,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各脏器组织结构变化。羊油脂组的肝脏系数极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胃脏器系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心、脾、肾脏器系数同生理盐水组无差异性(P>0.05);牛油脂组心、肝器系数极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脾、肾、胃脏器系数与生理盐水组无差异(P>0.05)。2 种油脂均使小鼠血液白细胞显著增多,红细胞减少,羊油脂使血小板数目增加而牛油脂使血小板数目显著增加。在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羊油脂组与牛油脂组心脏出现脂肪增加,少数心肌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胃和肾周脂肪细胞增加,肝脏以及脾脏没有明显的变化。本试验结果表明牛、羊油脂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不同组织5 种同工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黄颡鱼同工酶系统的组织特异性,分析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并为品种改良提供有价值的生化遗传指标。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法,对黄颡鱼的血,腮,脑,肝,心,胃,肾,性腺,肌肉,肠,头肾,脾和膀胱共13种新鲜组织中的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酯酶(EST)、葡萄糖醛酸酐酶(GD)共5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DH在脑、肾和头肾中分别具有特异性酶带;ME只在肝组织检测到酶带;SOD在肝、肠、脑和肌肉组织分别具有特异性酶带,EST在肌肉组织具有特异性酶带;GD在腮和脑组织中具有特异性酶带。说明黄颡鱼5种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可可油杀虫剂对亚洲小车蝗蝗蝻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洲小车蝗二龄蝗蝻为供试昆虫,对德国柏陶公司生产的可可油杀虫剂进行了毒力测定,同时以马拉硫磷为对照药剂进行毒力测定,比较二者对亚洲小车蝗在毒力方面的差异性,进而明确可可油杀虫剂对亚洲小车蝗二龄蝗蝻的基础毒性,为以后抗药性鉴定奠定基础。测定结果表明,2条毒力回归曲线LD50相差较大,可可油对亚洲小车蝗二龄蝗蝻的杀虫活性远不如马拉硫磷,2条直线的坡度不同,说明2种药剂对亚洲小车蝗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尼罗罗非鱼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表达规律及其功能,克隆了尼罗罗非鱼IRF1基因c DNA全长,与其他脊椎动物IRF1基因进行比对,构建IRF家族系统进化树。然后使用Poly I∶C对尼罗罗非鱼进行体内注射诱导抗病毒免疫反应,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处理组和对照组中尼罗罗非鱼各组织IRF1基因的表达差异。最后构建尼罗罗非鱼IRF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对其进行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IRF1有888 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295个氨基酸的蛋白序列。该蛋白N端高度保守,并含有6个保守的色氨酸,具有DNA结合结构域。对蛋白相似率的计算发现尼罗罗非鱼与斑马鱼IRF1相似度为52.1%。而与大鼠IRF1的相似率最低,为36.2%。IRF家族成员蛋白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IRF家族共分为4个亚群。将p CMV3-FLAG-IRF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Hela细胞中后,对IRF1进行细胞定位发现,尼罗罗非鱼IRF1主要分布在胞质中,胞核中有少量分布。对尼罗罗非鱼使用Poly I∶C进行体内注射诱导抗病毒应答反应,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各个组织中IRF1在不同时间下的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完成了尼罗罗非鱼IRF1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对各种脊椎动物IRF家族成员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干扰素系统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用加热法从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LM-3菌株的发酵液中纯化得到2个极端嗜热多肽.平板拮抗实验表明,5μL纯化多肽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抑菌率达89.6%.SDS-PAGE电泳显示纯化多肽分子量介于6 000~7 000 D之间.多肽复性后,其中之一对稻瘟病菌表现出强的拮抗活性,命名为ETPMG(extreme thermophilic polypeptide against M. grisea);另一个则无此活性,命名为ETPL3(extreme thermophilic polypeptide from LM-3).ETPMG经氨基酸测序,获得了其N-末端5个氨基酸序列(H2N-ANDPR).以ETPMG为主效成分配得5种微生物源生防乳剂,对水稻苗瘟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乳剂的防效都优于LM-3拮抗液直接喷雾,其中处理AB4的防效最佳,达80.73%,其拮抗成分、吐温80、乳化剂OP、溶剂的质量比为50∶6.5∶1.75∶41.75.ETPMG为首次报道的兼具极端嗜热性和稻瘟病菌拮抗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相似文献   

18.
淡水黑鲷5种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6种组织(肝脏、心脏、脾脏、肾脏、肌肉和眼)的5种同工酶(酯酶(EST)、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同工酶位点及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淡水黑鲷5种同工酶系统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EST检测到2个位点,每个位点都有2个等位基因。CAT检测到1个基因位点,存在2个等位基因。POD酶谱较复杂,有5个位点,Pod-2,3,4,5都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MDH具有s-MDH和m-MDH两种类型,在各组织中均表达,s-MDH只形成一种二聚体,m-MDH仅在肝脏中有2条带,其余组织中为1条带。LDH在6种组织中都表达, Ldh-5只在心脏中能检测到。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适用于施氏鲟养殖的优良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以3种复方中草药为材料,开展其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将1+龄施氏鲟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个平行,每个平行200尾。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照体质量的2.5%每天分别投喂添加复方中草药的饲料和全价基础饲料,连续饲喂35天。停饲24 h后,采集试验鱼血清、肝、脾、肾等组织,对各组织中补体(C3、C4)含量、溶菌酶含量、一氧化氮(NO)含量、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施氏鲟血清中C3、C4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复方三组C3、C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三组血清中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一、二组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脾中溶菌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复方一、复方三组血清中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脾中NOS的活性较对照组均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表明,相较于对照组,3种复方中草药组施氏鲟成活率均升高。因此,自组复方三能有效增强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一种适用于施氏鲟的优良中草药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ouse. [Methods]Healthy Kunming SPF mouse were used in the test and with the modified modeling method established by Fan Jiangao et al.,mouse were fed with high fat diet and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alcohol at the dose of 3( BW) g / kg( 0. 1( BW) m L /10 g). While modeling,the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extract was administrated for intervention,TPN was used as control. The general conditions of mouse were observed,the liver coefficient was detected and the blood was sampled from eyeballs for detection of serum TG,TC,ALT,AST and MDA.[Results]The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ccurred in mouse 3 weeks after modeling. The liver fat in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extract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serum TG,TC,ALT and AST in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extract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p 0. 05,p 0. 01). The serum MDA in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extract group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but it was of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s]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had good effects on preventing and curing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