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根土空间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花生生长过程中是否存在生长冗余,探讨花生高产的适宜生长度,以高产花生品种青花7号为试材,设长×宽×深分别为40 cm×20 cm×20 cm、40 cm×20 cm×40 cm、40 cm×20 cm×60 cm、40 cm×20 cm×80 cm4种规格不等的根土空间,采用网袋法,研究了根系生长空间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根土空间增大,株高逐渐增高,分枝数逐渐增多,根系干质量和茎叶干质量逐渐增大,其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越来越大。根土空间过小显著影响各时间段花生开花数、下针和结果;根土空间过大则中前期开花数、下针和结果少,中后期开花数、下针和结果多;适当的根土空间(如限根深度60 cm)则中前期开花数、下针和结果多,中后期开花数、下针少。说明根土空间过小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生长量不足,而根土空间过大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冗余生长。适当空间则既能保证足够的生长量,产生的冗余生长又少,从而提高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为花生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断根深度对花生根系生长分布和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花生适宜的断根程度,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以高产花生品种青花7号为材料,采用箱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断根深度对花生根系生长分布、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断根可以控制前期根系过快生长和延缓后期根系干质量下降,尤其能够促进后期深层土壤中的根系生长,增加中下部根系所占比例;适度断根能够延缓各土层根系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和下降的速度,同时降低花生根系丙二醛(MDA)的含量,延缓根系衰老;对产量而言,适度断根能够显著提高花生有效果数、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但过度断根则不具有这种效应。认为花生的适宜断根深度为10~15 cm。  相似文献   

3.
土壤紧实度对花生根系生长和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究不同土壤紧实度对花生根系生长和活性变化的影响,确定花生生长所需的适宜紧实度,为花生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花生品种青花7号为试材,采用桶栽的方法,设置土壤容重分别为1.1,1.2,1.3,1.4,1.5 g/cm35个处理,研究了土壤紧实度对花生根系生长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生根系发展期土壤容重过大不利于根系伸长和表面积扩大,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影响越大,在花生根系衰退期土壤容重过小根系长度和表面积衰退过快,而适宜的土壤容重(1.2 g/cm3)则既能保证根系发展期根系的伸长和表面积扩大,又能延缓根系衰退期根系长度和和表面积的衰退。土壤容重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花生根系干物重积累、根系体积增加和根系活力提高,根系直径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增大。认为容重为1.2~1.3 g/cm3有利于花生根系生长和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花生高产适宜根系的大小,确定作物根系生长的合理空间范围,为花生高产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花生品种青花7号为试材,设长×宽×深分别为40 cm×20 cm×20 cm、40 cm×20 cm×40 cm、40 cm×20 cm×60 cm、40 cm×20 cm×80 cm 4种大小不等的根土空间,采用网袋法,研究了根土空间对花生营养器官氮、磷、钾吸收积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土空间过小限制了花生根茎叶生物量、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的提高,当限根深度超过60 cm后,根土空间大小对花生根茎叶生物量、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变小。说明限根深度超过60 cm后,根土空间大小已不是限制花生吸收氮磷钾素的关键因素,限根深度不小于60 cm的根土空间是花生获得较高产量水平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花生高产高效的适宜追肥量。在大田条件下,以青花7号为材料,研究了花针期膜下滴灌追肥量对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追肥水平下花生叶片叶绿素SPAD值、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不追肥处理,在各期均表现为随着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于T4达到最大值,但T4与T2、T3差异不显著。生物产量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而显著增大。荚果产量、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均表现为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显著增加,于T2达到最大值,之后再随着追肥量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说明追施氮硼钙肥能够显著提高花生叶片光合特性,但追肥量过大,叶片光合特性较高,地上部生长过于茂盛,反而影响花生荚果形成和生长,产量下降。适宜的追施量为公顷施纯氮60 kg/hm2、硼砂15 kg/hm2、氧化钙45 kg/hm2。  相似文献   

6.
富有机质土壤栽培方式对大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田园土壤栽培为对照,研究了以农业废弃物腐熟麦秸与腐熟大粪干及洁净土壤等为主要原料配置而成的富有机质土壤限根和非限根栽培对大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富有机质土壤非限根栽培的大白菜生长势好,根系活力强,叶绿素含量高,增产效果显著,产量较对照提高了20.68%;亚硝酸盐未检出,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59mg/kg,降幅达38.26%,富有机质土壤非限根栽培还明显增加了大白菜叶球的干物质含量,增幅为17.2 %;与对照相比, 富有机质土壤非限根栽培的大白菜的粗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了4.9%、0.9 %和2.44 %。表明富有机质土壤非限根栽培方式对提高白菜产量及改善营养品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花生生长所需的适宜追肥量,提供花生高产高效施肥理论依据。以高产花生品种青花7号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连续2 a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田间试验,以不灌水不追肥处理(CK1)和只灌水不追肥处理(CK2)为对照在花针期设置4个追肥量处理,研究了膜下滴灌追肥量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叶片和茎秆干质量在各期均表现为随追肥量增加而显著提高,于每公顷施尿素261 kg、硼砂30 kg、硝酸钙221 kg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不追肥处理,而花生总果针和入土果针数、荚果数和干质量、荚果产量、单株结果数、百果质量和百仁质量、出仁率则随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于每公顷施尿素131 kg、硼砂15 kg、硝酸钙132 kg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追肥量的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2017年T2(追施纯氮硼砂氧化钙各60,15,45 kg/hm~2)产量较CK1和CK2分别提高48. 53%,46. 00%,2018年T2产量较CK1和CK2分别提高38. 20%,34. 76%。各追肥处理下花生茎叶生长显著高于不追肥处理,促进地上部生长效果明显,但果针和荚果的生长随追肥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因此适量追肥既可以促进花生营养生长又可促进生殖生长,从而提高花生产量,但追肥量过多易引起花生营养生长过度,抑制生殖生长,造成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协调,从而降低产量。综上,适宜的追施量为公顷施纯氮60 kg、硼砂15 kg、氧化钙45 kg。  相似文献   

8.
连作花生田主要微生物类群与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其交互作用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通过连续5年盆栽试验,研究了花生不同连作年限对植株生育、土壤及根际微生物主要类群和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花生连作,主茎变矮,单株结果数减少,荚果变小,总生物产量和荚果产量降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和根际的真菌数量显著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减少.土壤中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逐年  相似文献   

9.
通过管栽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返青期根修剪对冬小麦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置3个根修剪处理:返青期小切根、返青期大切根和未切根对照(CK)。结果表明,根修剪可降低叶片SPAD值,尤其大切根处理生育后期叶片持绿性较差。切根对小麦单株分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小切根可促进有效蘖的生长,使成熟期单株分蘖较高,但大切根处理分蘖及成熟期分蘖均较低。小切根通过对根系的适当调控,使0~140 cm根系冗余量减少,根冠比降低,但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促进浅层根系(0~60 cm)的生长,抑制了深层根系的生长。小切根可促进地上部生长,使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增加,因而使单株粒重增加;大切根处理由于根系过度修剪,根干质量和地上部干质量均降低,因而单株粒重明显减少。适度的根修剪(小切剪)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提高,尤其是在限水条件下适度根修剪可使产量和WUE增幅更大,但大切根处理由于粒重较低,尽管耗水量减小,但WUE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0.
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讨麦后夏直播花生的适宜栽培方式及其作用效果,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可矮化株高,主茎高度较地膜覆盖的减少15.7%,防止徒长和倒伏;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开花数、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单株结果数较其他处理增加0.8~2.0个,公斤果数减少23.8~66.5个;显著增加干物质向荚果中分配的比例,经济系数提高0.08~0.17,荚果产量提高5.5%~29.2%。地膜覆盖的植株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露地栽培的,秸秆还田的优于不还田的。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是取得夏直播花生高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1.
单粒精播对花生根系生长、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烨  郭峰  李宝龙  孟静静  李新国  万书波 《作物学报》2013,39(12):2228-2237
以大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设每公顷19.5万穴(S1)和22.5万穴(S2) 2个单粒播处理,双粒穴播每公顷15万穴处理为对照进行大田试验,对比单粒精播与双粒穴播对花生耕层根系生长动态、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差异。与对照相比,单粒精播S1处理在开花后50~70 d的根系形态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动态明显改善,耕层根系长度、体积和吸收面积在0.05水平上显著增加,根系干物质积累量(DMA)和积累速率(DMAR)也明显提高;S1和S2处理开花后40~70 d根冠比明显提高,并保证冠层和荚果较高的DMA和DMAR,通过提高单株生产力,实现群体增产,其中S1处理为佳,可在节种35%的前提下,增产7.98%~8.38%,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说明单粒精播可保证花生根系相对较强的生长优势,协调根冠比,壮个体,强群体,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实现花生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新疆地区膜下滴灌条件下花生栽培模式,于2015年以高产油用大花生新品种花育36号为试材,利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花前揭膜(UPF)和全生育期覆膜(MPF)2种种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和荚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UPF和MPF 2种方式下,花育36号的农艺性状、各器官干、鲜质量动态变化以及荚果产量间均存在不显著差异。与MPF种植方式相比,UPF方式有利于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主茎绿叶数和主茎节数等。同时,UPF前期根茎叶和荚果的鲜质量以及根茎叶各器官的干质量均大于MPF,但荚果的干质量小于MPF,UPF下的荚果减产871.3 kg/hm2,减产率为8.1%。在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和花生种植效益的前提下,UPF种植方式是可行的,采用该种植方式不但能够较好的利用地膜前期的正向效应,而且大大提高了残膜回收率并增加花生秸秆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粒重的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播种方式,研究粒重大小和播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处理可使产量增加,与传统双粒穴播相比,在一垄两行播种方式下,相对大粒种子和相对小粒种子分别增产9.77%、4.19%;一垄单行种植方式下分别增产3.44%和2.77%。无论种子粒重大小,单粒精播处理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但其荚果干重、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与双粒穴播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干重、茎柄干重与单株叶面积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饱果成熟期与结荚期地上部干物重之差与产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采用垄作双行单粒精播模式,选用饱满粒重较小的种子,可达节本降耗、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春播、土壤水分适宜以及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条件下,选用大花生品种山花108,设置3、5、7、9、11、13和15 cm (SD3、SD5、SD7、SD9、SD11、SD13和SD15) 7种播种深度,研究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年结果表明,播种深度明显影响花生出苗时间,与SD5处理相比, SD15处理的出苗期推迟5 d,产量形成期缩短2.5 d。播深过浅(3 cm)或过深(7 cm)显著降低了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导致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降低;且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导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播种过深(7cm)显著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导致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各播深处理相比,SD5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较高,主要是由于其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及出仁率的提高,播种深度超过7 cm后,减产显著。因而,春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 cm。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断根对花生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明断根时期对花生植株生长的影响,为确定适宜的断根时期提供依据。在大田覆膜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期断根对花生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根可降低花生株高,减少主茎叶片数、分枝数、单株开花数和果针数,且随断根时间的提前而影响明显;适期断根有利于延缓花生叶片衰老,使适宜叶面积系数维持较长时间,增加有效分枝数和有效果针数,并可较少干物质的无益消耗、减少过多的冗余生长,有利于荚果形成;断根过晚基本不影响植株生长。本试验以开花后15~20天进行断根处理对植株生长的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蒜茬花生高产栽培种植模式,2014—2015年在聊城农科院科技示范园对其田间配置方式及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田间配置方式(垄上小行距)为主处理,设A1(25 cm)、A2(35 cm)、A3(45 cm);密度为副处理,设单粒精播B1(18万株/hm~2)、B2(21万株/hm~2)、B3(24万株/hm~2)、B4(27万株/hm~2)、双粒穴播B5(13.5万株/hm~2)5个密度水平,研究田间配置方式和种植密度对花生生育性状、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及田间群体透光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处理垄上小行距A1(25 cm)、A2(35 cm)对花生群体透光率、单株结果数、饱果数和荚果干重的有利影响显著高于A3(45 cm),其他性状主处理间差异不大;密度对群体透光率、植株干重、产量性状影响较大,结果显示花生饱果期副处理B2(21万株/hm~2)、B3(24万株/hm~2)、B5(13.5万株/hm~2)群体透光率较低,即群体光截获率较高,更有利于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产量结果以A1B3最高,与A1B2、A2B2、A2B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其余主副处理协作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