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黑线姬鼠不同胴体重种群繁殖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省余庆县2002~2007年1143只黑线姬鼠胴体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胴体重最低4.13g,最高34.58g,平均胴体重为(19.06±5.34)g,其个体胴体重主要分布在12.01~24.00g,占总鼠数的75.40%,是活动能力较强的个体。黑线姬鼠怀孕鼠最低胴体重为13.82g,睾丸下降鼠最低胴体重为13.41g,胴体重达13.0g以上时开始繁殖,随着胴体重的增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胴体重达17.0g以上时,种群繁殖力迅速增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分别达26.83%、62.50%,接近雌鼠总怀孕率24.76%和雄鼠总睾丸下降率64.56%,繁殖指数达0.5921,接近总繁殖指数0.5755。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雌鼠怀孕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因此,其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对贵州省余庆县2006~2010年捕获的701只黑线姬鼠(雌鼠327只,雄鼠374只)分析表明:黑线姬鼠种群总性比为0.87,不同年龄组种群性比存在一定差异。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的主体,平均怀孕率为43.01%,平均胎仔数为5.1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9298,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5.44%,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  相似文献   

3.
系统研究分析了1999-2004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 研究期间共解剖黑线姬鼠1011只(其中,雌鼠483只,雄鼠528只)。黑线姬鼠种群性比存在显著的年龄 变化,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 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平均怀孕率为45.97%,胎仔数为5.02只,睾丸下降 率为91.98%,繁殖指数为1.0618,除平均胎仔数与总平均胎仔数差异不显著外,平均怀孕率、睾丸下降 率、繁殖指数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分别为总体平均值的1.57倍、1.42倍、1.52倍,它们在种群中所 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黑线姬鼠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之一.为摸清黑线姬鼠繁殖参数的年龄和季节变化情况,对贵州省大方县2008—2020年稻田、旱地鼠情调查中捕获的270只黑线姬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性比为1.06,平均怀孕率为28.78%,平均胎仔数为5.4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9.39%,平均繁殖指数为0.81;幼年组性未成熟,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不断增加,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为主要繁殖群主体;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存在显著差异,冬季无繁殖个体,繁殖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秋季,而春季和秋季为主要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5.
雷山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雷山县1985~2011年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黑线姬鼠多年平均捕获率达3.15%±1.3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一年内种群数量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达5.34%±2.25%,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波动,主要繁殖期在4~9月,一年中在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出现2次怀孕高峰期,多年种群总性比为0.96,平均怀孕率为38.23%,平均胎仔数为6.12只,平均繁殖指数为1.15,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55%,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与雌鼠怀孕率季节变化呈同步变动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省大方县1996 ~2012年采集的134只四川短尾鼩体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短尾鼩体重最低为12.20 g,最高达48.00 g,平均体重为(31.12±6.48)g,其雌、雄个体体重分布均呈常态分布,个体体重主要分布在22.1 ~40.0 g之间,占总兽类数的85.07%,是活动能力较强的个体.四川短尾鼩达到性成熟的体重界线为22.0 g,怀孕个体最低体重为26.00 g,睾丸下降个体最低体重为23.80 g,随着个体的增长,体重的增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强,体重达30.0 g以上时,种群繁殖力迅速增加,平均怀孕率、睾丸下降率和繁殖指数分别为43.75%、80.95%和1.53,说明体重达30.0 g以上个体大部分已达到性成熟,是参与繁殖的主要个体.  相似文献   

7.
2006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三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测量外部形态,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结果表明:余庆县鼠种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1.4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数的93.41%、51.02%,平均占74.47%,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褐家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全年共解剖黑线姬鼠245只(雌鼠115只,雄鼠130只),平均捕获率为5.21%,种群性比为0.88,年平均怀孕率为24.35%,平均胎仔数为5.2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6.38%,平均繁殖指数为0.6000,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种群的繁殖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  相似文献   

8.
对1995-2014年贵州省大方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22.01%,为当地农田害鼠第二优势鼠种。多年平均捕获率为0.75%,一年中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为1.18%。种群总性比为0.94,雌、雄个体数量差异不显著,多年平均怀孕率为25.49%,平均胎仔数为5.43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81.25%,平均繁殖指数为0.67。不同月份之间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主要繁殖期为4-9月,一年中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怀孕高峰,平均怀孕率分别为37.50%-55.88%和42.11%-50.00%,怀孕率变化曲线呈典型的双峰型。  相似文献   

9.
黄胸鼠种群年龄鉴定和种群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贵州省三都、关岭县1996~2001年1 714只黄胸鼠标本(雌鼠874只,雄鼠840只)以体重指标划分种群年龄,根据体重的频次分配,将黄胸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确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小于或等于40.0 g;亚成年组(Ⅱ):40.1~75.0 g;成年Ⅰ组(Ⅲ):75.1~115.0 g;成年Ⅱ组(Ⅳ):115.1~150.0 g;老年组(Ⅴ):150.0 g以上。黄胸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繁殖的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59.15%,平均胎仔数为6.4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6.46%。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体长、尾长的变化和种群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10.
对1986-2008年贵州省余庆、息烽、大方、三都、关岭5个县捕获的3059只褐家鼠(雌鼠1573只,雄鼠1486只)体重统计表明,褐家鼠平均体重为(108.30±49.00)g,雌、雄鼠之间体重差异不显著.根据体重的频次分配特征,参照繁殖状况,将褐家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制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体重小于或等于60.0 g;亚成年组(Ⅱ):60.1~110.0 g;成年Ⅰ组(Ⅲ):110.1~160.0 g;成年Ⅱ组(Ⅳ):160.1~210.0g;老年组(Ⅴ):210.0g以上.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种群繁殖的主要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46.60%,平均胎仔数为7.00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1.49%.种群年龄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地区之间种群年龄组成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应用胴体重鉴定高山姬鼠种群年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完善贵州省农区主要害鼠种群年龄鉴定划分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对2008~2010年贵州省大方县捕获的285只高山姬鼠(雌鼠138只,雄鼠147只)胴体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山姬鼠平均胴体重为(16.29±3.41)g.根据胴体重的频次分配特征,参照繁殖状况,将高山姬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制定了各年龄组的胴体重划...  相似文献   

12.
应用胴体重指标鉴定贵州省褐家鼠的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贵州省农区主要害鼠种群年龄鉴定划分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对2002~2009年贵州省余庆、息烽、三都、关岭、大方5个县捕获的441只褐家鼠(雌鼠201只,雄鼠240只)胴体重统计分析表明,褐家鼠平均胴体重为(69.16±30.45)g,雌、雄鼠之间胴体重差异不显著。根据胴体重的频次分配特征,参照繁殖状况,本研究将褐家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并制定了各年龄组胴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40.0 g),亚成年组(Ⅱ)(40.1~80.0 g),成年Ⅰ组(Ⅲ)(80.1~120.0 g),成年Ⅱ组(Ⅳ)(120.1~160.0 g),老年组(Ⅴ)(160.0 g以上)。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组胴体重、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胴体重与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种群繁殖的主要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51.39%,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3.51%,平均繁殖指数为2.583 9。种群年龄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农区鼠害监测结果与灾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通过分析1984—2005年贵州省23个县(市、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种类有16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6.35%;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4.88%;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鼠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1.68%、13.42%,在部分地区也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同时分析了5种害鼠的种群繁殖特征和种群数量灾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高山姬鼠种群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1996~1998年贵州大方县高山姬鼠的种群繁殖特征。共解剖标本520只,雌鼠264只,雄鼠256只,主要繁殖期在4~9月,研究期间平均怀孕率为18.62%,平均胎仔数为6.03只,繁殖指数0.6846,每年4~5月和8~9月为两次妊娠高峰,雄鼠睾丸下降率季节变化与雌鼠怀孕率季节变化呈同步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5.
安义农区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1988年作者等在赣北安义农区研究了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生态,对其雌雄性比、妊娠率、胎仔数和繁殖指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雄雌总性比(/)为1.14,年度间无差异,但随姬鼠年龄和季节不同而发生变化;雌鼠周年均可繁殖,一年中有两个繁殖高峰:即春季高峰和秋季高峰;多数个体胎仔数为4~6只;一年中繁殖指数最高的月份为9~10月,最低的月份为1~2月。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摸清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海农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在全年的发生规律是一个双峰型曲线,第一峰在4月份出现,峰值较小,第二峰在9月份出现,峰值较大。黑线姬鼠在不同作物之间主要向食料和隐蔽条件好的作物栽培区转移,同一作物在播种期和成熟期间的鼠密度最高。同一作物在不同布局类型田块中对该鼠的吸引能力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