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小麦生长模拟与三维可视化系统构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物生长过程的三维可视化是虚拟作物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小麦形态结构复杂,小麦生长可视化不易实现的问题,以小麦作物为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小麦生长模拟模型和形态结构模型,从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设计与实现、真实感图形渲染技术(颜色渲染、纹理映射、光照处理)等方面入手,构建小麦生长模拟与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小麦生长模型和形态结构模型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了小麦生长过程的三维可视化。小麦生长模拟与三维可视化系统将为小麦作物生长动态预测、栽培管理调控、作物株型设计等提供形象逼真的可视化工具,为小麦理想株型筛选,高产、高效、抗倒伏设计与优化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浅层地温变化对石家庄地区主要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指导农作物生长趋利避害,适应气候变化。【方法】利用石家庄地区主要农作物1989-2010年历年气候单位面积产量(单产)和逐日浅层地温观测数据,采用周期对比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地区浅层地温变化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花生、棉花和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石家庄地区浅层地温周期较主要农作物气候单产周期长2年左右,而浅层地温暖(冷)期较主要农作物气候单产增产(减产)时段提早出现1~3年;主要农作物在浅层地温暖期是一个增产过程,冷期是一个减产过程;浅层地温变化对棉花和花生播种出苗影响较大,对夏玉米、大豆、冬小麦出苗影响较小;浅层地温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安全越冬影响较大,对夏玉米、大豆、棉花和花生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结论】浅层地温变化对作物出苗、生长和发育存在一定影响,应根据浅层地温变化预测结果选择种植适宜的作物。  相似文献   

3.
数字农作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着重介绍数字农作技术研究的若干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数字农作即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研究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从而对农作系统过程的信息流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表达和整合。近年来,作者围绕数字农作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开展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作物生长无损监测、农作空间信息管理、数字农作决策系统等5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数字农作的未来发展将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管理、自动监测、动态模拟、虚拟现实、知识工程、精确控制、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农作物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为主要研究目标,发展农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农作状态的自动化监测、农作过程的数字化模拟、农作系统的可视化设计、农作知识的模型化表达、农作管理的精确化控制等关键技术,进一步研制综合性数字农作技术软硬件系统,实现农作系统监测、预测、设计、管理、控制的数字化、精确化、可视化、网络化。农作生长与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将带动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信息演变规律提取是人们认识农作物生长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精确判断发展阶段、预测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演变规律构建的可视化演变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作物的生长全过程。近年来,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检测技术因非接触测量、操作简单、无损伤等特点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基于时间序列的图像检测技术在演变规律提取方面的应用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该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包括农作物的长势监测、染病程度判断、可视化模型构建3个方面的应用现状,总结了该技术研究在农作物演变信息提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给出预测性建议,以期为该技术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于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具有覆盖面积广、不同农作物生长环境也各不相同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于农作物生长环境及调节成为了一个耗费人力物力的问题。为此引出一个农业物联网的概念,是实现农业上作物与环境、土壤及肥力间物物相联的关系网络,通过多维信息与多层次处理实现农作物的最佳生长环境调理。视频与图像监控为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更直观的表达方式。本研究用基于树莓派的摄像机以一个极低的视频帧率来捕获图片形式的信息,然后通过OpenCV来实现单张图片的获取及存储。与此同时,也可以很简单地将这些图片信息搬运到网络上比如阿里云的对象存储服务OSS,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这样就能够将大范围的农作物生长状况的记录及统计以上述云记录的方法来进行实时监测。整个系统具有物联网技术应用效果,利用这样一个监测功能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监测的效率并且能够有效保证农作物生长的状况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人工混交林结构和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方法]根据人工混交林结构特点和生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别建立人工混交林结构与生长可视化模型;采用C#语言和开源图形引擎MOGRE开发,建立人工混交林结构和生长可视化系统。[结果]建立了人工混交林结构与生长可视化模型,同时建立了人工混交林结构和生长可视化系统。[结论]实现了人工混交林结构重现和生长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人工混交林结构和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方法]根据人工混交林结构特点和生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别建立人工混交林结构与生长可视化模型;采用C#语言和开源图形引擎MOGRE开发,建立人工混交林结构和生长可视化系统。[结果]建立了人工混交林结构与生长可视化模型,同时建立了人工混交林结构和生长可视化系统。[结论]实现了人工混交林结构重现和生长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8.
农业气象服务系统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设计角度详细介绍了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思路。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预报、动态产量预报、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农作物生长模拟、GIS功能扩展等主要功能模块,在系统实现过程中,围绕主要功能模块增设了各个模块的相应功能。系统从资源整合的角度,为服务人员提供了便捷的可视化服务环境,气象资料的收集,到服务产品的生成、发布等均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9.
花生等农作物耐湿涝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的耐湿热性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在一些湿润及半干旱地区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更为严重。花生等农作物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产品,目前人们对其湿涝的研究相对较少,此不利于花生产量的提升以及农户的增产增收。本文以此为背景,对花生等农作物的耐湿涝性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方法对策希望有助于我国花生等农作物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花生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在实际种植栽培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栽培技术规范,有效提升花生种植的经济效益,促进花生种植产业健康发展。1花生栽培技术要点1.1选地土壤质量直接影响花生产量与品质。因此,需科学选择种植土壤,可选择沙壤土、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形态结构特征参数的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整个生长过程,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模拟。通过对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数据的定量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模拟模型,并以VC++6.0为开发平台,利用OpenGL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拟系统,整个系统由形态模型模块、树冠结...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视化的超级玉米生长模拟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更直观地展示超级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量化其生长发育参数。【方法】将系统分析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超级玉米生长发育,解析和提炼超级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与形态建成之间的基础性关系和定量化算法;以形态建成参数为基础,结合OpenGL构建超级玉米虚拟模型,在VC++6.0平台上进行系统的设计开发。【结果】实现了以GDD为驱动因子的超级玉米生长发育参数的量化输出与可视化表达; 通过形态建成模型与生长发育模型的数据交流,实现了预测功能与可视化表达的有机耦合与集成。【结论】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性,从而为超级玉米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作物三维可视化将为作物生长动态预测、栽培管理调控、作物株型设计等提供形象逼真的可视化工具,从而有力促进虚拟农业和信息农业的发展。针对小麦形态结构复杂、叶片三维可视化不易表达的问题,基于田间实测数据和NURBS曲面建模实现了小麦叶片的三维重建。首先,通过田间实验定期观测小麦形态数据(叶长、叶宽、茎叶夹角、叶片弯曲度、茎秆直径等),建立小麦叶片主脉控制点构造算法,将小麦形态数据转换为主脉控制点坐标;其次,确定所有控制点坐标和节点矢量,构建小麦叶片和叶鞘NURBS曲面;最后,借助Open GL图形库可实现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模拟模型,并实现了小麦叶片的扭曲形变。结果表明该方法选取的小麦形态数据具有代表性,重建的小麦叶片模型逼真度较高,接近实测模型,易于实现小麦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形态特征参数的稻穗几何建模及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基于形态特征参数的稻穗几何模型,实现稻穗的可视化。【方法】通过对稻穗形态建成过程中关键特征的观测分析,利用三维几何建模技术,构建基于形态特征参数的稻穗几何模型,包括穗曲线、穗轴、次枝梗和小穗几何模型;用Bezier曲线来拟合穗曲线,将二维空间的穗曲线映射到三维空间,构建穗轴几何模型;用一段穗轴及圆柱体模拟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并分别用椭球体及圆柱体模拟小穗的谷粒及小枝梗,最后基于稻穗的拓扑结构,构建稻穗几何模型。模型参数主要有穗长、穗倾角、一次枝梗长、一次枝梗数目、二次枝梗长、二次枝梗数目、谷粒大小等。【结果】在稻穗几何模型基础上,基于OpenGL图形平台,实现了稻穗生长过程的三维可视化, 较好地描述了稻穗形态建成过程。【结论】稻穗的可视化为建立可视化水稻生长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其它作物的可视化表达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层次信息可视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的日益丰富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这一问题促使信息可视化领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层次信息的可视化结构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树型结构。但是传统的树型结构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当结构的层次增多或者节点增多时,该结构需要占据大量的可视化空间。针对这个问题,在分析研究层次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层次信息可视化模型,即层次信息自由呈递模型。通过对多种关键特征的参数化,实现层次信息在任意方向上的自由呈递,以及Focus+context视图效果。  相似文献   

16.
花生的生长特征是地下结果,地上开花,相应的栽培种植技术关系到花生的生长和成熟情 况。花生的产量与花生品种有关,产量的大小取决于选用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好坏。伴随社会 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花生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研发和进步,本篇文章将以赤峰市花生种植情况为例,简 要分析其种植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花生栽培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方向,希望能够给相关工 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设计陆稻种植试验获取陆稻苗期植株的几何构型参数和生长参数,构造出陆稻地上部分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机与可视化模型。基于模型,在Linux操作系统下,利用C++以及Mesa图形库开发出陆稻苗期三维可视化动态模拟仿真系统,并对可视化系统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仿真三维实体模型在形态特征上与实际陆稻植株相似,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相对误差较小,均在lO%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