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的就业市场日益饱和,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而当今,"互联网+"已成各行各业新业态、大潮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互联网+"的大浪潮里,构建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也在发生着变革,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论述"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教育模式,旨在为农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校企协同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在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邀请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构建并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激励机制,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创新创业型旅游管理人才;打破壁垒,校企携手共建创新创业平台等。  相似文献   

5.
创新创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是将创新思维结合创业行为的创业实践活动。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体现个人奋斗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诠释。以高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从多角度分析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冠病毒疫情的暴发给2020年蒙上了阴霾,对此举国上下开始转向抗击疫情,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使得当下各国各行各业面临的挑战都十分巨大,而高校人才培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基于此,现阶段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纷纷转向"互联网+"方面,为确保疫情下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得以有效实现,针对"互联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抓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的成功因素,提出了创新创业路径。结合多年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获奖项目"智慧农机"的实践经验,从创新创业需求出发,提出了以高校为主体、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型领导为目标的"融内联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创"的整体、持续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国家对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及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顶层设计与定位,为"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首先分析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壁垒;再基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实践与探索,创新地提出"互联网+"新引擎助力多维度的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途径:普及"互联网+农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建设"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互联网+农业"思维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夯实具有"互联网+农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农业为特色进行探索,将成为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之不尽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农业口径下的"双创"型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如何培养农业领域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已成为农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需面对的课题。在探讨如何推进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区别,以及两者相互融合促进的问题,还需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文化内涵的培养,教学支撑体系的构建,实践关键环节上的把握等层面上进行研究。借助"互联网+"重构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是一条培养现代农业后继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推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耕读一体”是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本文将耕读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在校企合作与亦耕亦读的实践中探索“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机制内涵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对高等教育学校提出全新的教育要求,要求高校在教授大学生专业技能时要培养其创新创业素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教育方式,使大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现阶段社会的创业方向。尤其是农村大学生,毕业之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难以在大城市进行长远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与农业的基础上对农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使其能够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并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改革全新的种植或养殖模式,以此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本文基于"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对农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途径进行研究,以此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农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行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学校"所供"与企业"所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现象,本文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下,提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深化校企合作,对于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存在一定困难,对此,需要高校与企业全面深度融合,同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才能走出困境.本文在总结山东农业大学校企合作育人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创新2.0推动下,现代社会步入"互联网+"的新形态、新业态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愈加多元化,同时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可充分搭载"互联网+"的基础优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拓创新,紧抓创业机遇,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也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形势,指出"互联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发展契机,开创性的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重要举措。"互联网+"视域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加拓宽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维度。立足于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互联网+"对双创教育的影响,重点阐述了高职宠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10种实施模式及实施案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背景和目的,展示了典型涉农高职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成绩,分析了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脱贫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从政策机制、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及学生7个层面提出涉农高职院校提升双创水平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订单式"未来场长(经理)"创业班为例,针对农林类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培养"未来场长(经理)"的要求,结合"创业导向—岗位轮动"的基本思路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旨导向,探究了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教学运作模式在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从而为高职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和提升人才培养品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199-200
信息技术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新技术和新科学应用于教育、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的全新要求。自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新时代高新技术概念提出、发展和应用,各个领域借助于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力量不断创新,探索新的发展建设路径。大学教育机构作为学生走出社会的最终关卡,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路径,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重点环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渗透和融合,有效推动了专业和理论教育的转型升级,让高校的教育改革更深入地进行。本文简要阐述"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简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最后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由校企共建的创新工作室属于产学研合作新形式,有效促进了高校的科研和双创人才培养。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针对电气专业的特点,在双创背景下的进行创新工作室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通过校内外实践资源整合,导师队伍优化,电气专业创新工作室模式构建等,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用"全链条、全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河北金融学院探索出一条"以产促研、以研带学、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产学研用"全链条、全开放式培养平台。实践效果表明,"产学研用"全链条、全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了高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等多方利益共赢,走出了一条适合应用型财经大学的新型产学研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