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观水体富营养状况及水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现状的基础上,对水体富营养及水华防治的主要方法进行了阐述,浅析了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方法的利弊,指出生物方法因其最小化利用原资源、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和投资低等特点,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并已深入到分子领域。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生态环境问题越发凸显。黄河支流的汾河景区作为太原城市的“绿肺”,有着涵养水源、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4—10月汾河景区14个监测点位的湿地水体重要污染物指标进行逐月监测,计算汾河景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汾河景区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汾河景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期为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重塑水景观风貌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2021年汾河景区总氮全年超标,氨氮在8月超标,其余项目均符合地表水Ⅴ类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3.89,属轻度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7、8、9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在8月达到峰值,且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柴村桥监测点位最低,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南内环桥、南中环桥南、长风桥、跻汾桥等监测点位相对较高,水质状况与温度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位于汾河上游干流的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担负着太原的防洪及工农业供水的重要任务,汾河水库上游干流河道为引黄工程的天然输水河道,根据对汾河水库上游多年水质监测成果资料分析,发现汾河上游在2003年10月黄河水进入前后,水质状况有明显变化:1996~2002年和2003~2005年水质资料对比中,后者的水质状况明显劣于前者,其污染物浓度和种类有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水质类别普遍升高。为确保引黄供水工程供水效益的充分发挥和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干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干流水污染现状及引黄水进入汾河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汾河水库上游水环境保护对策及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汾河太原城区段一、二期治理美化工程经过17年的建设实施,不仅为市民增加了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进一步改善了气候质量,提升了城市品位。借鉴成功经验,简述了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三期工程规划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进一步做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拓展河流生态修复思路,了解先进设计理论,创新投融资模式,提高项目工程设计和建设人员的业务水平,12月14-16日,省水利厅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处在太原举办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相关业务工作培训班。流域6市45县水利部门的分管领导及专业技  相似文献   

6.
汾河上游流域沿程典型水样点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25年来汾河上游流域的水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太原居民正常供水,以确保该流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汾河上游流域1985—2010年水质资料和5个水样点(汾河头马营、宁化、东寨、河岔、汾河水库)的水样,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据水质评价标准,确定水质类别)和综合评价指数法对该流域沿程水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汾河上游水质在2002年前后变化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水质类型普遍升高,大多从Ⅱ、Ⅲ类水上升为Ⅳ类以上水质。宁化到河岔间超Ⅲ类水的比例增大,汾河水库水质类型变化不很明显,基本处于Ⅱ、Ⅲ类水质。这主要是由于上游炼焦、洗煤废水排放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使高锰酸盐指数、BOD5和氨氮上升,导致水质类型发生年际变化。2)汾河上游水质污染指标中,高锰酸钾和氨氮沿程都呈上升趋势,说明沿程水域中亚硝酸盐过高,水环境不适合水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导致水质恶化。3)汾河上游流域水质综合情况是有机污染物浓度和种类发生了变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硬度日趋增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流域用水量增加和污染物处理不当,导致污染严重。整体来看,汾河上游水质在不断恶化,采取各项措施保护汾河上游流域水环境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对太原柴村地区出露保存完好的古河床剖面和沉积相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了河床沉积砂质层的组成、粒度及河道沉积与水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古汾河从西山河谷内的冲蚀,并通过较大水流带至平原地区沉积下来;砾石层越厚,代表水流的速度和流量越大,也代表着河流的侵蚀能力越强。建议加强对郊区汾河的河道治理与河道采砂、上游煤炭开采的管控,让汾河重现往日奔流不息的盛况。  相似文献   

8.
创办经济实体壮大水保产业王荣(山西省宁武县治汾指挥部036000)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和投入也逐步加大。治汾正是为了改善汾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变汾河流域贫困落...  相似文献   

9.
<正>6月15日,山西省水土保持学会组织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的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专业的20余名优秀大学生,赴汾河水库和娄烦县,开展了水土保持课外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实地考察了汾河水库的运行管理情况,了解了汾河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参观了娄烦县东山小流域建设现场与南梁沟骨干坝,聆听了民营水土保持大户曹春  相似文献   

10.
汾河水库作为山西省的第一大水库,不仅是省会太原市最为主要的供水水源,还兼负着防洪和太原盆地的农田灌溉重任,现已成为省城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重要保障。水库周边水环境,经过20年连续开展的汾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治理程度仍然较低。针对此,提出了水环境生态修复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汾河上游作为省城太原最为重要的供水源地,其水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供水安全。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认为林地、水域的影响最大。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2.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易爆发水华的蓝藻之一,对水产养殖生物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探索其发生条件,预测和治理水华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由于水华发生的原因复杂,要更好地了解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情况,预测和防治其水华暴发,必须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单凭一个因子就预报、评论水华是片面的。目前关于多因素的实验报道极少,本研究利用均匀设计的优势,开展5因素多水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汾河太原段土壤中Hg、Cr空间分布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汾河太原段土壤中Hg、Cr污染情况,在GIS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测定分析了汾河太原段两岸土壤中重金属Hg、Cr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法对土壤中Cr、Hg的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土壤中Hg含量高于山西省土壤背景值和中国土壤背景值,Cr含量与背景值相当;土壤中Hg和Cr半方差函数模型为高斯模型,属于空间中等程度相关,Hg和Cr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分布趋势为北中部和南部地区相对较高,北部和中南部相对较小;污染评价表明Hg污染较Cr污染严重,但所有土壤Hg含量均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之内;土壤Hg、Cr污染防治应结合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区域污染特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静乐县汾河干流两侧坡面治理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引黄水安全清洁到达太原,在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汾河水库上游河道及汾河干流两侧坡面进行为期两年的治理。两年间,静乐县完成乔灌混交林1 168.2 hm2,小苗乔木18.5 hm2,灌木1 165 hm2,大苗乔木197.1 hm2,经济林16.1 hm2,道路绿化12 km,开发滩地30.6 hm2,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其主要治理经验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全部工程,基建管理;严把质量,封造结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微囊藻为优势种的太湖蓝藻水华持续暴发,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研究了2009年太湖南泉水域蓝藻发生过程中藻类群落组成的变化,并同步研究了蓝藻体内及其水环境中常量元素Ca、Na、Mg、K和Al元素浓度的周年变化,分析了三者之间可能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太湖蓝藻发生时间为6—10月,期间水温保持在20℃以上,pH值在水华发生后期可升高至9.8;水体中元素浓度依次为Na〉Ca〉Mg〉K〉Al,而水华蓝藻中元素浓度依次为Ca〉K〉Mg〉Na〉Al;藻体对水体环境中元素的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Al〉K〉Mg〉Ca〉Na。研究结果既为选择最佳物理除藻时期来有效降低湖泊中常量元素的负荷量,从而进行水华控制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将富含元素的水华蓝藻作为"生物矿源"加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汾河流域盆地土壤8种重金属含量现状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盆地高于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内水浇地高于旱地,临汾盆地则相反.其分布特征为:太原盆地水浇地,晋中地域旱地大部分为高含量元素.铜镉两元素各地区之间,锌汞两盆地之间差异显著.8种元素最高含量均小于土壤环境标准值,但太原盆地各地域的旱地及运城地域土壤应补充锌铜.污染防治重点在晋中地域.  相似文献   

17.
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也是省城太原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为减少径流中携带的泥沙和污染物质进入库区造成淤积和水体污染,保障供水安全,在库区上游河岔至峡谷之间的两河交汇处和涧河与库区交汇处分别建立湿地,以有效拦截泥沙,控制和降低污染指标。根据库区的地形特点、水土流失规律与河流来水来沙特性,提出了湿地建设的方案布局,并对其实施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为我省乃至黄土丘陵区水库库区湿地建设提供借鉴模式,为太原市及下游人民群众的安全用水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8.
汾河水库上游发展水土保持产业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水库上游发展水土保持产业的实践与启示李文银王志坚(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太原030002)1概况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担负着太原市和晋中地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任务,总库容72亿m3。水库自1961年投入运用到1987年,已淤积泥沙3?..  相似文献   

19.
汾河水库上游水保监督执法工作全面启动李文银,孙建轩,冯九梁(山西省水利厅,太原030662)汾河水库上游四县是我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示范区,自1988年以来,省里每年投资2000万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六年来,在治穷致富、拦沙保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氮磷的不同供应比例和频度对藻类水华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7种氮磷添加比例(质量比):只添加氮(以+N表示)、50:1、20:1、7:1,1:1、1:7和只添加磷(以+P表示);2种添加频度:频度较大的L系列(实验前期每日均进行添加),频度较小的S系列(只在实验过程中添加1次)。两种添加频度下,相同添加比例的处理的营养盐添加量相近。在处理+N、50:1、20:1、7:1和1:1中以N浓度为基准进行相应比例的P添加,在处理1:1、1:7和+P中以P浓度为基准进行相应比例的N添加。在1:1处理缸中N、P净增加均约为2.4mg·L-1。实验水体来自一个浮游植物丰富但没有微囊藻水华的天然富营养池塘。实验于2007年8月1日—8月13日在室外采用玻璃缸进行。结果表明,两种添加频度以及不同氮磷添加比例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水华种类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 sspp.)水华,没有固氮藻类水华出现。在两种不同添加频度下,微囊藻水华在处理+N、50:1、20:1、7:1和1:1中明显形成,而处理+P和1:7中,微囊藻水华的出现会晚几天或者水华现象不明显,这表明本实验中单独添加氮比单独添加磷对微囊藻水华形成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些。水体中微囊藻水华的出现与适宜的氮磷比例添加有关,氮磷添加比例适宜时,两种不同的添加频度下均可出现微囊藻水华,但氮磷营养盐的不同添加比例和频度均没有导致固氮藻类水华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