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GIS和组合赋权法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以2000-2012年的GIS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结合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影响因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实现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低,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5.05下降到2012年的3.70;在流域内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差异很大,具体表现为金昌市金川区呈上升趋势,而其他地区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空间分布来看,石羊河各县区按指数高低依次为:永昌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凉州区、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民勤县和金川区.在不同时期,各县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等级有所变化,但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模型的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引发了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快速准确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和现状,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分别反演出绿度因子、湿度因子、干度因子和热度因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MRSEI)。利用相关性分析,分析MRSEI的代表性,建立基于MRSEI的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对锡林郭勒草原近26 a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表明:MRSEI可集中4种生态因子信息,能够准确的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锡林郭勒草原从1991—2017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先好转后恶化的趋势; 1991年研究区上游的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下游,生态环境质量东部优于西部; 2004年,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差异较1991年变化较大,上游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但下游明显降低;至2017年,整个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全面降低,仅在锡林河上游两岸与流域的南部和东南部保持良和优良。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布尔津县为例,结合当地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求,采用2002年和2004年新疆生态遥感监测工作的基础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RS/GIS技术,对先行的基于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技术规定进行改进,完成了基于景观单元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实现了由各指标单因子的专题评价到各指标多因子的综合评价,以及由景观生态单元的局部评价到县(市)、地区、区(省)级行政单元的整体评价,使评价结果既有利于从宏观上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同时也为局部的治理提供依据。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布尔津县环境质量属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12.8%,13.5%,34.7%,23.3%和15.7%;与2002年相比,全县环境的总体状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属于一般级水平。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基于景观单元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采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等方法对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大气、地表水、噪声环境质量进行了客观评价。其次,分析了近年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变化的趋势。最后,提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若干建议。虽然中国西部部分河谷型城市的环境质量近年来大有改善,但总体上仍然较差。其中,TSP污染十分突出,部分城市的酸雨也日益严重,各主要河流的污染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前后干流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塔里木河干流2000年和2010年的环境变化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了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干流区土地覆盖/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构建了塔里木河干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其治理前后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比分析了塔里木河上、中、下游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000—2010年,塔里木河干流区耕地、草地、水域面积显著增加,林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显著减少,而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小;其中,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向耕地的转化,林地向草地的转化,以及天然草地与未利用地向水域的转化是土地覆盖类型间的主要方向;塔里木河干流上、中、下游区各类型变化程度和速率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塔里木河干流环境质量总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好转,除上游处于一般级别外,其他地区仍然处于较差的环境级别;其中上、中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数(ecological index,EI)变化不明显,而下游区EI指数则显著增加,说明治理工程的实施使下游绿色走廊来水量增加,生态输水区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地下水得到补充,两岸植被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和VSD模型框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加权求和模型、脆弱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8个县(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度整体介于0.3236-3.2229之间,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地区高,南北两翼低”的分布特征.总体上看,自然环境条件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财力有限等是制约研究区提高人地耦合系统适应能力、降低脆弱性的主导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7.
宝鸡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宝鸡市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气化物、总悬浮微粒和降尘等四种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作了分析 ,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各年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指出了改善宝鸡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定量地、多层面地评价农村环境质量对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的。文中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农村环境资源可利用度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RS和GIS技术及单因子评价法、多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方法建立各级指标的评价模型,并基于网格系统实现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空间表达。以山西省天镇县为研究对象,对所建立的模型与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其结果与该县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宁夏阅海湿地水质评价及其空间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查明水深、芦苇分布、进水口、排水口分布等因素对宁夏阅海湿地水质的影响程度,于2019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分别对阅海湿地水质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了14个水点采集分析,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湿地水质的空间分布差异性特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阅海湖泊水质...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研究》2021,38(5):1484-1496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通过对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Landsat系列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使用地理探测器中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交互作用分析法对RSEI的8个影响因子(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经济密度、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进行影响程度的定量探测,进而揭示出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和2019年乌鲁木齐市RSEI均值分别为0.21、0.21、0.23呈增加趋势,研究期内乌鲁木齐市生态变好的面积大于变差的面积,说明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转好的状态;(2)近20 a研究区8个影响因子中单因子热度指标对RSEI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3)研究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考虑多因子交互作用情景下人口密度,绿度指标和干度指标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驱动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及掌握其变化规律,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湿地生态安全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利用吉林西部1930-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该区景观组分变化、景观结构变化、景观组分转移过程及湿地生态安全响应.结果表明:草地、湿地、林地、水域等景观组分的面积比重呈递减趋势,湿地几乎在每个阶段都是净损失,除了被大量开垦为耕地外,湿地还大量转化为草地.LUCC的湿地生态安全响应主要表现为湿地大面积丧失、湿地植被变化、湿地需水量不足、湿地景观异质性变化和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等,这为理解LUCC与湿地生态安全响应机制和区域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道路网络对黄土高原过渡区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及其风沙过渡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人类干扰是造成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加剧的主要原因,而道路网络作为人类干扰的途径,贯穿于各类景观,其存在和发展产生了许多生态效应,同时对土地生态安全产生影响.在分析道路对景观影响的基础上,论述道路网络和土地生态安全的关系,基于生态效应,从格局和过程研究入手,提出基于格局和过程的生态安全指数,综合评估道路网络潜在生态影响及累积性后果,进而分析道路网络对典型脆弱区生态安全的影响.以陕北横山县为研究区,利用GIS分析道路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所造成的生态安全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大,道路密度和生态安全水平具有较高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led to the most serious habitat degradation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he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fragi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habitat quality of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HQ) model at different scales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bitat quality in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habitat quality were analyzed by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 Geographical Detector (Geodetector) model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driv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cluding natural factors,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bitat quality index of Lanzhou City decreased from 0.4638 to 0.4548 during 2000-2018. The areas with reduced the habitat quality index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Qinwangchuan Basin, where are the main urban areas and th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presented a trend of high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low in the middle, and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study sca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changed from concentrated to disperse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 wa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Among them, topographic relief and slope were the key factors. The synergistic enhancement among these driving factors intensifie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at qualit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land.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权法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熵权法,利用P-S-R模型,从人口变动、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化驱动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吉林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1989-1993年处于恶化级、1994-2004年处于风险级、2005-2008处于敏感级,虽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基本上处于不安全状态;土...  相似文献   

15.
WANG Jinjie 《干旱区科学》2022,14(11):1196-1211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inland area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UN SDG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Northwest China is vulnerable to changes in climate and land use/land cover, and the changes in ecological quality in this arid region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advance the UN SDGs and develop appropriate measures at the regional level.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products to generat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 on the Google Earth Engine (GEE) platform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from 2000 to 2020). We analyzed a 21-year time series of the trend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quality. We further assessed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ecological quality through the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using data from statistical yearbooks and land use produc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SEI constructed using the GEE platform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ecological quality information in Xinjiang becaus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higher than 90.00%. The ecological quality in Xinjiang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wit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is region having a better ecological quality than the southern part. The areas with slightly improved ecological quality accounted for 31.26%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Xinjiang, whereas only 3.55% of the land area was classified as having a slightly worsen (3.16%) or worsen (0.39%) ecological quality.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deterioration in ecological quality mainly occurred in the barren area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closed shrublands, grasslands and savannas were the top fiv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s in RSEI.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llocated different weights for different RSEI categories. In general, the recovery of ecological quality in Xinjiang has been controlled by climate and land use/land cover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policy-drive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therefore crucial. Rapid monitoring of inland ecological quality using the GEE platform is projected to aid i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UN SDGs.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西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吉林省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植被特征,并对近20年来吉林西部地区的湿地变化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明显。吉林西部湿地面积减少趋势显著,其湿地面积减少了22.1%,年均变化率为1.1%。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吉林省荒地资源的实际出发 ,在荒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对吉林省荒地资源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融合、分析、处理 ,可以直观获得荒地资源的生态适宜度等级 ,从而提高评价效率 ,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克里金插值的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预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环境变量与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相关分析,分别采用普通克里金(OK)、逐步回归克里金(SWRK)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金(GWRK),对吉林省扶余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进行了空间预测。结果表明:扶余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存在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受资源开发、耕作方式等随机因素影响较小;受曲率和植被长势影响大,受一阶微观地形、复合宏观地形及汇流和沉积物运移影响小;在海拔高、植被少且土壤水分不足的阳面通风山丘区含量低;空间分布以西南部为低值中心向四周升高,高值区出现在东部边界。GWRK中环境变量参与了局部回归,其模拟精度最高且揭示了更多空间变化细节。本研究的结果可为较大空间尺度的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与预测研究提供可靠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 GIS平台支持下 ,分析了近 2 0年来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阐明了耕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 ,1 980 - 2 0 0 0年 ,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 ,其中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占总变化面积的 35 .0 1 % ,动态度最大。人文景观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强。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明显 ,西部变化较为剧烈。草地和未利用地转为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 ,林地转耕地多分布在森林边缘地带 ,耕地向城镇用地转化主要分布在中部城市聚集区 ,西部地区部分草地退化导致其向未利用地转化。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和GIS的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山丹县1985年和2000年TM系列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国家农委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15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Mark-ov模型,对该区域未来30年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总量增加,其中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增幅较大;林地、草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其中草地和林地下降最快,草地植被利用过渡或退化较为严重,水资源利用态势更加严峻,耕地的稳定性较强,其它类型土地的稳定性较差。未来30年内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趋势是:耕地、水域面积、未利用土地将持续增加,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长缓慢,林地、草地将持续减少。增加的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将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植被的人为减少或自然退化,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