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杜鹃花在华南植物园引种栽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引种的12种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杜鹃花在华南的引种栽培的技术与理论。在广州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引种杜鹃花要解决引种植物的耐热、耐光照的问题,并配套以适当栽培和管理措施。在介绍杜鹃花及其园林绿化功能的基础上,对华南植物园杜鹃花的引种栽培提出了构想,以期为指导广州地区利用杜鹃花资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引种栽培是丰富当地树种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元宝枫引种栽培多年的调查研究和经验,主要从幼树培育和移植后的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元宝枫栽培的主要技术,为该树种在引种栽培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南药指主产于我国热带地区的中药材,或产自两广地区和海南等特定地域的道地药材。长期以来,人们对南药植物过度采收,且相关法律保护不够完善,加上公众对南药植物的保护意识不强,致使广东省南药植物资源蕴含量下降,一些珍稀南药植物种类濒临灭绝。基于此,简要介绍了6种广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珍稀濒危南药植物,包括其形态特征及药用价值,分析了导致南药植物濒临灭绝的因素,如植物自身条件不适应外界环境,人为破坏严重等。依据各南药植物的资源特点,对广东省珍稀濒危南药植物资源提出了完善法制保护和加强宣传力度,以及重视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等保护策略,旨在提高南药植物保护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竹类引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报导四川竹类引种的概况,作者曾同有关人员自7省引入竹种20属、130种。其中:省外、国外10属、56种。在四川省林科院成都林业试验场,作栽培驯化试验后,又引至灌县、长宁、纳溪等县栽培的生长调查数据;并按在我国引种10个县(市)的7个气候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作气候区划。再结合四川省的地形地势、地质、土壤、气候、植被、竹类分布和竹子引种成效,作竹类引种初步区划,提出区划为4个竹类引种分区意见,以便分别制定适宜的引种栽培措施,使竹类生长适合本地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发展竹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引进的5个种宿根花卉品种进行栽培试验。通过主要性状调查分析得出,适宜南宁市引进栽培的品种为天人菊(Gaillardia pulchella)、金光菊(Rudbeckia laciniata)、紫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可适当引种栽培,需在遮荫条件下生长;花毛茛(Ranunculus asiaticus)耐热性差,适宜南宁市冬春引种栽培。本研究为广西宿根花卉的引种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甘肃各地理区域适宜引种驯化的野生果树种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甘肃省的野生果树资源,并为甘肃省各地理区域野生果树资源的引种驯化与人工栽培提供依据与指导,从甘肃省各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及野生果树资源状况出发,重点阐述了陇南高山河谷区、陇东南丘陵沟壑区、陇东黄土高原区、中部黄土丘陵区、陇西南阴湿区、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等6个野生果树引种栽培区适宜引种驯化的野生果...  相似文献   

7.
棕榈在甘肃天水的引种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种栽培是丰富当地树种资源的有效途径。从幼树培育和移植后的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棕榈栽培的主要技术,为该树种在甘肃天水的引种栽培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能源植物——文冠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系统地介绍了林木生物质能源植物文冠果在我省自然分布、引种、栽培研究及发展潜力等情况,提出今后应着重加强对文冠果种质资源,文冠果优良新品系(种)引种、杂交选育,制定苗木繁育及栽培技术标准。推动和引导文冠果基地建设良种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文冠果健壮生长,实现高产稳产,开辟林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引种是指人类把外地(包括外国)野生和栽培植物引入本地栽种。有人把引种分为自然驯化(归化)和气候驯化(风土驯化)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植物引种到另外一个地区栽培不需要改变其遗传性,就能适应新的立地条件顺利地生长、发育、开花、结实,传宗接代;后者是指引种的植物要通过种种人工措施才能使之适应新的立地条件,随着引种栽培措施而发生遣传性的改变。其实引种就是要采取种种栽培措施使之适应新的栽培条件,一个生产性栽培的植物不得不考虑经济条件,生产成本。所以引种栽培的植物,特别是树木,一定要适应栽培地区气候、土壤的条件,否则招致失败,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北京竹子引种历史、栽培研究与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子因其优美的自然特性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备受人们喜爱。北京作为文明古都,也具有悠久的竹子引种栽植历史。文中对北京竹子引种栽培历史进行了研究考证,归纳总结主要绿化和观赏竹种资源,评述竹子引种栽培、养分管理和抗寒性等研究进展,分析竹子孤植、列植、群植、丛植等造景方式以及竹作为主景、配景等园林应用形式,并从竹子引种栽培、科学研究和弘扬竹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及竹醋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超声波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频率、时间和中药剂量的使用对抑茵效果影响;以灰霉菌为供试茵,通过抑茵实验来进行验证,证明超声波作用于药物提取具有提取率高、可靠性强、操作简便、大大缩短提取时间等优点;与传统超声波提取中药相比,使用竹醋液为溶剂提取中药进行抑茵,可以不用将其分离,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确定以竹醋液与中药丁香、苦豆子、高良姜、黄连等辅配,然后用超声波提取这些中药的有效成份。结果表明:竹醋液不仅本身有很强的抑茵作用,而且分别与丁香、高良姜、黄连辅配,用超声波提取后能够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林药、林菌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国林药、林菌发展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以及典型省区的调研,总结了全国林菌、林药的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政府引导、建设示范基地、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科技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推动全国林药、林菌的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两面针林下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面针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是广西化工和医药产业的主要中药材品种。为了扩大两面针植物资源,人工栽培势在必行。2011~2013年在广西钦州进行林下栽培示范,文中从林地选择、整地、栽植密度、苗木类型及规格、苗木培育、栽植及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两面针林下栽培关键技术,选择大苗及林分透光率是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广东紫珠山地丰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紫珠为珍贵中药材之一,市场需求较大,由于掠夺式的野生采集,原料接近枯竭状态,通过多年来对广东紫珠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方式,本试验为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和山区林农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草药具有来源广、毒性低、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颇具潜力的环保型木材防腐剂,其中小檗碱、连翘苷、蛇床子素等中草药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目前,有关利用中草药进行木材防腐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文中介绍抗真菌中草药的种类、提取方法、中草药木材防腐剂的复配以及中草药-纳米复合改性防腐剂,讨论中草药防腐剂的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林药复合模式是林下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关于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林地环境对药材的影响,林下药材种植对周围环境、林木的影响,实施林药复合模式所取得的经验及成效等方面,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就林药复合模式的品种选择、技术要求、种植规模及质量控制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生存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文中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3个维度分析我国林药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从林药植物物种数量递减、生存环境恶化以及野生近源物种减少3个方面探讨了林药植物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药用植物栽培保护园、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林药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实现林药植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兴果、花、药用经济植物--木瓜资源开发及良种推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新兴经济林———木瓜在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药用、果用和观赏价值以及新育优良品种的全面综述,以期为林业资源开发、木瓜产业化发展和良种区域化栽培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云南热带地区自然地貌、气候生态环境与中药资源分布的关系进行论述,对多年来中草药资源的生产发展利用情况进行概括和分析,提出了利用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枸杞属(Lycium L.)物种在全球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文中综述了我国枸杞的栽培历史、应用价值,以及国内外枸杞属物种资源的分布、种类、研究进展和成果,分析了我国在枸杞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枸杞育种工作和物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