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6个不同裂颖性状的水稻不育系为材料,研究各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和裂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不育系的开颖角度、开闭时间和午前花率均与重裂颖率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系数分析得出,不育系的开花习性是造成不育系种子裂颖的主要因素(R^2=0.97258),即随着开颖角度的增大、颖花开闭时间的增长和午前花率的提高,将导致不育系种子重裂颖率的增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子裂颖与浆片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子裂颖特性与浆片的关系,揭示不育系种子裂颖的内在原因。【方法】以具有不同裂颖特性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福伊A、三香A、丰源A、T98A及其相应保持系为材料,对不育系间以及保持系与不育系间浆片的小维管束性状值、体积、重量、水势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并对不育系浆片的小维管束性状值、体积、重量、水势与其种子裂颖率和裂颖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种子裂颖重的不育系相比,种子裂颖轻的不育系浆片小维管束导管面积大、数目多且分布均匀、体积小、重量轻、水势低;且相应保持系也表现出大致相同的规律。不育系种子裂颖率与浆片单个小维管束的导管面积和数目、单个小维管束平均单个导管面积、整个小维管束的导管面积和数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浆片单个导管未退化小维管束单个导管面积、单个小维管束面积、体积、重量、水势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浆片小维管束导管少且分布不均匀、体积大、重量重、水势高是不育系种子裂颖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年龄东北马鹿和塔里木马鹿血浆T3(triodothyroxine)、T4(thyroxin)、cAmp、cGmp与其成品茸重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马鹿再生茸血浆T3与成品茸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cAmp与成品茸重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塔里木马鹿中仅cAmp与其成品茸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快速鉴定甘薯品种抗旱性的生理指标及方法的筛选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对甘薯进行根际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25%PEG处理下,叶片RWC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3,P<0.01),MDA含量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0.848,P<0.01),SOD活性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7,P<0.01),Pro含量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不大。品种抗旱性愈强,叶片 RWC下降幅度及MDA含量上升幅度愈小,SOD活性增加幅度愈大。因此,通过测定 25%PEG处理下甘薯幼苗叶片的这些生理指标可实现品种抗旱性的室内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5.
应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籼稻光敏不育系Hs-3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s-3 是采用系谱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育成的两用不育系.其光敏特性明显,育性转换的临界光长较短(< 12.5 h),不育起点温度低(< 23 ℃),不育性稳定,不育期长(≥65 d),可繁性好.籼粳分类表明Hs-3 为籼型.Hs-3 生育期具有一定感光性,在福州3~6 月份播种期(x)与抽穗日期(y)的回归关系为y = 108 -0.4x(r= 0.98).Hs-3 异交率高,配合力强,已选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金两优36,产量优势明显.1998 年参加福建省中、晚稻区试,产量分别列参试组合的第1、第2位.  相似文献   

6.
温敏型雄不育小麦C49S育性转换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期播种,孕穗、抽穗期和结实率的调查,研究了温敏型雄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与播期及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不育率由97.14%降到35.94%,不育率与减数分裂期──孕穗前5日的平均最低温度(T_(min))和平均温度(T)呈极显著负相关,γTmin=-0.818,γT=-0.622。C49S育性转换主要受制于T_(min),T起一定调节作用。在T_(min)<7.7℃,T<10℃条件下,C49S高度不育,结实率在4%以下;在Tmin>11.5℃条件下,C49S育性恢复正常,结实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7.
应用花药培养技术德育稻光敏不育系Hs—3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Hs-3是采用系统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育成的两用不育系。其光敏特性明显。育性转换的临界光长较短(〈12.5h),不育起点温度低(〈23℃),不育性稳定,不育期长(≥65d),可繁性好,籼粳分类表明Hs-3籼型,Hs-3生育期具有一定感光性。在福州3~6朋份播种期(x)与抽穗日期(y)的回归关系为y=108-0.4x(r=0.98^**)。Hs-3异交率高,配合力强,已选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金两优3  相似文献   

8.
以5个抗瘟性不同的杂交稻及其亲本为供试品种,测定接种稻瘟病菌后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氟酶(PAL)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喷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POD、PAL活性与抗瘟性成正相关,在稻瘟病菌侵入早期,供试品种的CAT活性和MDA含量分别与抗瘟性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杂交稻组合的POD活性、MDA含量交化趋势与其恢复系一致,抗病杂交稻组合的CAT、PAL活性变化趋势与其恢复系一致,感病杂交稻组合的CAT、PAL活性交化趋势与其感病不育系和恢复系相近,表明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及其相关酶活性交化趋势与其恢复系和不育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雅南猪胴体品质与所测生化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f(cc)型猪肉质显著好于TF(BB)型和Tf(BD)型,后者产生PSE猪肉的可能性较大;雅南P猪(o-1)(AB)型对肌肉贮存损失的影响极显著大于P(0-1)AA型(P<0.01),杂交猪P(0-1)AA型对背膘厚和脂肪率的影响显著大于P(0-1)AB型(P<0.05),Pa(AB)型对膘厚、脂肪率的影响显著大于Pa(AA)型(P<0.05);不同体重阶段血清中β-及前β-脂蛋白含量与瘦肉率呈负相关,与脂肪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选用分属于4个不育系的水稻杂交组合的亲代与子代,对7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瘟性遗传系谱分析结果表明:高抗与中抗的亲本组合,其杂交组合(F1)表现为高抗;高抗或中抗与高感的亲本组合.其杂交组合(F1)抗性都表现为中抗,呈不完全显性;而感病亲本间组合,其杂交组合(F1)抗性均表现为感病.针对珍汕97A抗瘟性差的弱点,分析了提高不育系抗瘟性的两条途径:选用不同的胞质不育系和改良核质遗传的抗瘟性.指出了提高母本抗瘟性的重要性,品种抗性基因鉴定、当地优势小种调查的必要性及计算机在杂交稻亲本优化组合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在贮藏期间对玉米象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53份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玉米象的筛选.根据敏感系数的差异,鉴定出抗级品种39份,中抗品种3份和敏感品种11份.并证实了应用自由选择和非自由选择的筛选方法,其趋势基本一致.敏感系数与谷粒的裂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米粒的粗蛋白、总淀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及糊化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贮藏期对谷蠹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测定了42份水稻品种在贮藏期间对谷蠹的抗性,结果得出具有抗级的稻种共有15份,中抗品种共有16份.抗性机制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谷粒的裂颖率与敏感度系数、稻谷受害损失率关系密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抗性与谷粒化学成份中的粗蛋白、总淀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的含量和糊化温度皆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早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K型、D型等七种不同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分别与两个早熟恢复系杂交,研究胞质对杂种一代单株稻谷产量、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胞质对这些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胞质对不同性状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多数胞质都有使这些性状变劣的效应,但K型和D型两种胞质对单株产量和每穗总粒数均不表现负效应,对其他性状的变劣效应也较小。并探明了杂交早稻结实率低的原因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负效应。可以通过筛选和利用优良胞质来减小或消除胞质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双抗明占是携带有抗稻瘿蚊基因Gm6的抗蚊青占与多系1号杂交的后代,经多年多点自然诱发鉴定筛选出抗稻瘟病和稻瘿蚊的恢复系,并经分子标记检测具有Gm6基因。双抗明占及其配制的杂交稻经抗稻瘿蚊试验,结果表明:抗蚊青占与双抗明占及其配制的杂交稻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与没有抗源的恢复系明恢100及其配制的杂交稻组合金优明100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双抗明占是三系不育系的强恢复系,用双抗明占配制的杂交稻组合特优明占表现高产、中抗稻瘟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培育抗稻瘟病优质水稻不育系并组配选育抗稻瘟病优质杂交稻品种,为广西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品种更新换代保障.[方法]以抗稻瘟病优质水稻材料桂2为亲本,与汕B×博B后代杂交并复交,制保后再与博A回交选育成籼型水稻不育系青A,并与恢复系配组选育抗稻瘟病优质杂交稻品种.[结果]青A稻瘟病抗性1~3级,整精米率58.5%,粒长5.4 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4%,垩白度0.5%,透明度2级,碱消值6.3,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25.1%,花粉不育度100.000%.采用青A组配的杂交稻组合具有高产、优质和抗性好等特点.[结论]青A为稻瘟病抗性强、稻米品质优、花粉败育彻底、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农艺性状优良和配合力好的不育系,与不同熟期恢复系配组的杂种呈感温性,其杂交组合在应用推广中表现适应性广、高产性强、米质优和田间稻瘟病抗性强.  相似文献   

16.
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朱军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晚稻组合F2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11项品质性状中普遍存在正向平均优势;除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外,也比较普遍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并提出了在进行三系杂交晚稻组合品质育种时,合理利用有利的正向杂种优势和避免不利的正向杂种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用二个水稻“野败”胞质不育系和四个恢复系,配制五个不育系杂种及其相应的保持系杂种,包括三对正反交;比较它们的株高、抽穗期、最高分蘖数、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重。结果表明,不育系杂种比其相应的保持系杂种,除了抽穗期延迟和最高分蘖数增加外,其它性状的数值均下降,且都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准;即野败不育胞质表现杂种优势负效应。杂种的减产与千粒重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的减少呈正相关。但是,通过选育高产、恢复力强的恢复系,选择最优的组合,可以达到基本消除不育胞质负效应的育种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籼稻杂交组合籽粒植酸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包括5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在内的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通过对籽粒中植酸含量和一些重要产量性状指标的测定分析,评价其参试亲本材料的籽粒植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和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母本和父本对杂交组合中的籽粒植酸含量变异均有一定贡献,但母本配合力方差的F值要大于父本;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GCA)较低的亲本材料,其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SCA)并不一定也低。在80个杂交组合中,籽粒植酸含量与产量、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总粒数、结实率和经济系数等重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比较分析了21个籼稻不育系对4个稻瘟病菌株和12个不育系对3个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认为目前生产上及近年育成不育系的抗病性较弱,但不同菌种的致病力、不同不育系及不同胞质之间抗性差异极显著。提出不育系抗性改良仍是目前杂交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改进核基因型是抗病性改良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籼型杂交水稻及三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水稻三系的抗性及其对杂交稻抗性的贡献。结果表明,杂交稻的抗性主要受恢复系的核基因控制,同时也受不育系胞质效应的影响。D型、冈型和野败型胞质的抗性较差,滇型和BT型较强。由于不同稻区的病菌小种组成不同,致病力的亲和性以及分化变异速度也不同,故推广杂交稻组合应考虑病菌小种的组成和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