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河西走廓生态经济型农田林网模式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纯生态杨树林网作对照,分析研究了生态经济型农田林网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的优劣,寻找出了适宜酒泉地区营造的生态经济型农田林网模式,对河西走廓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网、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音河示范区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音河示范区自然资源和生产发展现状的分析,较详细地阐明了以音河示范区为代表的东北农田林网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模式建设的主要内容、途径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保证措施,并从生态学、经济学角度提出有关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九三年九月,“三北地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研讨会”在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召开。《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音河示范区建设的探讨》一篇论文,引起与会五十余位专家、学者的兴趣。文章根据东北农田林网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博爱县农田林网形成后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显著效益。总结了实现农田林网永续经营的具体方法。为平原地区农田林网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蒋静慧 《广东园林》2020,42(3):15-21
筏子溪位于我国台湾地区台中市区城市与乡镇结合的位置,有大面积的农田,常年多风害,农业生产环境不稳定。通过对农田林网的研究梳理及案例研究,归纳出林网的布局、林带的构成、树种的选择和作物的种植方式4个构建农田林网的要素。对筏子溪流域的农地从树种选择、林网构建、时序设计3个方面进行设计实践,完善农田林网景观的设计体系。最后,讨论了农田林网的生态效应、经济效益、文化服务3种景观服务功能。农田林网景观设计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田林网是平原林业的主体。随着平原绿化的发展和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已由防止自然灾害为主向建立稳定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林复合经济系统发展,以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农田林网的发展是振兴平原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选择农田林网责任制形式是加速平原林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研究,并通过对现有农田林网采取的不同责任制形式进行综合的利弊分析,从中探讨平原林业持续稳定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田林网化建设是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屏障。十年来我区的农田林网化建设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南疆好于北疆,农区好于半农半牧区。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1995年全疆实现林网化。北疆地区农田林网化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田林网化建设尤为艰巨,现就加速林网化进程谈点我们的看法: 一、进一步提高北疆地区,特别是牧区  相似文献   

8.
在调查沙漠绿洲科技示范区自然环境条件及农林业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在示范区建设一个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改变以往造林树种单一,布局不合理的状况。通过改造和新建农田林网,绿洲外围营造防风基士林带和封沙育草等措施,使示范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浅议振兴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林网是平原绿化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的屏障。本文分析了农田林网的效益,指出了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振兴平原区农田林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林网总体规模减小,发展不均衡。通过对河北省南部平原县市农田林网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农田林网控制率大约在65%左右,较上世纪70年代下降20%,而且发展水平也很不均衡。好的县市在85%以上,差的地方不足40%,极个别的地方几乎没有形成林网,形成了上万亩、甚至近10万亩的空旷地。我国北方平原绿化达标的标准是要求农田林网控制率是85%,平原绿化示范县的农田林网标准是90%,而且要想发挥良好的生态防护效能,林网控制率也不能低于90%。  相似文献   

11.
以土地经济评价理论为基础,对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农民贬卖耕地土壤用于烧砖瓦,造成大范围农田受损的现象进行了经济评价。评价主要以李庄乡5年内挖土受损农田的数量,参照当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情况,从土地经济学的角度建立了一套计算农田损失的方法体系。最后以数据形式直观显示了李庄乡挖损农田的损失状况,得出了农民卖土所得的微薄经济收益,远远不足以弥补由挖土毁田所导致作物减产而减少的经济效益的结论。进而,呼吁农民增强耕地保护意识,指导进行可持续生产,切实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是一项艰巨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要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4个核心关系:一是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二是退耕还林与后续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四是退耕还林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本文对此4个核心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同模式退耕还林地上径流和侵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发挥更大生态功效,采取了一些不同的退耕还林模式。通过对该区不同模式乔木型、乔草型、经济林型在其主要生态功效径流和侵蚀方面的研究,在退耕还林初期乔木型、乔草型、经济林型较对照农田年径流模数降低62.78%、42.24%、50.20%,侵蚀模数降低79.5%、60.7%、71.7%,从而总结出乔木型在水土保持方面成效显著,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退耕还林应以乔木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大理州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大理州的基本林情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分析大理州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从长远角度来看,还会阻碍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退耕还林与水土保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分析目前退耕还林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的关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北京市退耕还林的主要治理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旨在为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谷脑河流域不同区段(上、中、下游)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经济林地>农耕地>人工成熟林地>灌木林地>人工幼龄林地>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农耕地>经济林地>天然次生林地>人工成熟林地>灌木林地>人工幼龄林地;C/N为人工幼龄林地>人工成熟林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农耕地>天然次生林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区段中,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中游>下游;农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中游>上游>下游;土壤全氮含量为下游>中游>上游;灌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为中游>下游。同一区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流域下游土壤有机碳表现为经济林地>农耕地>灌木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农耕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流域中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含量农耕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流域上游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人工成熟林地最高>农耕地>人工幼龄林地>天然次生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天然次生林地>人工成熟林地>农耕地>人工幼龄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