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腾冲红花油茶3个天然林种群和3个人工林种群的产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为:腾冲红花油茶天然林和人工林种群间各产量指标、脂肪酸组成的差异较小;在天然林种群、人工林种群内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天然林种群内的茶油脂肪酸中的亚麻酸含量变异系数高达182.33%,单株产量变异系数高达96.16%;6个种群间产量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脂肪酸组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相关性不显著。总体上产量指标与茶油脂肪酸中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存在较低的相关性,即可选育出果量和果质均较高的腾冲红花油茶新品种。以此提出在腾冲红花油茶的选育过程中应以天然林种群为主,人工林种群为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不同油茶物种及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的组成。[方法]采用HPLC-M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6个不同油茶物种和9个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24种甘油三酯,主要为OOO(三油酸甘油三酯)、OOL(1,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OP(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等不饱和甘油三酯,其中,不同油茶物种果实OOO、OOL含量较高的均为浙江红花油茶(21.18%、17.70%),OOP含量较高的为普通油茶(14.62%);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OOO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66号(45.83%),OOL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8号(21.05%),OOP含量较高的为长林53号(16.90%),含量均超过10.00%。不同油茶物种和品种果实甘油三酯的综合排名与其含油率排名均存在差异。[结论]结合含油率与甘油三酯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不同油茶物种果实中,浙江红花油茶表现较优,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长林21号表现较优。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指纹图谱构建、品质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主产区浙江红花油茶籽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浙江红花油茶油用性状的变异规律,为浙江红花油茶品质育种和引种栽培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了江西、浙江、福建省浙江红花油茶主产区内的6个优势林分,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干籽仁油,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浙江红花油茶油脂的脂肪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多重比较法及巢氏方差分析法对浙江红花油茶各项油用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6个产地的浙江红花油茶其籽仁含油率的总均值为58.46%,其中,籽仁含油率大于60%的样株数占供试样株总数的52%。各个产地的平均籽仁含油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福建武夷山、福建霞浦、浙江开化、江西德兴、江西乐平和江西婺源。统计所有供试样株的数据可知,浙江红花油茶的油脂以油酸为主,且其变异系数最小(2.64),而油酸大于81%的样株数占供试样株总数的50%以上。在其脂肪酸组成中,油酸与亚油酸组分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籽仁含油率在不同产地间及相同产地内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各脂肪酸组分在不同产地间均呈极显著差异。对油脂性状指标与不同产地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仁含油率受不同地理生态因子的影响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年均温与年均湿度对浙江红花油茶籽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均较大。【结论】在种子发育进程中,相对较高的温度和相对较低的湿度可能有利于种子中油酸的积累。此外,除了总脂肪酸含量与产地海拔呈一定的负相关,不同产地的海拔差异与浙江红花油茶各项油脂性状指标间总体上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从高海拔区域向低海拔区域引种浙江红花油茶对其油脂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油茶是指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油脂含量较高且具有栽培经济价值的一类植物的总称。通过对江西省已筛选出的26个油茶无性系,采用仪器测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油茶无性系脂肪酸成分和构成比例差异。茶油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用油,在所测试的26个品系中,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90.35%,其中平均油酸含量为81.73%;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9.43%。由色谱结果可以明显看出:不同品系间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品系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该实验数据可以为油茶的品质选育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
油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44个油茶优良品系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探索油茶不同品系、不同地点种植时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果实的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油茶的干籽含油率为13.7%~42.84%,品系间差异较大.(2)油茶的果实主要经济性状与干籽含油率相关性大小为:干出籽率〉鲜出籽率〉每果心室数〉每果籽数〉单果质量〉果形指数〉鲜籽含水率.(3)从3个不同种植点看油茶品系北移时,其干籽含油率明显降低;当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时时,干籽含油率明显增加,不同品系间存在差异.(4)油茶种子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组成,不同品系以及同品系不同地点种植时,其脂肪酸组成有一定差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87.15%~92.17%,平均89.45%,变动系数为1.2%;油酸含量77.91%~88.88%,平均83.58%,变动系数为3.1%;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变化相对大些,其中亚油酸含量2.22%~10.36%,平均5.87%,变动系数为31.7%;棕榈酸含量5.78%~10.80%,平均7.67%,变动系数为19.0%.(5)油茶种子各脂肪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21,而二者含量之和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油茶优树脂肪酸组成和相关性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针对复选出的24个油茶优树,采用仪器测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各优树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茶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组成,其中油酸与亚油酸含量成极显著负相关,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油茶优树脂肪酸组成和相关性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复选出的24个油茶优树,采用仪器测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各优树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茶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组成,其中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越南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差异是影响其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其种子油主要脂肪酸含量动态变化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以16年生越南油茶实生树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索氏提取法提油,采用气相色谱法鉴定脂肪酸种类和测定脂肪酸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4个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越南油茶茶籽油中共含有15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和二十四碳一烯酸的含量在其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间存在显著变化,且油酸和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的含量之间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8月5日到9月5日是油酸快速积累期,且油酸的积累随着种子的成熟而增加,亚油酸的积累则与之相反;不同脂肪酸含量与控制其转化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动态变化特点基本一致,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硬脂酸(底物)、亚麻酸和花生一烯酸(最终的生成物)等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典型性相关性;△9硬脂酰-ACP脱饱和酶基因(SAD)相对表达量与硬脂酸含量的偏相关系数显著且呈负相关,硬脂酸含量与脂肪酸脱饱和酶2基因(FAD2)相对表达量、SAD与FAD2和脂肪酸脱饱和酶3基因(FAD3)相对表达量、亚油酸含量与FAD3基因相对表达量等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显著且呈正相关。可见,越南油茶茶籽油存在棕榈酸向硬脂酸、硬脂酸向油酸、油酸向亚油酸和亚油酸向亚麻酸的直接转化过程,选择合适的采果日期是提高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有效手段之一,SAD基因表达增强促进硬脂酸向油酸转化,硬脂酸含量对FAD2基因表达、亚油酸含量对FAD3基因表达、SAD基因表达对FAD2和FAD3基因表达等均表现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江西省40株油茶无性系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其与种实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无性系油酸含量在75.83%~85.91%间,平均为81.90%,亚油酸含量在5.43%~12.56%间,平均为7.40%;棕榈酸含量在5.27%~10.39%间,平均为7.94%;硬脂酸含量在0.42%~3.14%间,平均为1.66%。各无性系脂肪酸组成变异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硬脂酸(40.34%)、亚油酸(18.45%)、棕榈酸(16.43%)、油酸(2.49%);油茶无性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6.50%~91.75%间,平均为89.30%,变异系数为1.48%;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30%~12.45%之间,平均为9.61%,变异系数为13.35%;(2)相关性结果表明,油酸与亚油酸、棕榈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果高、单果籽数呈显著正相关,亚油酸与单果重、果高呈显著负相关,这些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营养物质变化,建立基于理化及营养特性的综合评价技术。[方法]测定11个油茶物种和20个普通油茶品种油茶籽含油率、脂肪酸、酸值、过氧化值、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酚类物质等理化和营养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酸值和过氧化值均较低,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总酚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所含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酚类物质主要为没食子酸、表儿茶素、邻香草醛、邻香豆酸和反式肉桂酸。[结论]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微量营养物质(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总酚)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油茶物种和品种综合评价排名与其含油率不一致,在油茶选育过程中,除了考虑油茶籽含油率,应结合其微量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11.
[目地]研究普通油茶油脂成分形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2条普通油茶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Cofad6和Cofad2-2,并对这两个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进行比较,对其基因表达量与脂肪酸成分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Cofad6基因c DNA编码区全长1 347 bp,编码448个氨基酸;Cofad2-2基因c DNA编码区全长1 152 bp,编码383个氨基酸。经比对,Co FAD6蛋白与其余物种FAD6蛋白有65.7%83.68%的氨基酸同源,Co FAD2-2与浙江红花油茶FAD2-2蛋白有99.22%的氨基酸同源,与其余物种的蛋白质78.59%81.72%同源。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表明,Co FAD6和Co FAD2-2均具有一个脂肪酸去饱和酶结构域,属于脂酰-Co A去饱和酶基因家族;两者均为跨膜蛋白,且Co FAD2-2具有定位于内质网的保守模序。定量PCR检测发现,在普通油茶‘长林4号’无性系未成熟种子中,Cofad6表达量随着种子发育先升高后降低,而Cofad2-2基因随着种子发育表达量逐渐降低,与种子油脂中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变化趋势呈显著正相关,与油酸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推测Cofad2-2基因是调控普通油茶种子油脂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关键基因之一,该研究为普通油茶油脂改良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外界生态因子对油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明  刘厚培 《林业科学》1990,26(5):389-395
对21个地区58个油茶物种(或优良品种)进行了含油率、脂肪酸组成、碘值和粗蛋白质等化学品质的分析。通过选取14个不同地区的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的品质与19个生态因子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揭示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纬度成明显的正相关;种仁蛋白质含量与8、9月份的降雨量呈负相关的趋势。品质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同物种之间,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果实的大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品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云南高原山地主产区初选的37株油茶优树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37株油茶优树的油茶籽油。结果表明: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平均含油率为46.87%,油脂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左右,油酸含量72.52%~84.78%、亚油酸含量4.85%~13.74%、亚麻酸含量0.45%~1.30%;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0%左右,棕榈酸含量6.44%~10.99%、硬脂酸含量1.09%~2.98%。同时,与其他省区的油茶籽油、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植物食用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云南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比例优于其他油脂,是一款优质的木本食用油。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初选37株优树的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比,富宁17号综合品质最佳,其余依次为富宁11号、富宁2号、富宁3号、广南9号等。  相似文献   

14.
以普通油茶、小果油茶、越南油茶、攸县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浙江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8个油茶物种为实验材料,初步研究了低温(4℃)预处理方法对油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效率的影响.结果得出,低温预处理有利于油茶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但不同的油茶物种最适宜的预处理时间不同,普通油茶为10 d左右,攸县油茶为5~10 d,越南油茶为15 d左右,浙江红花油茶为10 d左右,广宁红花油茶为15 d左右,腾冲红花油茶为10 d左右,宛田红花油茶为15 d;小果油茶经过低温预处理诱导率没有明显提高;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效率均达到了70%以上,可以作为花药培养的桥梁物种在以后的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形复杂,山岭绵延,丘陵起伏,石山林立,群峰错综分布,土壤肥沃深厚,油茶物种繁多。根据其开花颜色的不同,可分为白花油茶、红花油茶和黄花油茶三大类。其中以白花油茶种类最多,有普通油茶、小果油茶、陆川大果油茶、博白大果油茶等物种;红花油茶有广宁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等物种;黄花油茶有金花油茶、凹脉金花茶、薄叶金花茶、东兴金花茶和显脉金花茶等物种。除久经栽培、面积较大的普通油茶(中果油茶)小果油茶、陆川大果油茶外,其它物种都处于零星栽培或处于  相似文献   

16.
对长林系列11个油茶良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MS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45%,平均含油率为37.94%;含油率最高为46.41%,最低为22.8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9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为71%~78.96%,均值为74.82%,标准偏差为2.72%。亚油酸含量在7.02%~14.3%,均值为11.49%,标准偏差为2.59%。棕榈酸含量在8.75%~11.80%,均值为9.94%,标准偏差为0.98%;硬脂酸含量在1.66%~3.79%,均值为2.57%,标准偏差为0.71%。  相似文献   

17.
高州油茶不同产区果实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高州油茶良种选育和栽培利用提供技术依据,在广东省的高州、揭阳和阳春3个高州油茶主产区,选择成熟林分,开展样地调查,测定不同产区高州油茶果实出仁率,采用核磁共振仪测定种仁含油率,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地区高州油茶油脂进行脂肪酸组分和含量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3个产区的高州油茶种子出仁率在43.49%~49.04%之间;种仁含油率在41.91%~45.14%之间;高州油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2.72%~88.01%之间;棕榈酸含量在7.43%~13.63%之间;硬脂酸含量在1.35%~3.86%之间;油酸含量在73.83%~82.79%之间;亚油酸含量在4.42%~8.03%之间;亚麻酸含量在0~1.08%之间。不同产区由于气候、水热、海拔等不同,高州油茶种子中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把握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采收时机,本研究从9月7日至11月30日,每隔1周采集香花油茶果实对油脂及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香花油茶在整个测定期内鲜出籽率的变化不大,但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鲜果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以及折算的鲜果含油率均呈上升趋势,至11月维持较平稳水平。而脂肪酸组成方面,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以及饱和脂肪酸的硬脂酸也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不断上升,而不饱和脂肪酸的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的棕榈酸则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不断下降。11月9日,测定香花油茶鲜果的干出籽率、种仁含油率以及鲜果含油率分别达到33.06%、49.35%和9.25%,均是所有采样中最高的,且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也最高。因此,南宁地区香花油茶最适宜的果实采摘时期在11月中旬。  相似文献   

19.
为给筛选抗旱性强的油茶优良单株以选育油茶抗旱砧木提供参考依据,以香花油茶、小果油茶、普通油茶、陆川油茶、博白大果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这6个油茶物种的1年生实生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控制浇水使土壤自然干旱的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其苗期抗旱性的强弱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宁红花油茶的暂时萎蔫系数和永久萎蔫系数分别达到5.09%和3.11%,均显著高于其它油茶物种;而香花油茶的暂时萎蔫系数和永久萎蔫系数均最小,仅分别为2.42%和1.10%;6个油茶物种的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香花油茶小果油茶普通油茶陆川油茶博白大果油茶广宁红花油茶;6个物种内不同单株间的抗旱性均存在分离情况,依其永久萎焉系数的大小可将其划分为0%~1%、1%~2%、2%~3%、3%~4%、4%~5%共5种抗旱类型,其中,广宁红花油茶的抗旱类型分布在3~5级之中;博白大果油茶分布在2~4级之中,陆川油茶、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均仅在2、3级之中有分布,香花油茶只在1、2级之中有分布。  相似文献   

20.
以长林系列4个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浙江省庆元县(高海拔)和青田县(低海拔)不同海拔高度对其果实大小和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长林系列油茶品种的单粒重高海拔均小于低海拔;4个品种茶籽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不同海拔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变化,但不显著。棕榈酸含量,只有长林166号和长林4号低海拔比高海拔高,硬脂酸含量除长林166号,高海拔比低海拔高;饱和脂肪酸总量高海拔比低海拔高。亚油酸含量长林166号和长林40号高海拔比低海拔低,长林4号和长林53号高海拔比低海拔高;油酸含量4个品种基本上是高海拔比低海拔低,而棕榈油酸长林166号和长林4号高海拔比低海拔高。不饱和脂肪酸中顺-11-二十碳烯酸,除长林53号,其余品种都是高海拔比低海拔高。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与油茶果实的大小及百粒重呈负相关,但对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