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州古榕盆景上银幕:具有“闽南风情画”之誉的泉州古榕盆景,最近已由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成影片。除获得全国盆展特别奖的《凤舞》外,还有《蟠龙》、《归牧》、《寇准负靴》、《美的旋律》、《知音》等优秀艺术作品登上银幕。兰花已成为和溪人致富门路,福建和溪人养兰历史悠久,所育兰花品种繁多,尤以“金边素心兰”驰名中外。在国内远销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海外亦有广阔销售前景。  相似文献   

2.
称盆法是掌握盆兰干湿的基础。无论盆栽兰花有多少,称盆法可按大中小三种各自统一的盆型、基质、株数分栽。其优点是测定盆兰水分,大中小盆各有统一的数据,因此可以分别“吃大锅饭”。对掌握盆兰水分还缺乏经验的兰友,可从称盆法入手,根据盆内尚存“吃水量”的多少,掌握浇(或浸,下文“浸”字不再重复)水的时机,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即可靠的经验,为以后不用称盆而知盆内干湿程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提出了“盆景”、“盆栽”、“盆树”三个不同概念并以两件作品为例加以分析说明,认为有巧拙之分,匠技之别。欢迎大家来稿就两件作品及三个概念问题进行讨论,以利盆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一景二盆三几架”不仅是人们品评盆景的序列,同时也成了盆景品评的范围。然而,所谓盆景,顾名思义就是盆中之景。“一景二盆”自然在盆景二字之内。那么几架,是否也应列在盆景品评的范围之内呢? 毫不否认,几架对于提高盆景的观赏价值关系很大。“精隽之盆栽,如不配合几座,则如同一个人衣冠齐整,而不穿鞋”(《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5.
所谓“旧头”就是指叶子已经干枯的老的“拟球茎”。兰花每三年左右换盆一次。一般换盆都结合分株进行,换盆时总要剪下一些旧头。一般情况下,都认为它们是无用之  相似文献   

6.
一景二盆三几架,是盆景艺术表现的完整形式。作为盆景艺术发祥地之中国,在唐代,因结合盛世诗坛,盆景意境的表现方式之一的题咏也随之出现。故现时也有一景二盆三几架四题咏之说,井将题咏列为盆景的品评标准之一。作为一种要求,题咏(名)似乎是少不了的,因而出现了大量以“无题”为题的题咏,算是对诗坛手法的彻底借鉴,真可谓师出有名却也实属无奈了。目前很多盆景作者,除在作品上精心制作外,为题咏而煞费苦心的确实不少。很多作品本身质量很高,然题名却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犹如蛇足,有的与盆中造型风马牛不相及,真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则以古诗词典硬套,实属效颦有术;还有的以地方景色冠之,全然不顾张冠李戴;更有的专以冷僻字组合,以示艺术功底的不同凡  相似文献   

7.
林祥梧先生根艺作品《归山虎》(发表于贵刊89年11—12期)一作,使人仿佛看到一只雄姿勃勃的虎觅食后心满意足归山时的八面威风,仿佛听到了虎啸,山鸣谷应。看后,顿觉精神倍增,振奋不已。一件根艺品何以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它有味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个造型一波三折。虎头稍低,颈后高突,关节明显,力量在此集聚;突地身体弯下臀部有力地一结,仿佛即将跃起;而一根虎尾却潇酒自如,给人以从容不迫之感。虎体曲线粗犷有力,关节明显,静中含动,真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2)一双明亮的虎目使‘形”与“神”得到有机的统一。虎自有  相似文献   

8.
宋德钧同志认为“盆栽”音译已流行于世界,建议“盆景”一词应穿上“西装”出国,言下之意是:用“盆栽”来代替“盆景”。我认为,这一意见值得商榷。“盆栽”,是把自然界生长的某些植物“栽”在盆内培植,如盆栽葡萄、盆栽柑桔……等等。进一步,对盆内栽培的某些植物进行科学的修剪、攀扎,使之成为一种活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树桩盆景”。但它毕竟是栽在盆内的植物,仍然可称它为“盆栽”。但“盆景”就不同了,它的意义是在盆内制(造)景。就是把大自然的景物制(造)于盆钵之中。“盆景”比“盆栽”的范围大了,意义深远了,因而要求也就严格了。  相似文献   

9.
阳台抗旱法     
种植攀缘植物在楼前种些攀缘植物如爬山虎、葡萄等,用细铁丝结成网引导上阳台遮荫。最近笔者引种了一株百香果(亦名鸡蛋果),它不择土地,生长茂盛,叶片浓绿光亮,是极好的垂直绿化遮荫植物。草帘遮荫笔者将芦苇杆的茎杆剪成1米长,用细绳穿成帘,吊挂在阳台顶上遮挡阳光。遮盖盆土在盆土上覆一层粗砂(直径0.5~1厘米)或鹅卵石;亦可将沤过的木糖或松、桉树皮等铺在盆面上,能引到很好的防止花盆水分蒸发的作用。还可将塑膜剪成与盆口相等的圆形,中间剪一小孔,使之成为环形。将环形塑料薄膜剪开一个口,套在花卉根茎部,覆在盆口上,亦有防止水分蒸发  相似文献   

10.
严云奇先生玩盆景有点特别,在圈内与世无争,既无名之虑,又无利之忧,平淡低调温和,只图快乐舒心。不知不觉玩了近30年,正是有这种良好的心态,并一直坚持自己的玩法,他所养的几十盆各类盆景都是“过去多数人不屑一顾,现在看来却想找也难的‘陈货’”。  相似文献   

11.
一只造型优美、工艺讲究和韵味古雅的几座,配上一盆相得益彰的盆景,犹如一个人穿着一套美观合体服装一样的潇洒。因此,几架也是盆景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欣赏盆景的整体美,“一树、二盆、三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盆景艺术就有“一景二盆三架”之说。一件好的盆景作品,不仅要布局合理,制作精细,还要有比例适宜、造型优美的盆、架配置,以起到烘托主题、突出意境的作用。一、盆钵的选配盆钵不仅是盆景景物的容器,同时本身也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品,是盆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盆景所用的盆钵种类很多,按  相似文献   

13.
盆景的陈列与其他艺术品的陈列一样。都为提高欣赏效果服务的。所以,好的盆景就要有相应的陈列方式。陈列方式有“台式”、“架式”、“挂式”、“托式”、“屏风式”、“落地式”、“组合式”等等。根据不同展示方式,选择不同的陈列形式。“一景、二盆、三架”,是中国传统盆景的一种“程式”。因  相似文献   

14.
这盆真柏作品“峥嵘岁月”原来是一本多干式,可做成双干型,也可做成三干型,考虑再三觉得这盆树型还是一棵很好的树拯,难得的珍品,制作时根据通派两弯半狮式盆景的特色,结合大树型风格,使主干回旋曲折,呈“S”弯,树干突出部位排列枝片,将枝片攀扎成平而略垂的片状,呈椭圆型,中间高两边低,像绿云模样一朵一朵的,而且片与片之间摆布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树顶做成馒头型,浓荫密布,主次分明。树干再经过撕皮雕凿,犹如风吹雷劈一样,给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树根像鸡爪,盘根错节,苍劲有力。最后将此树配制了一个清朝的大红圆盆,百年老树配百年老盆,绿色的树叶,白色的树干,红色的花盆,使整个盆景显得色彩鲜明,虬曲多姿,线条流畅,苍古入画。  相似文献   

15.
读《中国花卉盆景》九三年第一期彩页金牌奖作品《风在吼》。一触即发我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洞庭湖畔之行,有感那“狂飚怒发,树木弓身、坡石欲飞、涛浪拍岸……风在吼、浪在啸……”作者在盆中仅用三苗数石,巧集天成,一盆微微静物,读来让人心潮搏动,不能不赞叹贺老创作之佳妙!  相似文献   

16.
配盆的方法盆景是一种以树、石为主题的造景型态,而配盆就是要使人感受到盆树生长于原生地环境的景象。盆是盆景构成的三要素之一,美好的树若配盆不当,必然显像不良,缺乏安定调和感,甚而喧宾夺主。若盆钵选择得当,便能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因此,盆钵大小、颜色、形状、种植位置、盆高、盆长之比例以及盆景深度等,皆与表达内容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配盆的方法盆景是一种以树、石为主题的造景型态,而配盆就是要使人感受到盆树生长于原生地环境的景象。盆是盆景构成的三要素之一,美好的树若配盆不当,必然显像不良,缺乏安定调和感,甚而喧宾夺主。若盆钵选择得当,便能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因此,盆钵大小、颜色、形状、种植位置、盆高、盆长之比例以及盆景深度等,皆与表达内容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每天清晨,在乐曲声中,我和老伴在自己四楼的小花园里,置身于多姿多彩的花卉盆景的围绕之中,认真而欢快地做操、打拳,愉悦之情,难以言表。也许有朋友要问:你老利是拿粉笔出身的,是怎样做起花园“园长”来了? 说起种花,我从小就喜爱,到了青年时期仍保持这种情趣。记得在极左年代,我冒着被戴上“玩物丧志”小资产阶级帽子之险,也种上几盆花草。粉碎“四人帮”后,思想解放了,我便在机关宿舍的楼顶上种了10多盆花草。十年前,我有幸和几位同行到苏州考察。苏州高水平的园林盆景深深地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开始养花种草。2003年我家盖了一座建筑面积17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坐北向南。房顶采取防水防风措施之后,就成了我的养花“圣地”。这里建有一个50多平方米的小温室,其余空间都用来露天养花。而今,我的楼顶花园初具规模,有各种花卉100多种,2000多盆。每天我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花丛中穿梭,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20.
拙作《渴望》是笔者95年底,从山野中采挖的一棵赤楠树种。在对侧枝、挡面枝略作处理和稍作蟠扎之后,便成为一盆三干相依相伴相随的自然式桩景。视觉中,给人一种由左向右被风吹拂的动态之势,参差陋拙,残缺虬曲的主干在苔藓的铺垫之下,对主题的突出和深化,起到了烘托与渲染的作用。笔者原意将景名题为“生命依然”或“沧桑历尽”。但在品味之余,觉得虽也贴切如实,却又过于直露。此桩显而易见地使人想到它在山野之时,或曾被刀砍,被火烧,被虫蛀,被风侵雨蚀过的劫难。在再三斟酌之后还是以为题名《渴望》更为贴切。一是给人们在视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