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以甜高梁秸秆为原料,采用简易的固态发酵法提取粗乙醇,酵母菌接种量为0.2%、糖化酶0.1%、纤维素酶0.8%、发酵时间为120h。发酵过程中定期测还原糖含量和酒精含量。结果显示,发酵48h酒精含量达到最高值,还原糖含量开始平缓地降低,达到114h还原糖含量降到0.12%,发酵到120h时开始蒸酒,得到8.33g/100g61%粗乙醇。  相似文献   

2.
杨士春  吕晓龙  缪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96-13299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优化酿酒酵母培养基的条件。[方法]在试验设计中,以KH2PO4、MgSO4和尿素为自变量,通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乙醇产量的二次回归模型。再通过对乙醇产量的响应曲面分析,研究了3种无机离子对酿酒酵母发酵乙醇优化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由响应面分析结果可知,回归模型存在稳定点(-2.4278、6.505631、1.753767),稳定点的特征值表明稳定点为最大值点,即KH:P0。为0.2861g/L、MgSO。为0.97528155g/L和尿素为5.8768835g/L时,乙醇产量为123.9997g/L。采用上述优化的工艺条件进行的固定化酵母发酵试验表明,3次重复测得的乙醇产量的平均值为122.6074g/L,说明实际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结论]在酵母发酵生产过程中,向其培养基中添加KH2PO4 0.2861g/L、MgSO4 0.97528155g/L和尿素5.8768835g/L时,能使乙醇产量达到最佳值。  相似文献   

3.
发酵抑制物和环境因子对游离及固定化酵母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在耐受副产物及产物乙醇抑制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耐受各种发酵抑制物能力均好于游离酵母,无论固定化酵母还是游离酵母发酵,其外源性添加发酵抑制物的临界浓度为甲酸4 g/L,乙酸4 g/L,乳酸15 g/L,乙醇40 g/L。另外固定化酵母耐受环境高糖渗透压及温度变化的能力同样强于游离酵母,在发酵初始糖浓达到100 g/L时,经36 h发酵,其发酵醪液中乙醇浓度为30.37 g/L,而游离酵母发酵乙醇浓度仅为23.65 g/L。在环境温度升至50℃时,游离酵母几乎不发酵,醪液中乙醇浓度仅为0.07 g/L,而固定化酵母发酵最终乙醇浓度为3.75 g/L。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和控制初始发酵条件,比较产物L-乳酸、D-乳酸组成变化,得出提高L-乳酸光学纯度的米根霉发酵生产条件:在pH6.0、温度34℃、初始葡萄糖浓度100g/L、NH。NO3 2g/L、添加1.5g/L L-乳酸的适合条件下,米根霉HZS6能够发酵生产光学纯度99%以上的L-乳酸,其转化率达到80%,终浓度为81.3g/L。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液体发酵过程中草乌与灵芝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研究在灵芝液体发酵过程中初始pH、草乌粉及草乌提取物对灵芝菌体生长、胞内外多糖的影响,以及灵芝发酵对草乌粉及草乌提取物中酯型生物碱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当初始pH为6时,灵芝菌体生物量及胞内外多糖产量均达最大值,分别为7.50、0.25、0.42 g/L;草乌粉添加量为20 g/L时,生物量和胞内多糖达最大,分别为10.60和0.54 g/L,分别为对照的1.96和2.57倍;草乌粉添加量为15 g/L时,胞外多糖产量达最大,为0.76 g/L,是对照的2.11倍;草乌提取物添加量为0.87 g/L时,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达最大,分别为11.30和0.72 g/L,分别是对照的2.13和2.06倍,添加量为1.16 g/L时,胞内多糖产量最高,达0.57 g/L,是对照的2.38倍。[结论]灵芝均能降低发酵液中草乌粉、草乌提取物中的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及增加发酵液中单酯型生物碱含量。  相似文献   

6.
枸杞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美  张宁 《农业科学研究》2005,26(4):19-20,24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酸碱滴定法测定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和总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酸含量呈低一高一低的变化趋势,果实成熟时其含量为0.59%.枸杞果实中主要的有机酸为苹果酸、柠檬酸、草酸.随着枸杞果实的成熟,苹果酸、草酸、柠檬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柠檬酸在果实成熟时占主要优势,果实成熟时苹果酸的含量为0.60mg/gFW,柠檬酸为4.23mg/gFW,草酸为0.28mg/gFW.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农用酵素对餐厨垃圾快速产酸发酵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添加0(JT0)、1 (JT1)、3(JT3)、7(JT7)、10 g/L(JT10)的农用酵素进行餐厨垃圾发酵,测定各处理发酵过程中pH、有机酸、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 发酵第1天5个处理的pH均显著下降,第7天后基本处于稳定。在发酵酸化过程前3 d有乳酸、乙酸、丙酸产生,且乳酸含量显著高于乙酸、丙酸。其中JT3最终乳酸含量最高,为50.65 mg/L。乳酸的产生会造成pH的迅速下降。各个处理均在发酵3 d时产生大量的乳酸,7 d后产酸基本结束,pH也趋于稳定。餐厨垃圾主要产酸时期为前3 d,并于第7天趋于平缓。2)在发酵第7天时,JT3的干物质含量为21.77 g/100 g,比发酵前降低11.13%,比其他同时期处理下降最多。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各处理均在发酵第7天时,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JT3在发酵第7天时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9.90 g/100 g。各处理在发酵后粗脂肪含量都有所下降,除JT10中粗脂肪含量与原料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处理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JT3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7.54 g/100 g。结合pH、有机酸及各项代谢产物来看,JT3的发酵效果相对较好。综上,农用酵素添加量为3 g/L,发酵时间为4~7 d,餐厨垃圾发酵酸化效果最佳,是低成本快速处理餐厨垃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谢小花  陈静  孟飞  高学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50-11152,11155
[目的]研究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黑莓原汁复合20%梨汁为原料酿造黑莓果酒,跟踪考察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总糖、pH、单宁、总酚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试验表明,至发酵结束黑莓果酒总糖降至约5g/L;pH主发酵期间在3.50~3.45范围内波动,陈酿期间降低至3.35;单宁在主发酵期间呈上升趋势,陈酿期间略有降低,陈酿180d后单宁含量稳定在5.58g/L;总酚在主发酵期间呈缓慢下降趋势,陈酿180d后总酚含量为0.88g/L;花青素在发酵前2d迅速下降,第3天起下降速度变慢,陈酿期间花青素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研究可为酿造优质的黑莓果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晓烨  李永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54-12957
[目的]比较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HABR)与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乙醇型发酵产氢的运行效果。[方法]以红糖为底物进行两种反应器的乙醇型发酵制氢,监测系统的产氢效能、产能效能、生物量以及COD去除率变化。接种污泥的生物量为15.21g/L,COD浓度分别为4000、6000、8000mg/L各运行30d,进水pH为7~8,水力停留时间为12h。[结果]HABR系统的产氢效能、产能效能、生物量以及COD去除率随COD的提高而上升,在COD为8000mg/L时分别达到了17.54mmol/(h·L)、45.13kJ/(h·L)、38.11g/L.42.87%。CSTR系统在COD为60130mg/L时效果最佳,产氢效能、产能效能、生物量以及COD去除率分别为13.26mmoV(h·L)、33.00kJ/(h·L)、19.91g/L、26.47%。随着COD的进一步提高,运行效果显著下降。[结论]HABR在高有机负荷的条件下乙醇型发酵产氢效果整体优于CSTR,更适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徐俭  石贵阳  张梁  丁重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229-13231
[目的]把陶瓷超滤膜工艺应用在乳酸提取中。[方法]研究了影响乳酸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其限制性浓度,并对陶瓷膜透析液的理化指标与原工艺絮凝后相对比。[结果]聚合级乳酸中的残糖含量在不高于0.1g/L时,5种氨基酸浓度要低于0.05g/L,蛋白质浓度低于O.20g/L,铁浓度低于0.005g/L。陶瓷膜透析液品质基本优于原工艺絮凝脱色液的品质。[结论]陶瓷膜工艺可行,可以替代碱化与絮凝工艺。  相似文献   

11.
运用离子排阻色谱法建立益生菌发酵液中主要有机酸的快速分离与检测方法。采用Aminex HPX-87H分析柱,选用3.5 mmol/L硫酸与乙腈混合液(体积比为99∶1)为流动相,在柱温50℃、流速0.6 m L/min及检测波长为210 nm条件下,对益生菌发酵产品中甲酸、乙酸、丙酸、乳酸、正丁酸、琥珀酸及柠檬酸7种有机酸进行分离与检测。结果表明:7种有机酸在0.02~22.34 g/L内线性关系较好,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82~0.999 99。利用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发酵液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7.28%~107.33%,精密度为0.47%~2.07%(n=5)。利用该方法实现了对8株益生菌36 h发酵液中主要有机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比较。此法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益生菌发酵液中主要有机酸的分离与检测。  相似文献   

12.
以大米糖化液为培养基,以酵母菌JH301、JH183及安琪黄酒专用干酵母AQ为代表菌株,研究酵母菌在红曲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乙醇发酵水平、酸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产酸组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发酵液总酸均呈先快速增加、pH值快速下降到酵母适宜生长值区间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各酵母菌的产酸曲线均符合Log-Modified模型;酵母菌间的产酸水平与产乙醇能力存在差异,产酸水平与产乙醇能力呈负相关。发酵15d后,酵母菌产乙醇水平高低依次为酵母菌JH301、AQ和JH183,体积分数分别为15.8%、14.8%和12.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产酸水平高低依次为酵母菌JH183、AQ和JH301,分别为4.57、3.54、3.26g·L~(-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酵母菌在发酵程中酸代谢的主要产物为乳酸、乙酸和琥珀酸,分别占有机酸总量的(77.08±0.60)%、(17.22±0.60)%、(5.70±0.67)%。  相似文献   

13.
在以小麦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代替葡萄糖为碳源的 MRS培养基上检测了菌株 L actobacillus amylophilus JCM112 5活菌数的增殖状况以及葡萄糖和有机酸的代谢特征同时测定了 p 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以淀粉为碳源时菌株先分解淀粉成葡萄糖并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再加以利用 ;活菌数呈现双曲线增长现象 ;丙酮酸、乳酸、乙酸和柠檬酸及另一未知有机酸的数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以酿酒酵母DCCS101为出发菌株,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脱除挥发醋酸的效果。结果表明:以新鲜的荔枝汁作为发酵基质,酿酒酵母脱除外源醋酸的能力最大可达45%,但外源醋酸浓度高达2 g/L时,发酵终了醋酸浓度仍然达不到荔枝酒挥发酸最低标准的要求;酿酒酵母DCCS101脱除醋酸的速度与酵母生长繁殖速度有关。在以新鲜荔枝汁作为发酵基质的情况下,酵母生长繁殖指数期时脱除醋酸的速度最快;用新鲜荔枝汁调整荔枝酸酒作为发酵基质,在低糖高酒精度增氧条件下醋酸脱除率高达86.3%;以荔枝酸酒直接作为发酵基质,酿酒酵母DCCS101在增氧条件下能较好地生长繁殖,并将起始醋酸浓度1.5 g/L降低至0.53 g/L的水平,有效地提高了荔枝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文英  许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32-11835,11838
采用批式进料方式,研究了不同进料负荷和不同接种量时餐厨垃圾水解酸化的效果,探索了酸化阶段发酵液中的pH、VFA含量和产物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不同有机负荷进料时水解酸化过程在前4d基本完成,反应后期有机负荷不同,发酵类型也有所不同.40 g(TS)/L负荷进料时水解酸化效果比较好,水解酸化产物中主要成分为乙醇和乙酸,乙醇和VFA含量高.餐厨垃圾在接种率为30%时,反应能够获得目标酸化产物乙醇和乙酸,比不接种和接种率为50%时效果明显要好.  相似文献   

16.
发酵底物和发酵工艺对沼液中挥发性有机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发酵机制,于2009年11月对北京市和南阳市2个不同生态区不同发酵底物和不同发酵工艺的沼液采集样品,采用GC-MS质谱仪检测沼液中挥发性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显示,沼气发酵过程中底物和发酵工艺不同产生挥发性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陆营村沼气池中有机酸含量比留民营村的偏低,乙酸分别为1.86~15.16mg/L、0.35~172.10mg/L,丙酸分别为0.61~10.27mg/L、9.22~11.05mg/L;留民营村比陆营村多检测到2种有机酸,分别为丁酸、戊酸,其含量分别为0.18~0.88mg/L和0.03mg/L。说明了沼气发酵底物和发酵工艺对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乳酸菌发酵杨梅果酱工艺条件,并分析发酵对其风味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杨梅果酱中8种有机酸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杨梅发酵果酱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杨梅果酱工艺优化后的条件为:乳酸菌添加量1.0%,蔗糖添加量10.5%,发酵时间10.3 h,护色剂添加量1.0%(柠檬酸与异抗坏血酸钠复配1∶1),增稠剂添加量0.4%(果胶与卡拉胶复配1∶1)。与未发酵杨梅果酱相比,乳酸菌发酵显著增加了果酱中乳酸、柠檬酸的含量。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乳酸菌发酵,增加了(E)-2-庚烯醛和蛇麻烯等特征风味成分,使果酱的口感较未发酵果酱更加醇厚,改善了杨梅果酱风味品质。乳酸菌发酵可以显著增强有机酸,改善风味,用于加工开发一种新型风味独特的杨梅果酱产品。  相似文献   

18.
单军  李红  郭玉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19-6520
[目的]研究啤酒有机酸的代谢过程。[方法]考察发酵液中乙酸、苹果酸、富马酸、琥珀酸、乳酸含量及有机酸总量在啤酒发酵过程中的变化,研究有机酸的代谢过程。[结果]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有机酸总量、苹果酸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乙酸含量占有机酸总量的比例很高,发酵时间的延长会明显导致发酵液中乙酸含量的增加。琥珀酸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第6~9天明显下降。在啤酒发酵初期,富马酸含量呈倍数增长,然后几乎没有变化,之后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发酵后期明显下降。乳酸含量在发酵初期下降,在发酵中后期增加。[结论]在啤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各种有机酸的含量均会发生变化,但变化曲线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蚕沙中不仅富含营养物质,还含有大量微生物资源,筛选出蚕沙中的高效解磷菌并对其解磷机理进行探讨,为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源。【方法】以高温发酵期的蚕沙为材料,通过无机磷筛选培养基定向筛选获得耐高温的解磷菌1株;通过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鉴定;利用钼锑抗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有效磷和有机酸含量的定量分析;通过SPSS 1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高温堆肥发酵过程中的蚕沙中筛选获得1株白色圆形菌落的菌株,菌体长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通过基因组测序获得其全长基因组大小为5324477 bp,GC含量为37.73%,37个Scaffolds,73个Contigs,注释基因5628个、tRNA 48个及rRNA 1个;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命名为SEM-5。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耐受盐(NaCl浓度 ≤ 10%)碱(pH 5~10)及高温(60℃)能力;对不同无机磷的解磷效果不同,其中对钙盐来源的无机磷溶解效率显著高于磷酸铝和磷酸铁(P<0.05,下同)。对不同发酵时间SEM-5菌株发酵液的有效磷浓度、有机酸含量和发酵液pH等进行检测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时间的SEM-5菌株发酵液中有效磷浓度与不同有机酸的相关性不同;在0~14 d的发酵过程中,有效磷浓度与乙酸和酒石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乳酸、琥珀酸和丙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发酵液pH和草酸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分离自蚕沙的巨大芽孢杆菌(SEM-5菌株)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耐盐碱和高温,且能高效地溶解释放钙盐中的磷元素,具有良好的微生物肥料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有机酸对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柠檬酸溶液和醋酸溶液依次淋洗受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土壤,再利用石灰水溶液淋洗调节土壤pH值。分析柠檬酸溶液、醋酸溶液在0.2mol/L、0.5mol/L、0.7mol/L、11mol/L等不同浓度下其淋洗液中的重金属含量,从而找出对重金属淋洗效果好的酸种类及其相应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柠檬酸、醋酸溶液浓度的增大,其对重金属的淋洗能力呈增强趋势;在同等浓度条件下,柠檬酸对Cu、Pb、Cd的淋洗效果比醋酸的好,而对Zn的淋洗,醋酸的淋洗效果比柠檬酸的好;对Cu、Zn、Pb、Cd的淋洗上,选择柠檬酸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1mol/L、11mol/L、0.71mol/L、11mol/L,选择醋酸的最佳浓度均为11mol/L。经检测可知,污染土壤经过柠檬酸、醋酸处理后,重金属含量已经大大减少,其重金属残量值已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限量要求,说明有机酸对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有较好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