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和应用是国内外对虾养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农牧渔业部水产局重点攻关项目之一。1979、1980年我所承担了省科委、省水产局下达的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通过两年重复试验筛选出“802”和“821”配合饵料配方;二、配合饵料加工工艺的研究;三、配合饵料与鲜饵料交替投饵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的发展概况,论述了对虾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并简介了对虾配合饵料的添加剂和粘合剂。  相似文献   

3.
色仲廉 《水产科学》1987,6(2):36-36,42
自1983年起.808对虾配合饵料在我省推广应用以来,已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1986年.省内对虾养殖产量和配合饵料用量之比巳达到1:1.2的水平,配合饵料已成为养殖对虾的重要饵料之一。为了指导对虾配合饵料的生产和销售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解承林 《海洋渔业》1984,6(3):120-123
饵料是对虾生长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对虾的精养高产,必须解决养虾饵料。目前主要采取“培养基础饵料”、“广开饵料来源”、“推广配合饵料”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饵料是对虾生长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对虾的精养高产,必须解决养虾饵料。目前主要采取“培养基础饵料”、“广开饵料来源”、“推广配合饵料”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6.
鉴于对虾的摄食习性,因此对虾的配合饵料需要高粘合性能的粘合剂,我们用摸拟对虾摄食试验检验粘合剂C_1的性能,证明C_1不仅在静水浸泡10小时以上能够保持形状,而且经得住对虾的抱、钳摄食,不产生碎裂现象。配制饵料时,C_1最适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当投饵间隔不超过5小时,C_1用量为0.33%,若投饵间隔为10小时,C_1用量须大于或等于0.85%。分别用C_1配制的饵料与褐藻胶配制的饵料进行饲养对比试验,结果吃C_1饵料的对虾生长稍好于吃褐藻胶饵料的对虾。根据C_1初步试验结果,我们认为C_1能够应用于对虾配合饵料的生产,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C_1对于对虾营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鲜活饵料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配合饵料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并测定各种饵料对其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蚕和蚯蚓单独投喂或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都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率,但用沙蚕单独投喂的对虾成活率较低。蚯蚓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抗菌活力、溶菌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蚯蚓单独投喂可显著提高血清中抗菌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对血清中溶菌活力作用不明显。沙蚕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抗菌和溶菌活力.但对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变化作用不明显;单独投喂沙蚕对所测各项免疫指标影响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利用蚯蚓和沙蚕可显著提高对虾的生长速率,但蚯蚓的饵料效果优于沙蚕。[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61—565]  相似文献   

8.
一、饵料的用料配比要合理。凡生物,其所需营养均有一定的比例。配合饵料,即是根据投喂对象所需营养把不同营养源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制成。营养比例适合,也即用料配比合理,才六能促进生物生长,减少成本,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在加工对虾配合饵料中,一定要注意各营养成分的配比,动植物性原料相搭配。原则上要求对虾饵料的蛋白质成分应不低于40%。二、饵料的用料要粉细。对虾口小,肠道细。如果饵料粗糙  相似文献   

9.
海信 《齐鲁渔业》2004,21(1):32-32
一.缺饵游池这种情况在对虾养殖前、中、后期均可发生,多因饵料不足或饵料质量差引起对虾上游到水面索饵觅食,对虾表现为有规律性的群游。这种情况如发生在前期,应注意做好基础饵料的培育工作或投小颗粒的对虾饲料,在中后期发生,应及时投喂诱食性强、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配合饵料,以免对虾体质下降或相互残食。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分别投喂配合饲料、蚯蚓、蛤蜊、蝇蛆等四种饵料,利用生长和抗病性指标综合评价蚯蚓和蝇蛆作为中国对虾饵料的可行性。生长实验前测定每个实验组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养殖40d后再次测定生长指标,之后,分别投喂不同毒饵量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方差分析表明:投喂四种饵料后,蛤蜊组生长最快,其次是蚯蚓,再次是蝇蛆,最后是配合饲料,各组之间对虾体长增长差异显著(P<0.05),体重增长差异极显著(P<0.01) 。利用线性固定模型分析不同饵料及不同病毒量感染下对中国对虾存活率的影响,其中蚯蚓组存活率最高,配合饲料组存活率最低,并且蚯蚓组存活率显著高于蛤蜊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蝇蛆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和蝇蛆可显著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中国对虾的抗病性,是很好的对虾饵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维生素A营养需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5月11日~6月13日在黄海水产研究所麦岛实验基地以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幼体为材料,在其配合饵料中添加维生素A,进行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维生素A营养需要试验。结果表明,以本项研究采用的配合饵料的基本成分和配比为基础,配饵中维生素A为4~6mg/100g饵料时,对中国对虾幼体的变态、成活、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全配合饵料养殖对虾试验成功由河北省唐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滦南三丰饲料厂联合承担的《大面积全配合饵料对虾养殖试验》项目在2000宙虾场内连续两年采用全人工系列配合饵料养殖方式,获得年平均亩产243.35~248.3公斤的试验结果,并于今年初通过了鉴定,即在整个养虾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南移养殖和越冬孵化在我省首获成功之后,在目前用全人工繁殖方式可以获得一定数量虾苗的情况下,提高养殖单产,降低养殖成本,成了发展我省养虾事业的当务之急,这中间饵料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发展养虾生产的物质基础。以往,养殖对虾几乎全靠采捕天然饵料,因而常常受到海况条件、资源量和劳力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对虾生长的需要。饵料来源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生产的发展。进行养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对于广开饵料来源、提高养殖产量、充分发挥各种单一饵料的效能、实行科学养虾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七七年,我们继续开展了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工作。本文仅就粘合剂的比较试验作  相似文献   

14.
在禽畜的饲料研究中,饲料的色、香、味是很重要的。而在水生的动物的鱼虾类,此问题研究得还很少,特别对对虾P.orientalis来说,关于饵料色、香、味的研究工作更为欠缺。然而,这个问题又是在研究人工配合饵料时不容忽视的。本实验仅从配合饵料的不同颜色是否影响对虾摄饵量的角度,来探讨对虾对于饵料颜色的好恶,为配制人工饵料提供一定的依据。本实验由两部分(实验Ⅰ和实验Ⅱ)构成,分别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养殖对虾,在我国是近四、五年的事。由于养殖对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事业,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因此发展很快。对虾养殖业发展过快,使自然饵料资源遭到“掠夺”,濒临枯竭。这样,使用对虾人工配合饵料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国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修复对虾养殖池塘的养殖环境。从昌黎、乐亭、黄骅等3地的对虾池塘中取底泥,共分离出215种细菌.通过其对对虾饵料和蛤蜊内降解能力的测定,筛选出9株虾池有机污染降解茵。这些菌株能以对虾饵料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并且对对虾的配合饵料和蛤蜊肉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通过7d的培养。有4株细菌对对虾的饵料的COD去除率约70%。对蛤蜊肉的COD去除率超过50%,其他5株细菌对对虾饵料及蛤蜊肉的COD去除率也在30%以上。结果表明。这些细菌能快速消除对虾池塘的有机污染,具有修复虾池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幼体的能量代谢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周洪琪  顾功超 《水产学报》1992,16(2):167-170
近年来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工厂化育苗技术的进步,已能使海捕亲虾与养殖越冬亲虾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产卵,然而虾卵孵化之后能否健壮地生长以及如何提高变态存活率,幼体的饵料起着关键的作用。生物饵料虽然效果好,但受到培养技术及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因此,目前育苗生产中的饵料仍以豆浆、蛋黄为主,辅以少量的生物饲料与配合饵料,以致幼体的抗病力差,变态存活率低。所以研究适合于中国对虾幼体营养需求的配合饵料很重要。至今有关日本对虾幼体营养的研究屡见报导,而中国对虾幼体的营养研究还未有报导。对虾营养的研究方法有分析虾体成分、梯度或正交法设计饲料试验以及能量代谢试验等。周洪琪(1990)通过能量代谢研究中国对虾亲虾的营养。Harris(1959)、Conover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以白地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配合饵料投喂墨吉对虾。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墨吉对虾摄食该种饵料,胃肠饱满率高,排便频繁,而且生长正常。其饵料效果比花生饼为主要蛋白源的配合饵料的效果要好。同时经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豆饼是一种来源广、价格低、粗蛋白含量较高,具有广泛用途的饲料。但豆饼能否用作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人工配合饵料的主要蛋白源,以及豆饼蛋白的营养价值如何,对于对虾人工配合饵料来说,有必要弄清楚这问题。本试验以豆饼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为基础,再添加某些单种氨基酸,配制成不同的试验饵料,进行流水式小槽饲养试验。经16  相似文献   

20.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