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孔属一新种及两种国内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莲花县境内发现的背孔科新种和两条、国内首次发现的背孔属吸虫,至此,在我国发现的背孔属吸虫计有14种了。文内对这三种吸虫的形态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乌尔斑背孔吸虫和曾氏背孔吸虫的宿主,今在家鹅体内第一次发现,为宿主新纪录。通过一年多的调查证实,由于寄生虫病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应当招致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在大庆鹅体内检出的一种吸虫和一种绦虫进行形态学鉴定。方法采用盐酸卡红,苏木素对虫体染色制成装片,或对新鲜虫体直接观察,显微照相,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吸虫为纤细背孔吸虫,绦虫为矛形剑带绦虫。结论检出的两个虫种均为大庆市鹅寄生虫新记录,纤细背孔吸虫为黑龙江省鹅体寄生虫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经调查,安徽省皖西四县家鸭寄生蠕虫计54种,隶属于16科36属。其中吸虫8科17属30种(含1个未定种);绦虫2科12属17种;线虫6科7属7种。在所获虫种中,巴氏背孔吸虫Notocotylus babai和西纳背孔吸虫N.seieti为国内新记录;长茎锥棘吸虫Petasiger longicirratus,凹形隐叶吸虫Cryptocotyle concavum,叉棘单睾绦虫Aploparaksi  相似文献   

4.
拜读《家禽》1985年第五期刊登的《雪背孔吸虫(Notocotylus Chionis)在我国鹅体内发现》一文后,认为“雪背孔吸虫”的译名与引用值得商榷。鉴于一种学名的译名与引用,正确与否,影响所及,范围之大与时间之久,都将根深蒂固,很难加以改变的。为此,不揣冒昧提出管见,望专家和同行给予指正:1.寄生虫学名均由属名与种本名构成。种本名多为宿主名、形容词、人名、地名等词语。试举例以说明之:a.以宿主名为种本名的例子:Notoco-tylus anatis鸭背孔吸虫,宿主Anas dom-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1982年进行家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时,在江山县四都公社一只8月龄的家鹅大肠内发现15条背孔吸虫,体型较小,腹腺3行,每行8—9个,经过染色鉴定确定为囊凸背孔吸虫(Notocotylus gibbus Mehlis,1846),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吸虫,  相似文献   

6.
1吸虫纲(Trematoda)(1)勒克膨背孔吸虫(N.lurk。。-1.且复殖目(Digenea)·s。)1.1.1后睾科(OPsthorchidae)(2)大卵圆背孔吸虫(川.mau。ins)1.1.1.1对体属(An;加inmis)(3)纤细背孔吸虫(N.attenuatus)(1)鸭对体吸虫(A.anatis)(4)舟形背孔吸虫(N.na加》r)1.1.1.2次睾属(Mwrchlk)1.1石环肠科(Cyclocoelidae)(卫)东方次翠吸虫(M.o。talls)1.1.5·1嗜气管属(Trampilus)l.l.1.3后睾属(O.如thorchis)()舟形嗜气管吸虫(T.pbZum)(1)似后睾吸虫(O.sin;ula。s)1.1.6前殖科(Prosthogoflimidae…  相似文献   

7.
背孔科Notocotylidae和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是二个大的吸虫类群,在我国各地均为常见。但在呼伦贝尔盟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作者在鄂温克旗红花尔基头道桥林场的小河中捕到3只绿头鸭和一只白骨顶Fulicaatra(俗称“水老鸹”),在其中2只绿头鸭的肠管中找到7条背孔吸虫,鉴定为肠背孔吸虫Notocotylusintestinalis,在白骨顶肠管中检出4条棘口吸虫,鉴定为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revolutum。均为呼盟寄生吸虫种类的新纪录。呼盟水生禽类寄生吸虫的发现,虽在数量上不多,目前还够不上对禽类或水生禽类的危害,但足以说明在呼盟自然条…  相似文献   

8.
正细背孔吸虫(Notocotylus attenuatus)是寄生于禽类大肠中的一种寄生虫,感染病禽临床上主要以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等慢性消耗性症状为特征,严重感染时可造成死亡。2014年8月份,锦州市开发区某个体养鹅户送检4只死鹅(大约1月龄),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细背孔吸虫感染,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锦州市某养殖户一共饲养五龙鹅(又称豁眼鹅)500多只,平时以放牧为主,牧场里有一个废弃的养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乡家鸭寄生蠕虫的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乡60只家鸭进行剖检后,共计检出2门4纲11科12属13种蠕虫,所有被检鸭均100%感染蠕虫,且均为2种以上蠕虫混合感染。其中,感染率较高的是舟形嗜气管吸虫、鸭对体吸虫、卷棘口吸虫,其平均感染强度也较高,是优势虫种;其次为冠状膜壳绦虫、宫川棘口吸虫、纤细背孔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卵圆前殖吸虫;鹅裂口线虫、矛形剑带绦虫、优美异幻吸虫、分棘四棱线虫和鸭细颈棘头虫感染率相对较低。这是该地区鸭寄生蠕虫感染情况的首次报道,以期为该地区家鸭寄生虫病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莲花县调查家鹅56只和家鸭55只的结果,检获寄生吸虫25种,隶属于9科15属,其中寄生于鹅的有16种,寄生于鸭的19种,新种1种,未定种1种,国内新纪录2种,省内首次报道有7种;还有2种吸虫寄生于鹅鸭为第一次记录的新宿主。文内对莲花背孔吸虫的形态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调查结果表明,莲花县的鹅鸭遭受寄生虫的侵袭是相当严重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剖检福安市麻鸭30只,检得蠕虫11种,总感染率为73.3%。分别为:鸭两尖吸虫23%,楔形前殖吸虫23%,卷棘口吸虫7%,宫川棘口吸虫23%,接睾棘口吸虫3%,似难低颈吸虫3%,细背孔吸虫7%,舟形嗜气管吸虫3%,叉棘单睾绦虫13%,裂刺四棱线虫47%,鸭瓣口线虫20%。群落生态分析表明,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两两种间关系中,卷棘口吸虫分别与宫川棘口吸虫和鸭瓣口线虫呈正关联(P<0.05);接睾棘口吸虫、舟形嗜气管吸虫和似锥低颈吸虫之间呈负关联(P<0.05)。种群分布型中属随机分布的有卷棘口吸虫、接睾棘口吸虫和舟形嗜气管吸虫,其余8种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2年7月、10月、12月和1983年3至6月,在杭州市的西湖区、江干区、富阳、萧山、临安、建德、桐庐和余杭等县剖检鸡159只、鹅64只、鸭117只、番鸭12只。检出寄生蠕虫91种,分属于吸虫纲39种,绦虫纲30种,线虫纲22种。其中棘口科的鸡棘缘吸虫,光口科的尖吻光隙吸虫、长食道光睾吸虫、斑咀鸭光睾吸虫、大囊光睾吸虫、背孔科的复叠背孔吸虫,嗜眼科的涉禽嗜眼吸虫,前殖科的鸭前殖吸虫,膜壳科的线样膜壳绦虫、压扁膜壳绦虫、小膜壳绦虫,链带科的纤毛链带绦虫,毛细科的膨尾毛细线虫、鸡纤形线虫,是首次在省内发现。  相似文献   

13.
细背孔吸虫主要寄生在鸭、鹅、鸡和其它野生水禽的小肠中,以1月龄左右的雏鸭多发。1988年6月15日,我们受检3例确诊为鸭细背孔吸虫病。一、发病情况:本市城郊乡元家村某养鸭专业户,于1988年5月18日从邻近地区购  相似文献   

14.
1980年在杭州家鸭体内发现一种新的棘口科吸虫,主要特征为头冠上有31枚头棘,其中背棘21枚分上下两列交错排列,大小相等;每边角棘各5枚,虫体狭长,外形呈中间窄两端宽,虫体宽长比例为1:21~26,定名为杭州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angzhouensis nov.sp)。本种与豆雁棘口吸虫(E.anseris Yamaguti,1939)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每边角棘为3枚,虫体外形呈中间而两端窄,宽长比例为1:8~9。与狭窄棘道吸虫(Echinodollfusia stenon,Dollfus,1950)的主要区别则在于其头棘43枚,其中背棘35枚,每边角棘4枚,两列头棘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15.
现将因鸭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和细背孔吸虫(Notocotylus attenuatus)混合寄生造成青年鸭大批死亡的病例报告如下。一、发病经过本县某乡(水网地区)一养鸭专业户,于1988年4月13日进苗种鸭714  相似文献   

16.
2005年9月份,大庆市红岗区个体养鹅专业户送检6只病死的5月龄左右隆昌鹅和长白鹅,经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矛形剑带绦虫与背孔吸虫混合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属膜壳科  相似文献   

17.
下弯属 Catatropis Odhner,1905.隶于背孔科 Notocotylidae Luhe,1909.背孔亚科 Notocotylinae Kossack,1911.本属已记载有13种,我国只记录过1个种,即 C.hisikui Yamaguti,1939.发现于白洋淀的豆雁盲肠内。我们在1978~1980年进行四川家禽寄生虫调查中,在名山县、雅安县,天全县和大邑县的9只家鸡和1只家鸭大肠内共获得下弯吸虫314条。经鉴定形态与已报告的种类不同,认为是一新种,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孙吴县犬体寄生蠕虫区系调查结果,共剖检犬10只,检获蠕虫8种。蠕虫寄生率达100%,8种虫体经鉴定结果为吸虫两种:华枝睾吸虫;日本棘隙吸虫。绦虫三种:泡状带绦虫;线中殖孔绦虫和犬复孔绦虫。线虫三种:犬弓首线虫;犬钩口线虫和旋毛形线虫。8种虫体隶属于3纲8科8属,其中分布广,感染率高的为犬弓首线虫和华枝睾吸虫,为孙吴县犬寄生蠕虫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9.
在剖检13只逊克县不同村屯的农家犬中,蠕虫的感染率达100%。于剖检的犬体内共检出8种虫体。其中吸虫3种为华枝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有翼翼状吸虫;绦虫2种为胞囊带绦虫,线中殖孔绦虫,线虫3种为犬弓首线虫,犬钩口线虫,旋毛形线虫。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黑河沿江地域(爱辉区、孙吴县、逊克县)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寄生蠕虫调查结果,共剖检44只犬,经鉴定,寄生蠕虫的感染率为100%,分别属于3纲、9科、10属、其中吸虫4种为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有翼翼形吸虫(Alaria alata);绦虫3种为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线中殖孔绦虫(Mesocestides lineatus),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线虫3种为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aninum)。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其中以犬弓首蛔虫感染率最高为68.18%,华枝睾吸虫27.27%,线中残孔绦虫22.725,旋毛形线虫13.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