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玉糯1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自交系LN12为母本、LN22为父本育成的鲜食糯玉米杂交种。2014年上海市糯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2 991.5 kg·hm~(-2),比对照申糯2号增产12.2%;2018年江苏省引种备案试验平均产量14 942.33 kg·hm~(-2),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0.9%。该品种为中熟紧凑型鲜食白糯玉米,抗病抗倒强,丰产性好,商品外观性好,鲜食糯性品质好,适宜在上海市、江苏省及周边相同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贵州省鲜食(糯)玉米新杂交种的选育和推广,筛选出适宜黔中地区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选择筑糯63208等12个品种开展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筑糯63208、筑甜糯J208HT10和筑糯XZ819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高,病虫害抗性较好,抗倒伏能力强,感官品质及蒸煮品质综合评分均在85分以上,适宜在黔中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系谱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评价不同类型甘薯品种品质育种指标以及提高育种效率,以2005-2016年育成的13个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为材料,分析亲本系谱,统计品种特征特性,并依据品种用途、干率等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表明,浙薯系列甘薯品种系谱来源主要是胜利百号和南瑞苕衍生品种栗子香血缘。浙薯81及其衍生品种浙薯13在作为骨干亲本时表现出理想的育种效果。从品种的特征特性来看,鲜食型品种(包括迷你型鲜食品种)具有相对较高的干率(>30%)和淀粉率(>20%);不同类型品种生薯、熟薯的糖分(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因品种而异;不同加工用途品种类型对胡萝卜素含量指标要求不同。不同类型品种的品质育种指标应进行综合评价,鲜食型甘薯主要以食用品质指标为主,干率是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食品加工型甘薯主要以加工适应性目标为主,需注重中高干率、中高胡萝卜素含量、糖化快等材料的筛选与利用。本研究结果为优质鲜食及加工型甘薯新品种选育的种质创新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垄膜沟灌、单蔓整枝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15个厚皮甜瓜新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黄金7号品质好,抗逆性适中,折合产量最高,较当地主栽品种西州蜜25增产38.94%;甘甜120次之,折合产量较西州蜜25增产21.15%,抗逆性强.这2个品种均为中熟品种,经济潜力大;银峰和都蜜橙5号抗逆性强、品质好,折合产量分别较西州...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早收栽培下不同胡萝卜素甘薯类群的食用品质差异,通过早收栽培试验,测定60个品系薯块的胡萝卜素、干物质、熟薯可溶性糖、熟薯还原糖含量及食味,比较不同的胡萝卜素类群及其薯块膨大类型和干物质类型的营养与食味差异,并对薯块营养成分、食味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收栽培下高胡萝卜素类群的熟薯还原糖含量和食味有一定的优势,在食味指标上黏度优势极显著。高胡萝卜素类群早膨大类型营养与食味明显优于晚膨大类型,且食味与中胡萝卜素类群早膨大类型相当,极显著优于低胡萝卜素类群早膨大类型。高胡萝卜素类群中干物质类型的熟薯糖分和食味与中胡萝卜素类群中干物质类型相当,极显著优于高、中、低胡萝卜素类群的其它干物质类型。橘红肉甘薯的食味主要与熟薯可溶性糖含量和薯块膨大特性有关。因此,在早收栽培下,高胡萝卜素甘薯有较好的食用品质,其早收栽培时,宜选择薯块膨大早、干物质含量中等、熟薯可溶性糖含量超过12%的品种。本研究结果为高胡萝卜素甘薯的鲜食利用及其品种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对2005—2014年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为建立棉花优势生产区,实现棉花品种布局、生态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指导。本研究结果表明:1)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高产优质(Ⅰ型)、普通优质(Ⅱ型)品种数量,中熟品种分别占其参试品种总数的0.54%和12.63%,早中熟品种为0.57%和17.14%,早熟品种为7.09%和18.44%。2)棉花品种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与理想品种性状灰色关联系数较高,其次是纺纱均匀性指数,再次为马克隆值。3)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品质综合性状表现最佳,其次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棉。4)我国棉花品种中熟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近5年西北内陆棉区中熟品种有所增加。中熟品种纤维长度分布在28.7~30.3 mm,可适纺中高档纱。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长度和比强度有所下降,比强度为29.6~31.0cN·tex?1,属中等偏上水平。三大棉区马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又高于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品种;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在2010—2014年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马克隆值6.0现象。5)研究表明≥10℃有效积温是影响棉花中熟品种纤维品质最主要因素,气象因子影响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顺序为≥10℃有效积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影响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的顺序为≥10℃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降雨量。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与纺织品质量及植棉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精确分析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和开展纤维品质综合性评价,对我国棉花育种方向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2018年度中鲜玉联合体(中国鲜食玉米联合体)鲜食玉米品种鉴定试验中,鲜穗产量在797.96~1154.22kg/667m2,以斯达糯31产量最低,比渝糯7号(CK)减产10.30%,密花甜糯12号产量最高,比CK增产29.74%;鲜籽粒产量在512.53~739.20 kg/667 m2,京科糯656最高,鲜出籽率在57.89%~72.24%;HS1601、密花甜糯12号、京科糯656、农科糯336、华糯680、黑糯690、斯达糯41等7个续试品种具有株型好、熟期适中、抗病抗倒,品质好,口感适中等特点,适合遵义市及相近生态区种植,建议审定;农科玉368、密甜糯2号、天紫23、京科糯2000H等4个品种,建议进一步试验;斯达糯31鲜穗比对照减产12.89%,果穗小、鲜籽百粒重低,建议终止试验。  相似文献   

8.
播期对川西平原直播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搭配川西平原稻田两熟区直播稻品种和播期,通过中早熟、中熟、中迟熟3个杂交稻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各品种水稻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籼稻的净光合速率(Pn)随着播期推迟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播期推迟显著降低了中熟和中迟熟品种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导致产量显著下降(P<0.05);播期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中早熟品种产量性状的协调发展。中熟和中迟熟品种产量受播期影响较大,而中早熟品种大部分播期内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产量降幅分别为11.8%、33.0%、45.4%。综上,为保障川西平原直播稻产量,3种类型籼稻适宜播期应在4月5日-26日间。中早熟品种内5优玉香1号可适当推迟播期,适合作为当地麦-稻或油-稻两熟制直播稻品种推广应用。本研究为川西平原稻田两熟区直播稻适宜播期和品种选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宜在陕西省渭南地区栽培的优良鲜食葡萄品种,以优化当地现有鲜食葡萄品种的种植结构,对新郁、弗雷无核、紫脆无核、早黑宝、夏黑、紫甜无核、户太八号、巨玫瑰、阳光玫瑰、金手指共10个鲜食葡萄品种进行引种试验。试验采用田间观察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录各供试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测定果实的理化成分含量,评价果实的感官质量,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葡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在渭南地区简易避雨栽培条件下,10个鲜食葡萄品种在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果实理化成分含量、感官评分等方面存在差异。综合评价发现新郁、户太八号的品质较好,早黑宝、阳光玫瑰、紫甜无核的品质中等,其余品种的品质较差。本研究为渭南地区鲜食葡萄引种栽培和品种结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前,超甜玉米品种存在品质与产量、耐热性等性状上的不足,往往品质好但产量低、抗性差,或产量高但品质差。且多数品种不能用于加工。而生产和市场需要一个品质优、且丰产性突出、多抗、广适的鲜食和加工兼用型的优良新品种,且在品质方面赶上华珍,产量、耐热性及外观性状上超越华珍。基于此,从1998年开展了超甜玉米的选育工作,于2003年育成了新品种上品,该品种2008年通过广西省审定,2010年通过福建省审定,2013年通过浙江省、云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雨养条件下不同筋力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产量要素构成和籽粒形态间的关系,于2017—2020年小麦生长季开展田间试验,选用黄淮海地区主推的5个强筋小麦品种和11个中筋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籽粒吸水率、硬度、容重、沉降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延伸性、最大抗延阻力,并采用种子图像分析技术测定籽粒长度、宽度、厚度、面积等主要形态指标,分析不同品种籽粒形态、品质性状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16个供试小麦品种的综合品质进行聚类分析,共划分为5种类型,三年度中Ⅴ类小麦品种(师栾02-1、济麦20和泰科麦33)品质指标显著高于其余类小麦品种,其中,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强筋小麦品种,中筋小麦品种烟农999、泰麦1918、烟农173产量显著高于其余中筋小麦品种,且泰麦1918品质较好且较稳定。小麦籽粒形态(籽粒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二者与小麦品质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考虑,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泰麦1918是适宜半湿润偏旱的鲁东地区雨养条件下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种子图像分析技术的综合利用可作为小麦品质检测的有效技术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鲁东地区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筛选与品质分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南宁以引进的9个陆地棉品种和1个本地棉品种为材料,于2005年5月4日和6月23日播种,对其生育进程与产量品质形成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播的采收期较长,出现两次生长发育过程和两次采收高峰,产量较高;迟播的采收期较短,只有一次采收高峰;高产的“中928F1”品种的采收高峰出现较早,峰值较高;采收期长达120多天,持续到12月底,并能保持较优良的棉纤维品质;广西等华南地区发展棉花生产具有明显优势,可采用早玉米套种棉花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为打破桂中地区玉米品种过于单一化的格局,2009年引进了12个玉米新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正大619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以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熟期适中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大619相比,正大16、苏玉10、正大185早熟8~10d,但产量较低;PAC224平均单产达7808 kg/hm2,产量高3.98%,抗逆性较强,果实外观品质较优,在桂中地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播期和品种变化对马铃薯产量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铃薯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栽作物,随着气候向暖干化发展,其产量的稳定对保证该地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播期和品种耦合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分期播种和品种比较试验的生育期和产量数据对APSIM-Potato模型进行调参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设置连续模拟情景,比较不同耦合方式的产量及保证率,分析农牧交错带雨养马铃薯的最佳播期和品种耦合方式。结果表明:APSIM-Potato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熟性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和产量,不同品种生育期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6.3 d,不同品种产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小于7.6%。雨养条件下,农牧交错带不同播期和品种耦合下马铃薯的多年平均鲜重产量为10 494 kg·hm-2;中熟品种‘克新一号’晚播(6月1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为12 153 kg·hm-2,且可以保证在66.7%的年份产量高于不同耦合方式的平均值,较早播(4月26日播种)和中播(5月15日播种)的平均鲜重产量分别高16.3%和7.0%,较同一时期播种的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和晚熟品种‘底西芮’分别高18.7%和17.2%。本研究揭示了农牧交错带马铃薯播期、品种和环境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播期推迟和选种中熟马铃薯品种是应对气候暖干化的重要方式,为该地区马铃薯适应气候变化和保证稳产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桂中地区十二个玉米品种与‘正大619’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打破桂中地区玉米品种过于单一化的格局,2009年引进了12个玉米新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正大619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以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熟期适中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大619相比,正大16、苏玉10、正大185早熟8~10d,但产量较低;PAC224平均单产达7808kg/hm2,产量高3.98%,抗逆性较强,果实外观品质较优,在桂中地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川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因高温逼熟,产量低且稻米品质较差。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以2015—2016年审定的1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川南有一定生态代表性的隆昌、江安、富顺、宜宾4个地点采取统一的栽培技术方案,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与环境对头季稻及其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4个地点间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两季总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2个水稻品种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而两季总产量间差异则不显著。其中有7个品种(‘创两优华占’‘内5优907’‘宜香4245’‘泸香优104’‘花优357’‘内6A/绵恢138’‘隆两优1813’)两季产量在11 000kg·hm~(-2)以上。6个稻米品质性状在4个地点间的差异除胶稠度不显著外,其余5个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以宜宾和江安2个点的米质稍好。12个水稻品种在4个地点间的品质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总体米质相对较好的为‘创两优华占’‘隆两优1813’两个品种。再生稻产量和头季稻产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稻产量与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相关不显著。说明川南特定生态下需要改良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3个米质性状与高产并没有明显矛盾,长宽比大的品种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生产中存在品种多、乱、杂的问题,是目前制约武威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为筛选出适宜武威南部马铃薯主产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品种,解决武威地区马铃薯品种退化、抗病性减弱、产量低等问题,对引进的11个马铃薯新品种在武威南部浅山区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晚熟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中熟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丰产性和较好的抗病性,折合产量分别为61 239.0、55 861.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10号分别增产21.91%、11.20%,可以作为当地主栽品种陇薯10号的替代品种在武威市南部浅山区马铃薯主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利用苏薯16号和宁紫薯4号两个鲜食甘薯品种比较了不同肥料配比处理对薯块产量和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K(16-8-18)复合肥600 kg·hm-2配施硫酸钾75 kg·hm-2,两个品种鲜薯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相增产14.9%和23.5%。复合肥配施有机肥对提高苏薯16号的鲜薯产量没有明显效果,而宁紫薯4号的鲜薯产量增加显著。配施有机肥可改善苏薯16号的食用品质,而对宁紫薯4号没有效果。配施有机肥的处理,两个品种的薯块烘干率略有降低。建议鲜食甘薯生产时,正常条件下一次性施基肥即可,N-P-K(16-8-18)复合肥600 kg·hm-2、硫酸钾75 kg·hm-2、有机肥150 kg·hm-2。  相似文献   

19.
对白银市早熟马铃薯产区引进的13个中早熟马铃薯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冀张薯12号折合产量48 927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10 782 kg/hm2,增产率28.27%;FY折合产量46 558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8 413 kg/hm2,增产率22.06%;陇薯4号折合产量46 554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8 409 kg/hm2,增产率22.05%。这3个品种均表现商品薯率较高、品质优良,适宜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春播玉米品种产量稳定性及试点辨别力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全面评价河北省春播玉米品种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代表性和辨别力,本研究采用GGE双标图和AMMI模型对2011-2012年河北省北部春播区试14个品种和西部春播区试13个品种分别在10个试点和9个试点进行玉米品种产量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北部春播区试中地175、XBS688和鲲鹏7074丰产性较好,唐08-72最差;农大108、蠡试2975、农单906、中地175稳定性较好,唐08-72最差;裕丰、张家口、宽城和涞源试点代表性较好,丰润和抚宁试点辨别力较弱,蔚县、裕丰和固安3个试点较其他试点有较强的辨别力;2012年西部春播区试科试787和中地175丰产性较好,农大108、粟1754、科试787和中地175等品种稳定性较好,阜玉201号丰产性和稳定性均最差;涉县、平山、邢台县将军墓等试点代表性较好;行唐和涉县试点较其他试点有较强的辨别力。2年试验结果表明,中地175属于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好的品种,农大108(对照)属于稳产性较好、丰产性一般的品种,唐08-72和阜玉201号属于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差的品种,裕丰和涉县试点属于代表性和辨别力均较好的试点。GGE双标图和AMMI模型对品种产量稳定性和试点辨别力分析结果差异不大,说明这2种方法均可作为区域试验分析的理想工具。本研究为玉米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