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目的】 获得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贵州流行株,以进一步开展其病原学及免疫学相关研究。【方法】 从贵州省织金县某肉鸡场共采集107份疑似MS感染病鸡的咽拭子、肿胀关节和脚垫、肿胀组织渗出物进行PCR检测,对PCR筛选的阳性组织样本进行MS分离培养,并进行瑞氏染色、生化试验及Vlh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PCR检测筛选到20份阳性样本,从关节和爪垫阳性样本中分离到1株疑似MS,分离株在平板上生长出"煎蛋状"菌落;瑞氏染色可见蓝色细小的球形菌;生化试验中,分离株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但不分解精氨酸、尿素等,与MS标准株生化结果一致;分离培养物经PCR扩增得到821 bp的目的片段;分离株VlhA基因核苷酸相似性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为MS,与GenBank登录的国内其他地区流行株相似性有地域差异。与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苏和云南等地区流行株相似性在90.3%~99.7%之间;该分离株与湖南MS流行株相似性最高,达到99.7%;但与国外参考流行株的相似性低;VlhA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国内参考株亲缘关系较近,与国外参考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本研究成功从引起关节和足垫肿胀的鸡中分离鉴定了1株MS贵州流行株,该分离株存在一定变异,为贵州省MS的分子生物特征及本病的诊断和防控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地区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的流行和耐药情况,为禽支原体病的监测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福建和安徽3个省份疑似MG感染的养殖场采集的43份气囊样品中分离培养和纯化MG流行菌株,并对其进行培养特性观察、生化及染色鉴定、血清学特异性鉴定、PCR测序分析、致病性试验和对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离到3株疑似MG,均可使培养基颜色变黄,在固体培养基上呈典型"煎蛋"样菌落,可发酵葡萄糖,不水解精氨酸,不能利用尿素,符合MG培养特性。姬姆萨染色观察菌体形态、血清学特异性鉴定结果进一步证实分离株为MG。mgc2基因测序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与强毒代表株亲缘关系更近。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与MG感染临床症状一致,发病率为70%~90%,致病力较强。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均对恩诺沙星、替米考星、土霉素、氟苯尼考耐药,对泰万菌素和沃尼妙林均敏感,对大观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和泰妙菌素的敏感性具有地域差异:福建株对大观霉素表现明显耐药,安徽株对泰妙菌素表现耐药,而广东株对大观霉素、金霉素和泰妙菌素均较敏感。【结论】本试验成功分离到3株MG,致病力较强,且均存在一定程度耐药,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有地区性差异,今后仍需加强各地区MG的药物敏感性监测,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与扩散。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 MS)在我国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采集北京市、河南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湖北省、江西省10个地区疑似感染MS的发病鸡上颚裂黏液,进行MS分离、纯培养及鉴定,采用PCR方法扩增阳性分离株vlhA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测序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分离株与GenBank中28株参考株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遗传进化关系,再利用MegAlign软件分析分离株和参考株vlhA基因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共得到17株MS分离株,其中16株的基因型为K型,1株为L型。分离株与国外不同地区的参考株vlhA基因同源性较低,在71.8%~91.8%之间;与国内不同地区的参考株vlhA基因同源性较高,在82.3%~95.9%之间。说明目前在我国流行的MS分离株的优势基因型是K型,并存在一定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的流行及oppA基因遗传进化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16S rRNA PCR扩增测序、PCR荚膜分型、oppA基因克隆及相似性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到10株菌,分离菌在血平板上形成淡灰白色、湿润光滑、奶油露珠状菌落;分离菌株能酵解蔗糖、果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不能分解葡萄糖、枸橼酸盐、乳糖、硫化氢等,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分离菌株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相似性达99.9%以上,10株分离菌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CR荚膜分型显示,6株分离菌为荚膜A型,4株为荚膜D型;基于oppA基因的遗传进化树显示,10株分离菌均位于同一分支内;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在24 h内攻毒小鼠死亡率较高(21/30),分离菌有较强的致病力。【结论】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菌株的荚膜血清型主要是A和D型,且大部分菌株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分子水平对4株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分离株进行鉴定,同时分析其膜蛋白vlhA的基因序列以及蛋白的功能结构域。通过PCR扩增其16S rRNA和vlhA基因序列,以16S rRNA序列构建分子进化树并分析4株MS分离株和其他支原体参考株的同源性;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vlhA基因的核酸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分析,查找其保守结构域,预测其可能具有的功能。结果表明,4株MS分离株在16S rRNA基因序列上与MS不同菌株具有同源性,可以确定为滑液囊支原体;其vlhA基因序列分为保守区和高变区,保守区和部分高变区组成主要膜抗原基因MSPB;vlhA蛋白共含有10个保守的结构域,7个保守域位于保守区,8个保守域位于MSPB区,其中的75 Asp~425 Asn之间的氨基酸残基预测与细胞黏附有关;75 Asp~126 Val与129 Val~206 Val之间的氨基酸残基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结构,与受体/配体功能相关,可能都参与MS感染宿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树鼩源大肠杆菌耶尔森强毒力岛(HPI)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及其耐药性,为树鼩的饲养管理及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一定思路。【方法】 无菌采集树鼩肛拭子样品129份,采用麦康凯培养基、LB琼脂培养基、革兰氏染色和生化试验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用PCR法对分离菌株进行HPI相关基因检测,经PCR鉴定后筛选HPI阳性菌株并对该菌株的主要结构基因irp2和fyuA进行相似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29份树鼩肛拭子样品共分离得到123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95.35%(123/129);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分离菌株镜检为红色粗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乳糖、葡萄糖、麦芽糖、蛋白胨和甘露醇生化反应呈阳性,硫化氢和尿素酶生化反应呈阴性,均符合大肠杆菌特性;PCR产物电泳结果显示,HPI相关基因检出率为88.62%(109/123),irp2基因携带率为34.15%(42/123),fyuA基因携带率为47.97%(59/123);主要结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irp2和fyuA基因与GenBank中公开发表的irp2和fyu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8.6%和98.9%以上;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耶尔森菌属亲缘关系较近;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和氟苯尼考敏感,对阿莫西林和苯唑西林耐药,耐药率分别为87.80%和81.30%。【结论】 HPI相关基因在树鼩大肠杆菌中广泛分布,进一步证实HPI可发生水平转移,且主要结构基因irp2和fyuA的遗传具有较高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鸡毒支原体(MG)耐药情况,2013~2015年期间从山东不同地区分离鉴定了33株MG,并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具有明显血凝性的12株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构建的16 S r DNA系统进化树分析,临床分离株与MG S6亲缘关系最近。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盐酸沃尼妙林、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强力霉素敏感性最高,MIC平均值分别为0.028、0.167和0.29μg/m L,其次是盐酸大观霉素、水溶性氟苯尼考、酒石酸泰乐菌素、盐酸左氧氟沙星、盐酸恩诺沙星,MIC平均值在2.5~10μg/m L之间,而对盐酸林可霉素、水溶性阿奇霉素、乳酸诺氟沙星、硫酸丁胺卡那霉素、磷酸替米考星、酒石酸吉他霉素敏感性较低,MIC平均值在20~160μg/m L之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7型流行菌株的毒力及耐药情况。【方法】以Hps血清7型参考菌株为对照,对6株Hps血清7型临床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研究。【结果】16S rRNA基因测序及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为100%,菌株1565、1624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均为98.6%。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近;菌株1624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远。6株临床菌株与参考菌株表现为2种毒力基因型,菌株均携带有vta1、vta2、vta3、wzananHcdtAcdtBcdtCespP2毒力基因,其中5株临床菌株还携带ompP2毒力基因。豚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毒力较参考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参考菌株不能感染豚鼠发病,未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临床菌株可感染豚鼠发病,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为0。参考菌株和临床菌株均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敏感,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中介,对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耐药,且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结论】Hps血清7型临床菌株有一定的致病性,但毒力较弱,对头孢类药物敏感,有明显的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注意对该血清型的防控。本研究为Hps血清7型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为Hps血清7型的临床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鸡滑液囊支原体(MS)在川西地区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采集15个肉鸡场疑似MS感染的病鸡咽拭子、跗关节和胸部滑液囊样本共75份,对经PCR检测为阳性的样本进行MS分离,并对分离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及对分离株的Vlh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75份样本MS PCR阳性检出率为41.33%(31/75),11个鸡场感染该病,场阳性率为73.33%(11/15);但仅从其中3个鸡场分离到9株MS,分离株菌落与菌体形态与已知MS培养特性相符,各分离株培养浓度为10~4CCU/mL^10~6CCU/mL,分离株以5×10~5CCU接种7日龄SPF鸡胚,鸡胚于接种后7 d^9 d死亡,且分离回收到接种菌株;9株MS分离株VlhA基因的同源性为86.1%~99.9%,与参考株同源性为86.2%~95.4%,其中分离自同一鸡场的7株MS VlhA基因同源性为96.4%~99.9%;分离株Vl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其中分离自两个不同鸡场的两株MS与国内流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而分离自另一鸡场的7株MS与中东地区分离的3株MS亲缘关系较近,表明MS在川西地区肉鸡场呈高感染率,MS VlhA基因变异较大。本研究为川西地区M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临床分离的52株猪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在纸片扩散法(K-B)药敏试验中出现的庆大霉素(GEN)异质性耐药(HR)情况,本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52株Bb分离株对GEN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K-B法检测分离株对GEN的敏感性;通过观察抑菌环内是否有菌落初步筛选疑似GEN HR菌株;采用菌落谱性分析法(PAP)测定初筛菌株的MIC与最大不抑菌浓度(MNIC)的比值,以及耐药亚群菌株的发生频率,验证初筛的HR菌株。结果显示:52株猪源Bb对GEN耐药的菌株占13.46%(7/52),多数分离株的MIC值为2μg/mL~8μg/m L,对GEN表现为敏感或中介,占全部菌株的86.54%(45/52),其中Bb48株的MIC为2μg/mL,抑菌环直径为16 mm属于GEN敏感菌株。通过观察纸片法药敏试验中的抑菌环内是否存在菌落,初步筛选对GEN HR的菌株。结果显示,有7株疑似HR菌株;PAP试验结果显示,6株疑似HR菌株的MIC/MNIC比值均小于8,为假阳性HR菌株,只有Bb48株的MIC/MNIC值为16且耐药亚群发生频率为1.3×10-6,...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鹅源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Apg)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国内外Apg菌株的差异。【方法】于2019年12月―2022年1月从广东地区采集疑似鹅传染性鼻炎病例,通过特异性PCR扩增、细菌分离纯化及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后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分离菌株种类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本试验共分离鉴定获得3株鹅源Apg,分别命名为G-AP1、G-AP2、G-AP3,均属于NAD依赖型菌株。分离菌株发酵葡萄糖、蔗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株血清型均为A型且亲缘关系较近,与国内大部分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与国外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分离菌株接种试验鹅,24 h后鹅出现面部肿胀与流鼻液,48 h后挤压肿胀部位可见乳白色絮状的黏稠鼻液流出,剖检病鹅可见肿胀部皮下和鼻窦、鼻甲黏膜水肿、出血、纤维性渗出,鼻窦腔蓄积干酪样渗出物。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头孢噻呋、头孢噻诺、阿米卡星、喹诺酮类药物、氟苯尼考和克林霉素对3株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结论】本试验成功分离3株鹅源Apg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河北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和各耐药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为有效防控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河北省某养殖场采集健康动物的粪便样本297份(鸡源48份、猪源249份),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和PCR扩增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药敏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并对其进行耐药基因检测、血清型鉴定、系统发育群分析、质粒复制子分型和基因分型鉴定。【结果】分离菌株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粉红色圆形菌落,经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出129株大肠杆菌,其中92株大肠杆菌呈现多重耐药现象,主要以3~4耐为主,耐药基因以floR、tetA、qnrS和strB的检出率最高;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以O132为优势血清型,系统进化群主要分布在A和B1群,主要流行质粒为IncFIB和IncN;经MLST分型获得27个ST型,主要为ST93型,其中12株序列型为未知型。【结论】河北地区健康动物肠道内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血清型众多,分子特征呈现多样性,仍需加强对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分子特征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福建白羽肉鸡中鸡毒支原体(MG)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从2个商品代白羽肉鸡养殖场采集了疑似患慢性呼吸道病(CRD)的鸡喉拭子40份,接种于适宜的支原体培养基上进行纯化。通过对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细菌形态学观察、PCR测序及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并利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了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获得2株MG,命名为MX和HY。将分离株接种于含有酚红的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使培养基颜色由红变黄;固体培养基于低倍镜下观察到典型的"荷包蛋"状菌落;分离株经过Dienes染色后的菌落中心呈致密深蓝色,边缘淡蓝,且30 min后不褪色,并具有较强吸附红细胞的能力,呈现典型MG培养特征;动物回归试验和分离株pvp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株MG分离株均具有较强致病性,证实其与R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MX和HY对泰妙菌素、氟苯尼考和泰乐霉素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其次是盐酸恩诺沙星、盐酸大观霉素,而对具有与泰乐霉素类似分子结构和抗菌谱的畜禽专用抗生素替米考星敏感性较差,此差异可能与临床上长期应用该药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商品代白羽肉鸡中存在致病性MG流行,泰妙菌素可以作为临床防治MG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环境下鸡蛋外壳携带蜡样芽孢杆菌的情况和分离菌株的基本特征。【方法】 从养殖场和超市各采集9种新鲜鸡蛋,对鸡蛋表面携带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基因分型、毒力基因筛查和耐药性分析。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后进行菌种鉴定并确定基因分型、筛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头孢曲松、红霉素、万古霉素等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经MALDI-TOF MS初步鉴定和基因组菌种鉴定,确定从养殖场3种未经清洁加工的鲜蛋中分离出的6个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其序列分型(ST)较为多样,其中有2株新的ST型。在毒力基因筛查方面,6株蜡样芽孢杆菌均检出了非溶血型肠毒素nheB基因、腹泻型毒力因子hlyⅡ基因和侵袭免疫系统的inhA基因;nheAnheC基因携带率为83.3%,编码溶血型肠毒素HBL的hblA、hblChblD基因携带率均为66.7%;cytKhlyⅢ基因携带率分别为33.3%和50.0%;肠毒素基因BceT、entFM和致吐毒素基因ces均未检出。耐药性方面,6株菌均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和环丙沙星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和泰妙菌素耐药;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中介率分别为83.3%和100%;33.3%的菌株对万古霉素耐药。6株菌均携带有磷霉素耐药基因FosB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vanA的部分基因vanRSYZ,其中5株菌携带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基因mphL,部分菌株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或核苷类药物耐药基因。【结论】 本试验从养殖场未经消毒处理的鸡蛋外壳上成功分离到了蜡样芽孢杆菌,并发现其携带有多种毒力基因,存在多重耐药性,有潜在致病性和公共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藏拉萨地区牦牛源产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情况,以期为牦牛感染产色葡萄球菌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鉴定、16S rDNA测序、相似性比对分析的方法对从西藏拉萨地区采集到的65份牦牛样品中的产色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耐药性与致病性。【结果】在65份样品中共获得9株分离菌,分别命名为XZ1~XZ9,分离率为13.85%;分离菌均在5%绵羊血平板上呈淡黄色的小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球菌;生化试验鉴定显示,分离菌株对甘露糖、果糖、蔗糖、硝酸盐还原反应为阳性,符合产色葡萄球菌特性;经16S rDNA测序、相似性比对分析发现,9株分离菌均与产色葡萄球菌相似性最高,达96%以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9株分离菌最多对3种抗菌药耐药,最少对1种抗菌药耐药;用分离菌株对SPF小鼠进行攻毒试验发现,分离菌对小鼠的致病性较强,导致小鼠肺脏及肾脏淤血、肿大,肠道发生病变,出现黄色稀便。【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源产色葡萄球菌在拉萨地区的牦牛中存在一定的致病性,且耐药性较强,应当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查明江苏某鹅场鹅发病及死亡原因。【方法】 剖检病死鹅,运用细菌分离纯化、染色观察、生化试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16S rDNA测定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通过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探究分离菌株的特性。【结果】 从患病鹅肝脏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细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此菌株可发酵葡萄糖、麦芽糖、枸橼酸盐、尿素;MALDI-TOF MS鉴定结果显示,此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16S rDNA序列对比分析发现,分离菌与类志贺邻单胞菌相似性最高,达98%以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庆大霉素等10种抗菌药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唑林表现为中介,对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6种药物表现为耐药,是典型的多重耐药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5.0×106.5 CFU。【结论】 本试验首次报道了从鹅体内分离到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通过药敏试验筛选了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头孢西丁等有效的临床常用抗菌药,分离株对小鼠致病性较强,提示其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2022年3月云南省大理市某肉鸡规模化养殖场出现疑似肉鸡感染滑液囊支原体病例。为明确病因,对病死肉鸡病料进行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核酸检测和MS可变脂蛋白血凝素基因(variable lipoprotein hemagglutinin gene A,vlh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6羽病死肉鸡的病料样品中均检测到MS核酸,仅1羽病死肉鸡病料样品(6号样品)检测到vlhA基因;vlhA基因序列(MS-VLHA-TSS20220711-0871-01253 GO7)与中国的CHN-JX-JX02-2014、CHN-JS01-2013、CHN-HN03-2013、CHN-GD-LZ01-2014和CHN-GD-LZ03-2014滑液囊支原体株95%同源,与泰国的AHRU2015CU3505.1及匈牙利的IZSVE/378/D13/1滑液囊支原体株94%同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西南边境地区牛感染中山病病毒(Chuzan virus,CHUV)的情况。【方法】 应用BHK21细胞对云南景洪、江城采集的312份健康黄牛血液样品盲传分离病毒,对出现细胞病变的毒株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S7、S2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结果】 4份血液样品可致BHK21细胞病变,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0 nm;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4株分离毒株基因组为10节段,带型为"3-3-4",与2012年云南师宗分离的CHUV SZ187毒株相似;4株病毒S7、S2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7%~99.7%和97.9%~99.1%;S2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中国本土分离的SZ187、GHN-GS-16等毒株相似性最高;S7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日本分离的ON-1/E/18、ON-3/E/17及中国本土的SZ187、GHN-GS-16等毒株的相似性最高。S7、S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4株新分离毒株亲缘关系最近;4株毒株的S7基因序列与中国本土和日本分离的已知帕利亚姆血清群病毒(Palyam serogroup virus,PALV)毒株位于同一分支,提示4株毒株为PALV,且形成一簇,有一定的地域性;4株毒株S2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中国本土分离的CHUV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证实这4株毒株为CHUV。【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告了从云南边境地区牛群中分离到CHUV毒株,为CHUV在中国的流行病学和边境地区疫病风险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及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牦牛屠宰场中存在的单增李斯特菌对牦牛肉造成污染的风险。【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及分子学方法对牦牛屠宰场50份污水样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PCR方法对分离株血清型和毒力基因进行鉴定和检测,并测定分离株在不同生长条件下D600 nm值;通过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试验及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确定分离株的毒力。【结果】从50份污水样品中分离出1株革兰氏阳性短杆状细菌。分离株在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上为蓝绿色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短杆状菌,疑似为单增李斯特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可水解七叶苷,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鼠李糖,MR、VP、动力、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阳性,甘露醇和木糖发酵试验为阴性。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与单增李斯特菌EDG-e具有高度同源性,序列相似性为99%,血清型鉴定其血清型为1/2a。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inlB、inlC、inlJ、actA、plcA、prfA、mpl、hly、inlA、SigmaB毒力基因。抗应激能力试验显示,分离株在低温、强酸、强碱、高盐、乙醇胁迫和氧化...  相似文献   

20.
对50株不同来源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进行PFGE分型,比较食源、环境、人源菌株之间的相似性。结果显示,同一市场内,环境污水分离株和新鲜食品分离株表现出较高同源性,新鲜食品分离株与即食性(RTE)食品分离株相似性很高,临床脑膜炎病人的1株Lm与RTE食品分离株在进化上显示出了很近的亲缘关系。50株Lm的分子分型分析提示了菌株从市场环境污水-新鲜食品-RTE食品-人的传播模式,为食源性疾病溯源追踪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