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肉牛现存栏6840万头,去年牛肉产量达到689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占到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0%,但我国肉牛出栏率、头均胴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肉牛业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据介绍,近年随着土地、饲料、人工等成本上升,以及国外低价牛肉大量流入,在牛肉价格持续走高的大背景下,我国肉牛产业却呈现农民养牛不赚钱、加工企业亏本的状况,我国肉牛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教授指出,我国肉牛业产业链体系不完善,牛肉生产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使我国肉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肉食结构的改善,牛肉的消费量呈现持续增长的局面,牛的存栏总数从1980年的7 200万头增加到2000年的1.4亿头;我国牛肉产量从1980年的26.9万t增加到2000年的532.8万t,已成为美国、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肉牛生产国[1].2008年虽然达到近690万t的增长量,但我国牛肉人均产量仅为4.9 kg,而世界人均占有牛肉量为9.8 kg.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肉牛存栏量在1.3亿头左右,年生产牛肉79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位。然而中国的牛肉出口比率仅为0.3%,反之进口牛肉远远高于出口份额。一直以来,牛肉质量、牛肉产品深加工能力低成为遏制我国肉牛养殖业朝更快更好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一、我国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国奶牛、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全国奶牛存栏1260万头,肉牛存栏5918.8万头,牛奶和牛肉产量分别达到3518万吨和635.5万吨,均连续多年居世界第3位。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奶牛、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扩大,品种改良步伐不断加快,奶  相似文献   

5.
1中国肉牛业的一些特征1.1肉牛数量持续增长1980 ̄2000年,我国肉牛的存栏量由7167.6万头增加到12866.3万头,年均增长率为3.1%。肉牛的出栏数量从332.2万头增加到3766.2万头,平均每年的递增率为13.6%。1.2肉牛产区分布到2001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五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44.0%下降到13.0%。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四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11.0%上升到15.7%,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1.3牛肉质量低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0%,来自…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国奶牛、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全国奶牛存栏1260万头,肉牛存栏5918.8万头,牛奶和牛肉产量分别达到3518万吨和635.5万吨,均连续多年居世界第3位.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奶牛、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扩大,品种改良步伐不断加快,奶牛、肉牛单产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牛业科学》2011,(3):69-69
中国肉牛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继奶牛业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2009年中国肉牛存栏约1.1亿头,牛肉产量约630万t,均居世界第三位;肉牛产业产值约1800亿元,占畜牧业产值近20%;人均民牛肉占有量已由1992年的1.6kg增加到了2009年的4.8kg。“中国牛肉消费需求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牛肉在肉类消费构成中的比例明显加大,而且城乡居民牛肉消费的差异存在着收敛趋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肉牛业,牛肉产量已从1980年的26.9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75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但我国牛肉人均消费仅5.4千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0千克和发达  相似文献   

9.
<正>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肉牛业,牛肉产量已从1980年的26.9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75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但我国牛肉人均消费仅5.4千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0千克和发达  相似文献   

10.
肉牛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量一直稳中有升。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我国牛肉总产量达613.2万吨,比2000年增长19.5%。牛肉产量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8.4%,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0%,仅次于美国和巴西,位居世界第三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肉牛业发展迅速,牛肉产量由1980年的27万t,在世界牛肉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仅为0.5%,快速增长到2007年的613万t,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0%,仅次于美国和巴西,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牛肉产量的良好增长态势,一方面是由于过去的役用牛转变为肉用牛,另一方面得益于多年的黄牛杂交改良结果。但随着肉牛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牛肉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黄牛群体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加工业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2.
牛肉是我国畜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WTO对牛肉生产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和迅速发展,人民收入逐渐增长,特别是受到牛肉需求的拉动,我国的肉牛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牛肉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牛肉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均占世界10%左右,仅次于美国、巴西和欧盟,居第4位。1980年至2000年,我国肉牛的存栏量由7167.6万头增加到12866.3万头,年均增长率3.1%。肉牛的出栏数量从332.20万头增加到3766.2万头,平均每年的递增率是13.6%。…  相似文献   

13.
《北方牧业》2004,(16):15-15
我国牛肉的年产量已在500万吨以上,稳居世界第三位,并且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据分析,至2005年,我国牛肉产量可望达到650万吨,但是,从市场经济的观点看,我国肉牛产业事实上仍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其结果即是我国牛肉在国际市场上完全缺乏竞争力,出口量不足国际牛肉贸易量的1%,更让人忧虑的是,虽然我国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但技术进步速度却远远不够,以致肉牛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第三季度,辽宁省肉牛生产保持稳定,存栏数量和出栏数量均稳步增加,牛肉价格基本维持不变。据统计,肉牛存栏数量为332万头,同比增长2.90%;肉牛出栏数量为198.6万头,同比增长2.80%;牛肉产量为29.6万吨,同比增长2.78%。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肉牛存栏量在1.3亿头左右,年生产牛肉790万吨,位居世界第3位。然而中国的牛肉出口比率仅为0.3%,反之进口牛肉远远高于出口份额。一直以来。牛肉质量、牛肉产品深加工能力低是遏制我国肉牛养殖业朝更快更好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1肉牛改良的基本情况肉牛业是内蒙古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肉牛的品种资源丰富,有一批地方良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为肉牛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肉牛总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持续增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5年肉牛存栏829.8万头,比2010年增长38.7%;出栏326.4万头,牛肉产量52.9万吨,比2010年增长6.4%。牛肉产量  相似文献   

17.
1 我国肉牛产业的现状 据2001年度统计,我国牛存栏1.2亿头,牛肉产量560万吨,仅次于美国和巴西,是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国内牛肉消费量年递增5%左右,中低档牛肉可以满足消费需要,但出口量低.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肉牛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国牛的存栏总数从1980年的7200万头,增加到1998年的1.24亿头,牛肉产量从1980年的26.9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479.9万吨,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1998年我国出口牛肉4.8万吨,进口牛肉0.35万吨,分别占当年国内牛肉总产量的1%和0.1%。1牛肉进出口现状1.1牛肉出口情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牛肉出口呈缓慢上升趋势,但90年代以来牛肉出口波动较大,1991年全国共出口牛肉13…  相似文献   

19.
一、市场行情2002年,我国牛肉的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稳居世界第3位,按国际标准建立的现代化肉牛屠宰加工厂也已超过100家,并且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这意味着我国的肉牛养殖业推向国际市场的商业力量已初具规模。而另据分析,到2005年,我国牛肉产量可达650万吨。并且目前中国的牛肉主产区(华北和东北农区)已形成了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规模牛场集中育肥为辅的肉牛饲养模式。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我国牛肉价格持续提高,效益较好,到今年春节前,我国牛肉产量依然会增加。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随着国际牛肉市场的升温,预计我国牛肉出口也还会增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对牛肉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我国的肉牛业生产正掀起了一个质量和规模发展的新高潮。全国肉牛的存栏数从1980年的7200万头增加到2002年的1.4亿万头,牛肉产量更从26.9万t增加到584万t,在肉类中的比重从2.0%增加到8.8%。至今,我国的牛肉消费量和牛肉价格仍将稳中有升,这将促进饲养肉牛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