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两个试验对体外培养成熟的牛卵母细胞进行玻璃化冷冻。试验1用10%丙二醇(PG)加上不同浓度(0%~20%)的乙二醇(EG)作为细胞内玻璃化溶液(VS1),25%PG+25%EG作为细胞外玻璃化溶液(VS2)对卵母细胞进行冷冻。结果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分裂率(0.9%~23.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5.0%)。在处理组中,以10%PG+5%EG和10%PG+10%EG作为VS1的效果较好,分裂率分别为23.4%和22.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试验2以10%PG+5%EG作为VS1,25%PG+25%EG作为VS2进行冷冻。解冻后在0.5mol/L或0.25mol/L蔗糖溶液中1~2步或在含防冻剂的溶液中经2~3步稀释防冻剂。卵母细胞经体外受精后,分裂率在18.2%~30.6%之间。在0.25mol/L蔗糖溶液中一步脱防冻剂的卵母细胞经体外受精、体外培养后,25个早期胚胎中有3个发育成囊胚,其它组均未发现囊胚。这些结果表明玻璃化过程对卵母细胞造成了损伤。引起损伤的原因可能是玻璃化溶液的化学毒性作用及脱防冻剂过程中卵母细胞受到的渗透压损伤。  相似文献   

2.
主要是探讨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与供体的年龄和性别对其核移植效果的影响。体外成熟培养22~24h的水牛卵母细胞,在含有5μg/mL细胞松弛素的操作液中进行去核,然后将经0.1μg/mL蚜栖菌素(Aphidicolin,APD)培养处理24h,再用0.5%胎牛血清(FBS)培养2d的水牛耳皮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卵周隙中,再经电融合形成重构胚。重构胚经5μmol/L离子霉素激活处理5min并在2mmol/L的二甲氨基嘌呤(6-DMAP)中培养3h后,在含有颗粒细胞单层细胞的微滴中(30μL)培养7d,观察其卵裂和胚胎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在添加有10ng/mL上皮生长因子(EGF)成熟液中培养的受体水牛卵母细胞的融合率和重组胚卵裂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囊胚发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8.53%vs.7.56%,P〈0.05)。来自胎儿(3个月)或成年(一头5~6岁,另一头22岁)水牛的耳皮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后重组胚的卵裂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牛胎儿体细胞构建的重组胚囊胚率显著高于成年体细胞(22.55%vs.10.77%和8.09%,P〈0.05)。雌性水牛成纤维细胞构建的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20.23%)显著高于雄性水牛体细胞的囊胚率(10.16%,P〈0.05)。以上结果表明:(1)成熟液中添加EGF能提高受体卵母细胞核移植后的胚胎发育率;(2)水牛体细胞核移植效果受供体的个体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核移植效果优于成年的成纤维细胞,而且以雌性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牛分离精子对体外受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流动细胞分离仪的精子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共使用了4273个牛的卵母细胞和3种类型的精子(分离、染色未分离和未染色未分离)进行体外受精试验。这些精子分别来自于3头公牛,每头公牛重复试验3-5次,数据使用ANOVA程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用3种类型精子受精后的卵母细胞囊胚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0.4%,22.62%和22.14%,但用分离精子受精后的卵裂率显著低于未分离的精子(53.66%比71.93%,P<0.05)。所测度的3头公牛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在不同公牛之间有所差异,H008号公牛所产生的囊胚明显低于H010号公牛组(分别为17.4%比25.1%,P<0.05)。结果证明分离过程或染色并没有影响胚胎发育,流动细胞分离仪可以有效地用于牛胚胎的体外生产。此外,分离、染色未分离和未分离精子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率,在不同公牛之间有差异的这一发现表明,选择能产生高质量精子的公牛精液进行精子分离,可以提高体外受精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精子处理对应用显微授精介导(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mediatedtrans-genesis,ICSI-Tr)生产转基因水牛胚胎效率的影响。本试验以p18T—BCN5.2-IFN-1.1pA—EGFP为载体,比较了精子的不同处理方式(NaOH和冻融)、NaOH处理精子不同时间(5min,10min,20min,30min和60minl以及不同外源DNA浓度(5ng/μL,10ng/μL,25ng/μL和50ng/μL)对ICSI-Tr转基因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NaOH处理组的囊胚EGFP表达率(46.1%),与冻融精子处理组(47.1%1差异不显著,但发育率显著高于冻融处理精子组(28.3%VS16.7%,P〈0.05)。处理60min组和30min组的分裂率分别为78.9%和77.5%,显著高于20min、10min和5min组的64.0%、60.0%和64.0%(P〈0.05),其中30min处理组的囊胚EGFP表达率高达44.4%,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25ng/μL组和50ng/μL组的早期胚胎EGFP表达效率差异不显著(41.3%VS42.5%),但显著高于5ng/肚组和10ng/μL组(22.5%和35.5%),25ng/μL组的囊胚EGFP表达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本研究优化了应用ICSI-Tr生产转基因水牛胚胎技术体系,为获得ICSI-Tr转基因水牛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猪卵母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外成熟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时间段添加外源激素及不同基础培养液和血清有无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实验包括(1)猪卵母细胞以TCM199+10%FBS+10IU/mL pregnant more serum gonadotrophin(PMSG)+10IU/mL human chorion gonadotrophin(hCG)+2.5IU/mL follicle stimulate hormone(FSH)为成熟培养液体外培养44h,前22h在培养液中加激素,后22h不加激素及前22h不加激素,后22h添加激素和添加激素连续培养44h;(2)以实验(1)中激素添加的方案在体外添加激素连续培养44h,对不同基础培养液(TCM199粉剂、TCM199原液和改良TCM199(mM199))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进行了研究;(3)以实验(2)中筛选出的mM199组为成熟培养液对比血清有无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1)中3种激素添加不同时间段其成熟率分别为45.67%、45.29%和46.07%,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2)中,mM199组的成熟率(54.10%)高于TCM199粉剂组的成熟率(46.16%)及TCM199原液组的成熟率(47.14%),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3)中无血清组的成熟率(67.10%)高于有血清清组的成熟率(52.22%),差异显著(P〈0.05)。由此表明,mM199+10IU/mL PMSG+10IU/mL hCG+2.5IU/mL FSH是一种适合于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培养液,体外成熟率达67.10%。  相似文献   

6.
丁内酯-I对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受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羊卵母细胞经丁内酯-I(BL-I)抑制培养,然后转入成熟培养液培养不同时间,进行体外受精并观察胚胎发育情况。结果:解除8h抑制再培养8h组处于MⅡ期卵母细胞比率6.38%显著低于其它组别(P<0.01)。继续培养16h、20h的卵母细胞成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培养24h组卵母细胞成熟率(70.83%)稍高于对照组(66.18%),但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16h、20h组囊胚率分别为2.99%、13.64%与对照组24.39%差异显著(P<0.05),培养24h组的囊胚率20.33%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BL-I对绵羊卵母细胞的成熟抑制作用是可逆的,经BL-I处理后未能提高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胚胎的整体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我所现行的牛体外受精程序 ( IVF)应用于水牛体外受精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水牛卵巢生长卵泡少 ,平均仅可回收 5枚卵母细胞 ,只相当于黄牛 ( 14.3个 )的1/ 3。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为 51.7% ,体外受精卵裂率为 58.7% ,均极显著地低于黄牛(分别为 87.3%和 69.6% ,P<0 .0 1)。水牛卵母细胞经体外受精后 ,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速度较黄牛快 ,体外受精后的第 6d囊胚发育率占 36.4 % ,累计到第 7d时占 80 .7% ,极显著地高于黄牛 ( 57.6% ,P<0 .0 0 1)。水牛早期胚胎的体外囊胚发育率为 31.5% ,与黄牛的 ( 39.2 % )差异不显著 ;孵化囊胚率为 73.8% ,也与黄牛的相仿。实验结果表明 ,我所现行的牛 IVF程序应用于水牛的体外受精研究是有效、可行的 ,特别是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系统 ,已接近于黄牛的水平。但尚需设法提高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效果 ,以提高水牛体外受精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用体外成熟42-46h的猪卵母细胞为核移植受体,猪颗粒细胞为核移植供体,对猪体细胞核移植的电融合参数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当脉冲时间为40μs时,0.77kV/cm组的融合率(59.3%)明显高于1.54kV/cm组(38.6%,P〈0.05),分裂率(77.8%)及桑椹胚/囊胚发育率(33.3%)显著高于2.31kV/cm组(52.2%,13.6%,P〈0.05);当电场强度为0.77kV/cm时,20μs组的融合率(68.0%)明显高于30μs组和40μs组(42.7%和35.5%,P〈0.05),分裂率(89.3%)明显高于脉冲时间为40μs组(60.5%);当电场强度为0.77kV/cm,脉冲时间为20μs时,电脉冲1次的融合率(72.8%)明显高于电脉冲2次(56.0%,P〈0.05),在直流电脉冲前是否施加交流电(1.0V)对融合率(70.0%vs76.0%)、分裂率(77.3%vs75.0%)以及胚胎发育率(17.3%vs18.4%)均无显著影响(P〉0.05)。 以上结果表明,在本所实验室条件下,猪体细胞核移植中的适宜电融合参数为:0.77kV/cm,20μs,电脉冲1次,这将为随后的猪体细胞核移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丁内酯-Ⅰ影响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发育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存在核成熟与胞质成熟不一致的情况,从而使得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质量不高.本实验采用cdc2激酶抑制剂丁内酯-Ⅰ (butyrolactone Ⅰ,BL-Ⅰ)抑制猪卵母细胞核体外成熟,期望解决卵母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发育的不同步问题.结果表明,分别用0、10、20、40和80 μmol/LBL-Ⅰ处理猪卵母细胞44 h后,对卵母细胞成熟的抑制程度与BL-Ⅰ浓度的升高成正比.用20、40和80μmol/L处理时,处于生发泡(GV)期的卵母细胞分别为25%、47%和67%,与对照组(5%)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到达MⅡ期的卵母细胞分别为38%、9%和0,与对照组(67%)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将20、40和80 μmol/L处理44 h后的卵母细胞,再在不含BL-Ⅰ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培养44 h后,到达MⅡ期的卵母细胞为57%、41%和5%,与抑制44 h时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表明BL-Ⅰ对卵母细胞成熟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20 μmol/L BL-Ⅰ抑制培养20 h再正常培养24 h(20 h++24 h-处理组)后卵母细胞的成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培养44 h)(65.6%vs 70.1%,P<0.05).对20 h++24 h-处理组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其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总细胞数均好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对20 h++24 h-处理组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核移植(NT),获得重构胚的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总细胞数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卵裂率有显著差异(68.9%vs 62.4%,P<0.05).结果提示BL-Ⅰ处理对猪卵母细胞的核成熟有明显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对猪卵母细胞孤雌胚胎发育能力和核移植胚胎的发育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OPS法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和囊胚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本文报道了利用拉细开口型细管 (Open Pulled Straw,OPS)方法进行玻璃化冷冻保存体外成熟(IVM)的牛卵母细胞及体外生产 (IVP)的牛囊胚的实验结果。实验 1的牛卵母细胞冷冻处理分 2组 ,组 1(G1 )是将卵母细胞在 IVM2 1 h时去除部分卵丘细胞后马上进行冷冻处理。组 2 (G2 )卵母细胞在 IVM6h时去除部分卵丘细胞 ,然后继续培养至 2 2 h冷冻 ;冷冻后的卵母细胞在液氮中保存 0 .5~ 2 h后解冻再继续 IVM1 h后与正常 IVM2 4h的对照组卵母细胞一起进行体外受精 (IVF)处理。实验 2则冷冻了来自IVP的 6、 7日龄的牛囊胚。结果显示 ,G1的卵母细胞 IVF后 8d的囊胚率 (2 2 .8% ,2 6/1 1 4)和孵化囊胚率 (1 4.9% ,1 7/1 1 4)都极显著地高于 G2 (分别为 2 .9% ,5 /1 71和 0 .5 % ,1 /1 71 ,P<0 .0 0 1 ) ;但两处理组的受精卵裂率差别不大 (分别为 48.2 %和 41 .5 % ,P>0 .3 )。冷冻第 6d和第 7d的体外囊胚 ,其冻后存活率和囊胚孵化率分别为 92 .7%、 89.2 %和 83 .6%、 66.7%。结果表明 ,利用 OPS法玻璃化冷冻经体外培养成熟的牛卵母细胞及体外生产的牛囊胚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猪体细胞核移植重构胚发育潜力,本研究对体外成熟28h、32h、36h、40h、44h、48h、52h和56h的猪卵母细胞分别进行去核构建重构胚。研究结果表明,成熟44h的卵母细胞核移植后有较高的融合率(58.99%)、卵裂率(67.52%)和囊胚率(22.78%),而成熟48h的卵母细胞则分别为56.51%、65.73%和15.96%;且卵龄为44h的卵母细胞核移植后分裂率与囊胚率显著高于卵龄为40h、36h、32h、28h的卵母细胞的分裂率与囊胚率(P〈0.05)。卵龄为48h的卵母细胞融合率高于卵龄为52h卵母细胞的融合率(P〈0.05)。同时我们还探讨了不同去核方法(盲吸法、Hochest33342染色法和Spindle-view system)对猪体细胞核移植重构胚发育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盲吸法、Hoechest33342染色法和Spindle-view system法的去核率分别达到76.33%,100.00%和98.40%。Hoechest染色法去核率显著高于盲吸法的去核率(P〉0.05),而与Spindle-view法去核率没有差异(P〉0.05)。三种方法在融合率和囊胚率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但Hoechest染色法的分裂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细胞质内注射进行核移植构建重构胚的分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68.13%和6.44%;透明带下注射法则为60.37%和8.08%,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均可运用于猪体细胞的核移植,这为建立有效的猪体细胞核移植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激活方法对水牛ICSI介导转基因效果的影响。水牛体外成熟卵进行ICSI介导转基因(ICSI—mediatedgenetransfer。ICSI.Tr)操作后,先用5ixmol/L的离子霉素(ionomycin,Ion)激活处理5min,然后分成3组,再分别用10μg/mL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培养5h(CHX5h组)、10μg/mLCHX培养3h后再用2mmol/L的二甲氨基嘌呤(6-DMAP)培养2h(CHX3h-DMAP2h组)或用培养液(CM)培养3h后再用2mmol/L6-DMAP培养2h(CM3h.DMAP2h组)。结果显示,CHX5h组的分裂率、早期胚胎基因表达率和囊胚发育率最高,且显著高于CM3h.DMAP2h组(66.7%比49.5%,p〈0.05;66.7%比40.0%,p〈0.01;22.2%比9.9%,p〈0.05)。ICSI18h后检查原核形成率,发现CHX5h和CHX3h.DMAP2h处理组的完整精子头百分率显著低于CM3h-DMAP2h处理组(p〈0.05),2原核(pronucleus,PN)百分率则显著提高(42.4%比23.8%,p〈0.05;44.6%比23.8%,p〈0.01)。以上结果表明,在水牛ICSI介导转基因时,Ion联合CHX较Ion联合6-DMAP激活重构胚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人工处理方法激活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机理相似,但其激活效率存在差异。本研究以昆明(KM)、129/Sv×KM F1和C3H×KM F1雌鼠来源的卵母细胞为对象,利用氯化锶(SrCl2,Sr2+)联合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Sr2++CB)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联合6-二甲胺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rine,6-DMAP)(Ion+6-DMAP)两种激活方法处理下对比分析不同品系小鼠卵母细胞的激活效率,并以卵母细胞原核形成率、原核数量和孤雌胚胎体外发育来评价两种激活剂的激活效率。研究结果表明,Ion+6-DMAP激活卵的1原核比率显著高于2原核(p〈0.05),Sr2++CB激活卵的2原核比率显著高于1原核(p〈0.05);KM、129/Sv×KM F1和C3H×KM F1各组孤雌胚胎卵裂率和激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129/Sv×KM F1和C3H×KM F1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KM组(p〈0.05)。3种小鼠品系的卵母细胞用Sr2++CB处理的孤雌胚胎发育率显著高于Ion+6-DMAP。结果证明,Sr2++CB处理小鼠卵母细胞的激活效率明显优于Ion+6-DMAP;129/Sv×KM F1和C3H×KM F1的孤雌胚胎体外发育率显著高于KM小鼠,为研究小鼠遗传背景影响孤雌胚胎发育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原位观测试验,研究了几种典型除草剂单,混施对冬麦田N2O排放及其土壤生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除草剂施用后的10d内,乙草胺和混剂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都显著抑制了N2O的排放(P〈0.05),其N:O排放通量均值较对照降低了50%左右,精嗯唑禾草灵和苯磺隆处理N2O排放通量均值分别比对照减少28.6%和26.0%,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余下的测定期内,乙草胺、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和混剂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对麦田N2O排放都无显著影响,其NzO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对照的95.3%、101.8%、92.5%和88.7%。乙草胺对土壤脲酶活性一直有激活作用(P〈0.05),精嗯唑禾草灵和混剂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表现为抑制激活交替作用,而苯磺隆对土壤脲酶活性基本无影响。在除草剂施用后的10d内,N: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WFPS(P〈0.01)、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P〈0.01)以及土壤氨氧化细菌数量(氏0.05)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硝化细菌、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以及脲酶活性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乙草胺和混剂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能显著降低麦田N20的排放,主要源于明显降低了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数量,混剂苯磺隆+精噫唑禾草灵还明显降低了氨氧化细菌数量。苯磺隆和精嗯唑禾草灵对麦田N20排放无显著影响,主要是对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表现为促进抑制的交替作用。  相似文献   

15.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3种菜地土壤之间硝化反硝化活性的差异,反硝化作用利用乙炔抑制培养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养33d后红泥土、灰沙土和灰泥土的氮素硝化率均很高,分别为96.1%、88.3%和70.4%,其中红泥土与灰泥土的硝化率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而灰沙土与红泥土、灰泥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pH值最高和最低的菜地土壤其硝化率分别表现出最高和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在pI-14.61条件下灰泥土的硝化率可达70.4%。氮肥的施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3种土壤硝化过程的N2O排放量,占施氮量的0.59%-0.70%。3种菜地土壤之间氮肥的反硝化活性表现为灰泥土〉红泥土〉灰沙土,其差异也极显著(P〈0.01),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占施氮量的-0.02%-0.20%。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氮素损失累积量随时间t的变化均符合修正的Elovich方程:y=bln(t)+a。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分3个实验。实验1对比了不同浓度的离子霉素对牛去透明带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效果;实验2比较了手工半卵切割法去核与显微半卵切割法去核的效果;实验3对聚乙二醇(PEG)细胞融合技术在牛手工体细胞克隆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去透明带牛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离子霉素浓度为2.0μmol/L组的激活效果最好,其囊胚发育率(29.4%)极显著地高于浓度为5.0μmol/L的对照组和0.5μmol/L组(囊胚率分别为8.3%和9.4%,P〈0.01);采用半卵切割法去核,手工切割的半卵存活率(85.6%)与显微操作(90.3%)差异不大,切割速率(约100枚卵/h)相仿。对双半卵与体细胞进行同步融合处理时,应用50%浓度的PEG融合率(39.3%)极显著好于45%、55%和60%的PEG(融合率分别为0%、16.2%和5.3%,P〈0.01)。  相似文献   

17.
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调控机理的研究,是生殖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发现,卵丘细胞的存在与否严重影响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质量,且小鼠无卵丘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并常规体外受精后未能得到“试管后代”,表明常规体外培养方法明显降低无卵丘的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可能的原因是:(1)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间的间隙连接丢失,这种连接对卵母细胞的胞质成熟是至关重要的。(2)皮层颗粒的减少或继续生成路径的障碍。(3)卵母细胞易于贴底,造成变形,从而可能引起卵母细胞内细胞器机械性移位,造成损伤,且贴底后可能影响卵母细胞与培养基的物质交换。因此,探明卵丘细胞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及机制,探索培养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的新方法,对于今后进一步提高卵母细胞成熟质量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针对去卵丘细胞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卵巢组织、卵丘细胞为介质来模拟卵母细胞在体内的状态,试验分为5组:M1,直接培养法(对照组);M2,与单层卵丘细胞共培养法;M3,未扩展卵丘细胞包围法;M4,扩展卵丘细胞团支撑法;M5,卵巢组织薄片包围法。培养24 h后计算第一极体(PB1)排出率,随后对这些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结果发现:成熟24 h时,M4组的第一极体排出率明显高于M1组和M5组,其他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孤雌激活结果显示M5组的卵裂率显著低于M1组(P<0.05),而M2组与M1组间没有差异(P>0.05);但M3和M4两组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M1组和M5组(P<0.05)。结论:(1)扩展卵丘细胞团支撑法支持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核质成熟,而未扩展卵丘细胞包围法促进卵母细胞胞质的成熟,这可能是通过重新构建卵丘-卵母细胞间的间隙连接实现的;(2)与单层卵丘细胞共培养法并不能促进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的核成熟及其发育潜力;(3)用卵巢组织包围不能模拟体内卵巢的环境,且卵巢组织可能分泌抑制卵母细胞胞质成熟的因子。目前对无卵丘卵母细胞的培养方法的研究甚少,而我们建立的卵丘细胞团包围/支撑法及卵巢组织包围培养法未见类似的报道。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水牛无卵丘卵母细胞的有效培养方法,将为研究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调控机理提供新的模型,为利用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