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油茶抗炭疽病选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melliamassee)是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主要病害。普通油茶是我国油茶生产中的主要栽培种,它目前占我国总产量的90%左右(下简称油茶)。炭疽病引起油茶严重的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致全株枯死。据各地报道,在病害流行地区,常年因炭疽病  相似文献   

2.
普通油茶无性系抗炭疽病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为油茶炭疽病抗性种质材料筛选和优良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和病情指数法,调查2014、2016年两年中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的抗病性。[结果]在参试的110个普通油茶无性系中,未发现免疫(I)、高抗(HR)、高感(HS)无性系,抗病无性系10个,中抗无性系30个,中感无性系65个,感病无性系5个,其中9号、21号、27号、40号、45号、66号、150号、164号、177号、219号是10份抗病无性系。[结论]综合两年调查结果筛选出9号等10份抗病无性系,为深入研究普通油茶抗炭疽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提供了育种基础材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杨酸诱导油茶抗炭疽病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水杨酸溶液喷洒油茶叶片可有效诱导植株产生对炭疽病的局部性和系统性抗性.浓度150 mg·L-1诱导抗性效果最好,其对嫩叶的局部诱导病斑减小率为54.15%,对老叶的病斑减小率为61.55%.该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喷洒对油茶炭疽病的系统性诱导抗性可使病斑减小率达46.7%;田间试验防治效果达到45.32%.水杨酸诱导油茶产生的局部性抗性可持续20 d而抗性水平无明显下降.扫描电镜显示在诱导处理的油茶叶片上,分生孢子能够萌发,但是芽管的生长受抑制,甚至异常变形卷曲.  相似文献   

4.
普通油茶抗炭疽优株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四年自然感病性调查和两年人工接种测定,从普通油茶中选出抗炭疽病优株。其中高抗型优株人工接种果感病率为零,抗病型优株果病率为5%~10%,这两种抗病类型果自然感病率为0.2%~2.5%;这些优株经济性状好,鲜出籽率33%~50%,种仁含油率为36%~52%。用抗病油茶优株进行嫁接,嫁接试验林14.6hm2,162个无性系。我们对此试验林进行多年观察,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炭疽病株率一般在5%以下,感病指数在0~10之间。种仁出油率在50%以上,平均座果率达到39.7%,比多试无性系的平均值(19.6%)高出一倍。以上说明:抗病优株的无性系保持高度的抗病性和丰产性能。  相似文献   

5.
在油茶的各种次生物质成分中油茶皂甙对炭疽病菌的毒害作用最强,但发生毒害作用的浓度要高达200~400μg/ml。皂甙经水解产生皂甙元后对炭疽病菌的毒害作用大大增强,0.05mM皂甙元可使炭疽病菌渗漏氨基酸量比0.05 mM皂甙增加16.86倍。菌丝体向外大量渗漏氨基酸导致病原菌细胞死亡,油茶皂甙元是抑制油茶炭疽病菌的主要物质。体外试验证明,油茶皂甙在β-糖苷酶作用下转变为油茶皂甙元。推测植物体内的β-糖苷酶进行酶促反应,产生油茶皂甙元这一代谢过程在油茶抗炭疽病机制中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拮抗细菌诱导油茶植株抗炭疽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14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13,PX发酵液及其去菌液诱导油茶植株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性。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及其去菌液诱导处理油茶叶片,都能诱导其产生对炭疽病的系统抗性;以枯草芽孢杆菌Y13及其去菌液的诱导效果最大,分别达到70.7%和68.4%。不同浓度拮抗菌诱导效果有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诱导效果随菌浓度增加而增强,当菌浓度达108cfu/mL时,诱抗效果最大。Y13发酵液处理3 d就已产生诱导效果,5 d诱导效果最强,可持续20 d以上。  相似文献   

7.
总结前人防治炭疽病经验及在生产中不断发现,不同油茶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单株,抗病性差异很大,抗病选育极有获得成功的希望。油茶品种资源抗性的研究,是抗病选育的物质基础。抗病性的可靠程度及稳定性,是发展油茶生产关键的一环。必须通过准确而简便的测定方法,有效地将抗、感病两者分开,使之标准化。测定树木抗性的常规方法,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人工接种,或把被测植株暴露在病害孳生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其感病情况。这首先是操作繁琐,工作量大,时间长。其次是选出的材料有限。还有伤口接种虽易成功,但避开了果皮抗侵入因素,以此来说明侵染与否,逻辑性还嫌不足,特别是人工接种把致病力强的病菌带到野外,要冒风险。此外,白然感染一般并不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油茶林软腐病感病率并提高产量,以7年生油茶的4个品种为对象开展冬季修剪,研究冬季修剪对油茶软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剪能有效降低油茶软腐病的感病率,修剪后的病情指数为3.75,而未修剪的病情指数高达30.63,是修剪后的8.2倍;4个品种的抗软腐病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G、92A、1B、1A,其中品种G修剪后株感病率为0;修剪能降低油茶的感病程度,修剪后的枝和叶的感病率分别比未修剪低18.5个百分点和18.2个百分点;修剪能显著降低因软腐病而引起的落叶,比未修剪的落叶率低18.4个百分点;当油茶叶面的感病程度达1/4以上时,叶片掉落;油茶软腐病主要发生在树冠中下部,修剪能显著降低树冠中下部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吉安地区位于江西赣中,有13个县(市),是一个“七山半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区。以农、林业为主。500里井冈山从南向北延伸,境内山岭交错,溪水潺潺,树种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有油茶298万亩,占江西省油茶面积的22.1%,居全省第二位。按地理分布,约有70%的油茶林与赣南交界,处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高丘区域,这些区域的乡、村,基本属贫困乡村,大部分又是老区,耕地面积较少,有的人均不到1亩,田块分散,产量不高,人均油茶林3亩,有的达10亩以上。  相似文献   

10.
浙江现有油茶652万亩,比解放初增加了三倍。但是由于品种比较混杂,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所以单产较低,一般亩产油3—4斤。我国油茶物种和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为了选择和推广良种,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从1964年开始,我们从湖南、广西、云南、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引种攸县油茶、小叶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油茶物种和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为了选择和推广良种,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从1964年开始,我们从湖南、广西、云南、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引种攸县油茶、小叶油茶等物种和地方品种类型,进  相似文献   

12.
油茶不同品种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明6种供试油茶的抗炭疽病等级,分析油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4种酶活性,摸清油茶抗炭疽病与酶活性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活体针刺接种自然发病法评价抗炭疽病等级,采用光度分析法测试了酶活性,采用关联法分析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的相关程度。[结果]结果表明:感病指数最小为博白大果油茶26.9,病斑长度(2.62±0.40)mm,感病指数最大为普通油茶68.8,病斑长度(8.01±2.03)mm。感病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普通油茶岑软3号岑软2号陆川油茶香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感病后,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陆川油茶和香花油茶POD活性均较其他高感油茶品种明显升高,CAT也明显升高(除岑软2号油茶外),SOD和PPO则表现各异;防御酶活性诱导增长率、酶AUEAPC综合增长率以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增长率高于高感油茶;健康油茶酶活性与病斑大小、感病指数相关性弱或基本不相关,感病后POD、CAT、PPO均与抗性呈正相关,而SOD与抗性呈负相关,相关性均在高度和中度以上。[结论]博白大果油茶为高抗品种,陆川及香花油茶为中抗品种,岑软2号、岑软3号、普通油茶为高感品种,且感病油茶酶活性与感病指数存在明显相关,试验进一步明确了油茶抗炭疽病及其防御酶在抗性评价中的作用,为早期鉴别油茶抗病性并筛选抗病油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油茶种质资源丰富,为选择丰产抗病物种、品种及类型或优株提供了物质条件。为了研究它们抗炭疽病的特性及其抗病机制,我们进行了该项研究,结果如下: 一、油茶抗炭疽病物种的选择 油茶抗炭疽病物种的选择,有些单位也曾进行研究。对攸县油茶(Camelliac yunsine-nsir Hu)抗炭疽病的看法有其共同性,但又不完全一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安徽油茶资源及江淮地区油茶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区,既是油茶适宜分布区之一,也是油茶分布的北缘地带,这给一些地区油茶发展的决策带来了困难.为给安徽江淮地区种植油茶提供参考依据,对安徽省的气候特征、油茶资源分布状况、油茶良种选育与引种栽培进展、分布于最北缘地带的油茶的农艺特征和安徽省江淮地区油茶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油茶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是我国主要木本油料之一.安徽省油茶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茶油食用价值的认识提高,油茶栽培越来越为发展山区经济所重视.  相似文献   

16.
遵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教导,从1969年起,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了对全大队970亩油茶林的培育管理,通过垦复、间种作物等措施,既培育了油茶、增产了茶油,又增加了粮食生产。茶油产量由1969年的8,900多斤提高到1972年的17,000多斤。增加了集体收入,巩固了集体经济,对国家的贡献也不断增多。贫下中农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17.
油茶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淑琴 《中国林业》2009,(21):47-47
茶油是优质高级食用油,2001年以来,安徽省蔡家桥林!场选用了黄山市林科所提供的优良家系徽岩74—21号进行了引种试验,干出籽率为26.5%,出油率26.9%,亩产油32公斤。具有产量高、经济性状优良、花期早、坐果率高、抗病力强等特点,是值得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8.
湖南油茶     
《经济林研究》2010,28(2):F0003-F0003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从20世纪60年代始,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在油茶良种选育、早实丰产栽培、油脂精深加工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科研成果1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通过三代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以陈永忠博士为首的油茶科研团队,为湖南省油茶产业作科技支撑,积极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云南林业》2010,(4):42-43
<正>1采种:1.1采种时间10月底~11月初种子成熟时进行采种。1.2采种标准选取皮红或皮黄的果实作为采种对象。果形为球形或桃形、鲜果单重在15克以上。2种子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