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选用5个小麦品种,进行等离子种子处理,观测小麦的生育性状、产量构成及产量,结果表明,等离子处理小麦种子,对生育进程影响尚未明确,但能够加快生长速度,促进分蘖形成,改善与产量相关的植株性状,达到增穗、增粒和增重同步增长的目的,最后达到增产的目的,旨在探讨等离子种子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影响小麦抗寒性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小麦自身特性、抗寒锻炼和抗寒剂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影响小麦抗寒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的抗寒性与小麦的品种特性、形态特征、苗龄和组织类型有关。抗寒锻炼过程中,低温、光照、栽培措施,以及干旱、盐分等其他非生物逆境,对小麦的抗寒性水平产生影响。冠菌素、矮壮素、脱落酸等化学物质通过抑制小麦生长,促进抗寒锻炼来提高小麦的抗寒力,而氯化钙、氨基乙醇、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则通过提高小麦膜的稳定性,来增强小麦对低温胁迫的抵抗和适应。  相似文献   

3.
<正>1小麦病虫害常见种类小麦生长会受到品种本身抗性、生长环境及种植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易发生一些具有扩散性和传染性的病虫害,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黑穗病、锈病、纹枯病等,常见虫害有吸浆虫、麦蚜虫及红蜘蛛等。这些病害和虫害都会对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及质量产生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使小麦植株出现死亡。以往病虫害的防控方法通常都是大量使用农药,不但会使小麦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还会使小麦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和新近培育的14个超高产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增产途径。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大穗小麦品种的穗粒数较多,但千粒重相对较低,杂交小麦品种杂麦3号的穗粒数和穗数较多,因而产量较高。通过对上述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产量构成因素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和产量相关项均呈现正相关,大小顺序为穗粒、千粒重、穗粒数。由于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要想实现超高小麦增产,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品种选育,完善相应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提高冬季小麦的产量对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对于小麦的种植来说,冬季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其产量,如何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排除这些降低产量因素的影响是提高冬季小麦产量的主要依据。基于此,从品种的选取、土壤和种子的特殊处理以及播种技巧和管理方法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冬季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迟播条件下烂耕烂种与适墒播种小麦产量差异。[方法]以小麦品种宁麦1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墒情、播种方式、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植株性状、基本苗、穗数及总叶片数的影响。[结果]在水稻迟收、墒情不利造成小麦过迟播情况下,创造条件抢早播种利于小麦稳产。浅旋耕撒播种较板茬小麦能提高小麦产量。过迟播小麦增大播量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结论]该研究为探索小麦抗逆栽培新途径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于小麦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提出更的要求,以此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相对来说,小麦品质性状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品种自身的遗传基因、生长环境、栽培技术、存储方式地点以及收获等,因此,对小麦品质进行改良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提升其品质。1温度因素影响对于小麦来说,其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受气候影响较大,尤其是温度,直接影响其正常生长。例如,在小麦植株在开  相似文献   

8.
<正> 我省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向暖温带地区的过渡地带,光照资源丰富,冬季温度偏暖,降雨比较适中,小麦生长的生态环境显著地优于北方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适应这一地区的品种生态型。为了探讨我省小麦品种的适宜生态型,了解不同生态型品种在我省生育表现的变异规律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我们参加了全国小麦生态联合研究,现将1982—1985年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小麦区试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安徽省淮北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和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4-2019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区试半冬性组的284个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  相似文献   

10.
以矮抗58和淮麦3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冻害胁迫下防冻剂对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生理特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冻害胁迫下,防冻剂处理显著提高了矮抗58和淮麦30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了S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增强了根系活力,提高了两品种的抗寒能力。防冻剂对淮麦30抗寒性的提高效果更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变化联系紧密,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以及根系活力与植株抗寒能力密切相关。同时,矮抗58和淮麦30的成穗数、千粒质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均较对照显著增加,进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收获指数。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成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冻害胁迫下,喷施防冻剂来提高小麦抗寒性并保持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的稳定对小麦的稳产增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冻害成因及其抗寒机理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冬小麦冻害的成因、类型及其抗寒机理,以及冬小麦抗寒的遗传性和抗寒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包括可溶性糖、脯氨酸、脱落酸和保护性酶含量升高,丙二醛和赤霉素含量降低)。栽培措施、杂交育种和引种驯化是提高冬小麦抗寒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冬小麦芒性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对5种有芒与5种无芒小麦品种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对越冬期和返青期各小麦叶片中代谢物质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明确冬小麦抗寒性是否与芒性状有关。[结果]所有小麦品种在越冬期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均高于返青期,其中有芒品种陇鉴102、西峰27号及无芒品种GB20积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的代谢能力较强,有芒品种陇育3号及无芒品种中梁30、天00102-2-2-1-1最弱。而有芒小麦和无芒小麦群体间在越冬期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冬小麦的芒性状与其抗寒性没有关系,生产上不能将其作为抗寒品种筛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冬麦品种植株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细胞膜受伤害程度的差异,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设置封冻期3个温度(负积温分别为120、240和480℃)和恢复生长后4个温度(未经低温胁迫、-3、-6和-9℃)处理,比较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品种间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不同品种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抗寒性强的冬麦品种恢复生长后的植株质膜稳定性大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恢复生长的冬小麦对低温有一个适应过程,-3℃低温胁迫下,抗寒性有所增强;在-6℃低温胁迫下,细胞膜也有所恢复;进一步的低温,则导致膜脂过氧化的加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6种冬小麦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游离氨基酸等代谢物的含量变化,比较了越冬期和返青期冬小麦叶片中代谢物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几种冬小麦在低温胁迫下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更显著.抗寒性较强的小偃6号和西农383积累脯氨酸、游离氨基酸等主要代谢物的能力较强,西农580和小偃22次之,84加97和陕农981较弱,该结果与冬小麦耐寒性强弱一致.研究表明冬小麦抗寒性与相关代谢物的积累相关,通过对这些代谢物质的检测可以为冬小麦的引种、育种及抗寒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播种深度对小麦抗寒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淮地区冬季自然低温条件下,以4个不同抗寒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播种深度下冬小麦的抗寒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4 cm和6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弱的品种细胞质膜透性和MAD含量低于抗寒性强的品种;在6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强的品种SOD活性、Pro含量明显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4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强的品种POD活性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即在4 cm和6 cm播种深度下,小麦的抗寒性最强。从4个小麦品种SOD活性的变化看,京冬841的SOD活性明显高于其它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6.
小麦品种抗寒性与生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品种抗寒性与低温处理下生理性状表现的关系.[方法]利用6个来自不同温度区域的小麦品种,在安徽亳州、河北吴桥、北京海淀和北京延庆4个不同的生态区进行田间试验,鉴定它们的抗寒性和产量表现,同时进行苗期低温处理下的生理性状测定.[结果]6个品种在不同地点的产量和越冬死苗率存在较大差异,它们的光合特性、SPAD值和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性状对苗期低温处理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但田间表现与苗期低温下生理性状的表现并不一致.[结论]该研究对小麦抗寒品种的选择和鉴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与评价小麦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0份小麦育种材料的冬春性、抗寒性、抗病性及一些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记载,并对部分性状进行了室内分子标记检测鉴定。[结果]小麦的冬春性受春化基因的控制,决定着小麦的种植区域,小麦的抗寒性和生育期与冬春性密切相关;小麦抗病性的室内分子检测结果与田间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通过对各种病害(白粉病、纹桔病、叶锈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抗病性间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对部分已审定品种的产量结构和综合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了解了目前育成品种的产量结构和产量水平。[结论]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产量与群体整齐度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12个冬小麦品系为试验材料,收获后分析其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和群体整齐度。探究有显著差异性状遗传力及群体整齐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结果表明,穗长整齐度和穗粒数整齐度与小麦产量及千粒重显著相关。育种过程中,通过提高冬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整齐度增加冬小麦产量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双性小麦类群是生长发育特点与冬小麦和春小麦都不相同的小麦第三基因库。由于这一类群小麦具有较高的抗寒性,秋播可以和冬小麦一样安全越冬,不同的是开花结实不需要经过春化;春播像春小麦一样正常抽穗结实,具有很好的播种期适应性。如果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机制转育到双性小麦上,同一品种既可秋播也可春播,使雄性细胞的减数分裂期和开花期有较大的温光环境差异,为实现其雄性不育或可育的转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从而使杂种小麦的两系制种能够在更广阔的地区和更多的小麦品种类型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3号是从冬小麦品种烟D27的变异单株中经过多年连续选择选育而成,株高90.75cm,穗长6.80 cm,千粒重36 g,容重811 g/L,生育期280 d,属中早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18.5 g/kg,赖氨酸(干基)0.46%,湿面筋19.0%,沉降值35.4 mL,灰分(干基)1.4%,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