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琪  肖紫兰  张敬泽 《植物保护》2018,44(1):132-134
慈姑黑粉病是慈姑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病原菌最初被认为是慈姑实球黑粉菌。随着属名的变化,该病原菌被转移到虚球黑粉菌属称为慈姑虚球黑粉菌。最新研究表明,该病原菌与侵染可变慈姑的病原菌是同种,是畸形虚球黑粉菌的异名。本文说明了慈姑黑粉病病原菌名称演变原因以及最新进展,这对准确应用病原菌名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HL-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基于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连叶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大小为100.5~120.0μm×175.3~210.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大小为2.0~2.5μm×4.1~5.4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与耧斗菜茎点霉Phoma aquilegiicola(HM222537.1)的同源性为100%,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株为耧斗菜茎点霉。该病原菌在4~25℃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碳(氮)源中病原菌对麦芽糖和蛋白胨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供试6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_(50)最小,为0.03μg/mL。  相似文献   

3.
十字花科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是影响油菜生产的重要病原真菌,主要分布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油菜主产区.我国尚无此病原危害的报道.该病原通过带菌种子作远距离传播传入新发病区,加强该病原菌的检测是防范该有害生物传入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该病原菌的现有检测鉴定方法进行了综述,为口岸部门开展该病原菌的检测以及制定相应检测方法标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邹娟  姚卓  尚永华 《植物保护》2016,42(1):61-67
近5年来,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的柑橘种植园发生柑橘炭疽病。采集发病柑橘植株,分离其病原菌,从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内转录区(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关系比较等方面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探索了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CGMCC 1.354对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地区柑橘炭疽病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枯草芽胞杆菌CGMCC 1.354对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分泌的抑菌物质能抑制柑橘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金叶女贞褐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测定,明确引起金叶女贞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素馨生棒孢(Corynespora jasminiicolaMeenu,Kharwar&;Bhartiya),并描述了其病原菌形态特征。该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用孢子悬浮液人工接种,该菌可侵染菜豆和豇豆,不侵染黄瓜、番茄、茄子和辣椒。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马铃薯炭疽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田早死病株进行了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为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田早死病株由C.coccodes引起,该病原菌危害马铃薯在甘肃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莲雾果实采后产生的主要病害为软腐病。本试验对莲雾果实采后软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莲雾果软腐病的病原菌是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菌丝生长的相对湿度为75%~80%,湿度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菌丝在pH 3~9之间都能生长,pH 5~6生长较好;最适碳源为麦芽糖,甘露醇不利于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尿素不利于菌丝生长。该菌对于光照较敏感,完全黑暗能促进其菌丝生长。该菌的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其生物学特性说明了莲雾果实软腐病病原菌对生存环境具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香蕉种植区发现一种引起香蕉黑斑病的新病原。通过对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表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 A.J. Roy)。该病原菌菌落为深橄榄色,产生棒状子囊、梭形子囊孢子及倒梨形分生孢子;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 值为6;病原菌生长较好的碳源为果糖和阿拉伯糖,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在全光条件下,病原菌菌丝扩展速度最快;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4℃。由G. mangiferae引起的香蕉黑斑病,在国内外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镰刀菌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 Brek .&Rav .)是双孢蘑菇稻田栽培中的一种新的病原菌。本文报道了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症状以及温度、pH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克霉灵、甲醛、硫酸铜等药物在室内和田间可有效地杀灭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人工栽培三叶木通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室内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三叶木通果实及叶片褐斑的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病害症状、病原菌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等比较,鉴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经7种化学药剂对该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为8.28 mg/L。  相似文献   

11.
红掌青枯病的症状和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海南儋州某红掌栽培基地红掌发生青枯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将病原菌鉴定为茄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通过对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病原菌属茄青枯拉尔氏菌小种1,根据对6种糖、醇利用的测定结果,病原菌属于生物变种3。  相似文献   

12.
初步研究了分离自石榴果实中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几种常见林果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发现该挥发性物质对不同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杨树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率达60%。将不同病原菌株与该挥发性物质互作后的菌丝形态与正常菌丝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杨树溃疡病菌、石榴疮痂病菌B.dothidea、苹果轮纹病菌B.dothidea及葡萄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的菌丝分支增多,扭曲,菌丝顶端和中部细胞膨大;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及桑紫纹羽病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的菌丝变粗;合欢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菌丝变细;苹果霉心病菌Trichothecium roseum菌丝形态无明显变化。同时发现,不同病原菌菌丝色素产生的速度均受到了抑制。表明该枯草芽孢杆菌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不同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和作用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大叶黄杨灰斑病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大叶黄杨灰斑病病原菌,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系统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0%代森锰锌、80%代森锌、70%百菌清、50%多菌灵和430 g/L戊唑醇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从感病植株分离所得菌株能在大叶黄杨叶片上成功定殖并扩展,且从发病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与原接种菌株相同。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当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时,菌丝日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4.08、4.90 mm/d;当温度为21~28℃、pH为7时,菌丝日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5.07~5.16 mm/d和5.21 mm/d;50%多菌灵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最小,为0.06μg/mL。  相似文献   

14.
2004年肖长林(C.L.Xiao)报道了华盛顿州苹果和梨上发生的一种病原菌Sphaeropsispyriputres-cens,该病原菌主要引起储藏期苹果和梨的果实腐烂。本文对该病的发现、危害和症状以及病原菌形态、生物学特性、分离和鉴定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概述,旨在为我国的进口美国水果检验检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明孢盘菌属(Neofabraea)中很多种类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该属真菌分类历史较为复杂,系统发育关系也长期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明孢盘菌属的分类学研究历史做了系统回顾,包括属的建立、物种组成及其命名更替和系统发育,概述了该属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种类地理分布和经济为害性,讨论了该属真菌物种的传统分类方法及分子研究方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鉴定1株分离自口红吊兰叶部病斑上的疑似核盘菌菌株,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结合温度、酸碱度等生理指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扑海因、多菌灵、苯醚甲环唑、腐霉利4种药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PDA平板上该病原菌菌丝为白色,均匀生长;约7 d后开始产生菌核,直径3~5 mm;菌核萌发后可产生1~3个子囊盘,内含8个大小为8.0~12.0μm×4.0~5.5μm的子囊孢子。该菌株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与核盘菌的同源性高达99%。综上所述,初步确定该菌株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生长p H为5~7。室内毒力测定发现供试4种药剂中扑海因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且其EC_(50)最小,仅为0.62 mg/L,证明扑海因对核盘菌毒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甜瓜采后拟茎点霉菌腐烂病及其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上海地区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研究时,分离到一种引起采后腐烂病的新病原菌HN19。通过形态学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病原菌生物学、培养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峙培养和生物测定的方法筛选了高效的生防菌株。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Phomopsis brevistylospor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5~30℃,最适pH值为4~8。25℃最有利于病斑扩展。病原菌对酵母粉、L-亮氨酸利用能力强,对谷氨酸利用能力差;对麦芽糖、甘露糖利用最好,淀粉利用最差。对峙试验显示,4株生防木霉菌对病原菌HN19生长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各生防菌株的防治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生防菌株T22和Th对由该菌引起的甜瓜采后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防治效果可达85.6%和83.7%。  相似文献   

18.
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华南蚕区桑树细菌性枯萎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从广西、广东等地桑园采集了多份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样,采用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表明,结合柯赫氏法则,将分离到的桑枯萎病病原菌鉴定为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编号AKKL-001(菌种保藏号GDMCC No.1.1602)。该病原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基因组全长6 149 586 bp,含有5 792个基因,GC含量55.8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吩、链霉素、麦迪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耐受性。本研究报道了桑细菌性枯萎病病样上分离的产酸克雷伯氏菌,为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为桑细菌性枯萎病的相关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浙江省桐乡市发生的杭白菊叶枯病的病原菌,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在测定其致病性的同时,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nrDNA大亚基(LSU)和β-微管蛋白基因(TU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对多菌灵的抗性。结果表明,从杭白菊叶枯病病样中共分离到35株菌株,在回接试验中杭白菊表现出的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证明分离到的菌株为引起杭白菊叶枯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初期为淡黄色,后为灰白色;培养25 d后菌落上的黑色球形分生孢子器产生大量液体状的淡粉色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为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n=200)为2.8~4.9μm×1.2~3.0μm,初步判断该病原菌是茎点霉属Phoma真菌P. bellidis。基于ITS、LSU、TUB2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P. bellidis。该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94.3%,且全部为高水平抗性菌株,抗药性机制为其TUB2的E198A突变,即TUB2的第198位密码子从GAG突变为GCG,导致第198位氨基酸从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  相似文献   

20.
人参黑腐病病原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吉林省人参上发现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根腐病害。经对患病植株参根的病原菌分离 ,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鉴定 ,结果表明 :该病害的病原菌为具柄矛束孢 [Doratomyces stemonitis(Pers.exFr.)Morton&;Smith]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