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播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直播玉米密植通透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直播玉米超高产产量结构 产量目标:产量为1.2万~1.5万kg/hm^2; 产量结构:保苗7.0万~7、5万株/hm^2,最高不超过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兖州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山东省西南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自国家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以来.兖州作为“山东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核心试验区之一.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开展了小麦单产9750kg/hm^2超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2005年和2006年.兖州市种植的1hm^2郑单958玉米超高产攻关田.经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测产验收.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平原县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近年来,采取旱作综合配套措施,较好地利用自然降水,挖掘出旱地小麦的增产潜力,通过开发的旱地小麦产量达到5295kg/hm^2,有133hm^2产量超过6000kg/hm^2,其中0.15hm^2产量7595kg/hm^2。  相似文献   

4.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优质杂交稻绵5优527的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筛选出了高产(9000kg/hm^2以上)优化组合方案:栽插密度27.6万~29.1万穴/hm^2以上 施氮量(纯N)157.1~178.7kg/hm^2,施磷量(P205)56.2~65.7kg/hm^2,施钾量(K2O)79.2~92.7kg/hm^2。  相似文献   

5.
2007年,在陕西全省小麦总量持平略减的情况下,陕西省部级科技入户小麦示范县小麦单产普遍提高,8个示范县科技示范户小麦平均产量8250kg/hm^2的有1个县(区),超过7500kg/hm^2的1个县,超过6750kg/hm^2的1个县,有4个县超过了6000kg/hm^2,地处旱原的长武县,示范户小麦产量也达到了4404kg/hm^2。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约需1210亿kg,小麦生产对中国的粮食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耕地正以每年25万hm^2的速度减少,而小麦又是受影响最大的作物之一.1998年以来全国小麦面积、总产、单产均连续下降.至2004年分别为2173万hm^2(约3.26亿667m^2).9133万t和4203kg/hm^2(约280kg/667m^2)。  相似文献   

7.
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四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脱毒马铃薯品种费鸟瑞它种植蜜度,肥料种类及施用量与产量之间的优化数学模型,经计算机对模型进行分析模拟,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品种费乌瑞它产量在17162.33kg/hm^2以上的组合方案有362个,建立高产栽培技术模型:种植密度为68948~70980株/hm^2,纯(N)施用量为90.9~99.8kg/hm^2,纯(P2O5)施用量为159.6~183.6kg/hm^2,纯(K20)施用量为226.2kg/hm^2。措施中心值是:密度为69960株/hm^2、施纯N95.4kg、P205171.6kg、Kz0226.2kg。N、P2O5、K2O的比例约为1:1.8:2.37。  相似文献   

8.
小麦合理施用磷肥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研究磷肥的施用方法和施用量,结果表明:小麦对磷素养分的临界期在三叶期前后,磷肥移动性小是影响小麦苗期吸收的首要原因,磷肥施用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需磷临界期充分满足对磷素养分的需要。因此,磷肥应全部基施,使其均匀地分布在3—5cm以下20cm以上的耕层内。中产及中产以上土壤(小麦单产6750—7500kg/hm^2),以持续高产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前提,每年应施优质有机肥3.75万—4.5万kg/hm^2、P2O5 90—120kg/hm^2、纯N180—210kg/hm^2。研究结果可作为小麦高产栽培施用磷肥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壤不同营养状况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试验研究了土壤不同营养状况对强筋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个处理中,土壤长期施用N,P,K等主要营养元素且配合比为1:1:1(N120.0kg/hm^2,P2O5 120.0kg/hm^2,K2O 120.0kg/hm^2)时产量最高为5433.0kg/hm^2,不施肥(ck)产量最低为1260.0kg/hm^2;蛋白质含量以单施N素(N120.0kg/hm^2)时最高达17.00%,N、P元素配合比为1:1(N60.0kg/hm^2,P20560.0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低为10.53%;蛋白质产量以N、P配合比为3:1(N180.0kg/hm^2,P20560.0kg/hm^2)时最高为696.0kg/hm^2,以单施P素蛋白质产量最低为156.0kg/hm^2。  相似文献   

10.
对加快我国油菜产业强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30%左右,但是油菜种植单产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九五”期间我国油菜产量为1434.90kg/hm^2,世界水平为1469.55kg/hm^2,距欧洲2628.00kg/hm^2则相差甚远。近年来,随着双低优质油菜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更新,油菜单产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没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及追肥时期对小麦新品种绵阳30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达极显著水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磷钾肥、密度与追肥时期对产量影响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五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磷肥、追肥时期、密度、钾肥。同时得到,在川西麦区绵阳30号获得高产(产量大于7500kg/hm^2)的具体栽培技术措施为:密度为156.6~183.0万/hm^2基本苗,纯氮量159.3~166.95kg/hm^2,P2O5用量137.625~144.375kg/hm^2,K2O用量216.75~244.5kg/hm^2,追肥时期以拔节期或孕穗期为宜。同时通过播期试验得出绵阳30号的最适播期为10月20日至11月1日。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是枣庄市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2.27万hm^2,平均产量6750kg/hm^2,总产8.28亿kg。2004年春季由于低温的影响,部分地块成熟期有青麦现象,我们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田间调查。  相似文献   

13.
近3年来,在洋县戚氏镇范坝村成功地筛选了水稻—蒜苗一地膜洋芋一年三熟的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已被当地农民普遍接受,并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逐年继续扩大。该模式平均产水稻9000kg/hm^2,蒜苗3.75万kg/hm^2,洋芋3.30万kg/hm^2。此模式宜于稻麦一年两熟的平坝地域推广。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双垄全膜覆盖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覆膜前物资准备 1.1农用物资准备 施农家肥4.5万~7.5万kg/hm^2,尿素450~600kg/hm^2,二铵375~450kg/hm^2或过磷酸钙750~1050kg/hm^2,硫酸钾225-300kg/hm^2,硫酸锌30—45kg/hm^2或金大地玉米配方肥600kg/hm^2。  相似文献   

15.
兖州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强筋小麦示范市(县)之一。近年来,针对本市当家品种济麦20高产优质的栽培目标,我们进行了播期、播量、肥水运筹等关键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并总结出配套保优节本高产栽培技术。2003年秋,在本市谷村、漕河、大安、新驿、王因5个镇建立了1万hm^2示范区,全面推广了这项栽培技术成果,经兖州市科技局组织测产验收,1万hm^2示范区平均单产8355kg/hm^2,  相似文献   

16.
2005-2007年开展了“大豆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通过3年攻关研究.同时集成、组装、配套及创新各项高产栽培技术.形成了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技术规程。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超高产田建设技术主要有4项:创建超高产土壤环境技术、品种优化技术、超高产大豆养分管理技术和增密保粒技术。2006年在农安县建设2001m^2超高产田,平均产量为313.1~355.7kg/667m^2;2007年在梨树县比较干旱的气候奈件下,建设11872.6m^2超高产田,平均产量达到255.0~285.0kg/667m^2。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兵团开始就棉花超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进行探索与研究,经过几年的逐步探讨与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可行的栽培技术措施与实施方案。一三三团根据这些探索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配套技术,2004~2008年,籽棉单产由296kg/667m^2飞越至390.4kg/667m^2。  相似文献   

18.
新疆红花种植面积约2.33万hm^2,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1/2。吉木萨尔县是新疆红花的主产区.种植面积0.73万hm^2.其中红旗农场种植0.03万hm^2。近年,红旗农场依托新光油脂、庄子开拓加工龙头企业加大作物结构调整力度,扩大红花种植面积.取得了干花绒29.80kg/667m^2的高产。本文对本地红花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1.1产量表现 2002年春季在龙海市蔓生四季豆新品种品比试验中,青兰湖平均产鲜荚为1.53万kg/hm^2,比对照白水敏豆增产27.7%。同时在龙海市的东园、白水、紫泥、榜山等地试种,经现场实收,产鲜荚分别为1.61万kg/hm^2、1.83万kg/hm^2、1.62万kg/hm^2、1.52万kg/hm^2。2003年春季在福建省漳浦、同安、长泰、浦城、荔城等县(市、区)种植,平均产鲜荚分别达1.49万kg/hm^2、1.50万kg/hm^2、1.51万kg/hm^2、1.35万kg/hm^2、1.52万kg/hm^2。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美国应用此项技术使大豆产量由2400kg/hm^2提高到2745kg/hm^2,经过对比试验证明,利用该项技术较原栽培技术增产23%。巴西应用此项技术使大豆产量由2370kg/hm^2提高到2895kg/hm^2,阿根廷应用此项技术使大豆产量由2385kg/hm^2提高到283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