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湖流域沙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青海湖地区土地沙漠化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沙漠化的环境背景。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根据其分布特点分为潜在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4个等级。研究了沙漠化发展趋势,针对环青海湖区沙漠化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案和防治工程。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是形成河西走廓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无论在历史时期不是在现代沙漠化过程中,自然始终是沙漠化的潜在因素,而人是活跃的诱导因素,河西沙漠化土地主要可以划分为灌丛沙堆、流动沙丘及风蚀地3种类型,其分布呈片状,互不连接,提出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婧  程伍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868-7869,7966
阐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分布地区、类型以及土地沙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分析土地沙漠化的防治现状,提出植被自然恢复和重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制度保障、开展制度创新等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托克逊县南部区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托克逊县南部区是新疆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驱动的结果。其中风力是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过程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近45年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与沙漠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利用近45年(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4个典型旗县(鄂托克旗、乌审旗、榆阳区及盐池县)的气温、降水量、气温与降水量的关系、年大风累计日数及蒸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气候发生了重要变化,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大风日数逐渐减少,蒸发量下降,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沙漠化逆转;该地区气候空间差异很大,东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较西北部地区优越。依据文献记载,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总体趋势及不同地区的空间差异与本文研究所得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结论相似,说明该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沙漠化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6.
共和盆地防沙治沙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共和盆地是青藏高原土地严重沙漠化地区之一,尤其以塔拉滩、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木格滩以及沙珠玉地区风沙危害和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和龙羊峡库区的安全运行。加快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特别是研究遏制该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共和盆地沙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之所在。对共和盆地防沙治沙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高寒干旱沙区防沙治沙的方法和策略,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艾比湖沙漠化自然和人文影响因子,确立该地区沙漠化定量指标.[方法]根据此定量指标利用主分量方法对艾比湖地区沙漠化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69.21;, 其中,自然因子中蒸发、大风日数、年均温的负荷量高于人为因子,但差距不大,表明流域沙漠化过程是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与人为活动中共同影响下发生的;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5.37;,人为因子中牲畜数量、城镇化率、人均GDP 明显高于气候因子,表明在流域气候向暖湿方向变化时,人为活动却继续影响着沙漠化的过程,并且作用较大.[结论]根据研究区沙漠化现状,结合定性分析结果及艾比湖地区特点,提出今后沙漠化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甘肃河西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思考--以张掖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出发,以张掖市为例,系统分析了河西地区沙漠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漠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而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河西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的从区域地理环境、生态、经济角度提出了河西地区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艳 《农技服务》2008,25(3):34-35
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谭振忠  李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78-9779,9949
介绍了青海省共和县沙株玉地区沙漠化现状,分析了其沙漠化动态及规律,阐述了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评价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损失,并分析了近年来沙漠化防治措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大约32.8万平方公里国土已成为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土地。它遍及全国10个省区,严重威胁着3500多万人民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到212个旗(县)的四化建设。目前,个别地区土地沙漠化仍在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度的资源开发造成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再加上人口快速增加,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亟须加大对土壤沙漠化的治理力度。本文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2个方面对我国土地沙漠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林业防沙治沙措施,以期为有效治理我国土地沙漠化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50年代和70年代的航片为依据,对大柳树试验区的沙漠化发展进行了探讨,並在试验区选择典型地段进行围封,初步研究了围封对于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主要结论有:该区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和半流动及流动沙地两个方向转变,年变化率分别为2.4%,1.6%和1.2%;沙漠化发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沙漠化土地围封后,半固定沙地迅速向固定沙地转变而流动沙地逆转缓慢,因此,对半固定及半流动沙地进行围封是治理沙漠化土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沙漠化土地围封后植被和土壤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进行了分析 ,筛选确定了该地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研究表明 ,5 0年代以前 ,该地区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风暴潮和黄河改道等自然因素驱动 ;5 0~ 70年代 ,人类的大量开荒、胜利油田的开发使耕地、建设用地等迅速增加 ,但同时导致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较大破坏 ,使土地地力下降、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土地生态趋于脆弱 ;80年代以来 ,蒸降比大的气候条件和淡水资源缺乏的水文状况成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自然驱动因子 ,不合理用水 ,林草、荒地的大量开垦等人类农业开发利用活动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 ,二者结合驱动该区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15.
赤峰地区土地沙化的形成与气候以及人类的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赤峰的居民通过长时间的治沙实践,找到了与当地相适应的治理办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土地沙漠化现象有了显著的改善,然而赤峰地区沙化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6.
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漠分布较多的一个地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再加以人畜增加,草场过牧,土地沙化严重。据阿拉善盟环境监测资料分析.阿拉善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区内沙漠有逐步合拢的趋势,生态严重恶化,治理形势紧迫。建议从实际条件出发。加大对阿拉善地区沙漠化的治理,遏制沙漠的扩大和合拢。  相似文献   

17.
沙漠化即沙化是指在风力作用下,在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沙质地表出现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黑龙江垦区宝泉岭地区小区域沙化形成原因可分为先天原因即潜在因素和后天因素即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分布及其防治措施,提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沙漠化的主要因素。在沙漠化治理上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疆和田地区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特殊性,运用市场代替法、直接市场法、土地价值法、支付意愿法对该地区沙漠化带来的各种损失进行量化分析和计算.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新疆和田地区每年总损失共计14.47亿元.该地区的沙漠化导致土地退化、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农牧业减产;生态环境及生存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发;贫困加剧,给和田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最后,为治理该地区的沙漠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更好的治理该地区的沙漠化指明了方向,将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西地区沙漠化现状、危害和成因分析,结合河西水草化地区水土、植被、气候制定出沙化土地建设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沙漠边缘地带建设阻沙林带遏制流沙的蔓延的综合防治沙漠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