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讨犬的生殖生理学,试验以诱导发情后母犬生殖器官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诱导发情后母犬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形态学特点。结果表明:诱导发情后犬卵巢外观呈葡萄串状,镜下可见大量黄体、少量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诱导发情后母犬输卵管壁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主要是由纤毛上皮细胞、分泌细胞构成的单层柱状上皮,黏膜固有层可见由纤毛上皮和分泌细胞围绕形成的管状腺,PAS反应可见分泌细胞的游离面和管状腺内有少量的阳性物质;诱导发情后母犬子宫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黏膜固有层内可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发达的管状腺,子宫黏膜上皮细胞内含有少量PAS阳性物质,表面覆盖一层PAS阳性物质,而腺腔内含大量PAS阳性物质。  相似文献   

2.
探究滑鼠蛇胃、肠道的显微组织结构与特征,以便为滑鼠蛇的人工养殖与野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解剖方法、石蜡制片和H-E染色技术,对滑鼠蛇的胃、肠道进行光镜下的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滑鼠蛇胃部的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内有泡状腺和单管状腺两种腺体;胃腺中Ⅱ型细胞为未分化的主细胞与壁细胞,肌层由内环行肌和外纵行肌两层构成。小肠褶皱发达;黏膜上皮由大量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小肠缺乏肠腺与黏膜下腺。大肠存在褶皱,没有肠腺。滑鼠蛇胃肠道可容纳大量食物,其消化能力弱于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3.
家禽肠道黏膜的作用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刚才  郑素玲 《中国家禽》2007,29(11):47-49
家禽肠道黏膜由黏膜上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构成。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之间分布有许多杯状细胞,还有银亲合细胞,特别是十二指肠前段,这种细胞更多。固有膜由含有较多细胞成分的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血管、神经和肠腺,有时还有弥散性淋巴组织,在局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极北鲵消化道(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织学结构,试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结果表明:极北鲵的消化道各部分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黏膜上皮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具杯状细胞,固有膜内具食道腺;胃部固有膜内具胃腺;小肠和大肠上皮内具杯状细胞,固有膜内未见肠腺。  相似文献   

5.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鲤鱼消化管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大体解剖和常规组织学方法,对14尾全长300-380mm鲤鱼的消化管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鲤鱼的消化管不发达,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与外膜四层。口咽腔的黏膜内含有较多的味蕾;食管黏膜上皮的形态依皱襞部位而异:皱襞顶端为复层扁平上皮,侧部及基部则由数层粘液细胞和少量上皮细胞构成;食管后紧接前肠,无胃;除直肠外的肠壁固有层中均有不发达的肠腺分布。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9,(7):1342-1346
泰和乌骨鸡是江西省特色禽类,具有重要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但有关其消化器官的超微结构研究甚少。本试验通过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乌骨鸡回肠及其肠上皮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回肠壁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肠绒毛密集;肌层发达,且在外肌层和外膜之间有大量黑色素颗粒分布;肠绒毛固有层和上皮细胞基部有肥大细胞分布;回肠上皮主要由单层柱状吸收上皮细胞构成,杯状细胞较少;吸收上皮细胞游离面纹状缘明显,胞质内有大量的吸收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上皮细胞侧面有紧密连接、黏着小带和桥粒构成的连接复合体,构成完整的黏膜上皮机械屏障。  相似文献   

8.
禽类输卵管精子腺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鸡、鸭、鹅、鹌鹑的输卵管精子腺形态学特点。结果表明,禽类输卵管精子腺是由单层柱状上皮或锥形细胞围绕而成的单管状腺,分布于黏膜固有层内;含输卵管精子腺的环状黏膜带的宽度因输卵管的机能状态及种类不同存在差异;鸡、鹌鹑和鹅的输卵管精子腺细胞,在产卵期和休止期均呈过碘酸雪夫染色(PAS)阳性反应,而鸭呈PAS阴性反应;产卵期和休止期鸡精子腺细胞,均呈脂肪染色强阳性反应,而鸭、鹅、鹌鹑的精子腺细胞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冰冻切片HE染色方法对黄牛输卵管各部进行了组织学观察,以为生殖生理学和胚胎工程学等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黄牛输卵管伞和漏斗部为膜性结构,由两侧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中央的疏松结缔组织共同构成,没有肌层和外膜。壶腹部和峡部均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纤毛细胞、分泌细胞和基细胞共同构成,固有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在峡部尚含有浆液性腺泡。黏膜层形成大小不等的初级纵行皱褶。漏斗部和壶腹部的大初级皱褶又分出数量不等的次级皱褶和三级皱褶;峡部只有初级皱褶,无次级皱褶和三级皱褶。肌肉层由内斜、外环两层平滑肌构成。外膜大部分为浆膜结构,在输卵管系膜侧为结缔组织的外膜。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明犬子宫和卵巢在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其组织结构及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表达的变化特征。应用Masson’s、VVG、PAS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乏情期、发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及卵巢的组织结构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LF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正常发情期犬:乏情期、发情期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分别为0.762 0、0.924 3;乏情期子宫固有层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发情期,发情期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乏情期;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清晰完整;子宫腺在乏情期时浅层管腔小,深层较大、腺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强,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变大、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有PAS阳性反应;子宫黏膜上皮在乏情期和发情期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但胞核位置不同,乏情期胞核位于中央,发情期胞核位于顶部。患子宫蓄脓犬: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为1.615 0;子宫固有层和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少于正常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大,且形状不规则,管腔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有淋巴细胞位于基膜,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弱;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较正常发情期变薄,且有断裂现象;子宫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胞核位于基底。LF在乏情期子宫腺上皮和卵巢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发情期,而在子宫黏膜上皮中发情期的表达水平高于乏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和卵巢中LF的表达水平均较低。综上表明,犬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的子宫和卵巢组织结构特点显著不同,LF的表达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雌性空怀双峰驼生殖道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双峰驼生殖道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但微细结构有差异。双峰驼输卵管粘膜皱襞极其发达,分支多而呈复杂的网状迷路。皱襞基部的迷路酷似固有膜而存在腺体,迷路网格内常见细胞团块。虽然双峰驼怀孕时胎儿位于左侧子宫角,但左、右子宫角以及子宫体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子宫内膜无肉阜,上皮下陷于固有膜内,形成大量长而弯曲的单管状腺。子宫颈固有膜浅层分布有许多小腺体,深层分布有成群的较大腺体。这些腺体为分支管状腺,腺上皮PAS强阳性。阴道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从输卵管到阴道,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局部可见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细胞由前向后逐渐减少,但在子宫颈仍可见到。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内夹有许多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后段局部甚至见到这些免疫细胞浸润于上皮细胞间。固有膜内分布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时出现淋巴滤泡。  相似文献   

12.
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学及腺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对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结构和腺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峰驼前胃3个腺囊区的组织构造基本一致,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每个腺囊区都可分为有腺部和无腺部。有腺部表面衬以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较厚,含较多的黏液腺,腺细胞主要为黏液细胞,另有少量的壁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牛、羊真胃贲门腺中的同类细胞相似。无腺部的构造与非腺囊区类似,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表层角化明显;固有层薄、无腺体分布;黏膜肌层薄且不连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1989-1994
为了揭示成年牦牛大肠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规律,本研究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牦牛盲肠、结肠和直肠组织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牦牛大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大肠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及散在的杯状细胞,在直肠黏膜上皮中则有大量杯状细胞,黏膜上皮纹状缘不明显。固有层内含有大量肠腺和孤立淋巴小结,尤其在盲肠、结肠固有层孤立淋巴小结丰富,且生发中心明显,淋巴小结常伸入黏膜下层。大肠黏膜层平均厚度为(864.18±88.46)μm,其中结肠最厚,盲肠最薄,结肠与盲肠之间差异显著(P<0.01)。肌层分内环与外纵2层,结肠与直肠肌层发达,盲肠肌层最薄,盲肠肌层内环肌形成特殊的肌小结。上皮内淋巴细胞较多,以结肠最丰富,盲肠与结肠差异不明显,从结肠到直肠逐渐减少。盲肠有丰富的浆细胞,从盲肠、结肠至直肠依次减小。肥大细胞在结肠和盲肠均较多,在直肠则显著减少。超微结构显示,大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有连接复合体,细胞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胞质少,胞核较大。肥大细胞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高电子密度圆形颗粒聚集。研究表明,牦牛大肠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肠壁肌层厚,盲肠有特殊的肌小结,盲肠和结肠黏膜层分布着丰富的孤立淋巴小结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  相似文献   

14.
绿海龟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组织学切片方法,对绿海龟的消化道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除口腔和泄殖腔外,消化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组成.消化道各段的结构差异主要集中在黏膜层和肌层.其中食管黏膜存在特殊的高度角化倒齿结构,而非常见的皱襞,且食管黏膜层下有较发达的纵行骨骼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小肠和大脑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除食管外,消化道各殷的肌层均由内环外纵的平滑肌组成,且环形肌均较纵行肌发达.肠道各段黏膜固有层中均有见弥散的淋巴组织.  相似文献   

15.
彩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微细胞结构作腺体细胞组成。双峰驼幽门腺也为高度蟠曲的分支管状腺,由柱状上皮构成,胞质中有细小的嗜伊红颗粒,主要分泌酸性糖共轭物,在腺体细胞间有分布密度大于贲门腺和胃底腺的亲银细胞(即分泌5-羟色胺的EC细胞);黏膜肌层进入固有层,使腺体间可看到丰富的平滑肌纤维;覆盖于幽门腺区的高柱状上皮分泌中性糖共轭物和酸性糖共轭物,以前者为主。双峰驼幽门腺区在皱胃中所占面积最小,黏膜皱襞不发达,但其胃沟多而密集并且很深,可达黏膜层的1/2或2/3,常有多条深的胃小凹开口于此,从而增加了幽门腺区的表面积。研究结果显示,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动物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皱胃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皱胃幽门腺区胃小凹深度最深、腺体最长、肌层最厚;3个腺区肌层厚度、腺体长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贲门腺区之间胃小凹差异极显著(P<0.01),胃底腺区与贲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皱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浆细胞数量,3个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大细胞数量以胃底腺区最多,幽门腺区最少,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贲门腺区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的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电镜观察表明,胃小凹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幽门腺区固有层中有大量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呈高柱状或锥体状,核位于基底部,在细胞顶端常聚集有较多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胃底腺区和贲门腺区有大量的壁细胞和主细胞.牦牛皱胃的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各层有其明显特点.牦牛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使牦牛皱胃具有比其他反刍动物更强的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东北虎胃与小肠组织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东北虎主要消化管 (胃与小肠 )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 ,东北虎胃的黏膜中均有胃腺分布 ,没有无腺区。胃的主要部位胃底腺区的胃底腺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组成 ,主细胞较多 ,通常呈小簇存在 ,主要分布在管状腺边缘 ,且越靠近黏膜肌 ,主细胞越多 ,而壁细胞越少。小肠中的十二指肠段 ,黏膜下腺呈棉花团样结构 ,由黏液性高柱状细胞构成 ,肌层呈规则的波浪型 ,内环肌较厚 ;空肠皱襞不明显 ,肠腺单管状 ,苏木素染色深 ,肌层呈规则的“W”型 ,靠近回肠处的空肠段 ,外纵行肌排列较紧密 ,且厚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的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皮质肾单位较髓质肾单位多,在大小上无明显差异;输尿管管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组成;膀胱壁包括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尿道壁由变移上皮、海绵体、肌层和外膜构成。  相似文献   

19.
肠胃炎、便秘和腹泻等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一直是困扰竹鼠养殖和野生保护的一大难题。通过组织学方法对中华竹鼠空肠和回肠组织结构进行研究,为其物种的延续保存和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解剖技术、石蜡组织制片技术(H-E染色),以及使用光学显微镜对中华竹鼠的空肠和回肠组织结构进行观察、显微摄影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竹鼠空肠与回肠的黏膜上皮层均为单层柱状上皮,含有许多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回肠相比于空肠,其绒毛增高,肠腺数量相对减少,隐窝深度相对增大,黏膜肌层更发达,肌纤维间隙少。空肠的黏膜层含有两层颜色深浅不同的隐窝,回肠黏膜肌层和肌层外都有一层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棘胸蛙消化系统结构与食性功能的关系,采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宏观及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棘胸蛙口咽腔含有纤毛柱状上皮、丰富的单细胞腺体和多细胞舌黏膜腺、颌间腺体,还有味蕾结构。食道具复层纤毛上皮,无味蕾,食道腺极发达。胃上皮黏膜层中有大量胃小凹和杯状细胞,具黏膜肌;胃腺发达,胃腺细胞胞质含嗜酸性颗粒,分泌黏液类型在贲门、胃体、幽门中主要呈Ⅲ-Ⅳ-Ⅲ型变化。十二指肠绒毛细长密集,回肠、直肠逐渐缩短,在黏膜层的固有膜中无小肠腺分布,肠壁较薄,杯状细胞在肠道各段较丰富,呈高—低—高变化。直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巨型杯状细胞,固有膜有管状直肠腺散布。泄殖腔为复层立方上皮,具有泄殖腔腺。肝实质中肝小叶界限不明显,肝血窦丰富,肝内有大量色素细胞成团分布。胰脏独立存在,外分泌部胰腺组织发达,胰岛分散在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