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种子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杂交玉米的推广不仅对玉米种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在农业进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玉米杂交种选育与杂交种推广、玉米杂交种推广以及种子产业化、玉米种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期望能够引起育种专家以及种子企业对玉米推广的关注,促进我国玉米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先玉335对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先玉335对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吉林省玉米种业工程化育种体系的建立,提升企业育种技术与方法,种子质量全面提高,玉米品种示范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必须改革种业科研创新体系,建立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加强育种新技术的应用和现代种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缩小与先锋等跨国种业的差距,保证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玉米种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种业发展潜力巨大。玉米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将成为种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因素,加入WTO后,中国玉米种子在成本、价格上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现实与实践证明: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投入,加强政府对种子企业的创新经费投入和新品种权的保护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对玉米种业投资,制定相关政策,稳定育种家队伍,是中国种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玉米种业现状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3,(5):12-14
立足吉林省实际,分析了吉林省玉米种业所处的阶段,并指出目前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特征是起点低、行业集中度低、企业研发能力弱、育种规模小和种业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针对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确立玉米种业核心地位、构建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构建现代玉米种业体系和加大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投入4条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玉洪  董启惠 《农业与技术》2014,(4):105+107-105,107
杂交玉米的推广,对玉米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介绍了国内外杂交玉米推广的主要模式,以及杂交玉米推广的成功范例。从杂交玉米的选种、杂交玉米种的推广以及种子的产业化等几个方面具体探讨了杂交玉米的推广及其种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种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科企合作以及学习国外种业企业模式,逐渐建立起种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在分析商业化育种实质和流程后,对我国商业化育种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研究探讨了针对玉米产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限制因素,希望借此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说明种子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玉米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玉米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流通中玉米市场十分活跃.玉米生产的发展有赖于种业的不断进步.基因工程的发展为玉米育种、玉米生产提供了科技保证.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玉米生产和玉米种业的大发展.根据当今世界玉米种子产业发展历程和面对国际种子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我国的种业状况,探讨玉米种子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玉米种业现状、瓶颈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蓉蓉 《农业展望》2013,(11):51-53
从生产状况、品种、种业企业和制种基地等方面概述了中国现代玉米种业的现状,总结了面临跨国种业集团竞争压力大、公益性和商业化育种的关系尚未理顺、培育突破性新品种能力不足、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壮大民族玉米种业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打好种业翻身仗”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推动玉米种业创新发展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支持种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玉米品种科技创新能力、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文章从品种审定、知识产权保护、种业获奖、品种推广应用等方面总结分析了2011—2020年我国玉米种业创新成效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为推动玉米种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各领域都进入了加快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新动能是当前一段时期农业大发展的必然路径。当前,玉米种业虽然具备了加快全面转型的条件,但仍然面临多方面严峻的挑战。通过对玉米种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准确把握了玉米种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思路,以构建育种创新体系、育种创新高地,形成种业利益共同体为玉米种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展望了我国玉米种业供给侧改革的新模式、新思维、新技术,并提出培育玉米创新育种新技术是未来提高玉米种业效益的有效路径,为玉米种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种业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从育种研发、表型及环境数据采集、田间试验测试和商业化育种4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种业智能装备产业情况,并开展产业链研究范围与边界、SWOT、市场需求要素和技术壁垒4方面的产业关联度分析,归纳2大类、15个产业目标因素,凝练5个环节、28项产业目标方向要点,为北京种业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实现我国种业生产管理的工业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种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种业科技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种业科技提升和粮食安全保障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种业科技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的核心支撑。回顾了中国种业科技的研发现状,分析了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位目标国发展需求,制定中长期合作规划,支持种业科技合作创新,完善种质资源进出口政策和程序,加强合作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促进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种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种业科技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种业科技提升和粮食安全保障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种业科技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的核心支撑。回顾了中国种业科技的研发现状,分析了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位目标国发展需求,制定中长期合作规划,支持种业科技合作创新,完善种质资源进出口政策和程序,加强合作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促进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种业的高效发展对于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张掖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其玉米种业发展对于中国玉米种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张掖玉米种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DEA方法为手段,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学计算,对张掖市2005-2014年玉米种业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张掖市玉米种业经济效益逐步达到最优,水平良好;种业规模效益处于递增或不变状态,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制种资本投入和制种农户人均纯收入对种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同时,为进一步发展张掖市玉米种业,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中国玉米种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钧镒  刘康  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03-3315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国内外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种业科学是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科类群,作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和种子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示范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构成了种业科学技术的主体,在相应的遗传、生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学科知识的配合下成为相对集中的学科体系。中国的种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之中。文章在回顾作物育种科学技术进展包括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和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归纳出现时重要的8个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继而回顾了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提出要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要顶层设计,建设成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要优先研究和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规模化育种技术,资源富集、遗传解析与创新,常规育种的分子辅助技术,转基因育种与安全技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配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并确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作物杂优化研发使杂种化成为中国未来种业的特色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谷子种业创新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原始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中国农作物种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中国农作物种业原始创新研究提出了明确期望.谷子是中国起源的传统粮饲兼用作物及特色杂粮作物,生产及消费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作为粟类作物,谷子在中国农业生产及农耕文明的起始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粱是全球第五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重要的杂粮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10年来,鉴定和创制出277份矮秆、抗病、高支链淀粉、低单宁的育种材料;利用突变体、自然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克隆了高粱重要性状的控制基因;育成了71个矮秆耐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酿造专用高粱新品种,创新集成适合不同区域高粱轻简栽培技术,全国高粱种植面积增长26.8%,总产增长93.5%,单产提高52.7%,实现了高粱生产方式全面机械化的重大变革。在高端白酒转型升级的拉动下,以茅台、五粮液、汾酒等知名酒企为核心,形成了以“品牌+品种+产地+农户”高粱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增收效果。产业发展助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面向产业与企业需求的联合育种与产业化开发带动高粱种业起步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粱的抗旱、耐涝、耐盐碱、粮饲兼用、高光效等特性给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高粱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多用途开发不足、品种权保护力度不够、原始性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政策支撑不足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高粱新品种选育和种业由酿造为主向多用途转变,针对企业酿造工艺需求对不同适宜地理环境开展定向育种将成为趋势,盐碱地、休耕区、镰刀弯地区高粱种植呈现恢复性增长。建立适合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的现代化种业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产业体系,构建科研院所、种子企业、推广部门和产后加工企业融合发展的种业产业链运行机制是未来中国高粱种业发展目标。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未来的重点任务是创制抗除草剂、高淀粉、低单宁、抗蚜等目标性状的关键育种材料;开展基因编辑、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高效遗传转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现代高效育种平台;优质专用酿造、饲料、饲草、能源、帚用等多用途高粱新品种选育;登记品种DNA指纹鉴别和关键表型性状数据库构建;根据高粱产区生态特点、资源禀赋,布局优化产业基地和制种基地。  相似文献   

18.
科技实现饲料粮供需平衡有助于保障我国粮食和营养安全。聚焦粮食种子和饲料粮转化科技,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我国1981—2016年种子投入产出效率与饲料粮年产量的长期均衡系数及1992—2016年畜禽饲料粮转化效率与畜禽产品年产量的长期均衡系数。结果表明:种子投入产出效率每提高1,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饲料粮年增产分别为0.91万、127.33万、9.46万、68.51万t,替代2012—2017年进口量平均需要提高447.71、2.74、39.39、108.14;饲料粮转化效率每提高1,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鸡蛋、牛奶年增产分别为748.69万、643.08万、148.30万、437.69万、606.33万、241.89万t,2020年营养纲要目标需要提高的蛋鸡和奶牛饲料粮转化效率分别是1.74和12.13;居民蛋白质、钙、锌、维生素A的摄入量需要分别提高肉牛饲料粮转化效率5.52、奶牛饲料粮转化效率89.40、肉牛饲料粮转化效率3.10、蛋鸡饲料粮转化效率14.80。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物种业发展的问题、机遇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业是农业的核心,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制约中国生物种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专业化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生物种业研发链断层,尚未建立企业主导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等,同时指出目前中国生物种业正迎来政策利好、资本青睐以及行业整合等良好内外部环境,表明中国生物种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生物种业的发展策略,即依托资本及人才优势加快建设现代生物种业研发链,构建企业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同时,整合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振兴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谷子起源于中国,是旱作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栽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十年来,创制出一批抗除草剂、商品品质显著提升、蒸煮时间显著缩短的育种材料;基因组测序、单倍型图谱和高通量转化技术体系构建等推动了谷子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育成了一批中矮秆抗除草剂新品种,创新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单户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倍以上,单产提高90.8%,总产提高85.7%,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实现了谷子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谷子是完全市场化作物,近十年来总体价格呈上升趋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迅速,正在形成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优势区。随着产业发展的带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逐步增多,一批谷子种业开始起步。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谷子的营养、生态、文化属性给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谷子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种子繁殖系数高、品种权落实力度不够、科研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谷子特色产业发展将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种业发展;季节性休耕区、压采地下水区的生态需求将促进谷子生产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种业、科研、产业融合呈加快发展趋势。攻克谷子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实现科研、种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是中国谷子种业的发展方向。中国谷子种业发展必须坚持原始创新、坚持产业需求、坚持服务主产区、坚持差异化发展、坚持市场主体地位。未来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需攻克的重点任务:突破性新种质创新、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构建、突破性新品种杂交种培育、构建种子生产技术规范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提升种业管理服务能力、布局优化制种基地、打造种子优势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