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规模化猪场内的三种类型猪舍(妊娠舍、哺乳舍、保育舍)进行舍内空气污染物监测,研究空气污染物浓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建立其时空排放规律,为健康养殖环境的空气污染预警提供参考依据。监测结果显示:春、夏两季保育舍空气污染物浓度显著高于妊娠舍和哺乳舍,而哺乳舍和妊娠舍的氨气、二氧化碳浓度差异不显著,其中保育舍的氨气浓度约为妊娠舍、哺乳舍的2倍左右。各类型猪舍的氨气、二氧化碳浓度呈现周期性日变化,均在早上8: 00以及夜间20: 00达到最高浓度值。不同类型猪舍内空气质量因饲养管理需求的不同形成差异,但当地的温度和湿度是猪舍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会造成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通风量过大或者过小,引起的舍内污染物浓度的聚集和外排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因此,提高自动化的通风换气技术,满足猪只的不同阶段舒适需求,使室内温湿度水平更加一致,对于改善我国西南地区养猪场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封闭式猪舍内环境参数的变化,改善猪舍内环境,试验在夏季和冬季进行,每个季节选取3栋建筑结构完全相同的产仔哺乳舍,每天测定6:00、11:00、18:00哺乳仔猪舍内主要环境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冬季舍内CO_2、NH_3、H_2S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夏季舍内温度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06:00时舍内CO_2、NH_3、H_2S浓度均极显著高于11:00和18:00(P0.01),11:00和18: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06:00时舍内温度极显著低于11:00和18:00(P0.01),11:00和18: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1内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舍2和舍3(P0.01),舍2显著高于舍3(P0.05);舍2和舍3内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舍1(P0.01),舍2与舍3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H_2S浓度各舍之间变化范围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舍3温度极显著高于舍1和舍2(P0.01),舍1与舍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最高,不同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供暖对规模化猪场猪舍温热环境及仔猪健康的影响,选择供暖最远端的产房、保育舍各1栋为研究对象。每天测定产房、保育舍内前、中、后不同位置(测定点)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试验期分别记录产房仔猪出生数、断奶仔猪成活数、保育舍转入仔猪数、转出仔猪数,并计算产房仔猪在哺乳期和保育期的成活率。同时,在规模化猪场的产房、保育舍养殖生产过程中采用地热井各1眼,地热井出水温度为55℃,回水温度为25℃,猪舍采用50 m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供暖。结果表明,第1周至第4周试验产房中间位置的测定点温度均显著高于前、后两端位置的测定点温度(P<0.05),第1周至第4周前、后两端位置的测定点温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第1周至第5周保育舍中间位置测定点温度均显著高于前、后两端位置的测定点温度(P<0.05),第1周至第5周前、后两端测定点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产房、保育舍内不同测定点相对湿度及不同组别仔猪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对规模化猪场猪舍进行供暖,能够基本满足猪舍温热的环境要求,保障仔猪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探讨东北地区封闭式保育猪舍内有害气体的分布规律及对仔猪健康的影响。选取辽宁省某一猪场内保育猪舍进行研究,该猪舍饲养着3 000头21日龄5.6 kg的断奶仔猪,饲养密度为0.35m3/头,研究于2021年3月—2021年4月对舍内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氨气(NH3)、硫化氢(H2S)和一氧化碳(CO)浓度进行为期5周的监测研究,并统计分析了舍内前部和后部栏位猪只的健康指标。结果表明:现代化封闭式保育舍内NH3、H2S和CO气体浓度均符合《规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规定,日内呈现周期性变化,NH3、CO白天浓度均低于夜间;舍内前部水平位置NH3浓度低于中、后部区域(P<0.05);垂直高度各气体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周次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NH3和H2S浓度随周次的增加而增加,CO浓度则反之;在温湿度与各气体的相关分析中,湿度与NH3和C...  相似文献   

5.
冬季猪舍内温湿度与有害气体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冬季不同类型猪舍(妊娠舍、分娩舍和保育舍)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氨气(NH3)和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猪场的环境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1412型光声多点气体检测仪,RC-4HC温湿度计以及Testo425型风速仪,分别监测猪舍内的NH3和CO2、温湿度和风速的动态变化。监测高度设在距离地面0.8m和1.5m处,每日间隔2小时监测1次,连续监测3d。结果显示:分娩舍内的温湿度最高,其次为保育舍,妊娠舍最低;而风速则相反,妊娠舍内风速最高,其次为保育舍,分娩舍最低;妊娠舍、分娩舍和保育舍内的NH3浓度范围分别为9.16~11.17mg/m^3,9.52~10.79mg/m^3和8.08~8.31mg/m^3;CO2浓度范围分别为2687~4107mg/m^3,3084~3792mg/m^3,1654~2233mg/m^3;通过三个舍内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温度、湿度、NH3与CO2彼此间显著相关。研究表明NH3浓度水平表现为分娩舍>妊娠舍>保育舍>舍外,四者均未超过国家标准(20mg/m^3)。CO2浓度水平表现为分娩舍>妊娠舍>保育舍>舍外,三种类型猪舍浓度均超过国家标准(1500mg/m^3)。  相似文献   

6.
研究选择两个不同通风方式及卫生管理水平的猪场,研究不同饲养管理模式下的猪舍空气质量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乙猪场哺乳母猪舍氨气(NH3)浓度极显著低于甲猪场(P<0.01);保育舍NH3浓度显著低于甲猪场(P<0.05);肥育舍NH3浓度显著低于甲猪场(P<0.05)。结果还表明不同饲养管理模式下,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物(TSP)的浓度会有很大区别。由此可见,通风方式及卫生管理水平显著影响猪舍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或消除低温季节分娩舍与保育舍小环境有毒有害气体对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健康的危害,采用2%冰醋酸进行舍内喷雾。检测结果显示:冰醋酸喷雾能够有效消除NH3、降低CO2的浓度,但富集的高浓度CO2则需要配合通风换气进行减量。表明酸性消毒剂对消除猪舍小环境NH3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我国冀北山区(宽城、滦平、承德县)规模化猪场猪舍春季温热环境,试验选择4个规模化猪场(场A、B、C、D)中的仔猪舍和肥育舍(共8个)进行温湿度和风速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除场B肥育舍外的7个猪舍温度均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的变化规律,而相对湿度的变化恰好相反;8个猪舍均有9 h以上的时间处于最适温度范围(20~25℃)内,相对湿度最高值出现在场A仔猪舍06:30(74.33%),相对湿度最低值出现在场B肥育舍00:00(18.14%),除场A仔猪舍和肥育舍以外的6个猪舍相对湿度均低于70%,场D仔猪舍和场C肥育舍内风速均为0。说明春季猪舍环境与猪群类型、猪舍建筑特点和饲养管理方式相关;冀北山区早春气候变化频繁,温度较低,是猪场环境调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评估空气净化器和换气对冬季哺乳母猪舍空气环境的影响。试验选取三栋封闭式哺乳母猪舍,安装等离子体净化装置作为净化舍,拉窗留2cm缝隙为换气舍,一栋无处理为对照舍。每天9:00、13:00和17:00分别检测猪舍内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细菌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舍相比,净化舍内PM2.5、PM10浓度、CO2、NH3等有害气体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且能显著降低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P0.05);换气舍内空气卫生质量相对优于对照舍和净化舍,但与净化舍相比,其舍内温度略低。结论:冬季在猪舍安装净化装置和在白天适当缝隙换气,都能有效地改善冬季有窗封闭哺乳猪舍的空气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选用不同的保育及育肥猪舍,通过分别控制保育及育肥舍日清粪次数、猪只日龄及清粪方式设计了4组试验,分别探究保育舍日清粪次数、猪只日龄及育肥舍日清粪次数、清粪方式对猪舍内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NH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育舍的日清粪次数对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增加育肥舍的日清粪次数可以显著降低舍内NH3浓度,而清粪次数过于频繁也使得舍内CO2浓度上升;随着猪的日龄增长,舍内的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均有所增加;采用不同清粪方式的育肥舍中,水冲粪尿沟的育肥舍内NH3浓度显著低于只冲粪沟的猪舍。因此在猪舍的粪污管理中要注意及时清理粪尿沟,随着猪只日龄增加适当加强舍内通风,维持冬季猪舍良好的生长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两种通风模式下杭州地区规模化猪场舍内环境参数及其分布规律,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推广的通风模式。【方法】选取杭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两种通风模式下育肥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早、中、晚3个不同时间点,进风口、舍中央和排风口3个不同位置的热环境参数、有害气体浓度的监测,持续监测1周。分析不同时间点和舍内不同位置对热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有害气体(氨气(NH3)和硫化氢(H2S))浓度的影响,并对两种模式下的热环境参数及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空气沉淀法收集舍内环境中的细菌,并对细菌进行培养及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模式下育肥舍中细菌数量差异。【结果】两种通风模式下育肥舍相对湿度均低于国家标准,位置和各时间点对相对湿度影响不大,其中纵向通风舍内的相对湿度显著高于横向通风模式(P<0.05)。两种通风模式舍内平均温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舍内中午温度显著高于早、晚(P<0.05),位置对纵向通风舍内温度影响较大。纵向通风舍内平均风速为(1.09±0.42)m/s,符合国家标准且极显著高于横向...  相似文献   

12.
猪舍及其部分环境指标对猪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广东省云浮市某畜牧公司猪场的猪舍结构、猪舍部分环境指标、猪场环境污染及其保护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探究它们的合理与否及对猪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该猪场猪舍类型、形式、高度、饲养密度均符合要求,猪舍大门偏小;仔猪保育舍、怀孕母猪舍和后备猪舍的温度均在适宜范围内,分娩哺育舍的温度相对母猪舍偏高了4℃,配种猪舍高了1℃多;各类猪舍的空气湿度虽然都符合要求,但处在上限;猪舍的噪声基本都在允许的范围;粪污水经过沉淀分解后排放,干粪采用堆积自然高温发酵的处理方法;生产区的绿化不足,全场应设置防护墙(网)。  相似文献   

13.
分娩舍的管理对猪场总体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影响重大,不但影响仔猪的哺乳期成活率、断奶平均体重和转保育舍合格率,而且还影响哺乳母猪的健康和断奶母猪的发情配种率。做好分娩舍的管理对保障猪场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猪场的经营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娩舍的准备、分娩过程的管理、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以及猪舍环境控制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分娩舍管理的操作规程、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分析探究规模化猪场舍内颗粒物、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布特点。试验选取了江苏省靖江市一个半封闭式现代化猪场作为试验猪场,分别监测了保育、育肥舍不同位置(南、北、前、后、外)和不同高度(0.5、1.0及1.5 m)的颗粒物(TSP、PM10、PM2.5)与NH3和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以及风速等。每个舍连续监测3 d,监测时间段为07:00~19:00,每2 h监测一次,全天监测7次。结果显示:猪场舍内颗粒物与有害气体浓度随着舍内湿帘、风机开启与否及猪体的运动情况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喂料与风机开启阶段,颗粒物浓度呈现升高和降低的相反趋势;舍内TSP浓度及NH3浓度分别最高达到0.822 mg/m3和12.01 mg/m3。猪舍内中部位置的TSP及NH3、CO2浓度均显著性高于四周靠窗位置(P0.05);猪场舍内颗粒物(TSP和PM10)显著高于舍外(P0.05)。研究表明:半封闭式猪场舍内颗粒物与NH3和CO2呈规律性变化,通风量、温湿度及猪体的活动量等均会影响猪舍内颗粒物及NH3和CO2的浓度,舍外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养殖舍内。  相似文献   

15.
比较一种太阳能辅助地热保育猪舍与普通水泥地面保育猪舍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仔猪平均日增重增加60g/d,存活率提高8.57%,医药费减少2.62元/头。太阳能辅助地热保育猪舍内的湿度和氨气浓度明显下降,保育猪生长环境得到改善,猪的生长速度、抗病力和存活率均有所提高。说明太阳能辅助地热保育猪舍可以有效减少猪场药物的使用,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刘传芳 《猪业科学》2024,41(5):80-81
生猪养殖场要在栏舍入口、 定位栏、 产房、 保育区、 育肥区、 公猪区、 兽药房、 办公室、 主干道等关键位点安装物联网监控设施, 实时监控和核查各生产环节工作实施情况 ; 要安装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实现对生猪养猪场内的环境温度、湿度、 有毒有害气体等指标的自动监测与调节 ; 有条件的猪场还可通过手机视频连线实时观察猪舍环境状况和猪群的健康状况, 远程处理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为监测高架发酵床模式下封闭育肥猪舍的热环境和空气环境特征,试验测定了育肥猪舍的进风口、猪舍层、发酵床层和风机口的温度、湿度、PM_(2.5)、PM_(10)、氨气(NH_3)和硫化氢(H_2S)浓度,为规模化养殖场的高架发酵床模式畜舍的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结果发现,各采样点间的温度、湿度、PM_(2.5)、PM_(10)均无显著差异(P0.05);进风口、猪舍层、发酵床层和风机口的NH_3、H_2S平均浓度分别为8.64±0.25 mg/m~3、8.99±0.57 mg/m~3、10.92±1.77 mg/m~3、9.05±0.81 mg/m~3和17.13±5.90μg/m~3、21.04±2.16μg/m~3、22.18±1.69μg/m~3、22.25±3.35μg/m~3;发酵床层的NH_3和H_2S浓度均略高于猪舍层,但无显著差异。该试验各采样点的NH_3与H_2S平均浓度均符合GBT17824.3-2008《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且高架发酵床模式下发酵床层并未影响猪舍层的空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半开放式猪舍内不同饲养阶段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在距离猪舍内地面1.5m处使用颗粒物便携式采样器采集某猪场的半开放式妊娠舍、哺乳舍、保育舍、育肥舍等4栋舍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每天采样4次,每次2 h,连续采样3 d,计算猪舍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并探究颗粒物质量浓度与通风、饲喂及季节等因素的关系。发现冬季保育舍内PM2.5、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86mg/m~3、0.91 mg/m~3和1.30 mg/m~3,其次为育肥舍,哺乳舍与妊娠舍内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最低;人工饲喂可导致哺乳舍内总颗粒物和PM10的质量浓度显著升高2倍以上,且PM10的含量增加是TSP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夏季使用机械通风能有效降低保育舍内50%左右总颗粒物和PM10的质量浓度;冬季哺乳舍内PM2.5、PM10、TSP的含量比夏季高1.4倍。由此可见,人工饲喂会使畜舍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加;与自然通风相比,机械通风有利于降低畜舍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冬季舍内的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夏季。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制定有效的猪舍空气质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9.
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环境条件、地面类型、清粪方式等对舍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尤其是清粪工艺对舍内NH3,H2S、CO2等有害气体含量高低影响很大。为了解水泡粪工艺猪舍有害气体含量差异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河南、黑龙江二地典型猪场的水泡粪妊娠猪舍开展了有害气体的同期测试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猪舍因通风不足,CO2含量普遍较高,虽然舍内NH3含量均未超过环境卫生学标准,但不同测试猪舍内空气质量存在显著差异。NH3含量与舍内相对湿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同饲养模式下,温度增加会促进NH3和CO2的释放;在相同饲养密度下,采用群养方式的猪舍,舍内CO2含量较限位饲养方式高1.4倍;全漏缝地板形式猪舍的NH3含量是半漏缝地板舍的2.5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华南地区两广小花猪自然通风哺乳猪舍环境及母猪繁殖性能季节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监测了华南地区不同季节1栋哺乳猪舍内外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母猪繁殖性能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哺乳猪舍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平均温度高于27℃、平均相对湿度高于80%;冬季舍内平均温度为24.8℃,平均相对湿度低于80%;冬季舍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日平均值为2 058 mg/m3;夏季断奶窝仔猪数、仔猪断奶窝重和仔猪平均日增重低于其他3个季节(P<0.05),且随着温度和温湿指数的升高而降低(P<0.05)。综上,华南地区采用自然通风舍饲养的两广小花猪哺乳母猪的繁殖性能随舍内温度和温湿度指数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