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艺能 《现代园艺》2023,(18):103-105
中学校园景观是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许多中学校园景观存在缺乏特色、互动性和文化内涵等问题。以晋江市第一中学景观改造项目为例,在景观改造项目中,采用了文化共生的设计理念,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具有共生特征的校园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2.
阚曼溶  李晨  王锦 《现代园艺》2023,(5):131-133
随着环境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校园景观设计在校园建设中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中学校园环境不再仅限于功能需求,新的中学校园环境还要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昆明市第十中学求实校区为例,以环境心理学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校园使用者对环境的需求,探讨中学景观设计策略,为设计出能更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中学校园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苏秀荣 《现代园艺》2022,(11):144-146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儿童关注度的提高,自然教育理念在公园景观改造中的应用逐渐复苏。以自然教育理论为设计理念,“对话森林拾源筑梦”为主题,实现自然教育、园艺、艺术相融合,鼓励儿童走进大自然,从而展开针对园艺自然课堂公园景观的改造策略。希望结合此次上海尹氏园艺自然课堂项目理念分析,为我国自然教育理论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从而更新儿童与自然的互动方式,激发儿童的积极情绪,使得儿童可以在生态自然的体系理论下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育强  余友财  杨杨 《花卉》2019,(12):60-62
对于中学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更为重要。本文以儋州西部中学为例,从把握中学校园文化特征,尊重现状场地、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要素,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明确交通特点和植物规划方面来阐述,为校园环境注入积极向上、教育启迪等景观元素,突出校园环境的魅力与感染力,以期为中学校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社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自然而然成为国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而要想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必须营造和构建一个具有生态化文明的校园。基于此,针对生态文明校园理念下景观艺术设计展开有效分析和讨论,并在阐述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校园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具体构想,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校园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建设生态文明、节约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城市生态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园林绿化建设的核心思想。城市湿地公园中自然野趣景观的营造,作为缓和城市与自然矛盾、保持自然的历史风貌、有效抑制城市病蔓延,其营造理念和方法也已经逐渐被中外设计师所重视。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在日常教育中与自然的接触有限,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亟需对其进行自然认知教育。小学校园作为小学生最常活动的区域,是进行自然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以天津市河西区梅苑小学为例,探索了自然教育理念在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形式,通过在校园景观中融入自然感官体验、科学知识互动、种植劳动实践等内容,将梅苑小学校园景观打造成为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教育课堂,对之后我国小学校园景观的自然教育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景观营造是一个整体,它既要符合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又要体现一定艺术性,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平等。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问题,而水湿生植物生境与景观营造工程也成为了讨论的话题。将先分析生境设计与景观营造之间关系,再以杭州植物园水生植物区为例,详细阐述水湿生植物生境与景观营造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9.
低碳理念是指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提出的新时期生态发展理念。在高校校园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低碳理念,结合校园实际环境,设计符合校园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景观营造方案,树立科学合理的景观营造理念,完善现有景观营造内容,并改进营造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我国校园景观营造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禅境景观在庭院设计中的营造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禅境景观进行了介绍分析,探讨了禅意文化影响下的庭院设计理念和禅境景观在庭院设计中的营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花卉》2017,(24)
园林绿道作为城市景观组成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稳定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还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宜居、健康的生活空间,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黄厝社区黄厝中路沿街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为例,基于生态、开阔、便民、自然的指导理念,对复合绿道景观营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应用使用状况评价(POE法)的基本方法,针对现在沈阳中学校园景观面临的一些场所精神方面的问题,以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为理论支撑,得出评价场所精神的5大因子:场所空间、地域文化及校园文脉、色彩、光影、细节。对已建成的沈阳二中南校区校园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发放调查问卷、拍照以及访谈等方式,探寻营造沈阳中学校园环境场所精神的途径,以期对今后能够建设更优美、更具归属感的中学校园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健怡 《花卉》2019,(12):38-39
作为城镇最具有活力的滨水区,不仅起着生态廊道作用,同时还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如何营造和谐自然、有魅力的滨河景观,是园林工程师共同关注与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通过结合滨河景观改造项目,提出了基于生态理念的滨河景观改造策略,通过滨河景观更新,以营造人与自然共生滨河景观。  相似文献   

14.
孔祥亮 《现代园艺》2019,(12):95-96
风景园林在自然空间的营造上独树一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设计越发地彰显自身的魅力。生态环境大地景观更需要合理的梳理与营造,移步换景式的园林空间就需要景观栈道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营造空间的流线。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环保都是对景观栈道营造的最高要求和原则,如何将景观栈道融入自然环境就成为景观栈道空间的营造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滨江公园的绿化设计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题,把握生态恢复、环境更新、文化重建理念,坚持融合和适地适树的原则。多个景观节点各具特色。形成一轴二带三区四园的绿化格局,打破了带形绿地的单调感,营造自然生态人文的滨江景观,成为一块镶嵌在清江边上的瑰玉。  相似文献   

16.
滨海湿地作为自然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与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丰富和扩展。本文从厦门下潭尾湿地公园的历史沿革、景观资源进行分析,介绍其公园定位、景观结构及景观营造等,以实现生态性、科学性、景观性、教育性的统一为目标来营造现代滨海湿地景观,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滨江区域作为城市与自然水域相交特殊地段,其景观空间的营造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长期以来“大招商”“大开发”导致一系列沿江生态环境问题,寻找适宜的设计策略,助力滨江景观的生态化营造,是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本研究阐述了“长江大保护”的概念及内涵,分析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开展滨江景观设计策略研究的意义。并以常州市滨江区域为例,分析其空间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以“长江大保护”背景,从生态角度提出常州市滨江景观的设计策略与原则,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冬灵 《花卉》2020,(16):97-98
近年来,在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很多城市开始了针对黑臭河道的治理,并开始营造滨水空间景观。本文就以海绵城市建设的视角,探讨城市河道治理与滨水空间景观营造的策略,旨在为相关城市与自然生态的互融互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公园中植物的景观规划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能够影响整个园林工程的效果。同时,在全球化影响下,地域特色显得尤为重要,不同地域植物景观能够有效体现出不同地域风情及文化。所谓师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因地制宜,让大自然作为我们的导师,带领我们去规划与营造公园内的特色植物景观。本文主要从师法自然的角度出发,对规划和营造公园特色植物景观进行阐述,提出公园特色植物景观的规划营造建议以及现有特色植物景观中的不足,以提高整体植物景观为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李妙 《现代园艺》2023,(10):86-87+90
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植物种植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绿地面积缺乏、绿地功能单一等问题,更担负着建设美丽、生态、文化多样性的新型乡村使命。因此,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应在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位一体”的指导原则下,以科学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乡村本土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合理营造乡村植物景观,以改善乡村土地及农民居住环境,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