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华娇 《现代园艺》2023,(6):103-105
健康长久以来都是人类生活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健康为导向的视角来研究我国传统园林景观中所营建的健康养生的居住环境,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充分挖掘与分析传统园林景观的康养思想与造园思想、园林营造、园居生活相结合,“人、行为、场景”之间的相互影响。弘扬传统园林景观中所体现的健康养生的实践策略,进而对现代人居环境产生思考提出展望,意在打造出更加健康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民众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城市对园林的需求越来越大。极简园林作为国外最受欢迎的园林形式之一,其设计手法思想也传入国内,因其简约大气低成本的特点,受到了国内群众和甲方的认可。通过对极简主义与简约园林的分析,发掘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契合点,提出两者相契合的设计手法,以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简约园林为例,分析我国发展简约园林可行性,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简约园林产业在我国良性发展、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晔 《现代园艺》2012,(22):130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既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思想),同时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屹立于世界园林之巅,其展现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理念与现代社会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创作理念和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园林主要是由建筑、植物、道路结合自然环境,从而营造适合人居的和谐环境。中国古典园林主要以自然山水为景观骨干从而构建山水园林。主要分析了园林景观的概念,进而剖析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及其造园原理,提出中国传统园林主要有"中和""气韵"以及"意境"3种审美形态,并具有深远的影响。然后分析了园林美学在苏州留园园林中的运用,并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塑造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康养庭院指对人的健康和身体康复产生有益影响、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生活方式的康养,是基于健康理念的康养设计.康养庭院的发展能有效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提高人居生活质量.其出发点更深入关注人的需求,通过生理与心理的互动体验,以视觉、触觉等感官引导,平缓情绪、敞开心胸,使心理、社会两方面机能与生理恢复同步,达到舒缓心情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展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理念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观,结合当代园林先进的设计理念、思想和科学技术,探讨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7.
王宝军 《现代园艺》2013,(22):174-174
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朵奇葩,它创造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统一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大家创造出一个极佳的人居环境。江南私家园林通过对艺术方面、空间组织、意境表现手法的景观特色整合,以自然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结合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技巧,采取多种艺术手法,将历史文化融于城市园林设计当中,不断增加城市园林的文化内涵,并深刻挖掘园林的意境,让我们把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在现代发扬光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塑造出符合我们当代审美需求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8.
卞雯雯 《现代园艺》2024,(7):101-104
桃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花木。园艺疗法起源于西方国家,近年来才在我国发展起来。我国古人对传统花木的赏花、咏花、用花自成体系,与现代园艺疗法的做法不谋而合。本研究以桃为对象,以五种感官体验探索桃与人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康养作用,为传统花木在园林中的康养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风水学、园林学均隶属于综合性自然科学。其宗旨在了解、顺应自然发展的基础上,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致力于打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园林建造中以山水、地形、植物、建筑为主体。宜春鼓楼(袁州谯楼)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为当地代表性园林建筑之一。通过讨论古建筑风水,进而了解鼓楼的地理位置及其布局格式,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民间文化及其涵义,为设计现代人居环境作参考,丰富公共性园林需求。  相似文献   

10.
郑歌  车正  张娜  马丽萍  孙甜甜 《花卉》2022,(2):29-30
为了在生活中营造更舒适、更放松的环境,本文以构成艺术为例,分析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应用,研究转变传统设计模式的困难因素,以此来提高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创新性。因此,园林部门及施工单位需要加强对该技术的了解与重视,将其充分融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中,促进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为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基础上的园林城市,充分将城市发展和城市需要相结合,顺应民意,以整个城市为载体,以建立生态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为目标的新型园林,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居和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造园是与今天的建筑学完全不同的一种景观建筑学,中国美院象山校园是王澍先生在现世造园的产物。分析中国传统造园在思想、空间、时间性以及实践性上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产生的深刻影响,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的景观建筑模式以及人与自然相处之道。象山校园在中国传统的园林及文化中得到启发、继承与发展,并对当代人居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森林康养景观常常表现为隐性的方式存在着,需要深入地探索才能把握。森林康养景观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森林的存在而逐渐变化。基于这2点了解森林景观,提出了中国传统的森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中国传统的森林康养设计是整治森林景观的行为,是保护和利用森林景观的代表性与安全性的途径。同时,森林景观又是设计的基础,森林景观作为中国森林康养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康养文化相融至关重要。在森林景观与康养文化之间,在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森林康养的景观设计首先要建立从森林及周边景观到传统森林康养文化的一种系统性和联系性的设计观念,要充分认识森林康养景观的设计是对森林的整治、文化的继承、自然的尊重和对历史的传承。其次,森林康养景观设计从空间层次、历史层次以及康养层次,去认知背后的中国森林康养文化及设计过程。最后,中国本土的森林康养景观设计需要建立一种以森林为基础,以大众的普适性为根本的设计观念。  相似文献   

14.
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体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设计讲究多种技巧,而整体理念始终一贯,即人与环境的和谐。本文结合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分析了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莫玉秀 《现代园艺》2019,(11):106-107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广西古典园林是非常有特色的景观,其设计理念推动了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主要对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并分析广西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启示,以推动我国园林设计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对于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景观园林也从旅游休闲需求走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基于此,良好的园林设计尤为重要。以空间、水系、小品、植被、互动"五度"方法为视角,对现代园林设计开展研究,希望能够为后续实际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森林是地球之肺,良好的森林覆盖能有效地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符合社会发展、绿色健康理念的森林康养产业越来越被现代人接受。森林康养是以森林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提升人们的健康为主题,以养生休闲、医疗、康体服务为依托的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模式。本文通过对森林康养的发展历史的研究,从森林康养的兴起、发展进程、创新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旨在为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马玛骞  林海 《现代园艺》2023,(16):135-137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生命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以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为出发点,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景观的和谐统一,追求情境交融的意境表达。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包括叠山理水、植物搭配、建筑升华和空间营造等,其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并对世界园林建造产生了深刻影响。探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有助于更好地传承造园手法的文化内涵及特色,使古典园林造园要素更好地融入现代园林设计中,为现代园林建造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与空间意象研究文献为线索,回顾了现代经典文献,说明其当下的学术活力;撷取了设计方法层面传统园林"意象"研究文献、西方空间理论的类型学方法文献、城市设计理论文献以及诗词意境结合园林的研究文献,目的在于寻求传统与现代造园方法的契合点,实现设计层面的继承与创新。关于传统经典文献,希望在理论研究层面有新的发现,推动造园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的风景园林师,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从中汲取营养,继承优点,继而发展创新,探索现代风景园林之路。文章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和未来创新发展来探讨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创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