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传统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十大项目之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呈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首先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然后阐述了木拱廊桥保护现状与营造技艺要素;通过对泰顺县泗溪镇廊桥文化园中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景观呈现的分析,提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景观呈现策略,希望能够在以后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景观呈现研究中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制定了饮食类非遗传承发展政策,搭建了完善的政策框架,使中国饮食文化从古代走向当代。主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当代人的使命,促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当代人的责任,我国应该继续推动饮食文化建设,使其与产业振兴相融合,促进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饮食技艺与习俗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东北民间饮食为例,分别阐述了不同类别的民间饮食制作技艺,还关注到了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背景下民间饮食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为读者提供了宝贵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渔猎民族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并分析民族文化演变的特征,以期达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目的。引入文化景观基因的相关理论,对以民族为主导的渔猎文化带中的文化景观进行研究;通过特征解构法构建识别体系,从而得到聚居空间层级、氏族层级、个体层级和精神层级4种景观基因结果,由上而下地揭示了渔猎民族文化景观的内涵,基本完成了对渔猎民族文化景观基因的“解剖”,得到了渔猎民族的文化传承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4.
郑岩 《现代园艺》2024,(10):124-126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探讨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与相应的对策,旨在确保非遗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得到合理、准确和有效地应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市民和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城市文化建设和非遗传承保护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乡村建设中的渐进式更新设计介入对于闽南乡村更新中的文化资源保护性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设计介入旨在对潜在的文化价值进行激活和转译,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放大,其中涉及居民、政府、工作者等多个群体与策略。基于对当地居民及其文化遗产的充分了解,乡村建设中渐进式的规划设计介入力图从资本开发转向人文行动,从而更好地保护聚落文化并传承和保护传统空间风貌,使聚落文化保存与观光不相矛盾,做到永续观光。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体现独特的民族传统聚落及地域文化,本研究以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布朗族为例,对西双版纳布朗族聚落景观进行分类研究,并从景观生态保护出发,通过文献查阅和典型调查法分析西双版纳布朗族传统聚落景观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布朗族民居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范围和具体措施,为其聚落景观规划和民居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艺术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价值,可以为人类所共享。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地体现,是全人类现有的非常宝贵的财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是一种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记录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作用于非遗的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已不能很好的体现和传承非遗文化,现在要以知识分享、文化探索、文化旅游甚至文化创意产业等作用手法成为地方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可见,将文化遗产中的"艺术遗产"的价值作为民族艺术来源进行资源转化和产业开发具有广阔的创新市场前景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然而,有系统化的产业开发机制尚未提出,中国的文化遗产IP成功案例更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8.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综合体现,也是文化大繁荣和"体育强国"梦想实现的基石。我国民族地区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种类最繁多、文化最多样的地区之一,但是受全球化以及现代化文明的冲击,存在于我国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临消失、传承后继无人等诸多问题,我国民族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将会失去其保存原始的的本真性价值。如何将我国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传承?并将其融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进行体育保健教学?成为了本文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9.
在滇中多民族文化背景下,从苗族文化出发,对昆明市嵩明县小街镇苗族村寨牛足村的环境现状、空间聚落形态、景观规划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牛足村民族文化景观、村落形态、空间布局、建筑样式等异质性景观的深入调研,发现牛足村村寨存在诸多发展优势,同时也存在现状落后、环境脏乱差等制约村寨发展的问题。因此,统筹规划牛足村村寨聚落形态与景观,探索山地民族村寨生活环境提升和旅游发展策略,为昆明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景观规划、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南宁为例,针对民族地域性文化景观在园林建设中难以保护运用、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景观再现困难、文化符号少等问题,从保护文化遗址、以人为本将功能与文化结合、注重整体氛围营造、新中式景观设计方式的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尝试解决营造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欧彩霞 《中国果树》2022,(5):112-113
<正>当今时代丰裕的物质资源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追求,但精神信仰和归属问题也开始浮现。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实践为各领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观察视角和文化传承路径,并结合现代生产力、现代科技手段及文化消费理念成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源动力。其中就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1年11月出版发行的《文创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一书,正是一本展现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意转化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陆丽芳 《中国果树》2023,(8):160-16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各地越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其中,浙江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试点省份,其非遗工作开展早、投入多、方法新。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浙江省连续5次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3.
坪坦河流域横岭侗寨是典型的侗族传统聚落,其景观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侗族传统景观基因,包括鼓楼、风雨桥、凉亭、戏台等特色建筑,各种生动的建筑装饰、民族图案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等。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提取相关景观基因,研究了横岭侗寨的村落景观现状,并尝试运用现代造园手法、景观材料、工艺对横岭村落的现存景观空间进行翻新与再现设计,力求打造出一个具有地方民族风情的侗族传统村落景观空间,为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再现设计开展探索性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阐释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城市历史景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历史景观中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缺位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蔚县剪纸、澳大利亚巴拉瑞特等相关非遗数字化保护案例以汲取经验,最终提出改善现状、解决问题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伍菲 《中国果树》2022,(11):后插3-后插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见证,更是智慧结晶.特别是非遗技艺,它既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灿烂的一朵奇葩,又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其中,无论是苏州折扇还是成都漆艺,无论是藏族唐卡还是绛州剔犀,无论是侗族芦笙还是江南戏曲,都是传承者用一生心血守护着的方寸天地.在非遗技艺里,我们可以看到传承者的初心、匠心、决心,循道而行,功成事遂.非遗技艺之所以能留存众多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也在于非遗传承者始终以纯粹的初心浇灌、用灵巧的双手雕琢.  相似文献   

16.
冯嘴子村作为传统村落,它既包含了物质文化,又包含了非物质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使得村落的历史风貌和地域性特征被破坏。鉴于以上背景,通过对冯嘴子村的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使其在保护建设中能够得到改善,以期更好地保护和更新村落空间形态,展现出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陶琳 《花卉》2017,(12):175-17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普遍认同的一项原则就是整体性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则是该原则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探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将国内外文化生态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将国内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路与做法当作参照,讨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角度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持续性,为辽宁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器制作手工艺的承载地,能工巧匠聚集,但依然面临着非遗文化传承路径窄、途径少、无法和日益兴盛的乡村旅游结合的困境,鉴于此,结合非遗深度体验旅游、广大群众对学游日渐增加的热情,和新时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又参考国内外乡村非遗传承旅游的动态,提出“学与匠”“本匠与游匠”、打造与信息化产品相适应的DIY银饰品等几点创新性的智慧型项目开发模式,致力于将银器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从而助力新华村的乡村振兴,并为国内外同类型村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湘南古村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其传统特色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流失。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思考与对策,建议在完善制度、加强宣传的同时,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整个郴州市古村落采取整体性保护措施,积极引导科学规划,正确处理好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村落文化特色在不断地改变。为了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以朝阳县的4个村落为例,从历史文化风貌、文物古迹、自然环境和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方面来对比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