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植被格局是湿地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湿地植物生物学特性与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洞庭湖湿地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通江湖泊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明显,进而影响湿地植被格局。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总结了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演变规律,同时对驱动湿地植被演变的水文成因及湿地植物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不同植被类型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湖草群落面积呈下降趋势,芦苇(荻)和林地群落的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水位、淹水时间、泥沙淤积等多种水文情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湿地植物还可以通过繁殖对策、生态生理、种内种间关系变化等多个生物学策略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而维持植被格局的稳定性。最后以杨树种植和冬候鸟多样性变化为案例,分析了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以期为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及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口河系水沙和城陵矶水位体现当代江湖关系,因四口河系分流入湖水量不断减小,湖区水位下降,水面萎缩,湖泊河道化、河道洲滩化、洲滩陆地化趋势凸显。为适应三峡工程运用后的江湖关系变化,针对性的采取洞庭湖出口城陵矶控制工程以及四口河系的疏浚措施,充分发挥洞庭湖167亿m3洪水调节容积和2 300亿m3水量的调济作用,对三峡水库防洪和蓄水进行补偿调度,可减少城陵矶附近的超额分洪量40亿m3,可具备枯水期补充长江下游5 000 m3/s 30 d左右的水源,对稳定流域生态环境水域条件、区域水资源安全、以及洞庭湖和长江的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吞吐型调蓄湖泊。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输入和输出的径流与输沙量关系先后发生了多次大的调整过程。为了探明洞庭湖水沙出入湖量变化和相互关系,文章利用现有水文泥沙等观测试验资料,基于投影寻踪回归(PPR)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对洞庭湖径流与输沙量变化特征进行了模拟和验证,并对模拟误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可以用于模拟洞庭湖水网径流与输沙量关系,但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精确度较高,适用性较好,可为洞庭湖的综合整治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江湖关系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导致江湖发生巨变,洞庭湖的保护与综合整治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对长江水系"四口"变化对洞庭湖流域水资源影响的调查分析,以南县为例对洞庭湖综合整治提出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的建成对于长江和洞庭湖关系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导致洞庭湖的水位、泥沙以及水质发生了变化。文章在三峡水库调度运行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工程的资料,以及三峡工程建设之前和建成之后洞庭湖水文以及水质的变动,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洞庭湖及周边地域的防汛抗旱、水资源分配、水环境保护等。因此,研究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对洞庭湖水文、水质的直接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湘资沅澧四水水库及其上游梯级群逐渐投产以后,洞庭湖入湖水沙均在人工调节影响之下,荆江及其下游干流总体上也成为了堤防约束的渠化河流,但洞庭湖处于自然蓄泄状态。随着长江干流清水下泄长程冲刷的不断发展,洞庭湖近期出现了水位下降、水面萎缩、来水来沙衰减以及水库蓄水期湖泊快速转化为河道的一系列变化。初步分析认为,在不改变江湖现有格局的情况下,通过长江芦家河低堰闸坝将长江枯水自松滋口较大地导入洞庭湖,或可缓解洞庭湖枯水时期不断萎缩的一系列变化影响,并减轻长江中下游冲刷问题。  相似文献   

7.
流域水沙演变过程是构建区域水土流失模型及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基础。为探讨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罗玉沟流域为例,采用水文要素累积距平、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1986—2010年间流域水沙关系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并定量分析了驱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径流量在1993年发生突变,其中1994—2010年(后期)较1986—1993年(前期)不同降水水平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率大多超过50%;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可改变流域水沙过程和水沙量,而沟道淤地坝工程的运行改变了水沙搭配关系,使流域单位径流输沙量显著降低;3)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减少贡献率分别为18.48%和81.52%;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减少贡献率则分别为27.15%和72.85%。  相似文献   

8.
流域水沙演变过程是构建区域水土流失模型及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基础。为探讨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罗玉沟流域为例,采用水文要素累积距平、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1986—2010年间流域水沙关系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并定量分析了驱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径流量在1993年发生突变,其中1994—2010年(后期)较1986—1993年(前期)不同降水水平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率大多超过50%;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可改变流域水沙过程和水沙量,而沟道淤地坝工程的运行改变了水沙搭配关系,使流域单位径流输沙量显著降低;3)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减少贡献率分别为18.48%和81.52%;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减少贡献率则分别为27.15%和72.85%。   相似文献   

9.
对洞庭湖湿地汉寿县青山垸、岳阳市君山农场、沅江西畔湖和湘阴县白泥湖乡4个地方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定性、定量分析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以及退田还湖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并对土壤动物与土壤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土壤动物与土地污染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土壤动物指标可作为监测土地污染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三峡及长江控制性上游水库的蓄水运用,洞庭湖湖区水位持续降低,将对农业灌溉产生一定影响。文章以20世纪90年代水沙系列预测的洞庭湖湖区水位变化为前提,预测了2022年和2032年在不同条件下,湖区水位减低对农业灌溉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来水年,洞庭湖湖区水位降低将主要影响东洞庭湖滨湖区农田自流灌溉,而对南洞庭湖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5~10月份平均滨湖区自流灌溉受影响将增加约47万亩;特枯水年,湖区水位降低将使5~10月份平均滨湖区自流灌溉受影响将增加约30万亩;两种来水条件下,5月份和9~10月份自流灌溉受影响最大。文章能够为洞庭湖湖区农业灌溉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底栖动物长期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长期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利用20多年的监测数据分析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组成、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动态,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RDA)研究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2年洞庭湖底栖动物多年平均种数53种,以水生昆虫(占41.5%)、软体类(占39.6%)为主。全时段水生昆虫种数、密度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基本平稳,种数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优势种由水生昆虫、软体类与钩虾等为主的清洁型种类向以寡毛类、软体类等为主的清洁型与耐污型种类转变。东洞庭湖底栖动物种数、密度与多样性指数均低于西、南洞庭湖。RDA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水体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种群的主要水环境因素。三峡工程运行后入湖水沙减少、水位变化对底栖动物种群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洞庭湖湿地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型缺水问题日渐突出,直接威胁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分析认为,目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等级为中等并有向差等级演化的趋势,必须确保最小生态需水量.采用水量平衡法可以初步估算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为2.68×10~8 m~3,而且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田伟国  彭嘉栋  沈军  李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141-9145
[目的]基于MODIS影像序列,对三峡截流前后洞庭湖面积变化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基于2000~2010年的MODIS影像序列,分析三峡大坝建立前后,洞庭湖水体面积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同时对汛期和干旱期洞庭湖面积变化与城陵矶水文观测站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自三峡大坝建立后,对洞庭湖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体面积差有很大影响;在枯水期,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城陵矶水位线性关系较弱,而在丰水期,洞庭湖面积变化与城陵矶水位有较强的线性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对城陵矶水位变化过程可大致估算出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大小,为洞庭湖水体变化的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田伟国  彭佳栋  沈军  李赛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6):1309-1313,1334
[目的]基于MODIS影像序列,对三峡截流前后洞庭湖面积变化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基于2000~2010年的MODIS影像序列,分析三峡大坝建立前后,洞庭湖水体面积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同时对汛期和干旱期洞庭湖面积变化与城陵矶水文观测站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自三峡大坝建立后,对洞庭湖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体面积差有很大影响;在枯水期,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城陵矶水位线性关系较弱,而在丰水期,洞庭湖面积变化与城陵矶水位有较强的线性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对城陵矶水位变化过程可大致估算出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大小,为洞庭湖水体变化的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文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湿地植被组成和群落演替。本文以洞庭湖湿地植被区系组成、植被分布格局及演替规律为基础,从水位年内和年间变化、极端高洪水位及其持续时间、泥沙淤积速率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应加强湿地植被生态过程及功能、湿地植被演替的调控机理研究,同时重视洞庭湖自身的地质演化。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鸟类资源分布及其栖息地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越冬水鸟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密集度高的特点。因洞庭湖在迁徙水鸟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该区共有3块湿地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由于三峡大坝的运行,洞庭湖越冬水鸟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准确掌握洞庭湖越冬水鸟分布和栖息地质量信息是越冬水鸟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本研究依据洞庭湖保护区的边界,将洞庭湖湿地分为3块区域: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以20082012年洞庭湖环湖鸟类同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3块区域越冬水鸟的丰富度,包括:物种数、种群大小和珍稀濒危水鸟种群数量。此外,以2013年1月环境小卫星在洞庭湖区的影像为基础,运用遥感技术解译研究区内越冬水鸟栖息地分布数据。将3块区域的越冬水鸟丰富度和栖息地质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东洞庭湖区域水鸟栖息地保存最为完好,越冬水鸟丰富度最高;而大规模的杨树林和芦苇种植则导致西洞庭和南洞庭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是西洞庭和南洞庭水鸟物种单一和种群丰富度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现存良好的候鸟栖息地是洞庭湖越冬水鸟仅存的庇护所,应当严格保护。对于洞庭湖区一些已经被开发利用的洲滩湿地,应采取合理规划措施逐步恢复其原有的水文过程和湿地生态功能,以促进洞庭湖越冬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越冬水鸟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累积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内4个水文站和16个气象站1985—2010年的水文及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径流量变化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改变量及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的下降和潜在蒸散发量的上升导致整个洞庭湖流域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个子流域突变后相对于突变前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8、15、130、112 mm和102 mm;洞庭湖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贡献率为64%,人类活动虽然能增加径流,但是两者的叠加影响整体上仍使径流量减少。因此,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干旱是自然环境演化的结果,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格局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调度下鄱阳湖水环境容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三峡水库调度下鄱阳湖的水环境容量变化特征。[方法]以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为鄱阳湖污染物主要控制性指标,采用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水环境数学模型,分析三峡水库调度下鄱阳湖的水环境容量变化特征。[结果]三峡工程运行后,水库增泄流量时,鄱阳湖在汛期高水位的持续时间延长;而水库蓄水减泄时,湖内退水加快,水位下降明显,因此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文情势影响显著。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时,鄱阳湖10月份的COD、TN、TP水环境容量较运行前分别下降了14.0%、15.4%、15.4%;而水库防洪泄水时,鄱阳湖8月份的COD、TN、TP水环境容量较运行前分别增加了3.64%、4.88%、4.88%。[结论]该研究为湖泊水体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域面积、水文环境、水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阐述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当前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开展绿化工程、加强蓄洪能力建设、调整湖区产业结构、控制污染”等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荆江三口入洞庭湖水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荆江枝城和三口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6-2008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三口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枝城年径流量2003年后有所偏低,可能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低有关,但无显著性变化。枝城年径流量、三口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3年,1979年和1989年。三口年径流量只有1973年一个转折点,但年输沙量有1973年和2003年两个转折点。197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荆江裁弯导致径流量下降引起的,而200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导致悬浮泥沙浓度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