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发表了多曲茶秆竹、熊竹和大风顶玉山竹等3个新种,前1个产江西,后2个产四川,发表了1个改隶新组合,对笔竿竹补充记载了花、果的形态特征,讨论了单苞竹属,并认为单苞竹属乃是玉山竹属的晚出异名,归并了2个竹种。  相似文献   

2.
对于竹子,一般人只知高大的龙竹,刚直的金竹,而对与众不同的藤本竹却知其不多或不知。本文的话题就谈谈藤本竹。藤本状竹类是竹亚科植物中一个特殊类群,此类竹的直径通常为1至3厘米,秆长却可达10至30米甚至更长,似藤一般攀附于其它乔木之上。它不具卷须一类的攀援器官,也不能作螺旋状缠绕,所以稍部常悬垂至地面,有些地区群众多以“吊竹”相称。在没有乔木的地方,它们则匍伏于地面,连绵成片。中国藤本竹类有藤竹属,梨藤竹属,长穗竹属、悬竹属和新小竹属等约5属20种,另外,有空竹属、薄竹属、思劳竹属、泡竹属和单枝竹属等约15种为半攀援状竹类。它们大都分布在热带及南热带高温多雨的低海拔河谷地区,云南则是中国藤本竹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它们的习性是在对营养空间的竞  相似文献   

3.
十三种散生竹同生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大节竹属Indosasa、唐竹属Sinobambusa、酸竹属Acidosasa三属13种散生竹作了过氧化物酶(简称PER)同工酶和酯酶(简称EST)同工酶的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研究。结果表明:PER和EST同工酶谱在一些外形相近的种与种之间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鉴别这些种的参考依据;大节竹属和唐属工酶谱不支持将两属合并的观点;摆竹和倭形竹,据其同工酶谱上的差异,建议摆 竹仍恢复其发表时  相似文献   

4.
天目山北部余脉竹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天目山脉北部余脉地区进行为期5年的竹类植物调查,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地区竹类植物区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本区竹类植物区系在“属”级和“种”级上均 热带性质;(2)种类比较丰富,共有竹类7属40种5变各上8变型,是安徽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3)以散生竹种为主,全生竹类很少,是刚竹属和短穗竹属的重要分化变异中心;(4)地理成分复杂,东西或南北起源的一些竹种相互渗透交汇,具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野生竹类种质资源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优良的竹类种质资源对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野生竹类种质资源蕴含着多种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基因资源,是培育优良竹子新品种不可或缺的资源。通过对河南省境内的野生竹类植物进行全面调查,结果发现,河南野生竹类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信阳、南阳和洛阳等地区的山地及丘陵地区,海拔在20~2 000 m;共计4属20种,其中刚竹属植物占13种(含种下等级4个),箬竹属植物4种,箭竹属植物2种,茶竿竹属植物1种。本研究对于河南野生竹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引种栽培、育种及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花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Huahouzhu’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篌竹P. nidularia Munro。2014年发现于四川省崇州市鸡冠山镇肖家纸槽(厂)的篌竹(白夹竹)原料基地林中,属于刚竹属篌竹的变异植株。‘花篌竹’与‘黑秆篌竹’属近缘分类群,两者成竹竹秆均为灰黑色,关键区别在于前者竹秆基部数节间具黄绿色纵条纹,且叶具黄色纵条纹;而后者竹秆节间和叶均无纵条纹。  相似文献   

7.
2008年南方雪灾对川南丛生竹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四川省长宁县51种丛生竹在2008年南方雪灾中的冻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51个竹种平均受冻级达3.2级,受冻死亡的竹种为14个,仅3个竹种小琴丝竹;鹅毛竹、粉单竹没有受冻害影响;(2)调查的15个属的箭竹属、空竹属、泰竹属、香竹属、巨竹属等5个属11个种全部受冻死亡:其他10属受冻的大小排序为:簩竹属>滇竹属>牡竹属>大明竹属>簩竹属=绿竹属>箬竹属>酸竹属>慈竹属>倭竹属;(3)以乡土竹种和引至南昌的竹种受冻最轻;其次是引至杭州、南京的竹种受冻相对相轻;引至南宁的竹种受害中等,冻害最严重是来至热带(西双版纳)的竹种,其死亡率达78%;综合分析表明:受冻程度与引种地有关,气候相似的程度越高,丛生竹受冻也越轻,丛生竹的引种仍然要以气候相似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主食竹增补竹种整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大熊猫选择部分竹类植物为主要食物源,大熊猫主食竹的地理分布是决定大熊猫地理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对大熊猫主食竹的种类与分布进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大熊猫的迁徙历史和协同演化、以及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迁地保护意义重大。大熊猫主食竹曾经报道过11属,包括65种、1变种和3变型。其中,箣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er 2种,慈竹属Neosinocalamus Keng f.1种3变型,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5种1变种,方竹属Chimonobambusa Makino 6种,筇竹属Qiongzhuea Hsueh et Yi 5种,镰序竹属Drepanostachyum Keng f.2种,箭竹属Fargesia Franch.emend.Yi 25种,玉山竹属Yushania Keng f.10种,苦竹属Pleioblastus Nakai 1种,巴山木竹属Bashania Keng f.et Yi 6种,箬竹属Indocalamus Nakai 2种。后来,黄毛竹、大琴丝竹和金丝慈竹被修订为栽培品种Neosinocalamus affinis ‘Chrysotrichus’、N.affinis ‘Flavidorivens’、N.affinis ‘Flavidorivens’。本文增补了方竹属3种、4栽培品种;刚竹属2种;箭竹属2种;玉山竹属1种;月月竹属Menstruocalamus Yi 1种;茶秆竹属Pseudosasa Makino ex Nakai 1种;箬竹属4种。共计7属、13种、4栽培品种。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大熊猫主食竹共有13属、78种、1变种、7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9.
竹蝗属(Ceracris)昆虫是东洋区特有成分。着重从地理分布,形态数量性状和染色体特征几个方面,对竹蝗属物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竹蝗属昆虫在我国由南往北种趋于减少,自东南向西北呈现长翅种类被短翅种类替代趋势,迄今已知的7种中有3个为多种种,云南省分布有7种(亚种),已成为竹蝗的现代分布中心。竹蝗属昆申诉 性染色体位次在种间表现出现差异,染色体数目2n♀=24(2n♂=23)与竹类中最低倍性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竹亚科分类系统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74年以来,竹亚科不仅发现了众多的新分类群,还从一些重要器官的形态解剖特征等对竹亚科系统分类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本文从地下茎及其类型、秆、枝、芽、秆箨及叶等来作为鉴定与分类的重要依据。又将国产竹亚科的属分为4个族:竹族、倭竹族、节柱竹族与北美箭竹族。41个属。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研究国产竹亚科中,发现有六种新植物,均分布于华南地区,现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12.
唐竹属一新变种--花叶唐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最近在研究中国竹亚科唐竹属中,发现一个新变种,分布于福建地区,现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旨在订正莫古礼(F. A. McClure)于1940年发表建立的单竹属。作者发现该属的雌蕊形态描述与其插图说明不附。该属模式种雌蕊应有二个或三个,与基部分离式连生的柱头,无花柱。上述这些形态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单竹属模式种较箣竹属之更为原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浦竹仔红秆变异个体基因组DNA的提取、rDNA ITS片段的扩增、回收及测序,分析了其rDNA 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供试竹种与Genbank中记录的浦竹仔ITS全长序列相似度为99%,与同属的中华大节竹、酸竹属的酸竹、少穗竹属的少穗竹亲缘关系较近,其遗传距离为0.007和0.010。RNA二级结构模拟分析显示,各参试竹种之间5.8s RNA变异极微小,主要的遗传变异均集中在ITS1-ITS2非编码序列中。由此可以推论该竹种产花色苷性状并非种属差异导致,为样本收集地环境因子诱发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雅竹(Phyllostachysvivax)、斑苦竹(pleioblastusmaculatus)、满山爆竹(Sinobambsalaeta)、孝顺竹(Bambusamultiplex)、大节竹(Indosasacrassiflora)和茶秆竹(Arrndinariaamabilis)6个竹种的节长变化规律,发现其共有两种节长变化类型.可用不同的模型去拟合,拟合效果良好.同时,应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这两类节长模型的特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近描述发表的斑毛竹(变型)其学名myllostachys heterocycla‘Pubescens’f.porphyrosticta G.H.Lai,X.Q.HuaetW.W.Zhou,因建立在栽培变种这一非正式分类单位之下,而黄条燥壳竹(变型)的学名Ph.hirtivaginaG.H.Laif.flavovittataG.H.Lai则置于当时未被正式描述发表的种名之下,故2者均属无效,应予废弃。根据其原发表时作为模式的同号标本,兹将斑毛竹重新命名为Ph.edulis(Carr.)H.deLehaief.porph),rostichaG.H.Lai,黄条燥壳竹重新命名为Ph.hirtivaginaG.H.Laif./uteovittataG.H.Lai。在比较花叶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Sieb.exMakino)Makino var.1uteoloalbostriata S.H.ChenexZ.Z.Wang与Sinobambusa tootsik(Sieb.ex Makino)Makinof.albostriata MuroiexS.Suzuki原始描述的基础上,认为2者的形态特征几乎完全一致,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浦竹仔红秆变异个体基因组DNA的提取、rDNAITS片段的扩增、回收及测序,分析了其rDN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供试竹种与Genbank中记录的浦竹仔ITS全长序列相似度为99%,与同属的中华大节竹、酸竹属的酸竹、少穗竹属的少穗竹亲缘关系较近,其遗传距离为0.007和0.010。RNA二级结构模拟分析显示,各参试竹种之间5.8sRNA变异极微小,主要的遗传变异均集中在ITSl-ITS2非编码序列中。由此可以推论该竹种产花色苷性状并非种属差异导致,为样本收集地环境因子诱发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8.
竹秆表面微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产31属51种竹材中部秆表面微形态进行了初步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有许多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难以区分的竹种,而在竹秆表面微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属与属之间或种与种之间在微观特征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Iadosasa与Sillobambusa; Clavinodum与Pleioblastus; Sinocalamus与Dendrocalares; Cephalostachyum Schjzostachyum与Bambusa, Dendrocalamus, Gigantochloa, Oxytenanthera之间或O. felix与O. nigrociliata之间。文中都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有些竹种秆表面上的微观特征在文中没有描写,但在表格2及图片中也能看到它们的不同。利用这一方面的特点,可以把在营养体和繁殖器官难以区分的竹种,加以区分开来。这将对研究竹种分类和鉴定竹种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和分析了生长于秦岭北麓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的淡竹、毛环水竹、金竹、早园竹、唐竹、茶秆竹、巴山木竹、横枝竹、斑苦竹、阔叶箬竹等10种大熊猫主食竹的Ca、Na、Fe、Cu、K、Mg、Mn、Zn等8种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10种竹子矿物质元素含量Ca元素介于733.00±24.58~3406.19±119.21 ug·g-1之间,早园竹最高,毛环水竹最低,差异显著(P<0.05);Na含量148.53±17.27~1687.60±122.32 ug·g-1,阔叶箬竹最高,茶秆竹最低,差异显著(P<0.05);Fe含量935.28±43.83~345.33±46.25 ug·g-1,阔叶箬竹最高,茶秆竹最低,差异显著(P<0.05);Cu含量56.23±10.96~346.50±13.04 ug·g-1,淡竹最高,斑苦竹最低,差异显著(P<0.05);K含量2410.32±90.28~7305.74±320.62 ug·g-1,唐竹最高,横枝竹最低,差异显著(P<0.05);Mg含量1830.42±86.57~5829.91±179.99ug·g-1,阔叶箬竹最高,斑苦竹最低,差异显著(P<0.05);Mn含量216.02±18.21~666.13±12.14 ug·g-1,阔叶箬竹最高,斑苦竹最低,差异显著(P<0.05);Zn含量115.06±15.24~515.97±56.28 ug·g-1,阔叶箬竹最高,横枝竹最低,差异显著(P<0.05);8种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11个竹种和不同竹龄、部位毛竹的竹材进行了自然和人工接种致霉菌试验。测定结果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竹种间的自然抗霉性顺序依次为:黄槽毛竹>毛竹>浙江淡竹>刚竹和石竹>红竹和毛金竹>签篌竹>苦竹>黄古竹>茶杆竹,前二种为抗霉竹种,后四种为霉竹种。竹材的抗霉性与竹材的预处理方法和贮存条件有相互作用,冬伐毛竹材的抗霉性随竹株年龄增长而增强,长至5-6度的毛竹,其竹材抗霉性极显著地高于2-4度的毛竹;毛竹杆材上部的抗霉性极显著地高于中、下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