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求鹿茸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本试验收集了意外折断修复50 d和65 d后的鹿茸样品,利用q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GF和c-Met基因在损伤修复的鹿茸与健康鹿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HGF及c-Met基因在损伤茸总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鹿茸,在茸皮、间充质、软骨和骨四个组织中,茸皮组织相对表达量最高,间充质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最低;与健康鹿茸组织相比,损伤茸茸皮组织中HGF及c-Me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在损伤茸间充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损伤茸与健康茸的软骨和骨组织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损伤修复过程中,HGF及c-Met基因随损伤修复进程的继续表达量也随之上升。因此,HGF及c-Met基因对马鹿茸组织损伤修复及再发育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马鹿茸血管系统的解剖学特征,试验采集塔里木马鹿二茬茸作为材料,利用ABS(丙烯晴、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丙酮溶液作为灌注剂,制作了鹿茸血管系统的灌注标本。标本显示鹿茸皮下分布着丰富的血管系统,粗大的动脉血管沿着茸皮的最内层分布,经由骨膜向鹿茸顶端和内部延伸;在鹿茸的间充质、软骨和骨组织中形成小动脉;进而分枝形成大量的毛细血管网。血液从鹿茸顶端的间充质区和周围的小动脉向下向内汇入到前软骨、软骨的毛细血管网和骨化带的髓窦,然后通过静脉汇集系统经小静脉回到皮下血管层。本试验利用ABS灌注方式首次研究了鹿茸血管系统的解剖学特征,为鹿茸生长机制及人类骨组织的损伤修复以及再生医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得到VEGF成熟肽基因,利用Trizol试剂法提取鹿茸顶端组织总RNA,反转录形成c DNA。根据Gen Bank已发表的相关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并克隆VEGF成熟肽基因,再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基因在鹿茸顶端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功获得梅花鹿VEGF成熟肽基因,该基因长495 bp,共编码164个氨基酸;经Blast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与牛、羊、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97.98%、96.36%;经DNAMAN软件比对,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78%、97.56%、96.95%。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VEGF在茸皮层、间充质层和软骨层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软骨层中表达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4.
梅花鹿IGF1全长cDNA克隆及在鹿茸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检测梅花鹿鹿茸组织IGF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TRIzol试剂法分别提取鹿茸真皮、间充质、前软骨和软骨组织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相关序列设计梅花鹿IGFI基因特异引物并克隆IGFI基因,将IGF1基因DNA序列递交GenBank,并利用相对荧光定量Real-time PCR...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COL1A1基因表达的Ⅰ型胶原蛋白α1链在组成生物体结构和骨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梅花鹿茸生长过程的小鞍子(前期)、二杠(中期)和三杈茸(后期)3个典型时期鹿茸顶端组织及其茸皮、间充质、前软骨和软骨4个组织层为试验材料,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技术),从时空角度研究鹿茸生长过程中顶端不同组织COL1A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模式及其相互间DNA甲基化差异。结果显示:1)COL1A1基因在前、中、后期的茸皮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9.73±0.92)%、(7.60±0.69)%和(3.73±0.23)%;间充质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3.20±0.40)%、(1.33±0.23)%和(1.60±0.69)%;前软骨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67±0.83)%、(2.53±0.46)%和(2.67±0.23)%;软骨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5.60±0.40)%、(2.80±0.40)%和(2.27±0.61)%。2)COL1A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区域共有25个CG位点,在17个CG位点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3)对COL1A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差异分析发现,相同时期中,茸皮组织甲基化率最高,间充质组织甲基化率最低;相同组织中,中期比前期显著下调;CG位点的比较中,前期与中期的CG位点差异程度较大。综上,COL1A1基因在快速生长期,以及在间充质组织、前软骨组织、软骨组织中对鹿茸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DNA甲基化水平上探究梅花鹿鹿茸不同组织的时空表观遗传差异,为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机制的研究,以及哺乳动物组织再生和器官修复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梅花鹿KGF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鹿茸生长不同阶段顶端茸皮组织的表达差异,以雄性梅花鹿茸皮组织为试验材料克隆梅花鹿KGF基因,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KGF基因在梅花鹿鹿茸顶端不同生长阶段的茸皮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获得梅花鹿KGF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全长为585 bp,共编码194个氨基酸;KG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具有跨膜结构的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2 489.17,理论等电点pI为9.35;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2)通过Blastp功能比对显示梅花鹿KGF基因与马鹿、白尾鹿、牛、野牛、山羊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3)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KGF基因的表达量在梅花鹿鹿茸前期与中期、前期与后期的顶端茸皮组织中差异显著(P<0.05),其在中期的表达量是前期的(2.158 5±0.014 1)倍,后期的表达量是前期的(1.728 5±0.225 3)倍;其表达量在中期与后期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本研究发现梅花鹿KGF基因在进化中的保守性较高,对鹿茸的生长发育与组织修复有重要作用,其在不同时期茸皮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鹿茸生长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为哺乳动物的组织创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梅花鹿鹿茸顶端组织IGF1R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TRIzoL试剂分别提取鹿茸真皮层、间充质层、前软骨层和软骨层总RNA,以逆转录酶AMV反转录合成cDNA,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相关序列设计梅花鹿IGF1R基因特异引物并克隆IGF1R基因,最后利用相对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法检测IGF1R基因在...  相似文献   

8.
选用雌、雄驯鹿(Rangifer tarandus)顶端茸皮组织为试验材料,参考Genebank数据库中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牛(Bos taurus)、羊(Ovis aries)等同源物种的ENO1基因序列设计同源引物,采用PCR及T-A克隆技术以雄性驯鹿茸皮组织为材料克隆ENO1基因的c DNA序列,并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ENO1基因在雌、雄驯鹿茸皮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克隆获得驯鹿ENO1基因,其编码区片段大小为1 305 bp,共编码434个氨基酸;ENO1基因编码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7 342.09,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Blastp比对显示,驯鹿ENO1基因与羊、白尾鹿、牛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9%。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驯鹿ENO1基因与白尾鹿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白头鹰(Haliaeetus leucocephalus)的亲缘关系最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NO1基因在茸皮组织中的表达量在雌、雄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在雄性驯鹿茸皮组织中的表达量是雌性驯鹿茸皮组织中的(3.35±0.12)倍。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功能基因组学角度深入研究鹿茸软骨组织生长发育机理,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2)在鹿茸软骨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SMART技术构建了东北马鹿鹿茸软骨组织全长cDNA文库,并设计IGF2基因保守引物对该文库进行筛选。【结果】构建的未扩增文库滴度为1.8×106 pfu&#8226;ml-1,文库重组率大于89.8%;插入片段平均长度约为1.2 kb;扩增文库滴度为1.4×1010 pfu&#8226;ml-1;克隆东北马鹿IGF2基因(GenBank登录号:EF177491)CDS区为540 bp,编码179 aa长度的多肽,与GenBank中检索得到的猪、马、牛、羊、人、小鼠和大鼠IGF2基因进行比对分析显示,马鹿IGF2多肽无色氨酸(Trp),组氨酸(His)与苏氨酸(Thr)含量在8个物种中最高;重建系统树结果显示,东北马鹿IGF2与牛和羊IGF2基因具有最高的相似性。【结论】成功构建东北马鹿鹿茸软骨组织cDNA文库并克隆到IGF2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塔里木马鹿单倍型特性及其与产茸性状的关系,以马鹿Y染色体上的ZFY基因为候选基因,以塔里木马鹿为试验群体,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利用Y染色体ZFY基因片段对塔里木马鹿的单倍型进行分析,共定义了4个单倍型,单倍型Z1、Z2为优势单倍型,利用SAS9.3软件分析单倍型与产茸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ZFY基因对产茸性状有一定的影响(P0.2),其中单倍型2和单倍型3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高寒牧区甘肃马鹿产茸量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侯扶江  安玉峰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0):1269-1274
 对祁连山北坡高寒牧区放牧甘肃马鹿产茸情况的分析表明 ,甘肃马鹿的鲜茸单产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 ,11岁产茸量最高 ,此后产茸量下降。甘肃马鹿茸根围、眉枝长、冰枝基围、冰枝长、中枝长、中枝至茸端的距离等 6个茸尺性状与茸干重呈显著正相关 ,采用眉枝长、冰枝长和中枝长 3个性状建立综合评定指数 ,可有效评价该马鹿产茸量。灰色关联分析显示 ,各气候因子在不同季节对产茸的影响有所差异 ,其中 5~ 6月是气候因素影响当年产茸量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日照时数对当年鹿茸产量影响最大 ,总体而言气温与鹿茸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 4岁马鹿的产茸量与上一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 ,甘肃马鹿鹿群数量与产茸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 ,可用于该鹿场产茸量预测。肃南鹿场现有甘肃马鹿鹿群及鹿茸的增加空间有限 ,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增鹿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鹿茸顶端组织GHR基因的表达,为鹿茸再生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牛、山羊和绵羊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序列,用CLUSTAL W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在保守序列设计克隆鹿GHR基因编码序列的引物。以3~4岁健康鹿生长30 d的鹿茸顶端组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克隆GHR基因的cDNA序列;并用原位杂交技术对GHR基因在鹿茸顶端进行组织定位。【结果】成功克隆到了1 967 bp的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EU381142),该序列包含GHR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鹿GHR基因与牛、羊、人GHR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97%和80%,GHR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97.6%和77.3%。杂交结果显示,在皮肤层、间叶细胞层、软骨膜层和软骨层的阳性组均有蓝色杂交信号。【结论】利用RT-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在鹿茸顶端皮肤层、间叶细胞层、软骨膜层和软骨层均检测到GHR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在骨基质的矿化和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研究首次从梅花鹿鹿茸尖端组织cDNA文库中成功克隆了OP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及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PN的cDNA全长为1 406 bp,编码279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为不稳定蛋白,具有N端信号肽,相对分子质量为30.99 ku,理论等电点为4.40,其一级结构中丝氨酸和谷氨酸残基所占比例最高,含有特异的Arg-Gly-Asp序列(RGD)。同源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鹿源OPN氨基酸序列不仅与欧洲牛和山羊相似性最高(分别为86%,85%),且在该基因座位上也与二者在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OPN基因在鹿茸尖端不同组织层的表达存在差异,前软骨层和软骨层的表达量普遍高于间充质和皮肤层,推测OPN可能通过介导破骨细胞与矿化组织的黏附,从而参与了鹿茸组织的矿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RT-PCR方法、分子克隆技术成功获得东北狍(Capreolus pygargus)PTN(pleiotrophin)基因cDNA序列。结果表明:获得的PTN基因cDNA序列长750 bp,共编码167个氨基酸,PTN蛋白分子质量为18.9 ku,理论等电点(pI)为9.66,是信号肽介导的一种亲水性蛋白质,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其次是α-螺旋和β-折叠,分别占46.71%、32.34%和20.96%;生物信息分析发现,东北狍PTN基因在进化上较为保守,与其他物种同源性均89%;构建的进化树表明,东北狍PTN基因与野牦牛、绵羊、野猪等偶蹄目动物亲缘关系较近,这一结果符合经典分类学规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显示,PTN基因在狍茸顶端组织不同生长层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前软骨和间充质组织层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皮肤和软骨组织层。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细胞因子对鹿茸再生的影响,提取鹿茸顶端组织总RNA(Trizol法),反转录获得cDNA模板,克隆TGF-β1成熟肽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基因序列及蛋白质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功获得梅花鹿TGF-β1成熟肽基因,序列长339 bp,共编码112个氨基酸,蛋白性质稳定,理论分子质量约为12.8 kD。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TGF-β1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梅花鹿与牛、羊、猪、人、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90%;除鼠外,梅花鹿与其他物种氨基酸序列并未发生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在鹿茸顶端不同组织中差异表达,软骨层中表达水平最高。由此推测,TGF-β1在鹿茸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马鹿群体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新疆马鹿系统发生关系及分类地位,对塔里木马鹿、阿尔泰马鹿、天山马鹿共3个亚种38个个体的Cyt b全序列(1 140 bp)扩增、测序,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并以黇鹿(Fallowdeer,Cervus dama Linnaeus)为外群,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突变转换/颠换比值较高(R=25.665),Cyt b基因密码子碱基使用具有偏倚性;塔里木马鹿与阿尔泰马鹿、天山马鹿遗传距离较远;塔里木马鹿与天山马鹿有部分单倍型与其他亚种聚为一类。因此认为塔里木马鹿与阿尔泰马鹿、天山马鹿属于不同的类群;塔里木马鹿与天山马鹿都受到外种入侵,疑为引种杂交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西北马鹿(Cervus elaphu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地位,为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我国西北地区马鹿资源提供基础研究材料。【方法】对塔里木马鹿、阿尔泰马鹿、天山马鹿、甘肃马鹿及阿拉善马鹿5个群体108个个体的D-loop全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其碱基组成及变异,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西北马鹿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地位。【结果】共检测到40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98±0.006,平均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41±0.00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36.08。构建NJ和MP分子系统发育树发现,塔里木马鹿与其他马鹿遗传距离较远,分属于不同的类群;阿尔泰马鹿、天山马鹿及甘肃马鹿之间均存在基因交流,可能是群体间引种杂交所致。【结论】西北地区马鹿整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中国马鹿可能起源于欧洲;部分马鹿群体间存在基因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8.
马鹿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合酶链武反应(PCR)技术对40只马鹿mtDNA细胞色素b序列进行扩增,对所得PCR产物测序,测得405bp的核甘酸片段序列,统计分析了6个品种或类型间的遗传关系,通过遗传关系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天山马鹿和东北马鹿的亲缘关系较近,塔里木马鹿同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甘肃马鹿、东北马鹿、左家马鹿的亲缘关系较远,塔里木马鹿和天山马鹿的亲缘关系最远。将6个马鹿品种(或类型)重新划分为4大类群:东北马鹿和左家马鹿为一类,天山马鹿和阿尔泰马鹿为一类,塔里木马鹿为一类,甘肃马鹿为一类。  相似文献   

19.
MyoC基因在肌肉发生过程中具有中心调节作用。根据GeneBank中已发表的猪、人、小鼠和牛的MyoG基因5’侧翼和部分第1外显子序列设计PCR引物,采用Touch—DownPCR技术扩增了甘肃马鹿MyoG基因的启动子区序列,构建了重组克隆载体pMD18-T—MyoG,并通过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对阳性克隆进行了鉴定、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甘肃马鹿MyoG基因启动子区序列长685bp,其与猪、人和小鼠的同源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1%、84.9%和82.6%,且不同物种间保守性较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甘肃马鹿MyoG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根据茸鹿不同品种或品系的生产性能和生物学特性,若能采用如下11种方法,则能显著提高鹿茸的产量. 1饲养优良品种或品系鹿 近16年,我国人工育成了双阳梅花鹿和西丰梅花鹿两个品种,一个长白山梅花鹿品系;育成天山马鹿清原品系和一个塔里木马鹿品种;杂交繁育了东天杂交和花马杂交等杂交鹿.这些鹿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可比未经培育的鹿种提高鹿茸产量30%~60%.若能饲养这些优良品种或品系,尤其是饲养纯种中的特级、甚至超特级种公鹿的后代,且神经类型为安静型、茸型呈眉枝小和根细上冲乃至肥大的多头茸,遗传呈显性的,则增产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