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在成龄库尔勒香梨林下进行苜蓿套种或清耕果园,比较分析在离树干的不同距离进行套种时果园土壤相关性状以及对香梨品质的影响。苜蓿套种和清耕果园内分别设离树干0.5、1.5 m处以外采样区,测定苜蓿的地上生物量,0~9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以及香梨品质。结果表明,离树干0.5 m处以外地上生物量为1.01 kg/m~2(以干草计),显著少于离树干1.5 m处以外的1.60 kg/m~2(以干草计)。0~6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以及有效钾含量得到提高,0~90 cm土层苜蓿套种果园土壤的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清耕果园土壤。研究结果显示,库尔勒香梨套种苜蓿能显著提高果园土壤的有效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2.
以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园为对象,设置传统的果园清耕与间作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两处理,分别采集0~5、5~10、10~20cm及20~40 cm土层土样,探讨了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总土壤有机碳(TOC)、轻组有机碳(LOCF)、重组有机碳(HOCF)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果园清耕相比,TOC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显著增加,增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0~5、5~10、10~20 cm土层LOCF含量分别比清耕处理增加了7.02、4.57倍和2.49倍,LOCF分配比例(LOCF/SOC)比清耕处理提高了7.01、4.57倍和2.51倍,说明间作白三叶较好地改善了果园SOC质量;与LOCF及SOC含量的增幅相比,HOCF含量增幅较低,说明HOCF受间作白三叶影响较小。LOCF对间作白三叶敏感,是指示果园生草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苹果园行间种植的绿肥植物,在果园种植鼠茅草、毛苕子、三叶草、苜蓿,以行间自然生草为对照,研究苹果园不同生草栽培对其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果园生草栽培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改善土壤含水量,其中,苜蓿和三叶草对土壤含水量的改善效果优于鼠茅草和毛苕子;果园生草栽培主要改善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对4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改善效果不明显。理想的苹果园生草品种为苜蓿和三叶草。  相似文献   

4.
[目的]成龄香梨果园间作牧草,研究饲草间作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以及小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果园间作牧草生产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田间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理化性状,地温、空气温湿度,并与清耕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香梨果园间作牧草后土壤全量养分发生变化,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有效提高,表现为草木樨>一年生黑麦草>小麦>清耕;0~30 cm土层全氮含量草木樨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变小,差异不显著;种草区土壤全磷含量高于对照,但全钾含量差异不明显;与清耕区相比,生草区地温与空气温度降低,而且日变化相对平缓;牧草间作能有效提高香梨果园相对湿度.[结论]牧草间作不仅能提高香梨果园土壤有机质,还能改善果园生态小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万荣县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对万荣县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万荣县10个乡镇的50个盛果期果园为研究对象,测定0~40 cm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以及pH水平。结果表明,万荣县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及碱解氮平均值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但大部分果园有机质含量处于低水平;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处于高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以上的果园分别占果园总数的100%、82%;全氮含量平均值处于中等水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平均值为27.04 mol/kg,其处于高水平的果园占果园总数的88%;土壤pH平均值为8.41,属于弱碱性土壤。万荣县苹果园在施肥中应注重有机肥的施用,降低土壤pH值,平衡使用化肥。  相似文献   

6.
旱塬区地面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性状和树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覆盖措施(覆草、覆沙、覆膜和清耕)对旱地苹果园土壤和树体生长结果的影响,测定分析了陇东旱塬区苹果园土壤状况和树体生长结果特征。结果表明,覆黑膜和覆草处理显著降低了0~40cm和20~40cm土层pH;3种覆盖方式均显著降低土壤体积质量,增大了土壤孔隙度;覆草和覆沙果园的土壤体积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覆膜和清耕果园则相反。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为覆草覆沙覆膜清耕;覆膜后土壤全磷含量降低;3种覆盖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清耕,而有效磷含量降低。覆盖后百叶干质量明显增加,叶片钾含量降低,硼含量增高;覆草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覆盖能显著提高平均单果质量;覆草和覆膜降低果实硬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绿肥植物间作对茶园土壤pH、重金属离子含量、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茶园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pH计检测绿肥植物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的影响,利用原子荧光法分析不同绿肥植物间作对茶园土壤重金属的改良情况,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绿肥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结果】间作植物并非越多越好,宿根羽扇豆-油菜-圆叶决明组合(LBC)间作后,土壤pH不升反降;而油菜-圆叶决明组合(BC)、宿根羽扇豆-油菜间作组合(LB)对土壤pH改良效果显著;盆栽试验表明多种绿肥植物套作间作的效果并没有随着植物数目的增多而效果更好,仅有LB组合可显著降低重金属Cd和Hg的含量;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变形菌比例明显升高,成为丰度最高的菌门;放线菌比例明显下降,在L、LB和LBC处理组中,放线菌比例低于20%。此外,绿肥间作可显著提高土壤中蓝藻菌的含量,不同的绿肥间作处理组中的蓝藻菌含量高于1%,而对照组仅为0.1%~0.3%。【结论】宿根羽扇豆-油菜间作组合(LB)可提升土壤PH、降低茶园土壤重金属Cd和Hg的含量,且改变土壤细菌结构并提高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对茶园土壤的生态环境改良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龙眼果园套作蔓花生、鼠茅草、百喜草、白三叶草以及自然生草,并以清耕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草栽培对龙眼果园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套种蔓花生、鼠茅草、百喜草、白三叶草可不同程度改善龙眼果园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pH值、电导率、氮磷含量,提升Ca、Mg含量,其中套种百喜草、蔓花生、白三叶草的龙眼果园土壤含水量提升10.86%~30.25%;此外,还可增加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提高磷酸二酯酶、氨肽酶、β-葡萄糖苷酶含量;龙眼单果重、单穗粒数分别增加了5.47%~9.73%、8.45%~17.45%,龙眼单株产量各处理依次表现为白三叶草鼠茅草蔓花生自然生草百喜草清耕。综合以上分析表明,套种蔓花生、鼠茅草、百喜草、白三叶草4种生草栽培相较清耕均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龙眼产量,以套作白三叶草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分析不同绿肥间作物对果园土壤温湿度环境、树体生长势、果实品质及经济收益的影响,筛选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适宜间作的绿肥作物,研究用于改善果园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模式。田间试验以果园间作红豆草、紫花苜蓿、黄豆、小麦、清耕(CK)5种方式,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果园间作绿肥的保水性和保温能力,对产量及果实品质进行测定发现,果园通过间作不同绿肥不但改善了土壤的温湿度环境,还能有效的增强果树树势,确保果实的产量及品质,从而提升果园的经济效应。适合伊犁河谷地区生产发展的绿肥依次是紫花苜蓿黄豆红豆草小麦清耕。  相似文献   

10.
蔬菜间作对土壤和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量氮肥施用,易造成菜地土壤硝酸盐累积并引起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和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为降低菜田氮素累积及环境污染风险,采用根深差异蔬菜间作的方法,研究其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规律和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选择根系较深的萝卜和根系较浅的芹菜进行间作种植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作物的生长前期还是收获期,此种间作增加了0~20 cm土层NO-3-N含量,同时降低了20 cm以下土层NO-3-N含量,能够减少土壤中NO-3-N的向下移动.从土壤NO-3-N累积剖面分布规律看,间作区O~40 cm土层NO-3-N累积量高于单作区,而40~100 cm土层NO-3-N累积量低于单作区,间作区土壤0~100 cm土层NO-3-N总累积量减少,收获期分别比萝卜和芹菜单作区降低1.4%、9.0%.间作有降低萝卜和芹菜硝酸盐的趋势,而间作区萝卜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单作区,同时间作显著提高了萝卜产量,此种间作还能够减少氮素的表观损失.总之,合理搭配的蔬菜间作既能够增强土壤对氮素的保蓄能力,减少土壤NO-3-N淋移,对蔬菜产量和品质也有一定正效应.  相似文献   

11.
洛川苹果园土壤的理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陕西洛川苹果园土壤的理化特征,为陕西乃至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的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洛川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区域的70个不同类型的果园,采用"X"形5点取样方法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树龄(1~≤5年、5~≤10年、10~≤15年、15~≤20年和20~≤30年)、土层(0~20cm、20~40cm、40~60cm、60~100cm、100~200cm)、产量(60t/hm2的高产园,≥30~≤60t/hm2的中产园,30t/hm2的低产园)、管理方式(中耕、深耕、免耕和种植三叶草)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20~4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偏高的果园占11.43%;土壤pH大于7.5的果园占94.0%;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低或很低水平的果园占67.19%;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处于很低或较低水平的果园分别占68.6%,86.3%,81.4%,67.1%。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的果园分别占100%,62.8%。土壤速效铁、速效锰、速效锌和有效硼处于缺乏水平以下的果园分别占23.5%,11.8%,17.7%和64.7%。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表现为高产园中产园低产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树龄的增大而小幅增加,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从幼树期、初果期到盛果期呈现增加趋势,从盛果期到衰老期没有显著差异。种植三叶草能显著降低苹果园土壤的pH,总体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结论】洛川苹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pH偏高,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远低于国内其他他苹果主产区。提高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果园土壤pH,合理施肥是当前洛川苹果实现增产提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桃园种植不同绿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桃园行间种植不同品种绿肥,研究种植绿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种植翻压绿肥,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肥力。2016年度,与清耕处理相比,桃园种植二月兰、毛苕子、鼠茅草后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4.97%、4.34%、2.48%;2017年度,与清耕处理相比,三种绿肥翻压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0.60%~2.71%、3.85%~9.81%、2.73%~4.76%、2.00%~4.14%;桃园种植绿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以二月兰处理最高,放线菌数量以毛苕子处理最高;桃园覆盖绿肥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清耕,三种酶活性都以二月兰处理最高。可见桃园种植翻压绿肥能够起到很好的改土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研究苹果幼树间作芳香植物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方法】空白(CK)、清耕(Tr1)、间作苜蓿(Tr2)、间作薄荷(Tr3)、间作薄荷与苜蓿(Tr4)共5个处理,测定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等不同形态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结果】间作芳香植物提高土壤中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以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相比清耕分别平均提高了3.83%,14.74%,8.43%,苹果幼树根际土中总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9.23%,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91.69%;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24.78%。【结论】间作芳香植物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各形态有机碳含量,改变土壤碳库组分,加强碳储存。  相似文献   

14.
红枣与牧草间作对果园土壤养分及小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枣果园间作不同牧草,测定产草量以及对果园小环境的影响,与清耕区进行比较分析,为红枣果林行间种草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枣林行间套种草木犀、大叶苜蓿、苏丹草、一年生黑麦草的干草产量为9 198.3、8 775.3、14 331.75、7 576.8 kg/hm2;与清耕区相比,生草区的地温与空气温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得到提高;土壤全量养分发生变化,有机质含量得到有效提高,间作豆科牧草对全氮含量的改善较明显,表现为豆科禾本科清耕,各处理区中土壤全磷含量随土层加深略有上升的趋势,全钾含量则差异均不显著。红枣间作牧草不仅可以保证一定的牧草产量和品质,而且对果园生态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开展根箱实验,比较水稻土和石灰岩土上镉(Cd)低累积常规水稻(玉丝占)间作红蛋(Echinodorus osiris)对Cd累积的影响。通过分析水稻和红蛋根区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效硫(S)、有效钙(Ca)、有效镁(Mg)和不同形态Cd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中2种植物间作对Cd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种相比,间作可使水稻土上水稻地上部、地下部和籽粒中的Cd含量增加1.97%、3.91%和1.43%;使石灰岩土上水稻地上部、地下部和籽粒中的Cd含量降低11.17%、34.95%和15.38%。在水稻土上,间作对水稻根区土壤pH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有效S、CEC和弱酸提取态Cd百分含量,分别增加84.05%、22.27%和16.13%。在石灰岩土上,间作使水稻根区土壤有效Mg含量显著增加,增加9.16%,使有效Ca含量降低5.25%,对pH、CEC和弱酸提取态Cd的百分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云南干旱地区芒果园管理技术和水平,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豆科植物行间间作后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草间作两年后,0~60 cm土壤有机质降低;20~60 cm土壤全氮和全磷增加,0~60 cm土壤全钾增加;新诺顿豆和大翼豆将20~60 cm土壤pH从酸性提高至中性;饭豆+绿肥提高了0~60 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饭豆+绿肥、饭豆以及田箐提高了0~60 cm土壤速效钾。试验所选生草可以增加20~60 cm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积累,饭豆+绿肥轮作可以有效提高0~60 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果园绿肥豆菜轮茬增肥技术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在洛川果园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监测豆菜轮茬后土壤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该技术应用至第3年时可显著提升土壤含水量与孔隙度,3年分别累计增加4.7%与2.95%;第2年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3年累计下降0.07 g/cm~3。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提升,分别平均增加2.24 g/kg、 0.44 g/kg、 1.38 mg/kg、 13.74 mg/kg, pH显著降低,平均降低0.13。由此可知,该技术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优化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为果园绿肥田间推广和技术落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生草栽培对湘东丘陵砂梨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丘陵果园生草栽培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在湖南省浏阳市对丘陵砂梨(Pyrus pyrifoliaNakai)园生草栽培区和清耕区(对照)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草栽培在旱季可显著提高0~35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蓄水保墒效果明显;春季可提高30 cm处土层地温,夏季可降低地温2℃左右,同时使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显著提高;与清耕区相比,生草栽培区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有所增长,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也显著高于清耕区,但速效氮含量有所下降,比清耕区降低了4.34%。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该试验地点设在甘肃临泽小泉子试验站。试验选用牧草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进行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及苜蓿的耐盐性研究,实验地分别对荒滩、3年生(97苜蓿)和6年生苜蓿(94苜蓿)地进行取样比较,取样土层分0~30 cm,30~60 cm,分析土壤的可溶性盐分含量、SO42-、Cl-、Mg2+、K++Na+、HCO3-和Ca2+及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苜蓿种植地的可溶性盐分含量及各种盐分离子含量与荒滩地相比均有所降低,有机质含量有明显升高趋势。6年生苜蓿(94苜蓿)较3年生苜蓿(97苜蓿)地的可溶性盐分含量及各种盐分离子含量也少有降低。  相似文献   

20.
坡地果园间种不同绿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改良坡地果园土壤,开辟果园有机肥源,进行了果园间种白花草、三叶草、芒草并压青的定位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间种这3种草可明显提高果园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无覆盖处理相比,果园间种绿肥pH值提高0.5~0.7个单位,有机质含量提高1.1~3.3 g/kg,土壤碱解氮、速效磷(P2O5)和速效钾(K2O)分别提高2.5~7.1、0.8~2.1、518~12.2 mg/kg.同时还可改善坡地果园生态小气候、稳定地温,不同绿肥覆盖显著降低地表温度3.9~7.6℃,进而调节了果树生长环境,有利于果树生长.果园间种绿肥与无覆盖处理相比,桃单果重平均增加7.7%,单株产量平均增加12.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