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崔虎亮  贺霞  张前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3):2858-2869
【目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花色丰富,品种多样,通过测定不同花色品种在花朵开放期间花瓣花青素苷、类黄酮苷的种类和含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为牡丹花色的呈色机理及不同花色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5种不同花色的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采集蕾期(S1)、露色期(S2)、盛开期(S3)和衰败期(S4)等4个不同时期的花瓣,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其花青素苷和类黄酮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不同花色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检测到6种花青素苷和12种类黄酮苷。其中,紫色品种‘洛阳红’检测到的花青素苷种类最多,花瓣中共检测到4种花青素苷,而白色品种‘白雪塔’中未检测到花青素苷;在检测出的12种类黄酮苷中,芹菜素5-葡萄糖苷(7.18%—58.46%)、芹菜素己糖葡萄糖苷(1.44%—43.72%)和山奈酚3,7-葡萄糖苷(2.83%—43.44%)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物质。6种花青素苷在花朵开放期间不断积累,从蕾期(S1)至衰败期(S4),花青素总含量不断增加,其中在盛开期(S3)总含量显著增加,在S4时期达到最高值。类黄酮物质总含量在花朵开放与衰老期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品种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洛阳红’的类黄酮总含量在衰败期(S4)达到最大值(752.93±48.10)μg∙g-1 FW,‘赵粉’在盛开期(S3)达到最大值(603.81±6.30)μg∙g-1 FW,‘白雪塔’在露色期(S2)达到最大值(673.45±9.96)μg∙g-1 FW,‘迎日红’和‘粉荷’均在蕾期(S1)达到最大值,其含量分别为(525.88±22.38)μg∙g-1 FW和(740.56±16.08)μg∙g-1 FW。【结论】不同颜色的牡丹品种中花青素苷和类黄酮苷差异较为显著,紫色品种花青素苷含量较高,白色品种几乎不含有花青素苷。花青素苷在花朵开放过程中不断积累,而类黄酮苷存在先积累后降解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开展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以及“做青”阶段机械损伤双重胁迫下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研究,阐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的机理,为合理利用外源诱导提升鲜叶品质和加工制得的乌龙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0.25%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3—4年生盆栽‘金萱’茶树叶面,至均匀挂滴,对不同诱导时间(0、12、24、48和168 h)的鲜叶及利用该鲜叶制作得到的乌龙茶样品进行基于UPLC-QToFMS的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解析叶黄素、β-胡萝卜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α-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的含量变化;同时对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做青”以及杀青后揉捻阶段样品中这些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开展不同诱导时间采摘的鲜叶加工得到成品乌龙茶的香气感官评价。【结果】靶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叶黄素是‘金萱’鲜叶中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其含量达到(405.06±17.71)µg·g-1,在成品乌龙茶中含量显著下降,仅为(277.36±32.72)µg·g-1。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显著,诱导48 h内,茶树鲜叶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鲜叶中(0 h)增加,随后显著下降;叶绿素b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始终处于减少的趋势。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在24 h的样品中其含量均较对照升高;β-胡萝卜素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其中12 h的样品中含量仅为116.36 µg·g-1,减少34.55%。利用茉莉酸甲酯诱导后的鲜叶(12、24和48 h)制作得到的成品茶样品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叶黄素含量显著升高,其中48 h的样品中含量最高,达到377.82 µg·g -1。“做青”过程中(W1—W3),对7种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进行相应的热图分析,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叶绿素b含量则在12 h样品中显著升高。5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动态变化则更加复杂,含量最高的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随后在24和48 h的样品中含量略有升高;β-胡萝卜素的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此外,玉米黄质和α-胡萝卜素在诱导12 h以后的样品中始终维持非常高的含量。揉捻阶段的样品,7种脂溶性色素也呈现出显著变化,除了β-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样品减少,叶黄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以及α-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的样品中均比对照高。茉莉酸甲酯诱导的样品中,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叶绿素b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增加。此外,茶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加工得到的乌龙茶香气品质显著提升,具有持久浓郁的花香,然而其叶底明亮度和柔软性较未处理的对照样品有所下降。【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24 h内可以显著提高鲜叶及成品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诱导12 h后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著提高,具有浓郁的花香。外源诱导与“做青”机械损伤双重胁迫激发茶鲜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差异积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熟桃果实的内酯芳香物质构成,并评价其对于桃果实芳香的重要性。【方法】以涵盖不同果肉质地、果肉颜色、果实成熟期等的多品种桃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体系检测样品的芳香物质,通过精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内酯芳香物质的构成,并结合芳香物质的气味活性值分析评价其重要性。【结果】内酯芳香物质存在于本研究全部桃品种的成熟果实中,样品中共检测到10种内酯芳香物质,包括γ-己内酯、γ-辛内酯、γ-庚内酯、γ-癸内酯、5-羟基-2, 4-癸二烯酸-δ-内酯、δ-癸内酯、γ-十一内酯、δ-辛内酯、茉莉内酯、顺式-4-羟基-6-十二烯酸内酯。各内酯物质具有特定的气味属性,主要散发果香(桃/椰子)、甜香、奶油香、焦糖香、花香和草本味等气味。不同品种的桃果实共有的内酯物质是γ-己内酯,较为普遍存在的内酯物质包括γ-癸内酯和δ-癸内酯,部分品种存在特有的内酯物质,如‘深州蜜桃’果实中的顺式-4-羟基-6-十二烯酸内酯。果实成熟期时,溶质‘白花水蜜’‘深州蜜桃’‘橙香’‘奉化玉露(晚)’‘肥城红里大桃’等品种中检测到较多种类的内酯芳香物质,硬质‘霞脆’‘秦王’‘华玉’等品种果实具有较少种类的内酯芳香物质。气味活性值分析表明,由于极低的气味阈值和较高的物质含量,γ-癸内酯存在于大部分品种中,且对于这些品种桃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使溶质‘深州蜜桃’‘橙香’‘奉化玉露(晚)’‘白花水蜜’等品种果实均具有较为强烈的典型的桃香气味,溶质‘阿初桃’和硬质‘华玉’品种的典型桃果芳香较淡,而未检测到该内酯的硬质‘秦王’‘霞脆’品种果实则没有典型的桃果芳香。此外,γ-辛内酯使部分品种(本研究中为‘橙香’和‘深州蜜桃’)桃果实呈现更为强烈的椰果味和非常甜的气味。【结论】内酯是桃果实挥发性芳香物质的一个重要类别,桃果实内酯物质构成丰富,成熟果实至少包含10种内酯芳香物质。内酯物质类别和含量的差异是不同品种尤其是不同果肉质地的桃果实芳香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不同果肉颜色或成熟期品种的内酯芳香无显著差异。γ-己内酯是品种之间共有的内酯物质,γ-癸内酯和δ-癸内酯是品种之间较为普遍存在的内酯,顺式-4-羟基-6-十二烯酸内酯等是部分品种特有的内酯物质。γ-癸内酯和γ-辛内酯等内酯对于品种的典型桃香气以及独特芳香气味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西瓜白色和柠檬黄色果肉的色素成分、色素含量、遗传规律进行研究,通过BSA-seq进行基因定位,并预测与柠檬黄色果肉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入研究西瓜柠檬黄色果肉的遗传与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冰糖脆’(Ⅰ P1,白色果肉)和‘喜华’(Ⅰ P2,柠檬黄色果肉),‘萨省奶油瓜’(Ⅱ P1,白色果肉)和‘新金兰选’(Ⅱ P2,柠檬黄色果肉)4份纯合自交系材料为亲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构建了两个六世代群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4个亲本材料4个不同发育时期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ant analysis,BSA)实现对两个BSA-seq群体(BSA-seq Ⅰ和BSA-seq Ⅱ)的初定位,然后根据西瓜参考基因组‘97103’V2注释信息挖掘候选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在西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紫黄质和叶黄素在双亲中差异性积累,其中紫黄质具有更高的含量,且在柠檬黄色果肉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白色果肉。成熟期西瓜白色果肉中紫黄质含量为(10.96±4)μg·g-1DW,柠檬黄果肉中紫黄质含量为(22.84±2)μg·g-1 DW;成熟期西瓜白色果肉中叶黄素含量为(2.23 ±1)μg·g -1 DW,柠檬黄果肉中叶黄素含量为(3.97±1)μg·g-1 DW。在构建的两组六世代分离群体中,Ⅰ F1、Ⅱ F1、Ⅰ BC1P1、Ⅱ BC1P1群体西瓜果肉颜色均为非柠檬黄色,F2群体中西瓜果肉非柠檬黄色与柠檬黄色的分离比符合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Ⅰ BC1P2、Ⅱ BC1P2回交群体果肉非柠檬黄色和柠檬黄色分离比符合1∶1,表明西瓜果肉柠檬黄色对白色为隐性性状。通过对BSA-seq Ⅰ和BSA-seq Ⅱ数据进行SNP和InDel关联分析,将控制西瓜果肉柠檬黄色的主效位点定位在6号染色体24.00—24.61 Mb的区域内,该区域内共有70个基因。结合西瓜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及qRT-PCR表达量分析,最终得到5个与西瓜果肉柠檬黄色有关的基因,其中Cla97C06G121680、Cla97C06G121700Cla97C06G121890均与叶绿体的形成和叶绿体结构大小有关,这3个基因通过干预有色体的形成影响西瓜果肉颜色;Cla97C06G121910是一种响应乙烯合成的AP2转录因子,与果实成熟密切相关,通过影响果实成熟造成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Cla97C06G122090具有跨膜转运作用,在类胡萝卜素的跨膜运输中起作用。【结论】西瓜白色和柠檬黄色果肉中主要色素为紫黄质和叶黄素,且柠檬黄色果肉中的色素积累量显著高于白色果肉。西瓜果肉柠檬黄色对白色为隐性性状。BSA-seq分析将调控西瓜果肉柠檬黄色形成的一个主效位点定位于6号染色体24.00—24.61 Mb区间内,推测Cla97C06G121680、Cla97C06G121700、Cla97C06G121890、Cla97C06G122090、Cla97C06G121910是与西瓜果肉柠檬黄色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代谢和转录机制,探究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系‘福黄1号’的黄化变异和高茶氨酸形成机理。【方法】以茶树‘福安大白茶’及其黄化突变种质‘福黄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超微电镜、广泛靶向代谢组学、靶向代谢组学及转录组学联合分析,确定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色素、代谢物及转录组数据。【结果】超微结构显示,‘福黄1号’的叶绿体类囊体呈现丝状,基粒片层排列散乱不规则,片层间疏松,存在许多异常的囊泡。色素含量测定表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下降,叶绿素a/b比率下降,相关基因SGR表达显著下调,黄化叶片中光捕获叶绿素a/b蛋白(LHC)表达显著下调。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虽然差异不大,但各组分含量显著变化,玉米黄质为唯一显著增加的组分,其调控基因VDE表达显著上调,其余组分含量均下降。与‘福安大白茶’相比,‘福黄1号’中共鉴定到68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57个显著变化的代谢物(SCMs)。KEGG富集分析表明,SCMs和DEGs显著富集到氨基酸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以及TCA循环等途径。此外,与碳和氮代谢相关的通路也被激活。通过靶向测定,共鉴定到19种游离氨基酸,新品系‘福黄1号’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福安大白茶’,达到97.13 mg∙g-1,其中茶氨酸为66.90 mg∙g-1,占氨基酸含量的68.89%,而精氨酸含量达到8.46 mg∙g-1,是‘福安大白茶’的56.4倍。调控氨基酸合成的GOGATGLU的表达量上调1.17倍和3.17倍。【结论】‘福黄1号’的芽叶色泽主要受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色素代谢的影响,SGR和4种LHCs的共同作用也可能影响叶绿体的生物合成来调节叶片色泽。‘福黄1号’茶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福安大白茶’的原因主要是泛素化相关的蛋白质水解酶表达上调蛋白降解能力加强,叶绿素和其他含氮分子生物合成的减少,以及黄化叶中碳骨架的缺乏,氨基和氮资源被更有效地储存,使得与氨基酸合成相关的氮代谢激活,茶氨酸合成前体物质之一的谷氨酸积累,这可能促使茶氨酸成为黄化叶中显著积累的含氮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NAA对生长期的细绿萍1001、卡州萍3001和小叶萍4018进行处理,探索生长素NAA对红萍结孢的影响。结果表明,NAA浓度为1、5、10、15和20 μg·mL-1均能诱导细绿萍1001结孢,NAA浓度为15 μg·mL-1时的结孢率为34.7%,浓度为10 μg·mL-1时结孢率为15.0%,浓度为20 μg·mL-1时结孢率为12.3%,浓度为5 μg·mL-1时结孢率为9.3%,浓度为1 μg·mL-1时结孢率为5.0%,对照的结孢率为0%。NAA浓度为15 μg·mL-1的结孢率最高,与其他处理及对照均有显著差异;NAA浓度为15 μg·mL-1的结孢数量为6.56,NAA浓度为10 μg·mL-1的结孢数量为4.52,NAA浓度为20 μg·mL-1的结孢数量为4.35,NAA浓度为5 μg·mL-1的结孢数量为4.31,NAA浓度为1 μg·mL-1的结孢数量为3.83,对照的结孢数量为0;NAA浓度为15 μg·mL-1的孢子果雌雄比为0.65∶1,NAA浓度为10 μg·mL-1的孢子果雌雄比为0.56∶1,NAA浓度为20 μg·mL-1的孢子果雌雄比为0.55∶1,NAA浓度为5 μg·mL-1的孢子果雌雄比为0.52∶1,NAA浓度为1 μg·mL-1的孢子果雌雄比为0.51∶1,NAA浓度为15 μg·mL-1的孢子果雌雄比例最高,与其他处理及对照都有显著差异;其他品种、处理都未能诱导出孢子果。1、5、10、15和20 μg·mL-1的NAA浓度处理后细绿萍1001的萍体大小和碳氮比(C/N)有明显提高,其余处理和对照无显著提高;卡州萍3001和小叶萍4018经处理后萍体大小和C/N比都无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砷、汞标准溶液各进行20次连续进样,利用6项统计指标对砷、汞在原子荧光仪检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10μg·kg-1砷连续进样20次得到的荧光值、浓度值平均值分别为441.26、9.802μg·kg-1,中位值分别为440、9.775μg·kg-1,极差分别为16.86、0.375μg·kg-1,偏度系数都为0.732,峰度系数分别为-0.457、-0.456。1μg·kg-1汞连续进样20次得到的荧光值和浓度值平均值分别为761.94和1.035μg·kg-1,中位值分别为762、1.035μg·kg-1,极差分别为81.59、0.111μg·kg-1,偏度系数分别为-0.435和-0.414,峰度系数分别为-0.246和-0.271。统计发现,10μg·kg-1砷数值的大小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特点,1μg·kg-1汞在第5针后有明显变动向上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不同干燥方式对甘薯叶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甘薯叶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甘薯叶综合开发和干燥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薯品种‘台农71’和‘胜南’的叶片为材料,研究蒸干结合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60℃/50℃/40℃热风干燥共5种干燥方式对甘薯叶功能成分(总酚、总黄酮、绿原酸类成分、β-胡萝卜素、维生素D3、维生素E、抗坏血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抗氧化能力(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定)和外观色泽(叶绿素、色值)的影响,并分析各功能成分间及功能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甘薯叶中检测到的游离酚酸主要包括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5种干燥方式对甘薯叶中功能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真空冷冻干燥下,‘台农71’叶片中游离酚酸总量最高,达到38.4 mg·g-1DW,是其在60℃热风干燥下含量的25.6倍。真空冷冻干燥和蒸干结合热风干燥下,叶片中总酚、总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差异相对较小,但都显著高于60℃/50℃/40℃ 3种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下,两个材料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是3种热风干燥的1.7—5.3倍和1.7—3.8倍。抗坏血酸在真空冷冻干燥下有较好的保留(175.3—441.1 mg/100 g DW),而在热风干燥中含量极低(3.4—5.7 mg/100 g DW)。维生素D3α-生育酚在蒸干结合热风干燥下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不同干燥方式下甘薯叶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真空冷冻干燥和蒸干结合热风干燥的自由基清除率较高,显著高于3种热风干燥。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总黄酮、总绿原酸、维生素D3α-生育酚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甘薯叶抗氧化能力与总酚、总黄酮及各绿原酸类成分的含量也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真空冷冻干燥和蒸干结合热风干燥能较好地保留甘薯叶中总酚、绿原酸及衍生物、黄酮、维生素D3α-生育酚、抗坏血酸等功能成分,使叶片干燥后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与真空冷冻干燥相比,蒸干结合热风干燥具有成本低和耗时短的优势,是实际生产应用中干燥保留甘薯叶多酚和黄酮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DON、ZEA联合染毒对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2、IL-4、IL-10和IFN-γ的影响。DON、ZEA联合染毒剂量为0.012 5 μg·mL-1和0.006 25 μg·mL-1、0.050 μg·mL-1和0.025 μg·mL-1、0.2 μg·mL-1和0.1 μg·mL-1、0.8 μg·mL-1和0.4 μg·mL-1,进行DON、ZEA联合染毒48 h对鸡脾脏淋巴细胞上清液IL-2、IL-4、IL-10和IFN-γ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染毒组细胞上清液IL-10和IFN-γ蛋白含量,细胞内IL-2、IL-4和 IL-10 mRNA水平随毒素剂量的升高而增加 (P<0.01);各染毒组细胞上清液IL-2和IL-4蛋白含量均随毒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P<0.01);细胞内IFN-γ mRNA表达量均随毒素浓度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P<0.01)。DON、ZEA联合染毒导致细胞因子IL-2、IL-4、IL-10和IFN-γ分泌失衡,且呈剂量依赖性;DON、ZEA联合染毒鸡脾淋巴细胞上调或下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 Th1和Th2细胞因子平衡失调,因此造成细胞免疫损伤,从而对细胞产生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5个葡萄品种光合能力,为其合理选(引)种和科学田间管理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克瑞森、新郁、火焰无核、巨玫瑰和蓝宝石为试材,测定‘V’形架栽培模式下5个葡萄品种的光合日变化趋势及光合速率(Pn)-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结果】5个葡萄品种Pn日变化中,克瑞森、新郁、巨玫瑰均有单峰,均呈上午高下午低的逐渐下降趋势,火焰无核和蓝宝石均有双峰,均呈因中午的高温和强光(气孔因素)而导致的“午休现象”,5个葡萄品种Pn日平均值分别为克瑞森(8.395±3.541)μmol/(m2·s)、新郁(9.303±2.643)μmol/(m2·s)、火焰无核(8.796±3.588)μmol/(m2·s)、巨玫瑰(8.043±2.614)μmol/(m2·s)、蓝宝石(8.002±4.157)μmol/(m2·s)。5个葡萄品种Pn-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中,光补偿点(LCP)在(51.0~78.0)μmol/(m2·s)范围内,其中新郁和蓝宝石的LCP均较高,其它3个品种的LCP均低于60.0 μmol/(m2·s)以下;蓝宝石的光饱和点(LSP)最高,为1 582.2 μmol/(m2·s),其次为新郁,克瑞森的LSP最低,为1 151.9 μmol/(m2·s)。【结论】5个葡萄品种在于田县的光合适应性均比较好,其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克瑞森>火焰无核>蓝宝石>新郁>巨玫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这两种干制方式所得沙田柚果渣粉膳食纤维(DF)和黄酮的组成、含量及理化功能特性,为沙田柚副产物在功能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沙田柚榨汁后的果渣为原料,通过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制方式,得到沙田柚果渣粉,分别测定两种果渣粉可溶性DF(SDF)和不溶性DF(IDF)的含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沙田柚果渣粉的微观结构,测定其持水力、持油力和吸水膨胀力;采用福林酚法及硼氢化钠/氯醌比色法测定沙田柚果渣粉的总酚、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其单体黄酮组成,采用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热风干燥沙田柚果渣粉总DF(TDF)含量(46.10 g/100 g DW)显著高于冷冻干燥果渣粉(P<0.05),两种干制方式得到的沙田柚果渣粉IDF/SDF比值较为均衡,分别为1.5和1.6,热风干燥果渣粉持水力((7.55±0.43)g·g-1 DW)和持油力((1.94±0.08)g·g-1 DW)略高于冷冻干燥果渣粉,但后者的吸水膨胀力(12.25 mL·g-1 DW)显著高于前者(P<0.05);沙田柚果渣粉中酚类物质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占总酚含量的95%以上,热风干燥果渣粉总酚含量(5.54 mg GAE·g-1 DW)显著高于冷冻干燥果渣粉(P<0.05),但二者总黄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13.11和11.45 mg CE·g-1 DW;与其他柑橘属水果主要单体黄酮为柚皮苷不同,沙田柚果渣粉主要单体黄酮为柚皮苷和melitidin,占其总黄酮含量的70%以上;热风干燥果渣粉较冷冻干燥果渣粉显示出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其ORAC、ABTS和FRAP值分别为141.28、4.63和20.98 μmol TE·g-1 DW。【结论】沙田柚果渣粉同时富含DF和黄酮,且其DF的水合性质和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常见的水果副产物,是良好的DF和黄酮补充剂,适合用于功能食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建立用微波消解-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农产品中痕量硒的方法:HNO3经密闭微波消解系统处理农产品样品,以CH4为反应气,采用动态反应池(DRC)技术消除m/z 80处40Ar40Ar+对硒测定的干扰。系统考查反应气种类、流速、抑制参数q(RPq)等对信噪比(S/B)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以80Se为分析物、CH4为反应气、流速为0.9 mL·min-1、RPq=0.7时可以有效消除干扰,信噪比最佳。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200 μg·L-1,检出限为0.001 μg·g-1,定量限为0.004 μg·g-1,7次平行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为3.39%,加标回收率为97.32%~101.1%。采用该方法对国家标准柑橘叶参考物质GBW10020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和标准值吻合。  相似文献   

13.
QuEChERS-LC-MS/MS测定芹菜中吡虫啉和唑螨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芹菜根、茎、叶中吡虫啉、唑螨酯残留的QuEChERS-LC-MS/MS分析方法,采用QuEChERS方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净化,通过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MS)测定样品中吡虫啉、唑螨酯残留。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05~1.00 mg·kg-1时,吡虫啉在芹菜根、茎、叶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15%~103.48%,RSDs为1.40%~9.97%;唑螨酯在芹菜根、茎、叶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35%~100.42%,RSDs为2.01%~6.95%。吡虫啉、唑螨酯的检出限(LODs)分别是0.120、0.015 μg·kg-1;吡虫啉在芹菜根、茎、叶的定量限(LOQs)分别为1.65、0.87、1.08 μg·kg-1;唑螨酯在芹菜根、茎、叶的LOQs分别是1.24、0.75、0.78 μg·kg-1。该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适合实验室大量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百里香酚对鱼源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抑菌效果和作用机制,从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体内分离得到一株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耐药。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来评价百里香酚对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测定百里香酚对其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乳酸脱氢酶活性和DNA的影响,结合电镜观察细菌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百里香酚对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明显,MIC为256 μg·mL-1,MBC为512 μg·mL-1。经512 μg·mL-1的百里香酚作用1 h后,维氏气单胞菌液电导率极显著(P<0.01)上升,DNA外渗量迅速上升至(115.6±0.5)mg·L-1。经512 μg·mL-1的百里香酚作用后,维氏气单胞菌的可溶性蛋白明显变少,细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在2、4、6、8 h分别极显著(P<0.01)降低了(32.8±0.7)%、(46.2±0.3)%、(46.1±1.6)%、(60.0±1.0)%,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的荧光强度和密度降低,电镜下可见菌体表面溶解塌陷,皱缩变形,细胞壁和细胞膜分离,细胞质丢失,内部空化。上述结果表明,百里香酚对维氏气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主要通过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致胞内物质流失造成细菌死亡。百里香酚可以作为治疗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备选药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类型向日葵籽粒理化性质与利用价值,以3种不同类型向日葵籽仁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粗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脂肪酸组成以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观赏向日葵阿尔卑斯橙子红晕黑心和食用向日葵JZ055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4.55%和41.26%,低于油用向日葵陇葵杂6号(49.93%),...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四川蜜柚风味物质组成和含量特征,了解其营养品质状况,为四川蜜柚果实评价与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以四川地区主栽的琯溪蜜柚[Citrus maxima(Burm.)Merrill]及其4个芽变品种(红肉蜜柚、三红蜜柚、红绵蜜柚和黄金蜜柚)为试验材料,测定蜜柚果实基本生理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测定糖酸、酚类物质和类胡萝卜素的组成和含量,并采用1,1-二苯基-2-苦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1,1-diphenyl-2-picrylhydrazy,DPPH)、铁离子还原力(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FRAP)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清除能力(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ABTS)3种方法测定抗氧化能力,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果实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柠檬酸和蔗糖是琯溪蜜柚主要的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和柚皮苷是琯溪蜜柚主要的酚酸和类黄酮,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分别是红肉型蜜柚和黄肉型蜜柚的主要呈色色素。其中,三红蜜柚的色泽表现最好,其总黄酮含量为13.34 mg·g-1,约为琯溪蜜柚的1.6倍,柚皮苷的贡献最大,为807.47 μg·g-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抗氧化能力在5个品种中最强,DPPH和ABTS分别达133.04和5.92 μmol·g-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主成分分析排名第1。黄金蜜柚的总糖含量最高,为10.20%,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仅为7.5 g·L-1,与其他品种呈显著性差异;但黄金蜜柚汁胞粒化现象较为严重,且抗氧化能力最弱,主成分分析排名第2。综合比较评价结果显示,三红蜜柚和黄金蜜柚在四川产区综合品质较好,可为下一步品种选择与果实加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