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寄主植物烟草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单侵染及复合侵染后,对烟蚜种群增长、寄主选择行为及CMV的传播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两种病毒侵染烟草,尤其是复合侵染能降低对烟蚜的适合度,抑制烟蚜种群增长.烟蚜在依靠嗅觉和视觉对寄主进行初次选择时,对CMV侵染烟草的选择率最高,当烟蚜取食寄主植物并直接判断食物品质后,会再次对寄主进行选择,最终对健康烟草的选择率最高.实验结果表明:CMV感染烟草后能吸引更多的烟蚜取食并获取病毒,同时降低烟草对烟蚜的适合度,促使蚜虫选择新寄主,从而有利于病毒在田间扩散.尽管烟蚜对病毒复合侵染烟草的选择率最低,但取食后对CMV的传播效率却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19℃、22℃、25℃、28℃和31℃恒温条件下,CMV烟草病株和健康烟草与烟蚜Myzuspersicae(Sulzer)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在健康烟株(对照)和病株(处理)叶碟饲养条件下,烟蚜的成虫寿命和世代历期都显著缩短,繁殖力减弱。19℃时烟蚜的成虫寿命和世代历期最长,31℃时烟蚜最短。CMV烟草病株对烟蚜存活率和繁殖力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烟草病株造成烟蚜成活率降低。烟蚜取食CMV烟草病株时,19℃烟蚜的繁殖力最强为36.9头,31℃最弱为2.17头。净增殖率R0在22℃时最大,在31℃时最小。周限增长率λ和内禀增长率rm在28℃和31℃时最大,在22℃时最小。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在22℃时最大,在31℃时最小。研究结果说明,烟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和感染CMV的烟草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褐色橘蚜Toxopter acitricida (Kirkaldy)在健康与感染CTV的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褐色橘蚜在二者上均产生8种取食波形,分别为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A波、B波、C波)、Pd波、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1波)、韧皮部被动吸食波(E2波)以及木质部主动吸食波(G波).刺探过程中,二者非刺探总时间(np波)存在差异;褐色橘蚜在健康植株上的刺探次数最多且C波的总持续时间最长,与感病植株差异显著.感病植株上,E1波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多于健康植株.褐色橘蚜在感病植株上E2波的总持续时间为(241.33±24.12 min),显著长于在健康植株上(160.30 ±24.63 min)的持续时间.由此可初步推断,感染CTV的植株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褐色橘蚜获毒与传毒的几率.  相似文献   

4.
中黑盲蝽在几种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中黑盲蝽在主要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刺探行为,为评价寄主抗虫性和寄主选择习性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通过EPG技术研究中黑盲蝽在菜豆、苜蓿、甘蓝和小麦以及棉花的生长点、子叶、真叶等器官上的取食特征。【结果】 中黑盲蝽在各寄主上的刺探电位波形由Ⅰ波、Ⅱ波、Ⅲ波和Ⅳ波4部分组成。Ⅰ波表示口针的刺入;Ⅱ波表示口针在撕裂植物组织和细胞,并向外分泌唾液;Ⅲ波表示取食;Ⅳ波表示口针的拔出。中黑盲蝽取食苜蓿和棉花生长点的每次刺探时间、每次刺探中的Ⅲ波时间均显著长于其它测试植物或器官。【结论】发现并定义了中黑盲蝽的四类刺探波(Ⅰ波、Ⅱ波、Ⅲ波、Ⅳ波)。通过比较EPG参数,发现在几种测试植物中,中黑盲蝽喜欢取食苜蓿,而在棉花植株上喜欢取食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在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苗期对麦长管蚜的抗蚜机制。【方法】用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3个小麦品种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检测。【结果】麦长管蚜在品种Ww2730上口针开始接触叶面时间显著晚于小偃22和Batis,第1次持续刺探前的刺探次数显著多于小偃22和Batis,开始刺入叶面后第1次刺探的持续时间极显著短于小偃22和Batis;在Ww2730和小偃22上的PdⅡ-1的平均时间显著长于Batis;Ww2730上C波阶段2个Pd波间的间隔平均时间显著大于另外2个品种;在Ww2730木质部取食(G波)的次数和时间显著大于其它2个品种;Batis上的点G波的次数极显著地高于Ww2730,而平均持续时间极显著短于小偃22和Ww2730;在Batis和小偃22上E1波的总时间,E1波的最大值、跟随E2波的E1波的平均时间均显著大于Ww2730;3个品种间第1次E1波持续的时间差异不显著,但Ww2730和小偃22上其它E1波持续的时间极显著少于Batis;3个品种上其它波形参数,包括F波的次数和总时间、E2波的次数和总时间没有差异。【结论】Ww2730抗麦长管蚜机制可能在于表皮有取食抑制因子,叶肉细胞壁较厚,韧皮部存在次生物质和(或)营养不平衡。小偃22苗期的抗蚜机制为叶肉部细胞壁较厚,细胞密度大。麦长管蚜适应Ww2730抗性的策略可能是在第2次取食时采取了减少在有毒次生物中的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EPG技术的烟粉虱两个品系取食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Cardinium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一种次生内共生菌。有研究表明Q型烟粉虱Cardinium品系(C+品系)与未感染品系(C-品系)的寄主适合度有很大差异,但其产生差异的行为机制尚不明确。论文旨在研究两个Q型烟粉虱品系的取食行为差异,以期从行为学角度揭示两个品系适合度差异的原因。【方法】应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记录Q型烟粉虱C+品系和C-品系在棉花与番茄上6 h的取食波形,然后对取食波形进行分类统计,共选取19个参数(非韧皮部参数11个,韧皮部参数8个)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这两个品系在非韧皮部和韧皮部的取食行为差异。【结果】共获得118个有效记录,其中在棉花上58个(C-品系28个,C+品系30个),在番茄上60个(C-品系31个,C+品系29个)。在取食棉花的非韧皮部阶段,烟粉虱C+品系刺探的总持续时间和路径波(C波)总持续时间显著高于C-品系(P<0.05),C+品系第一次E波后非刺探时间显著低于C-品系(P<0.05);在韧皮部阶段,两个品系分泌唾液(E1波)和吸食汁液(E2波)的相关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6 h能到达韧皮部阶段的烟粉虱比例也无显著差异(P>0.05)。在取食番茄的非韧皮部阶段,烟粉虱C+品系的刺探总次数和第一次E波前的刺探次数均显著高于C-品系(P<0.05),C+品系从第一次刺探到第一次持续取食的时间显著长于C-品系(P<0.05),但刺探的平均持续时间显著短于C-品系;在韧皮部阶段,两个品系在与分泌唾液和吸食汁液相关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6 h能到达韧皮部阶段的烟粉虱比例也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上,烟粉虱C+品系和C-品系在韧皮部的取食行为参数无显著差异;在非韧皮部C+品系较C-品系具有更长的刺探时间和更多的刺探总次数。【结论】烟粉虱C+品系和C-品系在寄主植物韧皮部的取食行为没有差异,在非韧皮部存在显著差异。在非韧皮部的取食行为差异可能与其适合度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变温对烟蚜茧蜂低温贮藏存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明确变温对烟蚜茧蜂低温存活的影响,以及不同寄主僵蚜经低温贮藏后羽化率的差异,寻找烟蚜茧蜂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最适条件及寄主。【方法】以烟蚜和麦二叉蚜僵蚜为试验材料,经不同变温(4℃ 22 h/20℃ 2 h,4℃ 46 h/20℃ 2 h,4℃ 70 h/20℃ 2 h)处理后,比较烟蚜茧蜂羽化率、雄虫比和后足胫节长度的变化。【结果】经不同变温处理的僵蚜与恒定低温(4℃)处理相比,烟蚜茧蜂的羽化率有所提高,寄主为烟蚜的僵蚜羽化率经过4℃ 22 h/20℃ 2 h(T1)处理2周后最高,为78.33%;寄主为麦二叉蚜的僵蚜羽化率经过4℃ 46 h/20℃ 2 h(T2)处理1周后最高,为68.33%。雄虫比变化不显著,均在0.3—0.5。低温贮藏后,寄主为烟蚜的僵蚜羽化率略高于麦二叉蚜,且雄虫比和后代蜂雌雄蜂后足胫节长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变温处理后的烟蚜茧蜂羽化率高于恒定低温,且变温与恒低温贮藏后雄虫比例均比雌虫比例低。变温贮藏技术更适于烟蚜茧蜂的繁殖与释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球孢白僵菌对不同寄主植物来源蚜虫侵染致病力的差异,为烟蚜高毒力杀虫真菌菌株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烟草品种K326和红花大金元为烟蚜来源寄主,采用浸渍法进行生物测定,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侵染致病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利用生殖力表法分析接种处理后烟蚜的生殖力特征。【结果】球孢白僵菌Bb0816菌株对红花大金元和K326烟草品种烟蚜均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力,符合"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侵染效应常数分别为0.527和0.532。接种处理后,红花大金元品种烟蚜的死亡率上升最快,在第4~5天达到死亡高峰,而K326烟草品种烟蚜则于第5~6天才达到较高死亡率。从剂量效应来看,该菌株对红花大金元烟草上烟蚜同一时间点的LC_(50)和LC_(90)也小于K326。从时间效应来看,在相同接种剂量下,该菌株对红花大金元烟蚜的LT_(50)和LT_(90)均小于K326;从烟蚜生殖力参数来看,在1.35×10~5~1.35×10~8孢子/mL密度下,红花大金元上烟蚜的内禀增长率rm、净生殖率R_0均低于K326烟蚜,也显著低于对照;在1.35×10~3、1.35×10~4和1.35×10~5孢子/mL处理下,红花大金元和K326烟草上烟蚜的世代历期间无显著差异,而在高浓度的1.35×10~7和1.35×10~8孢子/mL处理下红花大金元烟草上烟蚜世代历期显著小于K326烟蚜。【结论】烟蚜寄主烟草品种差异影响球孢白僵菌对烟蚜的毒力,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球孢白僵菌对红花大金元烟蚜的侵染致病作用强于K326烟草烟蚜。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贵州烟区CMV和PVY的侵染源及浸染途径,采用DIBA法检测贵州德江、长顺、凤冈、清镇和湄潭5个烟区的烟草、马铃薯和桃树3种寄主植物上有翅烟蚜的CMV及PVY带毒率。结果表明:5个烟区中,除长顺烟区外,烟草上烟蚜的CMV、PVY带毒率普遍高于马铃薯和桃树,以德江烟区烟蚜带毒率最高;5个烟区烟草烟蚜CMV带毒率与马铃薯和桃树间差异显著;长顺、凤冈、清镇和湄潭4个烟区烟草烟蚜PVY带毒率与马铃薯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使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烟蚜饲喂黑带食蚜蝇的幼虫,观察其生长发育与繁殖规律。结果表明:黑带食蚜蝇以饲喂取食烟草烟蚜的幼虫和蛹历期最短,分别为8.91和8.31 d,其他的幼虫历期为9.10~11.60 d,蛹的历期为8.83~9.52 d。此外,以饲喂取食烟草烟蚜的成虫期最长,达47.18 d,单雌产卵量最多,为404.82粒;以饲喂取食菊花烟蚜的成虫寿命最短,为33.14 d,单雌产卵量最少,为274.08粒。饲喂取食烟草烟蚜的黑带食蚜蝇成虫获得率最高,达67.00%,其余依次为小白菜、桃树、菊花,其黑带食蚜蝇的成虫获得率分别为60.25%、53.00%、48.50%。由此可知,寄主植物可以通过烟蚜进一步影响黑带食蚜蝇,因此,在饲养黑带食蚜蝇时,应选择合适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桃蚜(Myzus persicae)危害条件下桃树抗蚜和感蚜品种的代谢响应机制,并确定桃树响应桃蚜危害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抗蚜和感蚜桃树幼嫩新梢进行桃蚜危害处理,取接种3 d的桃树新梢进行次生代谢产物提取,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抗蚜品种(品系)'96-...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较适合福建烟区烟蚜生长繁殖的寄主植物,更好地扩大烟蚜及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高防控效果。本试验以茄子、油菜、白萝卜、小白菜、豇豆、‘红花大金元’、‘K326’等为材料,用盆栽法测得烟蚜及烟蚜茧蜂寄生率。结果表明:小白菜和油菜上烟蚜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其分别为129.07头/株(2012年)、109.14头/株(2017年),110.79头/株(2012年)、99.82头/株(2017年)。豇豆上烟蚜的数量较低,为0.27头/株和1.23头/株。小白菜与油菜上烟蚜数量间无明显差异。接烟蚜茧蜂后7天、15天后有差异,但第30天时其寄生率均达到98%以上,无明显差异。因此,小白菜及油菜是福建省烟区烟蚜种群生长繁殖较适合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僵菌和绿僵菌在不同侵染方式下对棉铃虫幼虫致死效应的差异。【方法】室内配置不同浓度白僵菌和绿僵菌孢悬液,采用浸渍法和饲喂法对棉铃虫三龄幼虫进行处理,统计死亡率及体重。【结果】白僵菌和绿僵菌孢子悬浮液经体壁侵染对棉铃虫最大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和73%,经消化道侵染对棉铃虫最大校正死亡率为38%和65%,与对照相比,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室内条件下白僵菌和绿僵菌两者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均是,浓度越高对棉铃虫的致死效率和体重控制效果越好,且4×107 孢子 /mL浓度的绿僵菌和1.5×108 孢子/mL的白僵菌是防治棉铃虫幼虫的经济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14.
旨在明确桃树蚜虫为害特点,调查了不同品种桃树蚜虫种类、数量及为害差异.利用喷雾法比较了4种药剂对桃蚜的防治效果;对药后21天捕食性天敌数量和种类、优势度、主要天敌虫态情况及不同药剂浓度对天敌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就种类而言,油桃和毛桃以桃蚜为主,碧桃以桃粉蚜为主;数量而言,油桃桃蚜占95.4%,显著高于桃粉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成虫有引诱或趋避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引诱或趋避作用的挥发物。【结果】10 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1、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结论】10 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明显的引诱趋性,可作为该叶甲的引诱剂成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克隆鉴定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Nlserpin2,探明其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 基于褐飞虱转录组数据,利用PCR技术克隆Nlserpin2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其核酸和蛋白序列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其在褐飞虱不同发育时期(卵、1—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和初羽化雌成虫不同组织(脂肪体、肠道和卵巢)中的表达,以及病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侵染褐飞虱5龄若虫不同时间后的诱导表达模式;利用RNAi技术探明Nlserpin2基因沉默对褐飞虱5龄若虫存活率及抵御金龟子绿僵菌侵染能力的影响。【结果】 Nlserpin2 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C355239)全长1 209 bp,编码402个氨基酸,含有serpin蛋白超家族所具有的典型serpin结构域和RCL区,且N端包含一段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Nlserpin2与半翅目其他昆虫的serpin聚为一支,其中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serpin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表明,Nlserpin2表达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异性,其在褐飞虱成虫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龄期,且在雄成虫中表达量最高;卵和低龄若虫(1—3龄)中Nlserpin2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高龄若虫(4—5龄),其中3龄若虫期最低;Nlserpin2在褐飞虱雌成虫肠道、脂肪体和卵巢中均有表达,且肠道中表达量显著高于脂肪体和卵巢。金龟子绿僵菌诱导2 d和3 d后Nlserpin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但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Nlserpin2表达量呈回稳趋势。RNAi分析结果显示,显微注射dsNlserpin2可显著抑制Nlserpin2的表达水平。干扰Nlserpin2后褐飞虱5龄若虫的存活率以及对金龟子绿僵菌侵染的抵御能力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Nlserpin2干扰的褐飞虱在金龟子绿僵菌侵染5 d和8 d后的校正存活率分别下降了28.4%和31.0%,且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Nlserpin2在褐飞虱防御病原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应用RNAi技术防控褐飞虱的潜在靶标和褐飞虱高毒力病原真菌遗传改良的资源基因。  相似文献   

17.
李柯  施宠  李昊宇  王文全  李阳 《新疆农业科学》2018,55(10):1916-1926
【目的】 研究Cd对(E+)(E-)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生理及植株内Cd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评价共生微生物增强植物重金属耐性和重金属Cd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德兰臭草感染内生真菌(endophyte infected,E+)与不感染内生真菌(endophyte free,E-)的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镉)Cd对德兰臭草种子进行胁迫萌发试验,分析重金属Cd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对宿主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 Cd胁迫浓度低于30 mg/L时,种子萌发指标均高于对照,胁迫浓度高于30 mg/L时,种子的各萌发指标呈下降趋势,胁迫浓度达到200 mg/L以上时,强烈抑制种子萌发。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无论是幼芽还是幼根,干物质的量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且Cd转移系数逐渐增大。胁迫浓度低于150 mg/L时,E+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同一浓度下的E-(P<0.05),且德兰臭草幼根中的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同一浓度下的幼芽(P<0.05),E-植株中的Cd含量显著高于E+植株(P<0.05)。【结论】 内生真菌的侵染有效缓解了Cd对德兰臭草种子萌发和生长的毒害作用,证实了共生微生物能增强宿主德兰臭草对重金属Cd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苜蓿盲蝽危害对紫花苜蓿植株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温室盆栽罩笼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苜蓿盲蝽刺吸危害对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茎叶比、干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以及相对饲喂价值(RFV)等生长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苜蓿盲蝽虫口密度与受害紫花苜蓿株高呈显著负相关(P<0.001),对照组紫花苜...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紫花苜蓿质量与产量仍不足以满足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为紫花苜蓿高效固氮根瘤菌的筛选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表面消毒和平板划线法从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单菌落;使用BOX-PCR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基因型划分;选取代表菌株进行持家基因(atpDglnIIrpoB)和共生基因(nifHnodC)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从中国东北和华北19个采样地共分离纯化了499株根瘤菌,BOX-PCR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7种BOX型,BOX型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现象,同时寄主品种对根瘤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97.60%(487/499)的根瘤菌为Sinorhizobium meliloti。其余12株分别为S. adhaerensMesorhizobium huakuiiRhizobium loessenseR. mesosinicumR. vignaeMesorhizobium sp.和Phyllobacterium sp.,这12株根瘤菌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华北地区根瘤菌均为S. meliloti。3个持家基因在紫花苜蓿根瘤菌种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但其揭示优势种S. meliloti的种内多样性存在差异。共生基因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在根瘤菌属间和属内发生了共生基因的水平转移现象。nifHS.meliloti种内显示出比nodC更丰富多样性。【结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根瘤菌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寄主选择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棉花和玉米挥发物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 (EAG)测定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对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α-长叶蒎烯、α-红没药醇、α-蒎烯、月桂烯、3-蒈烯、1,3丁二烯、棕榈酸反应较为明显;雌虫对10种挥发物部分浓度均有明显反应。【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3-蒈烯反应最敏感,雌虫对α-红没药醇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