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旋藻添加量对凡纳对虾EPA和DH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商品凡纳对虾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0.2%、0.5%、0.8%、1.5%、3%、5%)的螺旋藻,投喂给凡纳对虾幼虾,饲养8周后测定虾体EPA、DHA含量。在0~1.5%螺旋藻添加范围内,虾体EPA的含量(Y)与螺旋藻添加量(X)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YEPA=2.4275X 4.5975 R^2=0.9611),在0~0.8%的螺旋藻添加范围内,虾体中DHA的含量与螺旋藻添加量也呈显著线性相关(YDHA=4.668X 5.6545 R^2=0.9631)。结果表明:适量添加螺旋藻可以显著改善凡纳对虾EPA和DHA在总脂肪酸中含量。  相似文献   

2.
用不同尿素浓度的叉培养基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进行培养,研究对该藻的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的添加明显提高三角褐指藻的细胞密度,生长随尿素浓度增加(0-8.0mmol/1)而增加。二十碳五烯酸(EP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随尿素浓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2.1mmol/L时EPA的含量最高,达到19.1%。综合生物量与EPA和PUFAs产量,叉培养基中以尿素浓度为2.1mmol/L为宜,此时的细胞密度较高。且有利于EPA和PUFAs的富集。  相似文献   

3.
以野生日本鬼鲉人工催产获得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定量检测了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组成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总脂肪含量为13.85%~ 11.66%,极性脂肪占总脂肪含量为75.39%~ 72.20%.总脂肪及极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随发育而显著下降.中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有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其含量相对稳定.野生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总脂肪的主要脂肪酸为DHA(22∶6n-3),16∶0,ARA(20∶4n-6),EPA(20∶5n-3),18∶0和18∶1n-9.总脂肪及极性脂肪的DHA,ARA,EPA含量(mg/gDW)均随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而显著下降,且DHA和ARA含量均在胚胎囊胚期至尾芽期大幅降低.中性脂EPA和DHA含量随发育呈先升后降,其峰值分别出现在初孵仔鱼和2日龄(2DPH)卵黄囊仔鱼.中性脂ARA含量随发育逐步升高,峰值出现在3日龄(3DPH)卵黄囊仔鱼.在胚胎发育前期,总脂肪DHA和ARA相对EPA被选择性消耗,饱和脂肪酸(S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相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被机体选择性消耗,N-6PUFA相对N-3 PUF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发育后期及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EPA相对DH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SFAs中16∶0相对18∶0被选择性消耗.胚胎发育后期阶段和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MUFAs中16∶1相对18∶1被选择性消耗.实验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阶段极性脂肪中DHA、ARA和EPA可以向中性脂肪中转移,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对不同类别脂肪中的重要脂肪酸的消耗具有选择性,且其选择性与发育阶段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13.0~23.0℃下,将平均质量1.45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放养在容量50L(45cm×31cm×30cm)的水槽中,投喂以鱼粉、虾糠和玉米蛋白为蛋白源,添加马尾藻粉、海泥、贝壳粉和黄原胶等粗蛋白12.70%和粗脂肪5.48%的饲料。在饲料中含有不同比例的亚油酸(LA)、α-亚麻酸(LNA)、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和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以橄榄油平衡脂肪含量,以贝壳粉平衡其他成分,配制成LA和LNA的比例分别为20:0(S1);20:1(S2);1:2(S3)和2:1(S4);LA、LNA、DHA和EPA的比例分别为6:1:5:0(S5);10:1:30:5(S6)和10:5:6:1(S7)的膏状饲料。80d的饲养表明,幼参摄食只添加橄榄油(S1)、添加橄榄油和亚油酸(S2)的饲料时生长最慢,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的幼参(P〈0.05);摄食只添加亚麻酸(S3)或亚油酸和亚麻酸(S4)的饲料时,生长较慢,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摄食添加DHA(S5)和EPA+DHA(S6)的幼参(P〈0.05);摄食添加上述4种脂肪酸(S7)饲料时,生长最快,即LA,LNA,DHA和EPA的比例为10:5:6:1时,体壁最厚,肠道中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有效活力最高,对饲料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摄食实验饲料的仿刺参体内蛋白+脂肪十灰分的含量之和(平均85.79%)远大于初始刺参(79.70%)的相应之和,由高至低依次为:S2(90.57%)〉S1(87.97%)〉S3(85.78%)〉S4(85.29%)〉S7(84.19%)〉S5(83.79%)〉S6(82.97%)。仿刺参摄食后体内18碳脂肪酸含量呈负增长,而体内EPA的含量均呈正增长,且恒定变化在4.36%~6.83%之间,表明饲料中的18碳脂肪酸能转化为仿刺参体内的EPA。添加了4种脂肪酸的S4、S5、S6和S7组幼参肠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仔、稚、幼鱼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大黄鱼早期主要发育阶段(前仔鱼期、后仔鱼期、稚鱼、幼鱼)体内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重点比较了发病稚鱼与正常稚鱼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共检测到24种脂肪酸,且种类随发育而递增,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鱼苗内源性营养阶段以饱和脂肪酸C14:0、C16: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C18:1作为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必需脂肪酸C20:4(n-6)(AA)在鱼苗开口前就已存在,而DHA和EPA摄食后才被检测到,其含量受饵料种类的影响,DHA含量变化范围为7.26%~25.36%,EPA为3.41%~8.40%。与同期正常鱼苗相比,病鱼苗的主要脂肪酸DHA、EPA含量显著降低,DHA不足前者的1/3,而AA、C18:1、C18:2、C18:3含量和EPA/DHA的比值显著增加,分别是前者的1.5—3倍。导致稚鱼阶段“胀鳔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可能是DHA和EPA的缺乏以及AA偏高。研究结果为预防“胀鳔”鱼苗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饲料中添加螺旋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立鹤 《水产学报》2005,29(6):791-797
系统研究了饲料中添加0~5%不同水平的螺旋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与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螺旋藻能促进对虾生长,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以0.8%、1.5%螺旋藻添加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较好,试验中期、末期增重率分别达到926.10%、959.78%和4382%、4353.3%,与对照组相比,虾体增重率分别提高2.82%、6.56%和3.45%、2.77%。结合饲料利用、虾体生化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8%水平螺旋藻为最佳。凡纳滨对虾肝体指数(HSI)随螺旋藻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2)在1%螺旋藻添加范围内,虾体EPA含量内(Y)与螺旋藻添加量(X)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YEPA=2.4275X+4.5975,R0=0.9611),在0.8%范围内螺旋藻,虾体中DHA、ARA的含量与螺旋藻添加量呈显著线性相关(yDHA=4.668X+5.6545,R^2=0.9631;YARA=105.58X+0.3241,R^2=0.9749)。(3)从虾体DHA、EPA和ARA含量分析,0.5%大蒜添加量与5%螺旋藻添加量的对虾体脂肪酸改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DHA与EPA水平对幼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初始体重为 ( 1 .37± 0 .46)g的幼蟹为实验对象 ,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 60d的生长实验。以鱼油 /豆油 ( 2∶1 ,W/W)为脂肪源 ,以不同DHA与EPA的水平 ,配制成饲料脂肪含量为 8%的 3种等氮、等能饲料 ,用于研究饲料中DHA与EPA水平对幼蟹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DHA与EPA为美国阿拉斯加生产的浓缩深海鱼油 ,每克深海鱼油含EPA为 1 80mg ,DHA为 1 2 0mg。实验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 0 .30 %的DHA与EPA时 ,实验组幼蟹的增重率和对饲料的利用率明显优于其它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牙鲆幼鱼对营养的需要,旨在改变目前牙鲆养殖业病害日趋严重的现状,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为52.78%、碳水化合物15.80%、脂肪8.78%时幼鱼增重率最高;添加EPA为0.5%、DHA1.5%时增重率最高。另外,对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含量也做了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9.
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造就了南极微生物特殊的生物学特征,产DHA或EPA是其对南极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功能。本实验从第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过程中所采集的海冰和海泥中分离得到约200株菌株,以鱼油为对照,通过气相色谱(GC)方法初筛,得到7株含有DHA或EPA的细菌,其中一株(N-6)的DHA含量最高。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其DHA成分进行鉴定。N-6的脂肪酸分析表明,其总脂肪酸含量占菌体干重的22.54%,DHA占总脂肪酸的8.72%。就3种主要的环境因子(温度、pH值、盐度)对于该菌生长情况及DHA含量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该菌属于嗜冷菌,其DHA含量随温度、盐度升高而降低,随pH的增加而升高。从南极微生物中筛选产DHA或EPA细菌,可为南极微生物资源的应用开发开拓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星座短腹海鞘(Aplidium constellatum)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其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提取率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为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并通过气相色谱对提取物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进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料液比1∶1.5(W/V)、提取时间8 min、溶剂(正丁醇/乙酸乙酯)配比1∶2(V/V)工艺条件最佳。正交试验提取物的总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达63.40%~65.00%,其中EPA和DHA总量在15.20%~16.30%。综合2个指标,正交试验法优化星座短腹海鞘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是可行的;利用该提取方法获得的星座短腹海鞘脂溶性提取物中,EPA和DHA两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较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邢君霞  吉红  李汉东  肖芬芬  袁想通 《水产学报》2021,45(10):1642-1656
摄食含有裂殖壶藻硬脂油日粮的草鱼可能通过节省DHA合成所需的能量和促进脂解作用供应能量以减少蛋白质分解的共同作用下,刺激蛋白质沉积,获得比摄食鱼油更好的生长效果。为探究草鱼日粮中应用富含DHA的裂殖壶藻硬脂油后是否需要配伍EPA及其可能机制,实验配制5组等氮等能日粮饲养草鱼[(22.70 g±0.80) g]49 d,分别以鱼油(F-O);藻油硬脂(S-O);藻油硬脂(DHA)∶EPA=3∶2(SE1-O);藻油硬脂(DHA)∶EPA=1∶1(SE2-O);EPA(E-O)提供5组饲料中的0.52%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 PUFA)。结果显示:(1)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系数(FCR)在各组间均无差异;(2) S-O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E-O组;(3) S-O组肌肉DHA含量显著高于F-O组、SE1-O组和E-O组;(4)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SE2-O组血栓形成指数显著高于F-O组,S-O组和SE2-O组胆固醇血症指数显著低于F-O组;(5) E-O组的腹腔脂肪细胞显著大于F-O组和SE1-O组,且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转录水平显著下调;肌肉中的脂肪酸去饱和酶(FAD)转录水平在E-O组显著高于S-O组,脂肪酸延长酶(ELO)转录水平在S-O组显著下调。研究表明,裂殖壶藻油单独或配伍EPA使用对草鱼生长、n-3 LC PUFA含量及脂肪组织水解无显著影响。仅以EPA为n-3LC PUFA来源时,会减弱脂肪组织的水解并降低肌肉粗蛋白的含量。日粮中高水平的DHA会减弱机体合成LC PUFA的能力。相对于EPA,草鱼可能更需要DHA,生产中可以单独使用裂殖壶藻油,而无需配伍EPA。  相似文献   

12.
湿法鱼油中含游离脂肪酸甚众,夏季加工时其酸值甚高。常规的脱酸方法是用烧碱中和。该法主要缺点是烧碱性太强,不但中和脂肪酸,也部分地皂化中性油。在纯天然鱼油中,DHA、EPA主要是在三甘酯(TG)的β位,皂化时甚易使DHA、EPA转化的相应的钠盐,随皂化、水洗工序而流失,大大减少了DHA、EPA的含量。尤其是处理高酸值鱼油时,DHA、EPA含量较粗鱼油降低(粗油31.00%精油26.00%)。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饲料中棕榈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对大黄鱼(Larmichthys crocea) [初始体重为(30.51±0.16) g]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EPA富含油、DHA富含油、棕榈酸和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分别配制棕榈酸/(EPA+DHA)比例分别为1∶5、1∶1和5∶1的3种等氮(约43%粗蛋白)、等脂(约11%粗脂肪)饲料,并分别命名为P0、P50和P100组,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70 d的摄食生长实验,从肌肉基本指标与分子基因层面探究饲料对大黄鱼抗氧化能力与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P0和P50组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硬度、粘附性、内聚性和咀嚼性(P<0.05)。P0组大黄鱼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P50和P100组(P<0.05);P100组肌肉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P0和P50组(P<0.05)。P100组大黄鱼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2基因(SOD2)和过氧化氢酶基因(CA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和P50组(P<0.05);P0组肌肉核因子E2相关因子基因(Nrf2)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P50组(P<0.05),P100和P0组、P100和P50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SOD1),P0、P50和P100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P50组大黄鱼肌肉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P0和P100组(P<0.05),P0、P50和P100组大黄鱼肌肉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棕榈酸含量较高时,大黄鱼肌肉质构特性降低,抗氧化能力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在饲料棕榈酸/(EPA+DHA)值发生改变时,大黄鱼肌肉品质的变化与鱼体内氧化应激和抗氧化能力之间的关联仍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多个条斑紫菜品系采收期内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条斑紫菜不同栽培品系、不同采收期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本实验对10个栽培品系进行了跟踪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条斑紫菜的脂肪酸组成稳定,与品系、采收期内季节性变化无关,但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各品系的3个采收期的饱和脂肪酸(16∶0为主,包括13∶0、16∶0、18∶0)的相对含量约为20%;不饱和脂肪酸(以EPA为主,包括18∶1 n-9、18∶2 n-6、18∶3 n-3、20∶1 n-9、20∶2 n-7、20∶3 n-7、20∶4 n-6(AA)、20∶5 n-3(EPA))的相对含量为70%左右。在温度最低2月份的采收样品中,总脂肪酸和EPA含量最高,显示低温有利于条斑紫菜脂肪酸尤其是EPA的积累。另外,条斑紫菜富含以EPA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在整个采收期内,样品中的n-6/n-3比值为4.9~7.7,符合WHO/FAO膳食推荐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脂类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和仔鱼的发育,其总脂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胚胎期保持稳定、在仔鱼期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整个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1n-9、C18∶0、C16∶1、C22∶6n-3(DHA)和C20∶5n-3(EPA)。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在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有消耗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而保存n-3系列和n-6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趋势,饱和脂肪酸被作为胚胎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单不饱和脂肪酸被作为仔鱼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而C18∶3n-3(亚麻酸)和C18∶2n-6(亚油酸)被用于合成DHA、EPA和C20∶4n-6(AA)。  相似文献   

16.
对蒙古油鳖(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i)的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油鳖肌肉水分含量为78.12%。在肌肉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为80.47%,脂肪含量为11.35%,总糖含量为0.39%,灰分含量为6.28%。蒙古油鳘氨基酸(AA)总量占肌肉干重的76.40%,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占32.75%,非必需氨基酸(NEAA)占33.10%,鲜味氨基酸(FTAA)占31.28%。蒙古油餐肌肉中鉴定出2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Ⅰ)4种,不饱和脂肪酸(UFA)19种。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2.30%和70.26%。EPA+DHA的含量为10.32%。脂类组成中甘油二酯(DG)为0.76%,甘油三酯(TG)为62.95%,游离脂肪酸(FFA)为11.70%,极性脂(PL)为22.34%,胆固醇(CHO)为2.25%。  相似文献   

17.
杂交鲶(怀头鲶♀×鲶鱼♂)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怀头鲶♀×鲶鱼♂杂交F1代和亲本的肌肉中蛋白质、脂肪、水份、氨基酸及其脂肪酸中EPA、DHA含量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虽杂交鲶粗蛋白含量(17.28%)略高于亲本怀头鲶(16.78%)、鲶鱼(16.82%),但粗脂肪含量高于亲本平均含量的4.3倍。EPA、DHA含量也明显超过亲本。3种鱼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杂交鲶肌肉中的THR、VAL、MET、IYS、TRY及有鲜味的ASP、GLU、ALA的含量也较突出。  相似文献   

18.
半滑舌鳎不同家系肌肉中脂肪酸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不同家系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并选育出高营养品系的半滑舌鳎家系,用气相色谱法对同一养殖环境中的半滑舌鳎15个不同家系(164个样本)肌肉中的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同时对高EPA、DHA、EPA+DHA含量的家系进行筛选,并研究了半滑舌鳎性别与EPA、DHA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15个家系肌肉中脂肪酸种类没有区别,但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存在若干差异。其特征均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以ω-3系脂肪酸为主,且ω-3系脂肪酸与ω-6系脂肪酸比值达到4.16~5.03,其中的2种重要ω-3系脂肪酸EPA和DHA在15个家系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DHA含量远大于EPA含量;筛选出了3个高EPA、DHA、EPA+DHA含量家系,分别为F13012、F13023及F13031。(2)EPA的含量与半滑舌鳎性别不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本研究对于选育半滑舌鳎优良品种家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产品中甲醛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产品中的甲醛含量,对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确定了比色测定参数,并对其用于快速测定水产品中甲醛含量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用冰浴浸泡法前处理样品时,最佳浸泡时间为10min,样液pH值用100g·L^-1氢氧化钾溶液调至6;沸水浴中最佳显色时间为3min,比色波长为412nm;当甲醛含量在0~2.5μg·mL^-1范围内时,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98);与蒸馏法前处理样品相比,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比较高,在89.50%~94.25%之间,而前者为64.17%~76.92%;该方法的RSD(%)为2.93%,样品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9mg·kg^-1。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饲料DHA/EPA值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配制等氮、等能的5种不同DHA/EPA值(0.64、0.97、1.18、1.59和1.91)的饲料,每个比值设3个重复,饲养周期56 d。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DHA/EPA值的升高,星斑川鲽幼鱼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当饲料DHA/EPA值为0.97~1.59时实验鱼增重最快,饲料效率最高。蛋白质效率则在DHA/EPA值为0.97~1.18时达到最高。蛋白质沉积率(protein retention efficiency,PRE)与饲料DHA/EPA值呈显著二次回归关系(y=-1.589 5x2+2.858 3x+45.184;R2=0.910 8,x=饲料DHA/EPA值,y=PRE),当饲料DHA/EPA值大于0.90时呈下降趋势。肝体比呈先下降后小幅回升的趋势(P0.05),在饲料DHA/EPA值为1.18时达到最低,为2.85%,脾脏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于饲料DHA/EPA值为1.59组最高(0.12%);(2)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DHA/EPA值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且在饲料DHA/EPA值为1.18时降到最低,为8.60%,而后又显著上升,但仍显著低于饲料DHA/EPA值为0.64时的水平(13.44%)。二次回归分析(y=5.199 6x2-15.652x+20.866;R2=0.634 8,x=饲料DHA/EPA值,y=肝脏脂肪含量)显示,当饲料中DHA/EPA值为1.51时肝脏脂肪含量最低。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饲料DHA/EPA值的升高,肝脏及肌肉中EPA含量均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而DHA含量及DHA/EPA均呈直线上升趋势(P0.05)。肝脏和肌肉组织n-3 HUFA总量不受饲料处理的影响(P0.05);(3)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在饲料DHA/EPA值为1.59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白蛋白在饲料DHA/EPA值为0.64、0.97和1.59水平最高。溶菌酶(LSZ)活性在饲料DHA/EPA值为1.18时达到峰值(P0.05),为2.76μg/mL。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饲料DHA/EPA值1.91时无显著变化,而当饲料DHA/EPA1.18时,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提高了65%左右。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以增重率为参考指标,采用二次回归(y=-31.066x2+77.26x+76.541;R2=0.957 4,x=饲料DHA/EPA值,y=增重率)分析可得,当饲料脂肪水平为8.3%,n-3 HUFA含量为0.74%时,星斑川鲽幼鱼[初始体质量(31.70±0.12)g]对DHA/EPA值的最适需要量应为1.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