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攻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667米2产1000千克难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新引入分子生物技术。5月9日,笔者从"十二五"国家科技部"863"课题"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启动式上获悉,课题组拟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精细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状基因,创制一批优异新种质及新材料和选育有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在不断的更新进步。利用常规育种与分子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通过聚合育种、杂交、回交、复交、测交等手段创造变异,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水稻品种资源创新研究,创新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选育,大力发展水稻生产,从而提高我市水稻的产量、改善品质和抗病性、减轻环境污染,打造我市杜良优质大米知名品牌,对我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课题组拟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精细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状基因,  相似文献   

4.
水稻许多重要的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QTL定位方法的日趋完善,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QTL)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综述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的原理、定位群体和常用方法及分子标记在水稻产量性状基因定位中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水稻产量性状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水稻许多重要的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因此数量性状的研究对促进水稻高产、抗病、质优具有重要意义。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QTL定位方法的日趋完善,为水稻数量性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综述了QTL定位的原理、定位群体和常用的方法,并对目前水稻数量性状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水稻新基因被发现、定位与克隆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分子育种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笔者主要就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对一些使用转基因手段进行多基因抗病育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水稻数量性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QTL定位方法的日趋完善 ,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 (QTL)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大量研究充分地揭示了QTL的基本特征 ,剖析了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 ,从而给水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带来了新的方法。笔者从QTL的定位群体、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以及QTL利用等方面 ,对作物数量性状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水稻耐盐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土壤盐渍化正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另一个全球性问题。提高作物的耐盐能力是植物育种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寄希望于基因工程培育耐盐品种。科研工作者已经鉴定和克隆出一批耐盐碱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利用已成为培育耐盐水稻品种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耐盐相关基因转化,已经获得了一些耐盐性提高的转基因水稻。本文就植物耐盐机理、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耐盐基因水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我国物种资源丰富,种质资源特别是稻种资源保存量居世界首位。而目前我国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利用严重脱节,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育种亲本遗传基础狭窄,制约了品种选育的进展,致使推广品种遗传背景狭窄,一致性增强,为一些毁灭性病虫害的发生留下了隐患,从而导致我国水稻育种进展缓慢,产量徘徊不前,品质和抗性也少有突破性进展。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热带水稻资源适应了热带高温多湿、病虫害滋长的恶劣环境,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及功能基因。本文建议在海南建立热带水稻种质中心,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力量对热带水稻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发掘其中的特异基因,为这些基因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科研工作者提供育种材料,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育壮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育壮秧技术具有"四早"、"五省"、"两增"和有利于再生稻蓄留等优点。通过近几年在白沙镇黑石村、土地村等村指导及参与水稻旱育秧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较成熟的水稻旱育壮秧技术,即作好苗床,适时播种,苗床管理,壮秧标准,适期移栽等,以供水稻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礼兴 《农业与技术》2014,(4):83+86-83,86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是提高水稻产量,减轻稻瘟危害的重大技术。本文针对混栽稻田出现高秆糯谷与杂交稻叶色的明显"反差"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科学认识"反差"现象,促进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技术在绥江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农技服务》2016,(7):38-39
为切实解决水稻传统耕作方式产量低、效益差、全镇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根据各级各部门为"三农"服务的相关精神和要求,我镇通过不断推广以杂交水稻良种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为核心,配套应用抛秧栽培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和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水稻综合增产技术,使得水稻增产10%以上,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3.
稻米是世界上几十亿人的主食,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种植水稻。因此,对于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成为所有农技人员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都要依靠水稻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到每一个农户。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新型农作物布局,实施"粮食增产工程"水稻高产栽培示范。"种三产四"栽培以栽培新技术措施来挖掘水稻的生产潜力,提高水稻总产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三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水稻"三控"技术的应用概况,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科学施肥、适时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水稻"三控"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李茂祥 《农技服务》2014,31(8):36-36
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整个国家的水稻种植面积位列世界前茅,再加上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及高产杂交水稻的不断开发,我国当前的水稻种植形式良好。近年来,我国在寻求水稻产量的同时,不断倡议"绿色种植"的理念,不仅要保障水稻的质量与产量,同时也必须要注重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与利用。鉴于此,笔者在文章主要讨论了水稻的清洁种植技术,仅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对水稻的种植和增产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水稻节本增效、高产稳产,且对环境危害小,使稻米安全具有保障。本文以广东省雷州市的水稻种植为例,分析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技术特点及其实际应用效益,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水稻控制灌溉方式,是一项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是继"浅水勤灌"、"间歇式灌溉"、"干湿灌"以来又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本文10年来对水稻封闭区田间节水效果的测定研究和分析,总结出水稻控制灌溉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和较大的节水效益,适合在有水源保证的条件下推广采用此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水稻要增产,稻株就要长高,可一长高,又容易倒伏,进而减产。从2008年1月19日召开的"杂交水稻高产高效产业技术研究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获悉,这一被业内称为阻碍水稻增产的"倒伏"技术难题已被我国专家初步破解。  相似文献   

19.
袁隆平简介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1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1期目标,2004年提前1年实现了超级稻第2期目标。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从四川省农业厅获悉,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栽培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水稻栽培专家熊洪和徐富贤两位研究员共同撰写的"关于冬水(闲)田区大力发展水稻直播技术的建议"获得省委常委李昌平同志"请科技厅、农业厅研究"的批示。两位专家在建议中分析了发展直播稻技术的生产背景,介绍了人工直播技术研究进展与示范成效,分析了直播稻在冬水(闲)田区的应用前景。他们经过多年研究和调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