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农业》2012,(12):9
从"火箭蛋"的诞生到"蒜你狠"的重现,再到台风过后蔬菜价格的"集体"上涨,近期农产品出现新一轮的价格异动。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牵动着农民敏感的神经:价格暴涨让农民欢欣鼓舞,对后市充满希望;价格一旦暴跌,农民将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这一现象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怎么说。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农民的生产行为入手,研究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结果显示,农产品作为必需品本身的特性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根源,对农产品价格的预期,引起农民、消费者、投机者对农产品的储存和抛售行为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不合理的农产品储备制度会加剧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选择合适的收购或抛售时机并考虑这些行为对农户生产和对社会储存或抛售的影响,才能起到抑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作用,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民预测的准确性和农民对其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达到抑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曹昆 《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95-3097
考察了农产品价格和产出量的决定机制,构建农民的农业收入和农产品总产出的联立模型,分析二者的联动关系并得到结论:农民的农业收入受到农产品产出影响并通过价格影响农产品产出;农产品产出农业由上期农产品的价格决定,上期农产品价格上升则当期农产品总产出增加;农产品价格受到农产品产出、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较高;农产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因此价格和产量均衡被打破后不可能自动回归,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4.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充分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优化产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是果断作出决定,将农产品销出,走出惜售心理严重的误区。有的农民受上一年农产品价格高的影响,比如去年的棉花市场,价格比前年的低,一些农户就不愿出售,让农产品积压在家里,结果错失良机,还有的农民朋友看到农产品价格一涨再涨,生怕卖了后吃亏,待价而沽,结果因其它因素使价格低落,又失去了机会。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来,农产品价格"涨声一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我们结合调查,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引发这轮农产品涨价的原因、价格走势及对农民增收、农产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既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农产品流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十分薄弱:一是市场供求信息传导之后引发盲目性大,农产品供给大幅度波动,"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二是收购环节组织化程度低,通过合作社或"农超对接"的产品比重很小,农民没有价格话语权;三是产地仓储和预冷设施严重不足,农产品上市时间难以控制,源头调控能力很低;四是燃油等物流成本高,冷链运输率低,损耗浪费远高于国际水平;五是各类市场收费名目  相似文献   

8.
自1999年以来,甘肃省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明显抑制了农村消费增长,已经成为影响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多高于国际市场。要靠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显然已不可能。因此,农民内源性增收,即农民增收中扣除转移性增收和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化影响后的那部分收入,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继"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今年的大葱价格飙升,被戏称为"葱击波",又引起人们担忧.因此,有必要了解农产品价格震荡形成的规律. 农产品价格受到两个规律支配:第一个是供求关系规律的影响.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反之,供于过求,价格下跌.这是一般供求规律.但是由于农产品具有需求弹性较小的特点,不能随着价格的上升而有效地减少需求,结果导致供应量在其供需平衡点上下的微小波动,也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较大震荡.第二个是农业生产规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就算生产者想增加供给,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制约,也一时无法实现.而随着农户纷纷扩大该品种的生产后,又极易造成供给过剩,从而导致价格大幅下跌.有人形象地比喻农民种地就像"赌博".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异常突出。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省农产品价格持续波动,农民工返乡回流增多,农产品出口不畅,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凸现,农民增收压力增大。在多重不利因素相互作用、多种困难相互迭加的情形下,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导致农民种植业收入增长放慢,甚至停滞,农民的收入不能有效增长,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极为不利,也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启动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下极大关注,改变农产品价格低迷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来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业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局部均衡原理构建了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市场模型,分析农产品保护价格所引起的农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及农产品供求曲线的变动情况,进而辨识价格保护措施的直接影响效果与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的基本作用机械在于通过保护价格改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农产品的供给、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利用缓冲储备吸农产品供求的影响,从而保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一是果断作出决定.将农产品销出。走出惜售心理严重的误区。有的农民受上一年农产品价格高的影响,比如2004年的棉花市场,价格比上年的低,一些农户就不愿出售,让农产品积压在家里,结果错失良机,还有的农民朋友看到农产品价格一涨再涨,生怕卖了后吃亏,待价而沽,结果因其他因素使价格回落,又失去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负担重等等,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则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有道是"万物市场走,市场变幻多。"最近,有些大城市的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激烈的波动,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大起大落,层出不穷,总是此起彼伏地演绎。而农民兄弟们由于受信息、地域、科技知识等各方面的限制,时不时地犯着"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16.
欧盟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 《河南农业》2016,(15):52-54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产量不稳、农产品价格波动时有发生,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不小打击。在借鉴欧盟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支持政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产品的流通和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了新型农村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特色农业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促进了农民增收、获利,让更多农民从中得到益处,实现协同发展。目前,农产品价格主要通过市场供求来决定,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特色和品牌,其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很大。本文着力于目前我国农村农产品的现状研究,对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主要是由于受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非农收入减少 ,农民负担减而不轻及现行体制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等。为此 ,要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必须大力发展优质农业和绿色农业 ,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多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推广和投入。  相似文献   

19.
王慧星 《甘肃农业》2003,(11):17-18
从甘肃各地的实地调查来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农民的收人增加也不相等,增收困难和增收缓慢存在以下几个原因,但主要还是国家的政策性问题,以农业为主的种植业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减少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分税制后以农业为主的甘肃农民负担过重,且逐年加重,弱化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四是国家在改革中的宏观政策调整,使农民在非农产业中的收入减少;五是农业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利益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农村土地承包中一些积累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日渐增多。妥善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需要理清根源,标本兼治。一、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类型1、遗留问题型。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没实行税费改革之前,农民负担偏重,农产品价格过低,种植效益差,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户口头表示不要承包地,但没有办理书面放弃手续,有的要了承包地本人却不种植,村组为了完成税费任务,就将土地交给其他农户种植。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种田没了负担,还享受国家发给的补贴,农产品价格又不断看涨,部分弃耕的农户重新向村里要田,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