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衡谷1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在街谷9号繁种田发现的超早熟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其生育期极短,夏播仅58 d左右,突出特点是超早熟。探明该品种早熟特性、最晚播期以及最佳留苗密度,可以为其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以3个早熟和2个中熟谷子品种为对照,在4月16日~8月31日每隔15 d播种1期,研究了不同播期下衡谷12号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同时,采用二因素(播期、密度)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其中,播期设6月11日和8月11日2个水平,留苗密度(用播量、行距和株距调)设75.0万、112.5万、150.0万和187.5万、225.0万、262.5万和300.0万株/hm~2计7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下衡谷12号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衡谷12号生育期较短,在8月15日播种仍可成熟,且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生育期均稳定在58d左右,营养生长阶段缩短、穗分化较中早熟品种提前47~62d是导致其较早成熟的主要原因。衡谷12号在6月11日播种、留苗密度为18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2 447.93 kg/hm~2;8月11日播种会造成谷子明显减产,要获得较高产量,就应适当增大种植密度,晚播高产的适宜留苗密度为225.0万~2625万株/hm~2,产量可以达到2 010.43~2 076.40 kg/hm~2,其中,26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略高于225.0万株/hm~2密度处理。衡谷12号不适于正常的大田生产,可作为超早熟种质资源进行研究或用于灾后紧急补栽种植。  相似文献   

2.
衡谷20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黑谷子为母本、(20015×SR3522)为父本,经人工杂交,系谱选育而成的饲用夏谷新品种。该品种饲用特点突出,抗病性强、活秆成熟,平均秸秆鲜重31 863 kg/hm~2,平均秸秆干重8 922 kg/hm~2(较对照饲草2号增产22.14%),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夏谷区夏播或晚春播种植,生产中可与小麦、油葵、绿豆和饲用黑麦等其他作物组成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适宜在内蒙古包头市栽培的马铃薯品种,并进行肥料配比研究。[方法]在包头市马铃薯主产区固阳县,系统研究了不同马铃薯品种及肥料配比处理下,马铃薯生长发育特性、经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结果]引进的马铃薯品种商品薯率和经济产量表现不尽一致,但均高于当地主栽品种克新1号;早熟品种中薯3号,中熟品种中薯11号、康尼贝克,晚熟品种青薯9号和冀张薯8号田间生长势强,芽眼浅,抗病性好,商品薯率和经济产量高,适宜在包头市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肥料配比为纯N 3 000 kg/hm~2、P_2O_52 250 kg/hm~2、K_2O 7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包头市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免耕播种对麦茬夏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播种可以减少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投入,提高产投比。以不同类型的3个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剐达到了5380.20kg/hm^2和5680。35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68.13%%和5.77%;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了5010.30kg/hm^2.较同密度的CK(旋耕播种该密度时产量最低,3260.10kg/hm^2)增产53.69%。夏谷常规品种免耕播种的产量高于传统的旋耕播种,但应适当加大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较适宜;而杂交种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22.57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承德地区谷子宽窄行种植适宜模式及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承德地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选择当地主栽谷子品种承谷13号为试材,以40 cm等行距种植(密度45.0万株/hm~2)为对照,2015年通过研究不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进行了筛选;2017年在2015年筛选出的适宜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均可以提高谷子产量,其中,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种植模式下产量最高,增产率为8.1%,较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谷子适宜的留苗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产量较对照提高2.60%~7.11%,其中,52.5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显著。谷子的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为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该条件下,谷子产量可达5 933.6 kg/hm~2,较40 cm等行距种植(密度45.0万株/hm~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6.
13个中早熟马铃薯品种(系)在白银市的引种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白银市早熟马铃薯产区引进的13个中早熟马铃薯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冀张薯12号折合产量48 927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10 782 kg/hm~2,增产率28.27%;FY折合产量46 558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8 413 kg/hm~2,增产率22.06%;陇薯4号折合产量46 554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8 409 kg/hm~2,增产率22.05%。这3个品种均表现商品薯率较高、品质优良,适宜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从不同海拔高度、种植模式和品种适应性3个方面对酿饲兼用高粱进行了籽粒产量和生育期试验研究,以探讨陇东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高粱适宜性。结果表明,同一栽培模式下,高粱籽粒产量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1 300~1 400 m海拔高度下,露地栽培平试13号中晚熟高粱产量最高,为13 239 kg/hm~2。1 400~1 500 m海拔间地膜栽培中晚熟高粱产量、生育期与露地栽培中熟高粱均无明显差异,泾川荔堡和华亭安口镇露地种植平杂10号籽粒产量分别可达到8 749.5、11 056.5 kg/hm~2。1 500~1 700 m海拔间地膜覆盖栽培早、中熟高粱品种籽粒产量较露地栽培早熟高粱品种高,生育期166 d,籽粒产量介于6 435.0~10 033.5 kg/hm~2之间。>1 700 m海拔地膜覆盖栽培高粱籽粒产量最低,吉杂140产量最高,为5 554.5 kg/hm~2,通杂108和6A/8801未成熟;在高粱适宜栽培区域,1 300~1 500 m海拔间适宜中熟、中晚熟露地栽培,1 500~1 700 m海拔间适宜早、中熟覆膜栽培,1 700 m以上海拔,产量较低,不适宜高粱栽培。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研究绥玉29号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丰产性,连续三年对该品种进行了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绥玉29号可在八五四农场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栽培种植,本地区适宜密度为60 000~67 500株/hm~2。该品种具有植株综合性状好,熟期适宜,产量高,品质好等性状,三年试验结果,平均公顷产量10 620.7 kg。  相似文献   

9.
会宁县半干旱区晚熟马铃薯垄上覆膜栽培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马铃薯晚熟品种青薯9号为指示材料,2013—2014年在会宁县半干旱地区进行了马铃薯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会宁县半干旱地区,晚熟马铃薯品种地膜覆盖种植播期宜早,宜于4月22—28日播种,以4月26日播种的鲜薯产量最高,达49 599.8 kg/hm~2;产值最大,为54 245.2元/hm~2。  相似文献   

10.
在地膜覆膜种植条件下,引进9个谷子新品种在玉门地区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以陇谷9号产量最高,为4 795.65 kg/hm~2;陇谷13号次之,为4 750.05 kg/hm~2;陇谷10号排位第三,为4 544.1 kg/hm~2;陇谷12号、陇谷8号产量分别为4 354.35 kg/hm~2、4 144.8 kg/hm~2;其他品种产量低于4 000 kg/hm~2。9个谷子品种中陇谷8号、陇谷9号、陇谷12号于无霜期内勉强成熟,生育期144 d,其余品种均未成熟。陇谷10号倒伏严重,不适宜推广种植。陇谷9号和陇谷13号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茎秆粗壮,谷穗型长,抗倒伏能力强,丰产性较好,可以在玉门地区进行试验性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种密度对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密度增加使马铃薯产量提高但同时造成商品薯率下降,生产上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生产商品薯及种薯,以满足不同需求。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在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找到最佳播种密度,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晚熟品种冀张薯8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42 000株/hm2条件下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中熟品种同薯20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47 250株/hm2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早熟品种冀张薯12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63 000株/hm2产量最高,商品薯率最低,但3个密度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建议冀张薯12号播种密度以63 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研究木薯间套作模式下绿豆适宜的播种时期,旨在为木薯间作绿豆提供科学参考。2014、2015年以绿豆品种中绿5号、桂绿豆L74号为试验材料,在木薯/绿豆间作模式下,开展绿豆的5个不同播种时期试验。2014年试验3月31日播期的绿豆子粒产量最高,中绿5号908.37 kg/hm~2,桂绿豆L74号832.92kg/hm~2;2015年试验3月17日播期的绿豆子粒产量最高,中绿5号1 384.56 kg/hm~2,桂绿豆L74号1 335.22kg/hm~2。在木薯间套作模式下,3月中旬播种中绿5号、桂绿豆L74号收获子粒产量最高,间套作效益最好,为最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13.
2018年,选用荷兰17马铃薯品种与辽杂37等6个早熟高粱品种,在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进行复种试验。上茬马铃薯4月5日播种,下茬高粱分两个播期,分别是7月5日和7月12日。结果表明,上茬马铃薯7月2日收获,产量为17 887.2 kg/hm~2;下茬高粱第一期播种的6个品种在霜前均正常成熟,其中以辽杂37产量最高,为9 300 kg/hm~2,产量次之的是吉杂138,为9 153 kg/hm~2;第二期播种的所有品种均未达到蜡熟期,说明在当地进行马铃薯与高粱复种,下茬作物播种期不能晚于7月5日。  相似文献   

14.
黑龙港低平原地区属华北夏谷区,为了提早收获,生产上常利用夏谷品种进行春播,导致谷子病虫害发生严重。且该区缺乏与油葵、马铃薯接茬的早熟谷子品种。以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6个谷子品种为试材,在春夏季节不同时期进行播种,从生育期、农艺及经济性状、产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筛选适宜该区域不同茬口种植的春夏播谷子品种。结果表明:张杂谷16和冀谷38适宜春播;张杂谷16、冀谷36和冀谷35适宜麦收后播种;张杂谷16和改良8号适宜晚夏播种;特早一号较适宜接油葵茬播种和作为救灾品种在7月25日以后播种。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23-24
介绍了长岭县中西部乡镇谷子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选地与合理轮作、精细整地与合理施肥、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时收获等方面的内容,得出了这一区域谷子产量6 000 kg/hm~2的技术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之一,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的应用使得谷子产量大幅度提高。目前,主要杂交谷子品种的母本是谷子光温敏雄性不育系A2。采用四因素(播期、密度、底肥、追肥)正交试验设计,在海南省三亚市对其南繁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播期对不育系A2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外,其他因素对产量影响均不显著。正交试验产量结果显示,12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60万株/hm~2、底肥施用量150.0 kg/hm~2、追肥施用量150.0 kg/hm~2条件下,谷子光温敏雄性不育系A2繁种产量最高,达到了438.30 kg/hm~2。本研究结果可为不育系A2南繁高产技术的制订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对环县引进的10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0个马铃薯参试品种在环县马铃薯生产区均能正常生长和成熟,陇薯10号产量15 357.14 kg/hm~2,定薯1号产量14 970.24 kg/hm~2,庄薯3号产量14 702.38 kg/hm~2,陇薯11号产量14 285.71 kg/hm~2,陇薯9号产量14 017.86 kg/hm~2,陇薯8号产量13 898.81 kg/hm~2,这6个品种产量高、抗逆性强、抗病性好、商品薯率高,可以在环县马铃薯主产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以神木市常规栽培的地方谷子品种晋谷29为材料,设不同密度、不同留苗方式处理,对其整个生长期进行追踪观察,考究生育性状和经济性状,分析得出在陕西省神木市最优种植密度和留苗方式,旨在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和小型机械化播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及留苗方式不同对晋谷29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很大,随着密度的增加,谷子株高、穗长、穗粗、穗粒重呈降低趋势,进而影响产量增加。因此,从高产栽培方面考虑,晋谷29在神木市山旱地种植,每穴留苗2株,密度达到180 0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5 050.25 kg/hm~2。  相似文献   

19.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通过对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的性状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马铃薯株高、茎粗、商品薯率和产量影响较大,其中,全膜垄作穴播模式下,密度为60 000穴/hm~2时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都最高,分别为30 236.4kg/hm~2、85.56%,其次是全膜垄作穴播模式下密度为67 500穴/hm~2和通用模式下密度52 500穴/hm~2、60 000穴/hm~2时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高,产量分别为24 978.45kg/hm~2、23 629.95kg/hm~2、22 796.55 kg/hm~2,商品薯率分别为18.65%、76%、71.26%。  相似文献   

20.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试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通用全膜垄上播种栽培模式马铃薯生育期适中,商品率高,经济性状好;该模式下,折合产量最高,为47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9 305.6 kg/hm~2,增产率24.16%。全膜垄作侧播折合产量44 444.4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 925.9 kg/hm~2,增产率15.38%;全膜微垄垄播折合产量42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11.18%。通用全膜垄上播种较当地主栽模式全膜垄作侧播产量增幅较大,全膜微垄垄播较全膜垄作侧播略有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