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郑燕宁  江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08-10510,10513
解析了滨水场所的概念及我国城市滨水区城市景观的建设现状,介绍了滨水环境的设计方法。以南宁市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分析了场所意象现状,解读了场所精神,认为场所设计应依据特色性和可识别性意象,统一性及多元化意象,整体连续性意象,可达性和人本性意象,景观敏感区生态保护性意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场所规划设计思想,划分了功能分区,进而详细说明了滨水区空间环境中的景观组织。旨在形成具备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可识别的独特乡土文化的滨水景观场所。  相似文献   

2.
滨水区设计应以人为本,将空间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模式相协调,从而使滨水环境充满人性-邻里感、乡土感、归属感。在滨水区设计中应充分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努力营造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滨水区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钰  陈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30-7932
从理论基础入手,引入了滨水区和滨水景区的相关概念,指出滨水景区是构成区域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地区的形象窗口,也是凝聚人气的重要休闲场所,结合研究区具体情况,从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方面分析了滨水区的景观构成,根据湖体形态及水景观现状将研究区分为3个区域,分别分析其景观现状,并针对各段景观现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策略,使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因子共同作用,开发自己的滨水景观,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要素的协调发展,建立与自然相融合的人居环境,以期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淑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78-2480
滨水区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带,衬托出繁荣与文明的现代城市。以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为研究重点,论述了目前城市滨水区规划存在的问题,从滨水区水岸规划、滨水环境生态保护与绿化建设、亲水平台建造、城市建筑布局等方面对滨水区的合理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含义,简述了滨水环境的内涵,分析了水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城市滨 水环境的改善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建设、滨水植物群落的类型与影响、滨水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3个方面简述了国外城市滨水植物群落景观研究的历史与进展;从城市滨水区的价值导向、滨水植物的种类划分、滨水植物群落的构成与特点、滨水植物群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滨水植物群落景观设计与评价5个方面简述了国内城市滨水植物群落景观研究的历史与进展。总结了我国滨水植物群落景观在近10年间的发展特点,指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框架下,滨水植物群落景观研究的不足,旨在为城市滨水植物群落景观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滨水区空间是多层次、多要素的组成,不同的人对滨水区有不同的认知,本文从城市意象五要素入手,对滨水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的相关要素进行倾向性的选择,通过公众的偏好性去发现滨水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滨水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福源  王培元  孙丽娜  陈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14-14316
在分析传统滨水绿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滨水绿地生态建设的理念和原则。以南湖荡为具体的研究案例,探寻了新时期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提出滨水区绿地建设应该将水、陆域相结合,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背景下的滨水区绿地生态建设。应用多边形指数法对湖泊滨水区绿地进行定量评价,以找出影响滨水区绿地建设的主导因子,指导后续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水和谐的理念,以景观生态学等为理论基础,解析了滨水区的概念及其内涵。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滨水区已成为生态敏感脆弱的区域,而构建生态循环系统、重塑滨水景观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以包括南湖荡主体及沿湖岸500 km的区域为研究区域,探究了其景观生态分类和景观格局分析。结合相关分析评价,针对南湖荡3个景观子区存在的不同问题,对每个子区因地制宜地进行具有不同特色的生态景观建设,以期实现滨水区的生物平衡、滨水景观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使社会各界能够重新审视目前滨水地区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方法]结合成阳市渭河滨水区景观建设的概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滨水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亲水空间的设计、历史文脉的延续、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及植物的合理配植等方面提出了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建议和对策.[结论]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该尊重"生态优先"的原则,重视河流、景观与人文的结合,从而创造环境更优,更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带.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以咸阳渭河滨水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使社会各界能够重新审视目前滨水地区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方法】结合咸阳市渭河滨水区景观建设的概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滨水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亲水空间的设计、历史文脉的延续、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及植物的合理配植等方面提出了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建议和对策。【结论】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该尊重“生态优先”的原则,重视河流、景观与人文的结合,从而创造环境更优,更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带。  相似文献   

12.
滨水空间特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入手,有利于排除滨水区空间细节方面的影响,将滨水区内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简化为有限的若干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要性判断。该体系基本指标层次结构清晰,为客观地评价滨水区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该文对滨水区指标体系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归纳了一套滨水区景观特色评价的基本指标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南京市滨水区旅游意象进行了测量,明确了滨水旅游意象的构成,提出了认知意象、情感意象与总体意象评价的方法,为同类城市滨水区旅游意象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盛长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16-9820
以扬州为例,对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6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主要有商贸餐饮、历史文化、绿化游憩、文化教育、居住、工业交通6种功能的滨水区,并对当前滨水空间利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剖析,尤其对城-河不密切,滨水空间渗透性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优化滨水区格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滨水框架进行了梳理,提出滨水空间的开发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打造多条向水通道和滨水节点,并提出打造历史城区精品区域的总体设想.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滨水区、滨水植物、滨水植物景观等基本概念,阐述了滨水区植物景观历史发展、规划设计和景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主要从滨水植物种类调查、群落结构分析、植物配置方式、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其设计理念包括生态理念、低碳理念和水墨画理念。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研究存在着对地域性植物景观历史发展研究较少,对滨水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应用研究深度不够,尚未建立真正实用的滨水植物景观评价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滨水区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而成为城市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本文在充分认识地域性滨水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本质——为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为园林的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近年来滨水植物的有关概念、分类、选择与配置、景观评价的研究成果及现状,指出滨水植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今后滨水区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滨水景观植物的选择与种植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水景观是城乡重要的绿带和生态走廊。为了有效利用滨水区的空间资源,提升其生态和游憩价值,对适合滨水区生境的景观植物种类进行了选择,并提出了滨水植物种植原则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陈志超  李鹏宇  李毅 《农技服务》2014,(11):183-185
近年来,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正成为全世界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热点。其开发建设不仅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也为城市特色风貌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契机。本文在了解城市滨水区景观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滨水空间规划方法和滨水特色景观要素的设计,结合案例,发现我国滨水区景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适合我国滨水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村镇滨水景观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村镇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的基础上,对村镇滨水区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指出要正确处理滨水景观与周边建筑关系、正确对待村镇滨水区驳岸的处理问题,并指出村镇滨水区绿化必须根据生态理论,把乔木、灌木、藤蔓、草本、水生植物合理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做到有层次、有厚度、有色彩,使喜阳、耐阴、喜湿、耐旱等各类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长期共存的复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构建景观与功能互相融合的新农村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