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业工程领域的"双创"与科研人才的培养处于较为分离的状态,双创人才不具备科研素养,科研人才不具备创业的能力。以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论述了双创+科研人才教育双向培养的必要性,基于科研训练思维模式分析了开展"双创"+科研人才教育双向培养的现实可行性,为创建创新思维、实践实训相融合的双向培养模式提供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建是基层工作的战斗堡垒,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教学与实践当中,需要发挥这一堡垒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以及双创教育的内涵、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必要性、党建工作在双创教育方面具有的引领优势,并分析了以党建工作引领双创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包括以党建思想教育为双创教育铸魂;以党员教师为关键点,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双创教育水平;以创新党建活动,带领师生创新双创教育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既存在"教育不足"也存在"过度教育"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外内"双创"教育的现状及我国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教育的双创教学应采取转变教学理念、教学全程化、跨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实践多样化等措施。本文对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背景,以机电类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就业、创业角度分析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并基于此提出了围绕机电类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创新—项目—竞赛—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试点运营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创业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还孵化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该校在创业实践、师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对于提高高校双创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生创业存活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培养商科人才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极大地助推高校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从路径、模式与机制等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从设计课程体系,创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整合教学团队,构建VPTP教学平台和推行商业街活动等方面作为培养路径,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高度融合的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并完善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与激励考核机制,以促进能力培养方案落实。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全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大学生作为教育素质高、有创新创业热情的群体,无疑成为"双创"中很重要的主体。在双创时代下,当代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双创课的开设可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通过多形式教学和多样化训练等手段,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个性化发展,实现应用型、复合交叉型、创新创业型的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是农学专业大学生形成及增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张娟  马军 《农业机械》2022,(3):70-73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双创培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的原则,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5个角度阐述如何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更好地将双创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多环节渗透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养,真正做到“专创融合”,本课题的研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职业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与开发"双创"课程体系,推进"双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课题小组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为例,探索"双创"课程体系建设新模式,多渠道拓展"双创"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新路径,为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全面进入调整升级期,在此背景下,新制造、新零售等模式频现,对高职院校商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商科人才培养中存在满足不了企业对数据运营管理的要求、精准营销策划能力不足、高职院校交叉学科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分析了新商科人才需求的特点,提出了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为主线,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为例,从"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智能工程学科群构建、学科群建设要素体系、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搭建、智能制造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徐薇 《湖南农机》2016,(9):130-131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结合吉林省社会科学课题专项建设项目,对高职学生的“双创”人才培养衔接模式进行了总结、梳理,提出高职学生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式,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阐述了课程体系建设和创业园实训基地建设,为推进学生的“双创”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安徽新华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其专业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基于本科生导师制视域下的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提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打造良好教育师资、建立有效的师生奖惩机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杜哲 《农业工程》2022,12(4):131-135
为了全面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2001—2020年)收录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为数据,基于文献计量法深度剖析相关文献的发表年份、主题词、基金分布、研究机构、作者分布等,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特征和热点进行回顾和展望。研究发现:以高校为研究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远多于以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题的文献;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人员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尤其是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杨萍 《农业工程》2019,9(1):95-97
深度结合“互联网+”,构建综合信息化教育平台是国内教育领域发展的趋势,西安外事学院的创业学院在农业创业方面借助“互联网+”新理念实现面向校内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教育创新,以寻求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的有效突破,走教育多元智能信息化发展道路。该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分析农业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冯伟 《湖南农机》2016,(1):117-118
国内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工作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整个的高校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从规模上来看,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偏低,说明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随着创业型大学的提出,创业教育工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校通过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赵周娟  郝铭 《农业工程》2018,8(2):115-117
针对“互联网+农业”给人才需求带来的变化,以及国家提出的“双创”战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就当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涉农专业实践训练、强化师资队伍和构建协同培养体系等对策,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涉农职业教育要始终围绕行业生产一线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提高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一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利用专业特长,围绕科技服务乡村振兴,通过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智慧农装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体系”,为低收入乡村进行科技服务,改造提升日光温室自动化水平和绿色生产技术水平,并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孵化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夏宁 《湖南农机》2016,(8):136-137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做出了明显的调整。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开题、作品提交及答辩,分析了毕业设计创新模式对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工程类交叉学科特色专业,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为探索卓越农林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会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牵头组织了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在组织方式、竞赛主题、竞赛环节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创新了交叉学科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机制,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实践教育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平台。   相似文献   

20.
刘乔斐 《农业工程》2021,11(7):109-112
创新创业教育和“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以安康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安康学院农学一流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选择,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