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为了探究不同盐度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组织结构的影响,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0、10、15、20、30)花鲈幼鱼的鳃、脾及肌肉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盐度为0时,花鲈幼鱼鳃丝排列紧密,顶端膨大呈棒状,鳃小片细胞饱满,有少量泌氯细胞。花鲈幼鱼鳃丝宽度随盐度的升高而缩小,鳃小片间距则逐渐增大,差异显著(P<0.05);盐度为20时,部分鳃小片变形脱落,鳃丝上的泌氯细胞明显增多增大;盐度为30时,鳃丝宽度较大,出现断裂脱落,鳃丝上细胞排列疏松,泌氯细胞明显膨大,有溶解现象。脾脏在淡水条件下(盐度为0),淋巴细胞数目较少,血细胞较多;在低盐环境中(盐度为10、15),淋巴细胞增大,数量增多,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数量增加;在高盐度下(盐度为30),脾细胞和部分淋巴细胞出现肿大、空泡化现象,细胞排列疏松。盐度为0时,花鲈幼鱼肌纤维排列较为疏松,多角形或长椭圆形,长径和短径较大、密度较小;盐度为15时,肌纤维短径变小、密度增大,与0、10盐度组均差异显著,盐度为30时,肌纤维长径增大、密度减小;随着盐度的增加,肌纤维长径和短径均有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单位面积肌纤维数量则先增加后减小,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花鲈幼鱼鳃、脾及肌肉组织结构变化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低盐环境对三疣梭子蟹鳃丝和肝胰腺显微结构、家系存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盐(15.0、13.0、11.0、9.0)胁迫能够诱导鳃丝和肝胰腺显微结构改变。盐度为15.0时,上皮层变薄,B细胞数量增多;盐度为13.0时,鳃丝不规则增厚,B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多,肝小管中的R细胞的数量减少,柱状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出现许多空泡;盐度为11.0时,上皮层出现解体,鳃腔中的血细胞明显增多,肝细胞空泡化现象更为严重;盐度为9.0时,上皮层破坏直至解体,B细胞中转运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细胞结构损伤严重。以72h的低盐半致死盐度(LD50=11.1)为评价指标,检测24、48、72h共计10个家系对低盐的耐受性。各家系对照组(盐度为35.0)在实验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现象,而在低盐胁迫条件下,随着时间的逐渐延长,各家系的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24、48、72h的存活率变化范围分别在64.44%~80.00%、50.00%~68.89%和33.33%~60.00%之间。各家系72h时的存活率大小顺序为J10J4J9J5J7J3J6J2J8J1,均显著低于各自的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3.
《淡水渔业》2021,51(5)
为了解盐度胁迫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erus)幼鱼耐受性、肝脏抗氧化酶和鳃丝Na~+/K~+-ATPase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置0(对照组)、3、6、9、12和15共6个盐度梯度对黄河鲤幼鱼进行盐度胁迫,在6、12、24、48、72和96 h时采样,测定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和鳃丝Na~+/K~+-ATPase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盐度组黄河鲤幼鱼肝脏组织的SOD、CAT、LZM、GSH-Px和鳃丝Na~+/K~+-ATPase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均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SOD、CAT、GSH-Px和鳃丝Na~+/K~+-ATPase酶活性在盐度为6时能在胁迫96 h内维持较高水平,而盐度为9、12和15时酶活性则随胁迫时间延长显著下降。各盐度组LZM酶活性在胁迫96 h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12和15高盐度组在胁迫96 h时仍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盐度组的MDA含量均在胁迫6 h达峰值,之后随胁迫时间延长,盐度为3、6、9组下降较显著,但12和15组的MDA含量在96 h时仍显著高于其他组。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黄河鲤幼鱼在养殖用水盐度0~6范围内适当提高盐度可提高其肝脏抗氧化性能和鳃丝Na~+/K~+-ATPase酶活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急性盐度胁迫对7月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体质量(86.1±18)g]鳃丝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K+、Cl-)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鱼从淡水直接转入盐度15、20、25水中,96h死亡率分别为72.22%、100%、100%,其他组(盐度0、5、10)无死亡。各盐度组96h血清渗透压、Na+、Cl-浓度随盐度升高而增加,且各盐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盐度15组最高,盐度5、10组间各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盐度组血清K+离子在48h中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96h时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盐度15与盐度5、10相比血清K+离子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5、10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变化,48h为最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96h时盐度5、10组鳃丝Na+/K+-ATP酶活力与对照组及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15与对照组及盐度5、10均有显著差异(P0.05)。96h幼鱼的等渗点为303.2mOsm·kg-1,相当于盐度10.06,而Na+及Cl-等离子点分别为146.1mmol·L-1和136.8mmol·L-1,分别相当于盐度9.02和8.95。与盐度15组相比,盐度10及其以下处理组各项检测指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幼鱼渗透调节范围之内,盐度10中养殖15d后各项指标与淡水组差异较小,因此7月龄俄罗斯鲟幼鱼已具备在盐度10及以下的咸水中生活的能力,但不能耐受高于10的盐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饲喂不同镁水平饲料后,鲈血清渗透压、离子水平和鳃丝ATP酶活力对急性盐度胁迫的反应,实验用镁水平为0.413 g/kg(D1,对照组)、1.042 g/kg(D2)、1.577 g/kg(D3)、1.991 g/kg(D4)的4种实验饲料,分别投喂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0±0.5)g的鲈。实验鱼在淡水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养50 d后立即转入海水循环养殖系统,并在转入前(0 h)和转入后1、3、6、12、24 h分别采集鲈鳃丝和血液样本。结果显示:盐度胁迫前饲料镁水平对鲈血清渗透压、Na+、K+、Cl-、Mg2+含量和鳃丝中Na+/K+-ATP(NKA)与Ca2+/Mg2+-ATP(CMA)酶的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血清渗透压、Mg2+含量和NKA酶活力随饲料镁水平的增加而升高。D4组的血清渗透压、Mg2+含量、NKA和CMA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表明该组鲈处于高强度的渗透压调节的生理状态。急性盐度胁迫中,血清Na+和Cl-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血清渗透压、K+、Ca2+、Mg2+和鳃丝ATP酶活力在0~24 h内呈波动性变化。D1组的NKA和CMA酶活力在胁迫1 h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表明长期摄食低镁水平的饲料会降低鲈鳃丝NKA和CMA酶对环境盐度刺激的敏感度。研究表明,淡水养殖鲈的饲料中镁水平应低于1.991 g/kg,以减少维持鳃丝NKA与CMA酶高活力而导致的能量损失,而在环境由低盐向高盐的快速转变过程中,较高的饲料镁水平可通过快速提高的鳃丝NKA与CMA酶活力而有利于鲈快速适应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6.
挑选平均体重为(5.0±1.4)g,平均全长为(8.3±0.8)cm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幼鱼,进行低盐度胁迫试验,以23盐度组为对照组,设置9和16两个盐度胁迫组,在0、1、3、7 d进行取样。通过检测鳃Na~+/K~+-ATP酶(NKA)、Ca~(2+)-ATP酶、H~+-ATP酶、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以及血清皮质醇含量,研究低盐度对黄姑鱼离子调节和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鳃NKA活力在盐度胁迫后出现显著增强(P0.05);Ca~(2+)-ATP酶活力略有上升后即出现下降的变化,而H~+-ATP酶活力呈现上升后恢复的变化。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低盐度胁迫后呈显著的波动变化(P0.05),9和16盐度组的皮质醇水平交替上升。鳃LDH活力在低盐度胁迫后显著增强(P0.05),且9盐度组增强程度大于16盐度组。鳃SDH活力先减弱然后增强,9盐度组在7 d时增强十分显著(P0.05)。试验中,仅9盐度组出现实验鱼死亡两尾的情况,16及23盐度组黄姑鱼进食和活动均正常,9盐度组略差。研究表明,盐度降低可显著影响黄姑鱼幼鱼离子调节能力及呼吸代谢功能。盐度胁迫程度超过黄姑鱼适应能力与机体储备的承受范围会对机体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7.
利用石蜡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肾脏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卵形鲳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将其划分为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5个部分。卵形鲳鲹肾小体长径平均70μm,短径平均40μm;比淡水鱼种类的肾小体直径要小。肾小管中第一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游离端具有丰富的微绒毛,并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应为重吸收的主要场所。而第二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游离端微绒毛较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内壁均没有微绒毛,但三者均可见有较多的线粒体,表明它们仍具有一定的重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8.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 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 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盐度15组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分别在胁迫5、24和48 h时达峰值,而盐度22组则分别在0.5、24和24 h时即达峰值,且胁迫后0.5 h时的皮质醇浓度、12 h时的血糖及12~48 h时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盐度15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在24 h达最大值,胁迫12 h和24 h时22盐度组幼鱼血浆渗透压的浓度显著高于15盐度组(P<0.05).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 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 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 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以葡萄牙牡蛎精子为对象,采用碘化丙啶(PI)/罗丹明123(Rh123)双染与流式细胞术(FCM),研究了不同盐度胁迫(10、15、20、25、30、35)对精子质量的影响,并对受胁迫精子进行授精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升高,精子的存活率、运动时间和活力先升高后降低;葡萄牙牡蛎精子的适宜盐度为20~35,活力较高的盐度范围为25~35;通过双染和FCM检测了精子质膜完整性和线粒体活性,发现盐度胁迫先对精子质膜造成损伤,后对线粒体活性造成伤害;低盐胁迫(10、15)对精子损伤严重,胁迫15 min时质膜受损比例高达67.26%±2.35%。人工授精结果显示,低盐胁迫下精子受精率和卵裂率显著降低,且卵裂阶段出现畸形及分裂停止等现象,表明精子质量不仅严重影响了受精过程,还对卵裂造成一定影响。本实验不仅探究了PI/Rh123双染和FCM检测牡蛎精子质膜完整性和线粒体活性的可行性,还结合显微观察全面评价了精子质量,为牡蛎精子质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克氏双锯鱼(Amphiprion clarkii)幼鱼由盐度35突变至30、25、20和15后血清皮质醇浓度及鳃丝和肝脏中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对克氏双锯鱼的存活无影响,而对其血清皮质醇浓度及Na+-K+-ATP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各低盐胁迫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在处理的24 h内呈先降后升趋势,处理后第48、第96小时,各处理组血清皮质醇浓度急剧降低至对照组水平甚至略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鳃丝和肝脏中Na+-K+-ATP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即低盐胁迫24 h内呈上升趋势,第48及第96小时变化趋势与血清皮质醇浓度变化相似。整体上,以上各生理指标变化幅度均与盐度的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实验结果证明,盐度突变对克氏双锯鱼幼鱼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及Na+-K+-ATP酶活性存在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表明该鱼具有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apical crypts of mitochondria-rich cells (MRCs) in Nile tilapia as a response to osmotic challenge. Larvae were transferred from freshwater at 3 days post-hatch to 12.5 and 20 ppt and were sampled at 24- and 48-h post-transf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llowed quantification of MRCs, based on apical crypt appearance and surface area, resulting in a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s’, that is, Type I or absorptive (surface area range 5.2–19.6 μm2), Type II or active absorptive form (surface area range 1.1–15.7 μm2), Type III or weakly functioning form (surface area range 0.08–4.6 μm2) and Type IV or active secreting form (surface area range 4.1–11.7 μm2). Mucus cell crypts were discriminated from those of MRCs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globular extensions and quantified. Density and frequency of MRCs and mucus cells varied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salinity and time post-transfer; in freshwater-adapted larvae, all types were present except Type IV but, following transfer to elevated salinities, Type I and Type II disappeared and appeared to be replaced by Type IV crypts. Type III crypt density remained constant following transf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with immunogold labelling, using a novel pre-fixation technique with anti-Na+/K+-ATPase, allowed complementary ultrastructural visualisation of specific localisation of the antibodies on active MRCs, permitting a review of MRC apical morphology and related Na+/K+-ATPase binding sites.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离子浓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与鳃线粒体丰富细胞(MRCs)渗透调节功能关系,实验将暂养于盐度为30的水体中的斜带石斑鱼幼鱼直接转移至盐度分别为5、10、20和30(对照组)的水体中,于7和15 d分别检测血清Na~+、K~+、Cl~–浓度和血清皮质醇(COR)水平,并于第15天观察幼鱼鳃MRCs分布和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盐度升高,幼鱼血清Na~+、Cl~–浓度显著上升,而K~+浓度无显著变化;COR水平在盐度5和10实验组显著高于盐度20和对照组;随盐度上升,鳃MRCs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且盐度20和对照组鳃MRCs体积显著大于盐度5和10实验组;鳃MRCs表面存在一个特殊的顶膜结构,在不同盐度下呈现不同形态:盐度5和10实验组中鳃MRCs顶膜开口较大,且其表面存在大量的微绒,而盐度20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鳃MRCs的顶膜向内深陷形成了一个顶隐窝,开口较小,且其表面没有微绒毛。研究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鳃MRCs在盐度5的水体中可以很好地发挥渗透调节功能,使幼鱼在盐度5的水体中存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分别用暗视野显微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快速确诊日本对虾杆状核病毒性传染病的方法。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淋巴中的病毒粒子大小约为0.5μm;胃表层上皮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核明显地呈白色均质小体,直径10~15μm,球形或椭圆形,坏死细胞被囊化为棕色小块(约20~50μm)。病虾血淋巴和胃经负染制样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为400×150nm;核衣壳大小为390×85nm。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15.8~24.7℃下,将小规格(壳长为1.03±0.02 cm)和中规格(壳长为1.57±0.03 cm)绿盘鲍(GS-02-003-2018)(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绿鲍H.fulgens♂)稚鲍分成A、B、C和D 4个组,饲养在240 mm×170 mm×285 m...  相似文献   

15.
象山港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象山港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用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仔稚鱼,同时采集温度、盐度和浮游动物等数据。调查期间采集仔稚鱼180 254 ind共45种,隶属25科39属,主要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鮻(Chelon haematocheilus)、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普氏缰鰕虎鱼(Amoya pflaumi)、拟矛尾鰕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等。仔稚鱼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Ⅲ航次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587.9 ind·100 m-3),第Ⅷ航次最低(8.2 ind·100m-3)。前弯曲期仔鱼最多,占63.6%,弯曲期仔鱼占26.4%。基于层级聚类(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Ward法聚类)分析表明,可将10航次仔稚鱼分为4个类型,各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类型1(Ⅰ和Ⅱ航次)主要为矛尾鰕虎鱼和斑尾刺鰕虎鱼,类型2(Ⅲ~Ⅵ航次)为斑鰶、鮻、矛尾鰕虎鱼和黑棘鲷,类型3(Ⅶ和Ⅷ航次)为斑鰶、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拟矛尾鰕虎鱼,类型4(Ⅸ和Ⅹ航次)为普氏缰鰕虎鱼、拟矛尾鰕虎鱼、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仔稚鱼分布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与浮游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盐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6.
白乌鳢染色体核型和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向活体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腹腔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进行短期药物处理后,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白乌鳢外周血细胞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白乌鳢的染色体组为2 n=48,核型公式为4 m+22 st+22 t,总臂数NF=52,无性染色体。(2)白乌鳢的DNA含量为鸡血对照的0.59倍,其DNA含量为(1.48±0.04)pg/N。白乌鳢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均显示其具有二倍体特征。依据实验结果推论白乌鳢为乌鳢的白化变异个体。  相似文献   

17.
安氏新银鱼的矢耳石呈不规则卵圆形。60尾样品(体长37~52 mm)耳石长半径y与体长x呈线形关系,y=260.335+2.6234x。光镜下观察了耳石制片的显微结构。耳石中心圆形的核平均直径(25.17±2.40)μm(SD,后同)。核中心原基平均直径(7.80±2.22)μm。核周围为同心环纹,即日轮。耳石上日轮数73~101,78.3%的样品分布于83~97日轮范围内。前10个日轮平均间距最窄,为1.76μm,之后日轮间距逐渐增宽,60~70日轮平均间距最宽(2.70μm),而后日轮间距又变窄。依日轮间距推算的体长生长,前10日龄平均日增长0.34 mm,以后生长加快,60~70日龄平均日增长最快,为0.52 mm。依据采样日期,日轮数和胚胎发育期推断,样品鱼的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出生日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从最初2~3个日轮间距最宽,4~10日轮间距较窄判断,其卵黄营养期为3~4 d,混合营养期为6~7 d。部分样品在48~72日轮处有过渡轮,应是由近海(盐度27~30)到河口(盐度6~18)盐度急剧变化诱导形成的,表明幼鱼有到河口摄食洄游的习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开孔形状及不同开孔大小下的趋礁行为及空间分布,以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不同开孔形状(菱形、圆形、正方形)、不同开孔大小(2.5、5、7.5、10cm)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行为影响,并通过行为分析软件LoliTtrackVersion5对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转弯速度、活动时间百分比以及平均分布坐标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放入人工鱼礁后黄鳍棘鲷幼鱼在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有明显上升,幼鱼在菱形开孔实验组人工鱼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为(27.32±4.93)%,其次为正方形和圆形开孔实验组,分别为(25.48±3.41)%和(19.83±5.59)%。另外开孔大小为7.50 cm的实验组中,黄鳍棘鲷幼鱼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为(29.18±4.75)%;开孔大小为2.50 cm和5.00 cm的实验组中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次之,分别为(23.45±3.86)%及(23.04±5.51)%;开孔大小为10.00 cm的实验组最低,为(21.17±5.14)%。在运动能力方面,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  相似文献   

19.
稀有(鱼句)鲫精子主要生物学特性及活力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水体、盐度(NaCl溶液)和pH对稀有(鱼句)鲫(Gobiocypris rarus)精子活力的影响,并测定了精子的大小、密度.结果显示:稀有(鱼句)鲫精子头部长(1.246±0.083)μm,宽(1.053±0.172)μm,尾长约(37.21±2.536)μm;精子密度为(4.623±0.170)×10 ...  相似文献   

20.
使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温度(16~28℃)和盐度(22~34)两个因素对扇贝“渤海红”稚贝存活和生长的互作效应。试验结果显示,温度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和盐度的二次效应对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盐度的一次效应、温度和盐度的互作效应对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对稚贝的壳长增长率与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存活率、稚贝的壳长增长率与体质量增长率的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6、0.9969、0.9966,校正系数分别为0.9391、0.9938、0.9932,预测系数分别为0.7622、0.9726、0.9662。3个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于预测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经过软件优化,得到温度和盐度的共同影响下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的最优结果:温度22.65℃、盐度28.51时,存活率为95.33%,壳长增长率197.50μm/d,体质量增长率21.58 mg/d,其可靠性为0.9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