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茶园杂草组成、物种类型、生活型组成等方面分析国内外茶园杂草构成特点;同时,从茶园生长状况、地形地貌、季节气候等方面归纳了茶园杂草发生特点。从农艺控草、化学除草、生态养草、生物防草等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当前茶园杂草治理的经验措施。以构建茶园和谐生态系统为目标,基于国际“杂草的综合管理”制定的茶园杂草控制策略,创新性地提出以“生态养草”为主体和“农艺控草”为常规的茶园杂草控制技术体系,以减少杂草发生及危害,保障茶叶品质和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
白三叶草在茶园中的应用及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园种植白三叶草具有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调节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等作用。通过研究,探索出茶园白三叶草的种植技术。茶园种植白三叶草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安徽五个茶叶主产市之一。近年来,宣城市新建良种茶园(主要为白化和黄化品种)面积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新建茶园杂草防除工作成为茶园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宣城市下辖县市区开展茶园杂草防控调查,为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茶园控草技术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宣城市茶园主要控制草害方式中人工除草最高,为91.77%,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剂除草排在2、3位,分别为32.91%和28.48%。覆盖防草布和间作绿肥使用率为17.09%和15.19%。宣城市茶园以人工除草为主,成本偏高,茶农接受绿色控草技术意愿高(83.54%),但实际使用率偏低。因此需加强绿色控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降低现有绿色控草技术的实施难度,为宣城茶产业绿色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周理飞 《茶业通报》2005,27(4):162-162
建瓯市是乌龙茶主要产区,为使茶园能够持续丰产高效优质,不断改进茶园施肥技术,更显得重要。近年来,我市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在茶园施肥技术问题上开展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多年的实践和反复对比试验,认为解决乌龙茶区施肥技术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进,才能发挥茶园施肥的最佳效应。其主要技术措施有:1是改进茶园施基肥时间我市几乎属于山地茶园,乌龙茶采摘由于受纬度温差的影响,各地采摘轮次不一,高山区和半山区一般年采摘2~3轮,平原茶区一般年采摘4~5轮,正常年景全年茶季于当年11月上旬结束。我市茶园施基肥…  相似文献   

5.
无公害茶园土壤铺草技术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公害茶园铺草,能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本文阐述了无公害茶园铺草的技术,并对铺草的效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05,27(4):160-160
茶叶是大众性饮料,通过茶园管理“绿色技术”,开发生产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茶园铺草技术,间作绿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增施有机肥料,茶园放养鸡和蚯蚓。  相似文献   

7.
霍山县玉锦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开展茶-禽生态种养示范推广,通过在成年茶园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鹅,利用鹅取食茶园中的杂草,达到控制茶园杂草生长目的。同时结合茶园管理,推广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实现茶园绿色生产,达到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园亩均效益的目的。模式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茶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茶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8.
霍山县产茶历史悠久,茶产业一直是县域经济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霍山县在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从严重制约茶园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因子之一的草害防控入手,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茶园杂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论文总结了霍山县幼龄茶园杂草绿色防控的经验做法,为快速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夏茶后改造低产衰老茶园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夹秋早往往威胁新芽的萌发和生长。为了探讨如何减轻对新芽萌发生长的影响,进行了低改茶园铺草试验。一、试验设计本试验是研究重修后茶园中铺草措施,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并抑制杂草,减轻干旱的危害,从而提高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0.
茶园杂草种类多、分布面积广、生长繁殖快,大多数恶性杂草常与茶树争光争肥、覆盖茶树蓬面,每年可对茶叶产量造成大约5.9%的潜在损失。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对茶树生长构成严重危害,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百草枯等药剂对茶园杂草的防控效果,2009年笔者特在我县亚鱼乡水电茶场内进行了化学除草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种养结合模式是茶园管理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对于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发展、茶业转型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别山区“茶叶+荞麦+蜜蜂”种养结合模式为例,总结了该模式的适用区域和基本要求,概述了茶叶、荞麦、蜜蜂的种养技术要点,并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显示,相较单一茶树种植模式,“茶叶+荞麦+蜜蜂”种养结合模式可以缩短幼龄茶园成园时间,增加茶园经济效益,同时抑制茶园杂草生长,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园复合经济效益,带动农户增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探明广东茶园春季杂草基本情况,为茶园杂草防控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3—5月,在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3个茶叶主产区31个茶园共620块样方开展茶园杂草群落调查,采用七级目测法,记录样方杂草种类及生长优势等级。调查共发现杂草313种,出现频度高于10%的杂草有126种,其中菊科杂草23种、禾本科12种、茜草科8种、蔷薇科7种、唇形科6种、蓼科5种、豆科4种,以上7个科共包含杂草65种,占据126种杂草的51.5%。出现频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83.87%)和菝葜Smilax china(80.65%)、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77.42%)、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74.19%)、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74.19%)、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74.19%)、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70.97%)、鬼针草Bidens pilosa(70.97%)、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67.74%)、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67.74%)。生长优势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17.42%)、鬼针草(17.19%)、鸭跖草(17.10%)、酢浆草(15.11%)、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12.58%)、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12.19%)、野茼蒿(12.06%)、阔叶丰花草Spermacoce alata(10.90%)、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10.65%)、地菍(9.81%)。粤东、粤西和粤北茶区优势杂草存在显著差别,粤东地区以鬼针草、小蓬草、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等杂草为主;粤西茶区以阔叶丰花草、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鸭跖草、假臭草等杂草为主;粤北茶区以小蓬草、空心泡Rubus rosifolius、白茅为主。调查初步探明广东主要茶区春季杂草分布状况,为各茶区杂草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夏冰 《茶业通报》2004,26(1):44-44
安徽省潜山县皖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种植、养殖综合科研基地”。公司现有从事茶业产业生产加工厂5个,茶园面积67余hm2,跨全县三个乡9个行政村。为探索一条攻克丘陵地区茶叶“绿色屏障”的有效措施,应对我国即将实行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于今年5月份投资2万多元,用钢丝网圈围茶园1.3hm2,放养土鸡2100只,新上了茶园养鸡项目,从事绿色茶叶的研究与开发。茶园养鸡不仅能抑制茶园杂草及虫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鸡粪是理想的有机肥料,对降低有机肥资金的投入,提高茶叶品质,增加价值,向有机茶方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该项目自建成5个月来,与…  相似文献   

14.
1 实施“332计划”的必要性茶叶是黄山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市现有茶园5万hm2,但大多数茶园单产低、效益差,严重制约了茶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两年,市政府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赴浙江新昌考察学习,深深感到我市和新昌茶叶生产最大差距在于茶园基础建设薄弱、科技投入少、管理模式落后。对照新昌经验,我们认真总结了黟县碧阳镇深冲村平均4000元/667m2的高效茶园典型,提出“远学新昌、近学深冲”。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要抓好我市的茶叶生产,必须加强茶园基础建设,改革传统的茶园管理方式,增加科技投入,建设一批…  相似文献   

15.
柳强 《茶业通报》2011,(2):61-63
2009年,宁国市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茶叶标准园(创建)单位,为进一步提高我市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的部署,在我市组织开展标准茶园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16.
黄焯钦 《种子科技》2022,(5):103-105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茶叶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茶叶质量也非常重视.目前亟须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以生物防治技术作为基础,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文章就生物防治技术进行概述,分析我国茶叶的发展现状及生态茶园的模式与特征,分析茶园的主要病害与虫害,提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生物防治技术的实践应用策略,保证农业生产效益与社会...  相似文献   

17.
黄山市发展有机茶的优势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文忠 《茶业通报》2002,24(2):10-10
面临世界茶叶消费新趋势,黄山市政府提出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为此笔者就我市生产有机茶问题谈几点认识。1我市发展有机茶优势1.1具有得天独厚发展有机茶的生态环境我市地处皖南山区,森林覆盖率高,约有70%左右茶园位于深山老林之中,且气候湿润,降雨量达1700多mm,空气清新,水质纯净,茶园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这些分布于山区的茶树,基本上不受工业和人为污染,属于无公害自然茶。只要在茶园管理上实行无污染科学管理,无须进行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均可能成为有机茶,这样就为我市大规模…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低产低效茶园的成因,提出了建立高效良种茶园,增强茶叶发展后劲;实施重修剪为主,部分区别对待和改进茶园施肥、耕作技术以及注重病虫害防治等五条综合培育措施,为改造低产低效茶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高山茶园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长发育的茶叶内含物丰富,香味浓,品质优。常言道:高山出好茶,这是一般平原丘陵茶叶无法媲美的。但高山茶园由于冬季寒冷和早春寒潮的侵袭,常使茶树遭受冻害,造成茶叶减产、茶农减收。笔者对高山茶园茶树防冻技术进行多年探究,总结了一套综合防治冻害的措施,防治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选择抗寒品种高标准建园,为茶园抗寒打好基础我国茶区辽阔,南北纬度跨越大。南部茶区栽培  相似文献   

20.
张觉晚 《茶业通报》2001,23(1):33-33
对茶园病、虫、草实施无公害防治 ,是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进行高效茶叶生产的重要措施。我国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始于九十年代初期 ,湖南兰岭茶厂于同时期建立良种茶园 ,实施茶园虫、病、草无公害防治工作 ,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使茶园生态进入良性循环、茶园害虫天敌种群数量多于害虫种群数量 ,主要害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病害、草害亦轻 ,近年检测茶样 ,各检测项目均未超标。用无公害管理的良种园采制的兰岭毛尖、银毫绿茶、谷雨前绿茶等兰岭牌产品 ,1 996年经中国绿色食品中心批准为绿色食品。为向有机茶方向发展。 5a来 ,坚持不用化学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