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茶叶科学》2008,28(4)
<正>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简称茶叶科技奖)是经科技部批准的面向全国茶叶行业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励,2008年开展首届"茶叶科技奖"评选活动。一、参评对象凡涉及茶叶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完成单位(组织)或个人均可申报。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茶叶战线形势大好,我国茶叶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广大茶区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蓬勃开展,先进经验,新的成果层出不穷。为了检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茶叶科技工作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成绩和经验,推广茶叶科技新成果和生产中  相似文献   

3.
《茶叶科学技术》2011,(1):26-26
《茶叶科学技术》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科技综合性期刊,季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经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应用理论等。适合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4.
《茶叶科学技术》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科技综合性期刊,季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  相似文献   

5.
主要以广东地区各科研院所发表的CNKI数据库科技文献(期刊、专利、成果、标准)等数据库为数据源分析近3年来广东茶叶科技发展趋势,进而对广东未来茶叶科技发展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广东茶叶产业近年科技发展成效显著。广东科研院校积极开展茶品种选育和研发,并注重学科交叉等实用新型研究等工作。2015-2017年,广东涉及茶文化的科技期刊文献数量增长明显,涉及茶消费领域专利较多,科研奖项提质、推广奖项数量增多,登记成果数量略减,地方标准建设停滞。分析表明广东茶叶科研具基础优势,涉茶类产业消费应用成为科技聚焦点,涉茶类生产技术、标准、成果数量等研究关注度略减,广东茶业科技与茶产业发展、茶市场消费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茶叶科学技术》2012,(2):11-11
《茶叶科学技术》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科技综合性期刊,季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  相似文献   

7.
《茶叶科学技术》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科技综合性期刊,季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业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茶叶科学技术》2008,(2):34-34
《茶叶科学技术》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科技综合性期刊,季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经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应用理论等。辟有综述论文、实验研究、茶叶经济、科技园地、生理生化、思考观点、茶史文化、名茶名种、茶区动态等栏目,适合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夏春华等研制的、用于人造板工业的茶皂素石蜡乳化剂(TS-80乳化剂)获得了国家级发明三等奖。这是三十五年来我国茶叶科学领域中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茶叶科学领域中获得的最高奖励。农牧渔业部科技司于6月23日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及参加TS-80乳化剂的研制人员发来了贺电,勉励他们总结经验,再接再励,为国家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茶叶科学技术》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科技综合性期刊,季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经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应用理论等。  相似文献   

11.
蒋敏  韦玲玲  章传政 《茶叶通讯》2021,48(1):187-192
王泽农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茶学教育家和农业科技专家,是中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创设了早期茶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后又在安徽农学院创办茶业系并长期在此执教,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茶学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与理论体系,完善茶学学科建设,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当前茶学领域的基础性前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途径方法;积极开展了茶叶科技创新和茶文化理论研究,服务地方茶业经济发展,为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和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宗懋  孙晓玲  金珊 《茶叶科学》2011,31(5):463-472
在引列了1910~2009年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和1950~2010年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茶产业和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和科技创新成果较多的年代相应地出现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文中列出了一批对世界茶产业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引列了我国与世界主要产茶国相比的七个差...  相似文献   

13.
茶树遗传育种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对象是茶树遗传理论和良种选育技术。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茶学学术论文中,有154篇与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有关,其中国内期刊发表论文80篇。这些论文涉及茶树遗传资源及其分类、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良种良法等研究内容。本文综述了2016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乌龙茶产业发展迅猛,效益高涨,但总体上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不高,严重制约着福建乌龙茶产业的国际化拓展。从根本上看,在培育优良乌龙茶茶树品种的前提下,加强我省乌龙茶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的投入和研发至关重要。鉴于乌龙茶加工标准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产业需求,及福建乌龙茶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的现状,尊重传统加工技术、加强现代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培养新型职业茶农、加强闽台乌龙茶产业合作与交流等不失为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的发展良策,也是实施福建省茶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30年来我国茶树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30年来,我国茶树育种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育成国家级茶树新品种22个,省级新品种85个,收集保存种质资源3300余份,并在茶树遗传、育种技术和良种繁育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研究项目(如茶树单倍体培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茶树遗传资源研究、茶树品种选育研究、育种鉴定和诱变技术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研究以及良种良法技术研究等方面综述了2013年中国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从茶树再生系统构建、茶树育种鉴定技术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外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尹军峰  林智 《茶叶科学》2002,22(1):7-13,29
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围绕茶饮料加工中存在的茶汤浑浊、沉淀和香味闷熟、低下等主要问题,从茶叶浸提、过滤、品质保存、灭菌和包装等方面对各种技术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现状提出今后茶饮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简析了中国茶叶生产消费现状及进出口贸易现状,提出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系统概述了我国在茶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茶树全基因组与代谢调控机制、茶树土壤与营养调控分子机理、茶树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茶园绿色防控与质量安全、茶叶制造化学与品质化学机理、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与健康等8个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9.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主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上探讨茶树特别是新梢中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茶叶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侧重在与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密切相关的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萜烯类香气物质等合成途径的研究,并在茶树基因组、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代谢组、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茶叶品质化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茶叶生物化学作为茶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茶叶贸易和茶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发展,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娜  何亚丽  毛娅琪 《茶叶通讯》2021,48(1):136-144
对我国茶销售市场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茶产业的供需平衡。本文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和GIS技术,从空间分布类型、均衡性和分布密度3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茶销售市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茶类经营点整体呈集中化分布,但集聚性稍弱,全国范围内高密度核心地区包括广州、南京和郑州等为核心的周边部分城市,而西部等地区大多未形成相对规模密集区。以地理探测器为研究工具对影响因素进行单体因素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确定,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及茶种植和生产分布区域对茶销售市场空间布局影响较大,固定人口和国内贸易水平是主导影响因子,居民收入水平与气候影响力较弱。但是居民收入水平、气候与居民保障水平等指标与其他指标的交互作用效果突出,异质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